近期,两岸科创社区交流服务中心面向两岸青年人才发放调查问卷,为后续的人才就业匹配做足准备。该中心于去年5月正式启用,当天,百余名台湾高校师生、台商齐聚福州高新区,与大陆同胞畅叙情谊,不少台青还现场办理了在大陆的第一张信用卡。
鲜为人知的是,从一栋空荡荡的楼宇,到建成台胞“一站式服务视窗”,仅用了17天。“高新速度”的背后是2021届福州市引进生、福州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杨习斌等人的“连轴转”。
用心做策划
活动出“新”更入心
2023年11月,在市委组织部安排下,有着丰富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经验的杨习斌来到了福州高新区。刚接手两岸科创社区交流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时,他就接到通知:2024年5月中旬要开馆。
“当时急得呀!每天睡前都在想,能拿什么给大家看?”回忆起筹建过程,杨习斌仍有些激动,语速也跟着快了不少。
杨习斌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岗位要求、提升履职能力,早出晚归、勘察现场、紧盯进度成为他的日常,密密麻麻的行事历上,写满了每天的工作安排和待处理事项。“事情放到第二天就来不及了,当天的任务必须当天消化掉。”杨习斌回忆说。
“架子”搭好了,请谁来参加?要往里头装什么?杨习斌做了大量工作:在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贾博群、党群工作部部长黄相钰的支持下,联系上台湾大学教授苑举正,邀请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16所高校师生组团来榕参访;借助母校资源,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就读的台生,一起来看看福州的城市风貌和发展环境;利用长期积累的人脉资源,向有意向来大陆发展的台企广发邀请函。
如何向远道而来的朋友展现“高新”实力?当天,台胞们共同见证了福建省首条城市无人机物流航线开通,搭乘无人船畅游内河,参观高喷灭火救援无人机设备等,一项项高新技术让大家直呼精彩。
想台胞所想
服务上“新”更暖心
得益于福州高新区对年轻干部的充分信任和包容,敢于“压担子”的杨习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筋健骨,也有了更深的思考。“一炮而红”之后,中心要如何更好地服务台商台青?如何更加凸显“青年”和“科创”元素?杨习斌带领团队又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
聚焦打造一站式办事视窗,原本需要跑8个部门办理的11项业务,被整合到一个窗口、一次办结。2024年5月18日服务中心启用以来,帮助台胞解决了近200件事项。
杨习斌认为,窗口不能简单地只做“能不能办”的技术判断,而应该站在台胞的角度,多做“需不需要办”的提醒服务。记者发现,那些本来只想在高新区注册公司的台企,在工作人员的主动服务下,能一次性了解并申请办理创业补贴、子女入学、公寓入住等事项,获得“超预期”的办事体验。
此外,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多个工作站,如茉莉姐姐两岸家事工作室、闽台两岸标准共通专家工作站和台胞台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从家庭关系、知识产权到劳动争议调解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台胞的权益,让台胞生活和工作更加安心,也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促心灵契合
交流走“新”更交心
青年更懂青年,杨习斌深知搭建两岸青年社交桥梁的重要性,组织开展了“两岸高校师生俱乐部”系列活动,通过剧本杀、鹅鸭杀等年轻人喜爱的娱乐方式,让两岸青年迅速热络起来。在硬件设施上,服务中心还设置文艺展览馆、健身房。每到大学生考试周,服务中心又摇身一变,成为共享自习室。“这样一个空间的存在,能让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更有归属感。”台青黄姿华说。
创新,是每个“高新人”的DNA,用心用情是做好服务的基础。杨习斌表示,将继续推出更多新举措、新服务,让福州高新区成为台胞台青创新创业的热土,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城市贡献新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