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冬至的解释是:“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人认为,冬天到来,万物收敛,“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到了冬至,收敛之气达到极致,即阴气达到极致,黑夜在这一天最长就是最明显的表现。然而,物极必反,阴气最盛的时候也是阳气开始上升之时,《群芳谱》云:“阴极而阳始生也”,“冬至一阳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冬至有三侯,“初候,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冬至到来,阴气最重,正是寒极之时,蚯蚓虽在地下,仍然被冻得僵作一团,但由于阳气已始,蚯蚓的头部开始向上方伸出,故使身体呈现如绳子打结的形状(不知道古人是如何观察到的)。“二候,麋角解。”麋即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由于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麋鹿属于鹿科,鹿角向前,麋角向后,因此古人认为鹿属阳,麋属阴。冬至阴气最重,而阳气开始萌发,麋感知到阴气渐退而开始解角。“三候,水泉动。”“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群芳谱》云:“水者,一阳所生。一阳初升,故泉动也。”说的都是古人认为水为阳气所生,冬至阳气始升,故泉水开始萌动。实际上是山中的泉水从地下流出,因天气极寒而冒出热气,这是北方冬天常见的现象,古人从阴阳角度来解释,也很有意思。《岁时广记》云:“易复卦疏:‘阳气始于剥尽之后,至阳气复时,凡经七日。如褚氏、庄氏,并云五月一阴生,十一月一阳生。’”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就进入了“数九”寒天,又称“交九”。此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加上九九以后的又一个九后,数了整整90天。在农耕社会,冬日最闲,因天气寒冷难耐,故称“熬冬”,基本上一天一天数着过,即“数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意为最大、最多、最长久。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之数,即极数。到了极数,否极泰来,物极必反,春天也就到来了。实际上,九九就在惊蛰前后。数九的习俗起源于黄河流域,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流行了“九九歌”,因有夏“九九歌”,故又称为冬“九九歌”,也称冬“数九歌”。一般教小儿背诵,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季,小儿就背熟了。到了明代,士绅阶层又发展起“画九”与“写九”的习俗,前者一般是每天画一幅有关冬天的画,也可以是一幅整画,每天画一部分,一个冬天画完,称为“九九消寒图”;后者即一天写一句话,或者一天写一句诗,都与冬天有关,九九结束,诗或者文也就写成了。清代也有这个习俗。清人张茂节、李开泰编《大兴岁时志稿》云:“画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尽,则春深矣。”清人让廉编《春明岁时琐记》记载了另一消磨时光的方法,也叫“九九消寒图”:“冬至日,俗谓之属九。或画纸为八十一圈,每日分阴晴涂一圈,记阴晴多寡,谓之九九消寒图,以占来年丰歉。”可见,这是历代文人用以消磨冬日时光的游戏。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山西版的“九九歌”为:
四川版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意思差不多。在四川这样的地方,进入冬季,连猪狗都能冻死,可见寒冷的程度。
河南、湖北版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大甩手;
七九八九抬头看柳;
九九杨落地;
十九杏花开;
一九二九,怀胸抱手;
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
四九三十六,茅草吊蜡烛;
五九四十五,咬牙像打鼓;
六九五十四,风吹如炸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娃儿玩泥捏;
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甘肃版的“九九歌”:
头九二九,冻破碴口;
三九四九,关门闭守;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精沟子娃娃拍手;
九九尽,庄稼人收拾打牛棍;
九九加一九,耧铧遍地走。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代表着阴阳转化,是最重要的节气。在十二辟卦中为地雷复卦,故称“冬至一阳生”。又由于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于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农历十一月又被称为“建子之月”。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最早被确立。据说源于周灭商后用土圭法测影,测定洛邑(即今天的洛阳)的位置为“土中”,即天下之中。据记载,土圭法测影的操作步骤为:“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都城建好后,周公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是为“周礼”,然后选取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即冬至。也就是说,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以冬至为岁首庆贺新年的开始。秦和汉初沿袭周制,到汉武帝元封七年成功编制汉历,实际上是夏历的改进版。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亦称此历为《太初历》,以寅月(农历一月)为正月。自此至今2000多年的时间里,历朝历代所制定的历法,都以汉历为基础。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用西历(即阳历),但作为农历的夏历(汉历)依然在民间使用。也就是说,中国人自汉太初年以来,一直在一月份庆贺新年。
