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张怀江老师题写刊名
【作家名片】
詹华如,男,汉族,86岁,副编审,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襄阳市文化研究会理事,枣阳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首都文学》顾问、签约作家。写作、主编著作20部,在国家级、省部级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多篇(首)。多次被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三级电视台特邀做嘉宾或主宾。2021年出版学术著作《根魂:汉文化研究》、文学作品《浅草集》。已到耄耋之年,仍在求索之路上奋笔不已。
一篇大美壮阔的游记
——读李军《东南形胜美景多》有感
【 文学鉴赏 】
【编者按】
李军,笔名国林,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他不仅擅长写小说、诗歌,更以散文著称。他的散文创作,又以游记为重。《南行十日记》《带着父母去旅游》《与父母同乐游》《旅游卷(7)》《东南散记》《陪着老妈去旅游》等书,是他的游记体散文代表作。他以文旅方式尽孝,对父母亲作精神瞻养,此为大孝。不意间,国林成为写游记地大家,还成为旅行家,枣阳人文地理的活字典。
近读李军新作《东南形胜美景多——枣东南王城的人文山水行踪纪略》,作家以长镜头,大视角和抒情性描写,记述了一天的所见所闻,堪称一篇大美壮阔的优秀游记作品。感谢文友、义务护林员蔡万明之邀请,使我们有机会欣赏王城地区的秀丽山河大地风光。
文章伊始写道:“初入冬日的十一月,冷云散去,晴空湛蓝而清丽。枣东南的时空天地间,大自然挥洒着神奇之笔精心晕染,氤氲的祥瑞之气弥漫在岗岗岭岭之间,幻化为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美哉,壮矣!
作者交待“一波三折的王城之行”后,紧接着就写参观端公村。李军重视用数字说话:“这里地域广阔,版图面积达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40亩,林地面积12600亩。成功申报6000多亩的国家生态保护林,由此拓展了当地的旅游事业。”这些统计数字,增加了真实性和说服力。
革命烈士施啸文故居,是端公村的历史荣耀。作者追述道:施啸文烈士于1925年,在董必武任校长的中学里,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征程。1937年,他以过人的胆识,打入国民党县政府,担任武装大队长。在黑暗中,播撤革命火种。不幸的是,1939年4月28日,施啸文遭日机轰炸,英通牺牲。施啸文故居,展示有烈士的生平事迹、相关文献,人物照片及说明。这里,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这些文字收入游记中,也成了文献,教育后人。由此可知,作家的红色文化情结之浓。此节的写作手法,主要是叙述。
在“资山水库的山水漫步”一节,作者动用了史志资料、古代名诗和传说故事等文化资源,描述了资山水库、圣龙山、天池寺三个景观。据史志记载,“资山水库所在之地,自古便有‘灵水润泽’之说。很久之前,此地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在人们绝望之时,一位仙人路过,他手持法杖,在山间轻点,顿时清泉涌流,形成最初的‘资水之源’,也就是现在人们称之的白水源头。”神话,增加了神秘性。资山“水库的魅力依然如初,它像一位娴静的佳人,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这种拟人化写法,很是新鲜、婉美。
资山“水库东北部的圣龙山,自然景观奇妙无比,山石绝壁,刀削斧劈,怪石嶙峋,周边群峦叠翠,独特的地貌景象万千。山上植被郁郁葱葱,给圣龙山披上一层绿色的补衣。‘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各种树木花草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宝库。山间空气清新甘甜,处处弥漫着自然的芬芳。”作者极尽描写之手法,使圣龙山的美丽形象活灵活现,引用杜诗也颇贴切。说山中空气“甘甜”,或许独一无二。
“最为奇特的,是天池寺那古老的传说,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避灾隐身这里,为它蒙上一层神秘而迷人的色彩。”作家未有描写天池寺的风貌如何,只讲一个历史传说,省却许多笔墨,匠心独运。
