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
孔祥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群芳谱》云:“冬至后十五日,斗炳指癸,为小寒。十二月接近小春,故寒气犹小。”都是说寒气还不是最大的时候。小寒有三侯。“初候,雁北乡。”“乡,向,导之义。”《群芳谱》云:“乡者,乡道之义,雁避热而南,今则北飞,鸟禽得气之先故也。”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初升,而小寒则阳气渐长,鸟类能够感知到阴阳变化,故大雁开始北飞,当然并不是直接飞到黄河流域,而是从最南端向北飞。“二候,鹊始巢。”《群芳谱》云:“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气,鹊遂为巢,知所向也。”喜鹊感知到阳气的到来,开始筑巢了。“三候,雉雊。”“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後有声。”“鸲”即鸣叫。野鸡也能够感知到阳气上升,于是开始在山林间鸣叫。
古代没有冰箱,冬季储冰成为皇宫及达官贵人小寒、大寒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有人专门在冬季挖冰窖储冰,到第二年盛夏取出来卖的。《诗经·七月》中便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的记载,意思是意思是说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说明凿冰窖储以备暑期使用,早在周代就开始了。而且由于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是汉太初历,为夏历演化而来,故在时间上比较一致,即12月天气最冷,可以凿冰,正月天气转暖,应该把凿好的冰放在窖中储藏。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作为首都的北京就有很多冰窖。民国时期蔡省吾撰《北京岁时记》记载:“三九冰坚,各处修窖存冰,广尺许、长二尺许,谓之‘一方’。《诗》所谓‘纳于凌阴’者,即收冰入窖也。按旧俗传闻,临冻,各窖贿嘱昆明湖提闸放水,须一元宝五十二两,冰始能厚。”看来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办不了。到了清末民初,北京仍有三大冰窖,其中德胜门外的冰窖口是当时京城最大冰窖所在地。1965年,冰窖口改称冰窖口胡同。据记载,冰窖口胡同的冰厂到1950年代还在使用,每年的小寒、大寒之间,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冰厂工人们就开始到积水潭或太平湖取冰,用专用工具将已冻得非常厚实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用溜槽将冰块提到岸边运至冰厂,再用溜槽将冰块放至储冰坑中码放好,每块冰之间都铺有稻草相隔,随后再用保温物品如棉被、稻草等将全部冰块厚厚盖好,以防融化。待盛夏到来,便将储冰取出供应市场或特殊机构。相同的取冰、储冰方式,在京城其他地方也很多。中国在1950年代开始生产冰箱,有数百年历史的冰窖口胡同冰厂被遗弃。遗留下来的储冰大坑在1958年前后被西城区团委动员全区青年义务劳动改造成为现在的青年湖公园。
如果不是闰年,小寒节气常与腊月初八相遇,古称“腊日”,又称“戌日”。《岁时广记》记载:“许慎《说文》曰:‘冬至后三戌为腊。广雅曰:‘夏曰嘉平,商曰清祀,周曰大蜡,秦初曰腊,已而为嘉平。’祭部云:‘汉改为腊。腊者猎也,因取兽以祭也。’”该书还记载了秦代初腊和改腊、汉代建腊祠社、晋代腊祠作乐、魏代时祭、隋代定周制、唐代亦用周制等,说明历代都以腊八为节。据《酉阳杂俎》记载:“腊日,赐北门学士口脂、蜡脂,盛之以碧镂牙筒。”可能是寒冷的冬天到了,唐中宗赐给学士们口脂和蜡脂,并盛在镶嵌着碧玉的雕花象牙筒里,可能是象征着珍贵。举行腊祭的本意在于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渴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个习俗久已失传,但在南方一些地方仍然能够看到这个习俗的痕迹。如广东百姓在腊八这一天,一般会早早起床,将前一天泡好的糯米、香米等食材按比例混合在一起放在笼屉里蒸,然后把炒好的腊肠、腊肉、花生米、葱白等拌在饭里,一家人围坐桌前吃腊肉饭。有的地方也用这种米饭祭祀祖先。南京一带用香肠、板鸭等切碎后和蒸熟的糯米饭拌在一起,与广东的腊肉饭比较接近。北方则称为“菜饭”,即把吃的各种菜拌在饭里一起吃,也别有一番风味。
北方民间盛行这天喝腊八粥的习俗。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来源何时已不可考,一说来自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为了纪念,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听起来更像中国的信众编的故事(罪过,罪过,阿弥托佛)。二是在河南一带流传的纪念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据说当年岳飞被皇帝十二道金牌追回,沿途百姓纷纷献食,因正值腊月初八,天气寒冷,百姓们于是把各自的食物倒在一口大锅里加热供将士食用。岳飞到京城后遇害,河南百姓以后每逢腊月初八便喝杂粮粥以寄托哀思。南宋学者吴自牧著《梦粱录》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作者成书在岳飞死后100多年,且同属一个朝代,并没有提及上述典故,想来当属后人附会。《北京岁时记》记载:“按传闻,清初入关,值腊日粮竭,乃取杂诸果并之为糜,分军食之以入关,遂传为故事。”说明可能有多种传闻。流传至今,各地依口味不同而添加不同的食材,并不一定正好八种。北方地区一般用大米、糯米、小米、红豆、黄豆、芸豆、花生、红枣、桂圆等原料用慢火熬制而成。南方则一般加入莲子、菱角肉等食材。