但冬至依然十分重要,民间在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会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因此,冬至又被称做“小年”。过了小年,年关将近,余下的日子就不多了。北方地区历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汉代崔寔著《四民月令》记载:“十一月,冬至之日,……其进酒尊长,及修刺谒君、师、耆老,如正月。”宋人陈元靓撰《岁时广记》记载了《历义疏》的说法:“以其阳气乘踊,君寿益长,是以冬贺也。”南朝梁人宗懔撰《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长江流域冬至节气的习俗:“十一月冬至日,作赤豆粥。说者云: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人厉,畏赤小豆,故作粥以禳之。”这很有意思。但有红小豆粥吃,小孩子们肯定很高兴。宋人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云:“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擈,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即使穷人,对这个节日也很重视。明人陆启浤所著《北京岁华记》记载:“冬至朝贺,吉服如元旦。……民间不相贺。”居然只有官员们相贺,老百姓不贺。清人富察敦崇编《燕京岁时记》也记载:“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相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清人张茂节、李开泰编《大兴岁时志稿》云:“十一月冬至日,百官朝贺毕,退祀其先,具刺互拜,如元旦礼俗。”《帝京岁时记胜》记载的清代冬至习俗为:“长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传自正统己巳之变,此礼顿废。然在京仕宦,流寓极多,尚皆拜贺。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说明老百姓在冬至日互贺的习俗自己巳之变后渐废,但民间尚存。而冬至吃饺子、馄饨正在北方人的习俗。
冬至习俗也体现了南方北方鲜明的差异。一般说来,北方地区在这一天要吃饺子,而南方则吃汤圆。据传说,北方地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来自于汉代名医张仲景舍“祛寒娇耳汤”为灾民医治冻疮之恩。传说医圣张仲景辞官回到家乡南阳悬壶济世,恰逢冬至,看见大批灾民耳朵都被冻伤了,便令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支起大锅,把羊肉、药物等切碎包在面皮里呈耳朵形状,煮熟后分发给灾民,既可以饱腹,又可以驱寒,称为“祛寒娇耳汤”。后人学之,称为“饺子”,一些地方也叫“扁食”或“混沌”。也有传说北方人吃混沌是汉初北方地区深恨匈奴浑氏和沌氏两个部落的袭扰和凶残,于是把包好的饺子叫做“混沌”煮而食之,以解其恨。北方农谚云:“冬至不吃饺子,冻坏小耳朵”。南阳人深感医圣之恩,至今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南方地区的汤圆实际上与饺子有异曲同工之效,大凡北方人吃饺子的日子,南方人总是以汤圆相对,大约是食物习惯不同造成的。除了吃饺子,北方一些地区还有喝羊肉汤、狗肉汤的习俗;如前述《荆楚岁时记》记载,南方一些地区则喝红豆粥,富裕地区加入红枣、莲子等珍贵食材,一些地区称之为“冬至粥”。
冬至到来,真正的冬天来了,尤其是北方地区,北方呼啸,冰天雪地,外出不易,宜静处。《礼记·月令》云:“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但也不能过分“猫冬”,注意在中午时分外出锻炼身体,顺便晒晒太阳,补补钙。中老年人要适当散步、打太极拳,也可以到游泳馆游泳。年轻人可以适当滑雪、溜冰。增强体质也是安全、健康越冬的本钱。冬至以后,尤其是“三九”“四九”天气,患有哮喘疾病、心脏疾病的尤其不要在温度太低的时候外出。从食物上看,可以多喝汤,如鸡汤、羊肉汤、蘑菇汤等,多吃白菜、萝卜、山药等蔬菜。尽管超市里面水果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但建议依然不要忽视苹果、梨、香蕉等大类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
何人更似苏夫子,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刺绣五纹添弱线,
岸容待腊将舒柳,
云物不殊乡国异,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
江上形容吾独老,
杖藜雪后临丹壑,
心折此时无一寸,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想得家中夜深坐,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满江红·冬至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