“探访资水上游的白水村”一节,作者写到“白水村的白水源”,有枣阳市人民政府所立标示碑作证。这意味着,市政府否认了吴店镇的白水源。笔者查阅《湖北省枣阳市地名志》滚河条目,滚河,古称昆河,又曰古称白水,二说并收。并说,滚河“正源为随州市万福店农场境内,当地称油坊河。”这就出现三个白水源。又查此书白水村条目,“因村建立南水北流的发源地而得名‘北水源’。1958年为北水大队,1984年为白水村,隶属王城区,2001年隶属王城镇至今。因“北”与“白”谐音,北水村改为白水村,北水源亦改为白水源。此书,还收有“北水源”条目,还原其历史真相。当然,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诗仙所赴的肯定不是王城镇的北水源。望作家作进一步研究。文友李军,对王城镇白水村的描写还是动人的,村在山水间,人入诗画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全文最精彩的一节。作家李军不仅写景,而且写人,写人的伟大精神。作者写道,住上三层楼房的蔡万明先生,显得与众不同。“他家门前,矗立着一根高达两层楼高的旗杆,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飘扬;那鲜艳的色彩在阳光下闪耀,仿佛诉说着时代的骄傲与自豪。再者,蔡先生三层房舍的顶部,还有现代新科技成就出来的太阳能发电板装置,闪亮的支架与发电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彰显着科技与环保节能的有机结合”。作者写出了万明同志的爱国精神和靠科技致富的智慧。
作者由表及里,走进蔡先一楼两大开间的房舍内,里面更是别有洞天。左右墙边,摆满了他日常销售日杂和维修家电所用的商品器件,而货架上方红底白字的多块“三字经”更引人注目:“国是家,诚立身,勤为本,俭养德,孝当先,善作为,和为贵”等等,更像是蔡先生的“座右铭”。作者慧眼识珠,把蔡先生自作新三字经以自励,不忘爱国与立身的自觉精神,都形象地描述出来了。
更可贵的,蔡先生还走出家门,风风雨雨为社会服务。“自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蔡先生开启了一项人生路上意义非凡的征程——数年如一日地为王城镇的绿水青山与生态环境进行义务保护工作,成为远近闻名的义务护林员。”“面对盗伐者的威胁与暴力,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意志更加坚定,有着‘只要人还在,护林不松懈’的坚韧劲头。他的不懈与付出,赢得了当地正义之士和百姓们的拥戴,上级纪检部门领导在巡察林业案件时,也对他赞扬有加。”作者写出义务护林警察的战斗精神,义务者,奉公也。别无他求。
作家还写到,蔡先生在疫情期间,自愿做义务防疫执勤员,与新冠病毒作斗争,护佑一方人民和禽畜的安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蔡先生和当地山民发现,在“大规模畜禽瘟疫漫延家禽几乎灭绝的时期,而深山林地中的畜禽却幸免于难,证明了松林及大片林地具有防疫的功效。”作者写出了群众的科学发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蔡先生在业余时间里,还重拾年轻时对文学的热爱,进行诗歌、散文创作。他的作品不时在当地微刊和报刊上发表,这些文字如同他生命的花朵,绽放着她的才情与思想,丰富着他的精神世界。”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蔡先生是图书经典收藏的“业余爱好者”。他不仅拥有物质财富,还拥有精神文化财富。
“蔡万明先生就像一棵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青松,咬定青山不放松。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对生活、对社会、对家乡的热爱,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成为我们心中一盏明亮的灯火。”作家的深情而诗意的文字,写出万明同志的大情怀,高境界,青松精神激励我们前进。
作家最后到新店、金银村,“新店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让我们铭记过去;金银村则以现代化建设和特色产业,向我们展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金银村的金银花,恰好对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这是天意,还是党领导人民的创造呢?
全文有写景,有史述,有观感,有宏观,也有细节。东南形胜,美景多多,王城乃王者之城也,名副其实。此文既形而上,富于哲理;又形而下,有人间烟火气,处处美景,如在目前,文学性强。作家将各种写作手法,熟稔地运用于游记之中,造一桌文学盛筵。李军同志,是枣阳市写游记最多,成就最大的作家之一,令我惊叹不已。他在“走万里路”中,能“走”出一部又一部佳作,让我相信,写游记是大有可为的。
原文附后:
东南形胜美景多
国 林(湖北枣阳)