据《亳州市志》记载,亳州一带的腊八粥旧时用毛栗、花生仁、红枣、百合、山楂、莲子、糯米、红白糖等熬制,而现在多用小米、豆腐、粉条、花生仁、芝麻仁、海带、姜、葱等熬制,并且改甜为咸,改早餐为午餐。《燕京岁时记》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十分讲究,体现了京城的贵族气,实际上也应该是达官贵人的食物,一般老百姓肯定吃不起。有的地方吃腊八饭,也是一种杂米饭,上面多以蜜饯、大枣等点缀。《北京岁时记》记载:“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天明粥熟,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北方很多地区也叫“八宝饭”,除了腊八,家中有婚嫁喜事的时候也可以吃。腊八粥和腊八饭都是古代蜡祭习俗的遗存。据《祀记·郊特牲》记载:“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即为腊祭。腊八粥(饭)以多种食物混合在一块,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特点,也是体现在食物中的中庸之道。腊月初八,各大寺庙都举行腊八诵经法会,并向信众施舍腊八粥,也有传说腊八粥本来是寺庙中供奉菩萨之物——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信众喝了,感觉很好,后来这种熬粥的方法便在民间流行。《北京岁时记》记载:“雍和宫每岁以大铜锅熬粥,其下十二石杂米豆,小车三十车水。下米须家梯,炉坑大若一间屋,余粥遍舍邻里,寒家多往之。昔时供粥亦派大臣监视。”《燕京岁时记》也记载:“雍和宫喇嘛于初八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这么大的锅,一般人很难见到。注重给穷人家舍粥,也说明了佛家慈悲。如今,北京雍和宫每逢腊八,人山人海,一粥难求。有人为了能够喝上“头粥”,半夜就在门口排队。信众们相信,喝了寺庙的腊八粥,就能够得到菩萨未来一年的保佑。实际上,腊八粥集多种食材之精华,营养丰富,香甜可口,和血养胃,正是冬令之佳品。小寒节气到来,正值一年之中的最后一月,又值严寒,五脏六腑中的气血会有所偏衰,此时以液体之杂米粥进补,会及时补充气血津液,增强机体抵御严寒的能力,使来年少生疾病。谚语云:“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在寒冷的腊八,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的腊八粥,可以使人强身健体,抵御严寒。可见,腊八粥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为养生佳品。除了腊八粥,北方人还自制腊八蒜。《北京岁时记》记载:“腊八蒜,亦名腊八醋。腊日多以小坛甑贮,剥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间,取食之。蒜皆绿,味稍酸,颇佳;醋则味辣矣。”至今做腊八蒜仍然是北方人的习俗。《春明岁时记》记载:“以蒜瓣投醋中,密封之,俟除夕启食,其蒜青翠可爱,醋味甚美,谓之腊八蒜。”除了腊八蒜,北方人还腌制白菜以过冬。《春明岁时记》记载:“大白菜者,乃盐腌白菜也。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美恶,可卜其家之盛衰。”《北京岁时记》也记载了类似的习俗:“大白菜即菘也,盐腌之名也。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美恶,卜其家盛衰也。”可能这就是“看人下菜碟”吧。连佛家都如此,可见世风。
“三九”天气,气温极低,人体的各个器官会发生保护性收缩,肌肉、肌腱、韧带的弹力和伸展力都会有所降低,关节的柔韧性也会下降。这种状态下锻炼身体,如果要做比较剧烈的运动,要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充分进入兴奋状态。中老年人宜以快步走和慢跑为主,在运动之前也要先慢走,走到全身稍微发热后再快走甚至慢跑。身体较好的中老年朋友可以选择健身步,即大步走,每分钟60-70步,每天坚持1小时以上,可以起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俗话说:“冬炼三九”“腊月天冻死懒汉”,越是寒冷,越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御寒能力。
小寒时节,北方地区大田作物的农事活动基本停止,果树要注意通过剪枝以保温,东北、西北地区还要在靠北的果树枝干上绑麦草保温,否则有可能在寒潮袭来时冻死。大雪过后,应及早摇落果树枝条上的积雪,避免因大风造成枝干断裂。蔬菜大棚要增加日照时间,平时尽量多照阳光,即使有雨雪低温天气,棚外草帘等覆盖物也要经常揭开,以免影响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营养缺乏。南方地区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同时预防来自北方的寒流产生农作物冻害,浇好冻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也可以采用人工覆盖法防御农林作物冻害。湖南、湖北一带的高山茶园,尤其是山坡阴面,易受寒风侵袭,要以稻草、杂草或塑料薄膜覆盖篷面,防止寒潮来时冻伤,影响来年产量。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
宋代的喻陟真是才子,写了长长的《蜡梅香》,怕别人记不住,于是归纳成为两句:“风吹腊梅香,小寒日初长。”还真是好记了。
好诗还真不少。
城中咫尺云横栈,
江城竹馬待已久,
郡民憔嗟岁不熟,
盛時陳力要接淅,
我最平生苦离别,
王寂(元)
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
蛾儿雪柳风光。
开尽星桥铁锁,平地泻银潢。
记当时行乐,年少如狂。
宦游异乡。对节物、只堪伤。
冷落谯楼水淡月,燕寝馀香。
快呼伯雅,要洗我、穷愁九曲肠。
休更问、勋业行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