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12月6到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为大雪。2024年大雪交节时间为12月6日 23:16:47 ,甲辰年十一月初六。大雪节气到来,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大雪的含义是黄河流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大雪节气意味着下雪的可能性变大,雪量也变大,范围也广,并不一定当天要下大雪。但当大雪节气到来时,黄河流域一带积雪渐增、河湖沟渠中冰层渐厚。俗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雪节气后,广袤的北方大地,逐渐出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每当南下的强冷空气前沿与暖空气交锋时,就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大雪时节,除了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中国辽阔的大地大都呈现隆隆冬日景象。东北、西北地区的平均气温一般降至-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也稳定在0℃以下。大雪节气以后,江南地区开始进入隆冬季节,气温显著下降,常常出现冰冻现象,农谚云:“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说的就是这个季节江南地区的冰冻景象。也有气候反常、气温较高的年份,并无冻结现象,但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偏多。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云:“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说明此时雪量不仅大,降雪的频度也高。《群芳谱》云:“十一月节。言积阴凛冽,雪至此而大也。”说的是到了农历十一月,阴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天气极冷,严寒刺骨,降雪的量也开始变大了。大雪也有三侯。“初候,鶡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这种鸟。《群芳谱》云:“鶡鴠,鸟也,似雉而大,有毛,角斗死方已,古人取为勇士冠名,黄黑色,故名鹖阳鸟,感六阴之极而不鸣,以为寒号虫者非。”说法与前者不完全相同,前者说是寒号鸟,后者说不是。但都说明这种鸟是至阳之物,在夜间鸣而求旦,但大雪节气到来后,由于阴气渐重而不鸣。当然也有可能是夜间太冷避寒去了。“二候,虎始交。”“虎猛兽,……能避恶魅,今感微阳气益甚也,故相与而交。”《群芳谱》云:“虎感微阳萌动,故气盛而交也。”看来虎的阳性比鶡鴠要盛的多。大雪节气到来,善鸣的鶡鴠都不叫了,而老虎在这一年之间阴气最盛的时候却能够感受到阳气的萌动,所谓盛极而衰,于是就开始了求偶行为。这种习性,非百兽之王莫属。“三候,荔挺出。”“荔,《本草》谓之蠡实,即马薤也。”《群芳谱》云:“《本草》谓为蠡,实即马薤,似蒲而小,根可为刷。”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塘和沼泽之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故亦称“香蒲”。荔这种草比蒲小,学名“马蔺”,又名“马荔”,也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长的和蒲相似,须根长而坚硬,可以用来制作刷子。叶片狭线形,花蓝色。花及种子可入药,叶可造纸。在大雪这至阴之时,也能感知到阳气的萌动从而抽出新芽。真是万物各有其理。
大雪节气前后,西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先后会有雾凇出现,湿度越大的地区出现的概率越大。雾凇是在温度较低时,空气的中水汽直接凝结,或者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形成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一般在树上凝结较多,形成一种冬季独特的自然景观。在东北的松花江畔,江水蒸腾的雾气遇冷而在江江边的树枝上凝结,晶莹剔透,极为壮观。我国冬季雾凇日数多的地方,除了东北地区,还有新疆北部、陕西北部等。但美丽的雾凇有时也会演变成为一种自然灾害,严重时会将电线、树木压断,影响交通、供电和通信。
农谚云:“瑞雪兆丰年”,说的是大雪节气之后,大地的冻土层越来越厚,冬小麦等越冬作物在严寒中停止了生长,此时若大雪纷飞,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过低,为越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积雪融化时又会增加土壤水分,可供越冬作物在春季生长的需要。雪水中还含有少量的氮元素,其氮化物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具有一定的肥田作用。农谚云:“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雪节气后,北方的冬小麦等越冬作物已停止生长,但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此时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地区的小麦进入分蘖期,施好分蘖肥是关键。
大雪时节,阴气最重,天气凛冽,故应“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在这个节气里,脚部的保健是必要的。应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的穴位。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以“藏”为主。起居调养要早睡早起,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议老年人每天在正午前后坚持户外步行半小时以上,不仅活动双腿双脚,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补补钙。大雪到来,天气寒冷,哮喘、慢性气管炎等疾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尽量减少外出,防止感冒引致疾病发作。冬日由于取暖而房间干燥,容易造成口渴甚至缺水,因而冬季需要多喝水。一般而言,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大雪时节,全国各地大都进入农闲、“猫冬”,进补是各地饮食风俗的主旋律。俗语云:“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进补,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吃羊肉、喝羊汤进补的习俗。羊肉、羊汤可以益气驱寒,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还可以增加消化酶,帮助消化。羊肉和山药、萝卜、枸杞等搭配后,营养更丰富,味道更鲜美。也有的地方喜食狗肉,如吉林等地,同样具有滋补御寒的作用。在南京等地,还有“大雪腌肉”的习俗,源于防备一种被称为“年”的怪兽,实际上腌肉可以储存一冬,是冬季菜肴不多时十分美味的佐餐食品。山东北部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之说,意思是大雪到来,天寒地冻,农人也不再串门,因没有重体力活,所以要节省粮食,只在家中喝红薯粥度日。这当然是长期缺粮养成的习惯,现在鲁北地区粮食充足了,红薯粥可能要被小米粥、大馒头取代了。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诗人们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了。面对皑皑白雪,有的欣赏,有的抒情,唯有罗隐,却道:“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雪越大,天愈冷,长安还有很多缺衣少食的老百姓呢,还是不要下了吧。李白却道:“燕山雪花大如席”,估计是没来过燕山,纯属想象。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般的孩童都能够背诵,真是千古名句。还有一首描述大雪的诗,是张打油的顺口溜,被称为“打油诗”的开端,也挺有意思。张打油不是诗人,也有人说他是个农人,但对于雪的描写通篇没有雪字,却写尽了雪的神韵,并开创了打油诗体。可能是在唐代诗太流行了,老幼妇孺皆会作诗。
大雪江南见未曾,
巧穿帘罅如相觅,
毡幄掷卢忘夜睡,
此生自笑功名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北风行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燕山雪花大如席,
幽州思妇十二月,
倚门望行人,
别时提剑救边去,
中有一双白羽箭,
箭空在,
不忍见此物,
黄河捧土尚可塞,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新年都未有芳华,
白雪却嫌春色晚,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六出飞花入户时,
如今好上高楼望,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莫愁前路无知己,
丈夫贫贱应未足,
江上晚来堪画处,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雪落有晴天
霜前冷,雪后寒
落雪勿冷融雪冷
冬有大雪是丰年
冬有三白是丰年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冬有三天雪,人道十年丰
雪姐久留住,明年好谷收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江南三足雪,米道十丰年。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
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
大雪不寒明年旱(冀)
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皖)
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冀)
大雪不冻,惊蛰不开(苏、皖、赣、鄂、湘、贵、京、冀、晋)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苏、浙、鲁、湘、粤)
今年雪水大,明年麦子好(甘)
大雪纷飞是丰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