初入冬日的十一月,冷云散去,晴空湛蓝而清丽。枣东南的时空天地间,大自然挥洒着神奇之笔精心晕染,氤氲的祥瑞之气弥漫在岗岗岭岭之间,幻化成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
我与枣东南的辽阔大地,有着不解之缘。多年来,我曾多次穿梭其间,或独自漫步,享受那份静谧;或与友人结伴同行,分享途中的欢乐;也曾与父母及妻子一起,同乐于这片山水之间,感受着历史与现实的多种碰撞之美。每一次踏入这片土地,我的心灵都像是受到了一次人文山水之景的强烈撞击,美好与温馨之感如泉涌般泛滥。我将这些珍贵的行走感悟诉诸笔端,集成一组篇章,总标题为“东南散记”,字里行间流淌着我对这片人文山水风景的挚爱深情。
枣东南之美,美在山水,更美在人文,二者交织出世间罕有的大美之景。山水之间,兴隆的霸山、华阳河,气势磅礴又温婉灵动;王城之南资山境内的圣龙山与资山水库,相互映辉,似一幅天然美妙的画卷;吴店的狮子山、滚河、清潭水库,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神秘;平林的青峰岭、楚人谷、熊河源,山峦迷雾如梦如幻,丽水清冽似玉似珠;等等。这样的呈现,皆是人间的绝佳之景,令人观之则喜,游之则乐,说之则悦,写之则欣。这般的灵山秀水,曾孕育出了一代大帝刘秀和辉煌的东汉王朝,明清之际的多位进士从这里走出,现当代的时代名人也在这片土地上闪耀。
带着美好意蕴的心念,2024年11月10日清晨,晨曦中的朦胧幻霓升起,我与詹华如、孙俊平和刘正文等几位先生一起,怀揣着期待与热忱,又一次踏上了枣东南之一的王城镇大地,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这片山水之间的奇妙玫丽景象,去倾听那片蕴含丰富而观之不够乐之不尽说之不完的精彩故事。
此次前往枣东南王城镇的游览活动,是受此地土生土长的蔡万明先生之邀而开展的一次行程。这次的行动,来之不易,其间充满了戏剧性,可谓波折连连,令人难忘。
最初,我们计划在秋实之际前往。那时,同行的人们已经约好,大家满心期待,做好了准备,充满着憧憬。然而,就在临行的前一天,得知一位文友在要这一天召开出版的新书发布会;这是友人写作成果汇集的一件大事,作为文友的我们必须前往祝贺。于是,第一次的行程计划泡汤,期待化为泡影。
时光流转,一晃就到了初冬时节,我们开启了第二次的行程计划。时光的飞驰,让我们的计划也有了明确的安排,日期就是此次行动的前一个星期天里。一个季度的耐心等待,此时的大家重燃希望,重新准备行囊。可时光弄人,就在我们准备出发的先一天下午,同行的詹华如先生接到消息,内弟八十大寿,要在这一天里举办乔松之龄的喜庆活动,他这个当兄长的自然不能缺席。于是,第二次的行程计划再次落空。
好事多磨,岁月出新,接着我们便迎来了第三次行程的计划安排。或许是前两次计划的屡屡受挫吧,大家在这次的行程安排中都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进而让计划实施很是顺当。然而顺畅的计划也不是一片光灿。就在我们出发的当日清晨,天空突然给我们制作了点小小的波澜。先天的小雨过后,夜间的大地残留着湿气,晨曦的阳光洒下,一时间浓雾弥漫开来,整个枣阳城都被罩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一般,能见度不足百米。还未出行的我们,一时有些担忧起来,这样的大雾迷蒙,什么时间能够散去?
好在,大自然总是在人们的担忧中给人惊喜。随着清晨阳光的变强,浓雾渐渐化去,只留下淡淡的迷蒙水雾,缭绕在枣阳大地东西南北的岗岭之间,形成云蒸霞蔚的壮丽景象。
带着美好的感觉,观赏层岭的惬意,我们在明丽阳光的升腾中,开启了今天枣东南大地的王城之行。
我们从市区的住地出发,迎着阳光沿国道东行,过优良河后开始走向南边乌金店的乡道上,然后一路欢歌般的朝着王城镇方向进发。行途中,枣东南的岗岭起伏有致,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今年入秋后的持续高温天气,让初入的冬天仍旧保持着暖暖的景象,山色青青带苍茫,水流丽丽映蓝天,麦苗泛绿色,野草青苍伴,沿途的景致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不断翻开,不断伸展。山岭间的青松依旧葱郁,像是忠诚的卫士,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路过的村舍,白墙黛瓦,朱红门窗,在升起的阳光映照下,闪耀着温暖的光芒,充满着山乡农家的特有生活气息。
当我们来到王城镇的高庙集镇,以为就要顺利抵达目的地时,新的问题却出现了。在王城镇高速出入口处,因不清楚蔡万明先生居住的具体位置,我只能停下车来打开导航,却发现我们已经走过了预约的地点。疑惑之际,询问蔡先生后才知道,他就在我们刚刚路过的高庙集镇大街上居住。这一失误,让我不禁自嘲,“这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的错误啊!”因为蔡先生事前发我的坐标上,标明着“王城镇张岗街”的字样,让我一时想象着他在王城镇区的一个叫“张岗”的街道上居住。同行的几位听了介绍,直是为我的错误打着圆盘,开脱性地说道:“没有这样的波澜,哪有曲径通幽的妙意趣味!”
这一系列的曲折波转经历,就像刚才路过的群山莽岭之间奏出的独特音符,成为此次王城大地之行的妙意序曲,增添着游览者的寻景思情,不断地在我们的心中滋润着,进而让我们倍加着迷。
在经历了之前行程的趣味波折后,我们与蔡万明先生进行了成功汇合,由此也为我们此次的王城之行按下了顺畅的播放键。在蔡先生的引领下,我们朝着王城镇南边的资山集镇方向进发。
进入资山地区,高低起伏的岗岭山地风貌,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闯入我们的视野。多年来的山地绿化成果显著,漫山遍野的植被像是大地新披的绿装,让我们的行程充满了诗情画意。汽车悠悠的前行着,车窗外尽是大自然书写的华美诗篇。沿途的花草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精彩故事。
大家陶醉在路边的变换美景中,随即就热烈地讨论起资山的灵秀之美来。作为资山境内走出来的人民教师孙俊平先生,之前在《光禄大夫孙长绂》一书中有过多处家乡的大美风光书写,此时的他难掩内心的喜悦,心灵深处飘荡着对家乡特有的深深爱意。他不停地向大家述说着“资山的风景,优美如画”的话题,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也感染着车上的每一个人,并纷纷跟着赞美。
谈笑间,我们抵达资山街上。当我们准备朝着资山水库环形道前行转游时,我提议可前往下不远处的端公村,去探寻探寻那里的红色文化。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后,旋即迈向了枣东南的红色文化之乡——端公村。
端公村位于原资山镇西南一公里处,它以自身的特殊地理优势,时时散发着独特的诱人魅力。这里地域广阔,版图面积达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40亩,林地面积12600亩。这些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端公村的宝贵财富,为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村里的山林资源点确定,村民们也展现出了时代的智慧,对山林资源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他们精心呵护着植被较好的山林,成功申报了6000多亩的国家生态保护林,使之成为此地的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并由此而拓展了当地的旅游事业。
端公村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最为耀眼的当属浓厚的红色文化。其中,革命烈士施啸文的事迹是这里的一座不朽丰碑,成为端公村红色文化的核心地标。在施啸文烈士生前居住的村庄,红色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路边设置的红色文化雕塑,像是历史的守望者,静静矗立在那里,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色彩鲜亮的红色文化宣传展示牌,如同红色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将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传播给每一位前来观瞻的游人。
沿着光亮的村庄绕行道路前行,我们来到了坡坎上面迎着坡下省道线的施啸文故居。这里已经被精心打造成了一座宣传介绍烈士生平事迹的纪念性展示宣传阵地。踏入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里,都弥漫着革命者与红色文化的气息,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深的熏染与教育。
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施啸文烈士的生平介绍。施啸文于 1908年在枣阳这片充满热血的土地上诞生。1925年,在武汉董必武任校长的中学里,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征程。1926年,他怀揣着革命的理想回到故乡枣阳,与枣阳早期的革命者程克绳等同志一起,义无反顾地开辟苏区。他们深入农民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动农民起来反抗压迫,组织起一支支英勇无畏的游击队伍。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施啸文展现出了不凡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本地革命队伍中的中流砥柱。
1937年,为了革命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施啸文肩负起更为艰巨的使命。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打入国民党县政府,担任武装大队长。这一行动充满了危险,但他毫不畏惧,目的只有一个——掌握武装力量,在敌人的内部安插和发展党员,为革命事业培养更多的骨干力量。他就像一颗潜伏在黑暗中的火种,随时准备为革命事业燃起燎原之势。然而,命运却在 1939年4月28日给了他沉重的一击。那一天,施啸文遭受日机轰炸,英勇牺牲。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芒。
如今,施啸文的故居成为了本地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故居内展示着丰富的图片与文字介绍,生动地展示了革命烈士施啸文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文献。那些泛黄的人物照片、简朴的房墙旧壁,以及烈士与相关人士的一幅幅照片及说明,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仿佛在默默诉说着烈士的英勇事迹。
我们从走进烈士故居的那一刻起,心中就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无论是观看小院的陈设——斑驳的墙壁,古老的槐树,围墙上的仙人掌,还是于室内仔细观瞻烈士的生平事迹介绍,每一个人都是认真而虔诚的。站在烈士的故居里,看着室内外的展示,我们仿佛能看到施啸文烈士当年在这里生活和战斗的身影,能够感受到他为了理想和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凝聚着历史的厚重和革命者的激情。
我们在故居里缓缓前行,脚步轻轻,生怕惊扰了烈士的英魂。在两间不大的展示区里,每一面的展示内容都像是一扇通往历史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动荡年代的艰辛与伟大。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我们沉浸在对烈士的缅怀之中,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之前作为枣阳党史办主任的詹华如先生,这时看到此处烈士的生平事迹展览后,一时又仿佛回到了当年在党史办工作时,撰写枣阳革命烈士生平事迹的岁月,那些也包括施啸文烈士在内的境内革命者,基本上都在詹先生的心中与笔下留下过深深的印迹。他激动地说,现代的条件好了,环境变化了,烈士的家乡将其生平事迹用实景展示出来,与过去我们在书本上记载的烈士事迹相得益彰,也有利于后来人铭记革命者及其事迹,继而沿着革命者开创的道路去开辟属于这个时代的光明前景。
开创《枣阳人》杂志的刘正文先生,在自己创办的刊物中,十几十年来没少刊登过枣阳境内的革命先驱者事迹。当他对施啸文故居内外进行了观瞻后,动情的说,当年的革命者真是不简单。那个时候,像这样深山腹地生活的年青人,能够走出山乡追求革命真理,为了天下劳苦大众,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其生命意义可光照日月。这样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今天的我们努力学习与继承,并要大力宣传,使革命先驱者的精神代代相传,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精神坐标。
作为本地成长起来的孙俊平先生和引领我们前来的蔡万明先生,对于家乡的这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更是情有独钟。他们对詹刘二人的谈说连连称赞,并不失时机地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
离开施啸文故居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那红色的文化,烈士的精神,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此次王城之行里最宝贵的收获,也将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今后前行路上的精神指引。
历史的岁月里,每一处地方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载着岁月的变迁和人类的足迹。王城镇,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着新农村建设活力的枣东南乡镇,时时焕发着自己独特的时代韵味,而境内的资山水库,则是其新农村建设中最具魅力的亮点。
离开红色文化基地,我们沿着环形的山道前行。这条大道犹如山间的一条蜿蜒玉带,飘落在资山水库周围的绿水青山之间。它是王城镇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浓墨重彩一笔,是镇委镇政府时代下的规划成果。大道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山民的交通出行,更是为了将资山水库及其周边山地这一自然资源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连,让这片山水成为山乡民众走向富裕的新引擎之路。
据当地史志记载,资山水库所在之地,自古便有“灵水润泽”之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此地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就在人们绝望之时,一位仙人路过,他手持法杖,在山间轻点,顿时清泉涌出,汇聚成流,形成了最初的“资水之源”,也就是现在人们称之的白水源头。百姓们感恩戴德,围绕这股清泉溪流繁衍生息,资山水库也因此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
资山水库,原本就是资山镇的风水宝地。在岁月的流转中,资山镇并入王城镇后,水库的魅力依然如初。它像一位娴静的佳人,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我曾多次来到这里,每一次前来都被它的灵秀之美所吸引。这里的山水之美,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的清丽画卷。
回首往昔,资山水库及其周边的山地景致,一直是枣阳东南部的骄傲。水库东北部的圣龙山,因盛产茶叶和衍生出来的多种传说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里自然景观奇妙无比,山石绝壁,刀削斧劈,怪石嶙峋,周边群峦叠翠,独特的地貌景象万千。山上植被郁郁葱葱,给圣龙山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各种树木花草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宝库。山间空气清新甘甜,处处弥漫着自然的芬芳,宛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般的惬意。最为奇特的,是天池寺那古老的传说,相传是明建文帝朱允炆避灾隐身之处,为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而迷人的色彩。这里还有优质茶园,圣龙山茶是远近品茶人的至爱。圣龙山集生态之美、历史文化和产业价值于一身,与当前开辟的资山水库环形道观光一起,时时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游。
对于资山水库修通的环形道,多年来我不止一次地流连于这里,观山景,阅丽水,步水畔,乐庄园,倍感其春之华、夏之荫、秋之色与冬之装的变换美景,时时生发着观之不够抒之不尽的心思。
我曾于此地的一处水畔流连忘返,并为其美景所陶醉,还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下过一首小诗:
资山水库及其周围旅游美景的打造,从规划打造的旅游区来看,水库边的端公村无疑是这场乡村旅游盛宴中的主角之一。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又毗邻资山水库,占据了极佳的地理优势。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浪潮中,端公村积极行动,精心打造乡村游廊道,全力发展乡村旅游。走进村里,仿佛走进了一个旅游的天堂。二十多处旅游景点如繁星般散落各处,它们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山水奇观(溪水、曲流、青山、沟壑),有的是饱含人文气息的古迹遗址(端公山传说与系列遗址),等等。农家乐和民宿点缀其中,为游客提供了温馨舒适的休憩之所。他们巧妙地将碎片化的景点、温馨的民宿、充满乐趣的游乐园、质朴的农家乐和诱人的采摘园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编织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特色旅游线路。
这条旅游线路主题丰富多样,每一个主题都像是一首动人的诗篇。山水观景主题,让游客可以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站在观景台上,远眺资山水库,碧波荡漾,水天相接,山峦环绕,如诗如画。那一刻,心灵仿佛被山水洗涤,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茶韵幽静主题,则带领游客走进一片清幽的茶园。茶树郁郁葱葱,茶香四溢,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自体验采茶的乐趣,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桃花源境主题,则像是一个梦幻的世界。春天的桃花盛开,落英缤纷,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一时忘却了尘世的喧嚣。
据介绍,王城镇凭借资山水库环形道这条特色旅游线路,每年平均接待游客达十万多人次,成为了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的胜地。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满足。这条环形道上,以端公村为主体的相邻各村组村民们,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保护生态平衡成为了他们的发展基石,临水开辟旅游景点,路边开设农家饭庄,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乡村的魅力。
资山水库四周,绿色的山峦与清澈的湖水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在这片美景中,旅游旺季里,农家院里热闹非凡,村民们热情地招待着来自远方的客人。这种欢乐祥和的景象,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成为了新时代的一大亮点,闻名遐迩。
在这片土地上,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融合。红色文化的底蕴为这里增添了厚重感,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资山水库不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它成为了文化的传承者、经济的推动者。每一滴水都流淌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座山都承载着先辈的期望。在这里游览,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力量。它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珍藏的宝藏之地。
前来这里的四季游客,均能感受到这里山青水秀的画面、热情好客的村民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都能深深地印在每一位游客的脑海中,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美好回忆。
在资山水库上游河汊的湾道深处,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白水村。它像一位静谧的处子,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安卧了千百年,鲜为人知。然而,当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便会发现这个小村庄曾有着无比响亮的名声。
枣阳吴店镇的白水(今滚河),其源头正是白水村前的潺潺流水。这一切都因刘秀大帝而变得意义非凡,吴店的白水河也因刘秀的事迹而闻名天下。然而,白水村的白水源却因地处深山腹地,距离吴店较远,在交通不发达的往昔,只有少数热衷于文化与地理探索的人们,才会不辞辛劳地来此溯源。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实在没有精力和兴趣长途跋涉来到这偏远之地一探究竟。
后来,为了提升帝乡白水的知名度,扩大刘秀大帝对家乡的影响力,有人在吴店镇东南不远处的清潭水(古称鹦鹉水)下游,靠近白水河的一处回水湾与陡坡地带(皇村境),将流水从高处冲击形成瀑布回响、被当地百姓称为“响水潭”的地方,命名为“白水源”。上世纪八十年代枣阳的一批文化人,还在此修建了几处供人观瞻的景点建筑,一时间吸引了不少境内外慕李白诗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因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一诗,前来探寻诗中意境的出处,这里也因此而热闹过一阵子。这种借历史名家诗情诗景而吸引游客的做法,在宣传刘秀大帝和枣阳名景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还原历史真相的角度来看,还远远不够。
近年来,王城镇在挖掘和打造当地旅游资源时,从打捞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将地处白水(滚河)之源的白水村,精心打造成了一处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当我们沿着资山水库的西环道转至东环道的上梢儿时,便开启了对白水村景点的游览之旅。
资山水库呈西北—东南走向,白水村位于水库东南的湾汊之处。这里的水流从东北圣龙山一带(其他还有东与东北诸山地水)奔腾而下,在村庄前向西北洄湾环绕,勾勒出一个优美的“U”字形河滩坡地。白水村就坐落在这片河滩坡地上。村前洄水湾转弯处,一座水泥石栏桥横跨其上,通向对岸的东南山地,同时又与西边水库梢头的环库路桥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乡流水小桥图,成为此地独特的景观之一。
走近村庄,我们发现庄前近水的地方已进行过景区般的改造。依据水流岸边的梯级地形,岸边修建起了广场、停车场、牌坊、观景亭、圆廊圈立石等设施,与北边山坡上焕然一新的住户建筑以及四周的山水景致相互辉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新的景观设施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游览环境,更与周边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让人流连忘返。
在前来白水村庄的道路边,一块枣阳市级的“白水源古民居”保护牌子格外引人注目。牌子背面的介绍,为我们揭开了这座古民居神秘的面纱。白水源古民居位于白水村的白水源之地,保存至今仍较好。据当地村民讲述,此处原本共有 99 间半民居,呈圆形有序分布,民居前是宽阔的白水源。然而,岁月的沧桑变迁,如今只剩下三间古房屋。这三间房屋共分上下两层,上层因年久失修,已无法居住,但横梁上的雕饰物依然栩栩如生,房前院子里的古砖也依稀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故事。这些古房屋对于研究枣阳东南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探寻白水源头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对那扇大门紧闭的古民居建筑进行了简单的观赏,随后来到庄前的石牌坊及河边广场等景点游览欣赏。在高大的牌坊前,同行的詹华如先生被坊柱上的一幅对联深深吸引,还让我帮他把对联写在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这幅对联化用了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一诗的意境:“岛屿佳境满天涵清虚;长歌尽落乘月归田庐。”它不仅为牌坊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更让我们观字意而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人在此地游览时的心境意蕴。
在我们前来这里之前,已经有几拨年轻人和小孩子在岸边的广场上活动。他们在选取好的场地上生火做饭,支架着野炊般的灶具,欢声笑语中,一道道午餐美味正在年轻人手中制作着。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为这片宁静的河滩广场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而更多的人们则是在河滩的广场上游玩或坐憩,享受着这里悠闲惬意的时光。有人在广场上放风筝,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下翩翩起舞;有人坐在河边的石凳上,静静地欣赏着眼前的山水美景,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惬意;还有孩子们在广场上嬉笑奔跑,他们的童真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里。
我沿着湾道处的河边向北边坡上的村子里走了走。这里的居民房屋依据山地的坡地形势,呈梯式由南向北渐次增高。村子中间的通行坡道舒缓整洁,一处处高台平地上建起的民舍展现出新时代的光亮与美丽。房屋的墙壁被粉刷得洁白如雪,屋顶的灰色瓦片与时代的房瓦,在阳光下闪烁着多彩的光芒。每家每户的庭院里都种满了鲜花和绿植,五彩的花朵竞相绽放。一些人家门前的杮子树上还挂着红艳艳的甜杮,与相邻房舍间的一棵棵青松高树一起,在初冬的天空里分外耀眼。村中的这些景致,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图。
在这里,我们真正见证了枣阳大地上“白水源”的所在。时代在进步,曾经因道路崎岖而被埋没在深山腹水之地的白水源,如今随着交通的便利,正逐渐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休闲旅游、探寻历史的好去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们来到这里,领略白水村以及白水源的独特魅力,感受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历史韵味和现代气息交织而成的独特风情。
午饭过后的阳光,带着几分慵懒,洒在我们前往蔡万明先生家的路上。怀揣着期待,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世界,一个充满故事与温暖的地方。
蔡先生的家位于高庙村(原小公社、办事处所在地)的集镇上,确切地说,在张岗街街中间的南边一排上。这里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原是张岗村庄的所在地,因而街道得名张岗街。之前,我曾错误地以为蔡先生住在王城集镇上,就是这个“张岗街”的“街”字带来的误解。张岗街呈南北走向,南端向东蜿蜒,北端南行一段后有一条向东的下坡街道,由此行通向王城镇与资山街的方向;期间还有一条南北向的街巷横亘其中。
在张岗这条大街上,蔡先生的房舍格外引人注目。首先,大街两边的建筑整齐划一,大多是两层楼房,而蔡先生和少数住户的房舍却在两层楼上方额外搭建了一层隔热层,显得与众不同。其次,他家门前矗立着一根高达两层楼高的旗杆,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飘扬;那鲜艳的色彩在阳光下闪耀,仿佛诉说着一种时代的骄傲与自豪。再者,蔡先生三层房舍的顶部还有着现代新科技成就出来的太阳能发电板装置,闪亮的支撑架与发电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彰显着科技与环保、节能的有机融合。
走进蔡先生一楼两大开间的房舍内,里面更是别有洞天。左右墙边摆满了他日常销售日杂和维修家电所用的商品器件,而货架上方红底白字的多块“三字经”更是引人注目:“国是家,诚立身,勤为本,俭养德,孝当先,善作为,和为贵”等等,左右两两对应。这些话语,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更像是蔡先生人生的“座右铭”;由此景,再与蔡先生年关撰写张贴在小房门上的“留住青山在,不怕瘟疫坏”联语一起观赏,我们可以从中深刻感受到他所崇尚的时代价值。
不仅如此,蔡先生还在进门右边深处的茶几迎门墙壁上,由左至右张贴着中外导师、伟人与领袖画像。由此展示可以见证,蔡先生是一位社会主义的力行者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者。(鉴于公众平台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此段中的人物名字及不规范语言表述的地方有删减。——编者)
蔡先生是枣阳一中毕业的文化人。据他本人讲,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到枣阳一中读书时,相对城区偏远的王城镇只有他和另外的一名学生,这一点足以说明他在当年岁月里表现的很是优秀。在改革开放岁月里,他一直居住在高庙办事处集镇上,从事着家电修理这一平凡而显技能的个体劳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成为了时代的科技致富人。然而,他并没有因自己的富有而忘记身边的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他为百姓提供着物美价廉的修理服务,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便利。而且,他还热衷于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传递温暖。
自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蔡先生开启了一项人生路上意义非凡的征程——数年如一日地为王城镇的绿水青山与生态环境进行义务保护工作,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义务护林员。说起他成为护林员的缘由,那是源于疫情期间的一些谈说而引发起来的作为。当时,人们提到那些有大片松林之地的人们没有受到疫情的侵袭,还有之前发生大规模畜禽疫情家禽几乎灭绝的时期,而深山林地中的畜禽却幸免于难,证明了松林及大片林地具有防疫的功效。当时作为防疫战疫义务执勤员的蔡先生在巡查中,看到王城镇的不少林地树木被不法分子乱砍滥伐,那些生长几十年以及上百几百年的大树惨遭厄运时,一时让他心痛不已。于是,为了家乡的绿水青山不受破坏,为了家乡的环境美好而护佑人畜,他立下雄心壮志,毅然而然地成为了本地的一名义务护林员。
从2020年防疫战疫开始直至今日,从最初萌发当义务护林员的想法到一步步具体实施,数年来,蔡先生仅凭一颗为了家乡山青水秀和生态环境美好的赤子之心,努力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号召,四季如一地开展着家乡山林的义务防护活动。这期间,他饱尝了义务护林员的艰难困苦,也品尝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困难艰辛。但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个中滋味唯自品,时常苦辣独自消。面对盗伐者的威胁与暴力,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意志更加坚定;面对伐木者的利益诱惑,他也不为之心动,而是时刻提高防范意识。他有着“只要人还在,护林从不懈”的坚韧劲头,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自己的防线上,大事勤汇报,小事自解决,无论困难大小都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坚忍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他的不懈奋斗与付出,赢得了当地正义之士和百姓们的拥戴,就连上级纪检部门领导在巡查林业案件时也对他赞扬有加。
时常生活中,蔡先生的妻子去子女那儿照看小孩,家中只剩他一人。然而他的单个生活从不寂寞,时常显得忙碌而充实。目前,他一方面继续为当地群众开展家电维修服务,同时经营烟酒、生活用品等销售业务;另一方面他积极投身义务护林活动,守护家乡的绿色宝藏。而在业余时间里,他还重拾年轻时对文学的热爱,进行诗歌、散文创作。他的作品不时在当地微刊和报刊上发表,这些文字如同他生命中的花朵,绽放着他的才情与思想,充实着他的业余生活,丰富着他的精神世界。
除此之外,蔡先生还是一位热衷于收藏名家书籍与典藏的业余爱好者。走进他的收藏世界,就像打开了一座文化宝库。四大名著、清代皇帝传、私家藏书以及汉语辞海等精装本琳琅满目。其中,那一箱花费一千多元购买的二十多卷精装本《曾国藩全集》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就连我们这些同样喜爱文学并写作的人,都感自愧不如。这一收藏,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看到了蔡先生对文化的深切热爱。
蔡万明先生就像一棵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青松,咬定青山不放松。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生活、对社会、对家乡的热爱,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成为我们心中一盏明亮的灯火,进而激励着那些知晓其行为的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初心,为美好的事物而不懈努力。
从蔡万明先生家中告别时,热情好客的他提议说可以从吴店镇方向走,并说通向吴店方向的乡间大道,目前修建得十分光亮,沿路还可以领略下顺道的新店和金银两村的新农村建设风光。同时他又说,正好自己要去巡查山林,可以顺便为我们带下路。
看着蔡先生关锁门市部大门,跨上那辆后座绑着小黄旗儿的摩托车,我们满心期待地跟上后面。那面小黄旗儿在风中飘摆,似乎有着别样的寓意。黄色,那是大地的色彩,蕴含着土地般的质朴与皇家般的威严,在交通中是警示,在此刻,仿佛是蔡先生守护山林使命的象征,带着一种严肃与庄重。
一路上,我们还遇到了镇上专管高庙片的两名党政干部,双方在一起围绕蔡先生的护林员工作展开了多样的交流。这些话语,让我们感受到这片山林背后人们的辛勤付出和守护的决心,也为这次旅程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
很快,我们来到了新店村。它位于我们经过的地段路边,村委会办公楼前的场地就像一个乡村历史的露天博物馆。在一些高大松树下的场地里,那些以乡村农业劳动为主题的雕塑栩栩如生,仿佛将时光拉回到过去时光。插秧的场景里,农民们弯着腰,手中的秧苗像是希望的种子被插入肥沃的土地;打场的画面中,农具挥舞,谷物在阳光下跳跃;收割之时,人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旁的碾盘、石磙,更是岁月的见证者,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劳作与生活,让人不禁陷入对历史乡村的深深沉思。每一个雕塑,每一件农具,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汗水与智慧,它们是新店村发展的根基,是村民们勤劳质朴的象征。
告别新店村,我们前往金银村。金银村是枣阳市与襄阳市的示范单位,乃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漂亮的堰塘,像一面镜子镶嵌在金银村的土地上。四周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轻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大自然用画笔勾勒出的一幅优美图画。这些堰塘不仅是美丽乡村的风景,更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滋养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沿着村中的小路前行,依据房舍不同朝向而打造的生态性农家菜园和养鸡养鸭场地别具一格。菜园里,各种蔬菜郁郁葱葱,翠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光芒。那些散养的鸡鸭在场地中自由嬉戏,它们的身影为这个宁静的村落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村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出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家园。
金银村最为出名的,当那些大面积种植的金银花。春夏秋三季,金银花盛开之时,整个村落都被金银花香笼罩。那一片片的金银花田,像是绿色海洋中泛起的白色和黄色的浪花。金银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小巧玲珑的花朵,有的洁白如雪,有的灿黄似金,它们相互交织着,在山岭岭沟壑坡地上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村民们精心照料着这些金银花,它们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金银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村里依托金银花产业,探索出了“电商+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产业示范基地,带动了农户增收,让这个古老的山乡村落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而在一处空闲的宽敞堰埂地带,还打造着一条消闲的风景长架走廊,其间行之观之皆让人陶醉。长廊沿着长长的堰堤,数十根方柱高高支架着上端的棚架,两边种植着一种名叫紫藤的藤萝植物。这种多年生的藤本植物,春天开花发芽,花期较长,达数月,花色有紫、粉、白等多种,名称也有朱藤、葛花、葛藤、藤花、藤萝、藤萝树等多种称谓。此处的紫藤长有多年,弯曲上爬的粗粗藤茎与细枝长叶及结出的长荚果实,将长廊进行着稀疏浓淡的覆盖,浓密地地方具有遮阳与遮蔽小雨的功用。长廊的柱与柱之间,不同距离的修建着一些休闲长椅,地面铺着平坦的步砖,可以便利前来观光者或是时常的村民在其间漫步与小憩。行走在长廊里,两侧可以远近的观赏廊外景致,或堰塘,或树木,可花草,可田禾,或村舍,或菜地,等等之景尽收眼底。在这里,四季变幻着美景。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弥漫;夏天,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金黄的树叶如蝴蝶般飘落;冬天,银装素裹的长廊又别有一番韵味。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世外的乐园,让人乐而忘返。
当时的我们,背对着斜阳而行,我在拍照中,光亮迷人的阳光从西边透过长廊架的紫藤照射过来,那一刻,把整个长廊与行走着的我们,都变成闪着金光的景物了。
陶醉于夕阳光照的我们,这时已经忘却了往返的时间。从蔡先生住地归来的途中,我们看到了新店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金银村蓬勃的发展活力。新店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让我们铭记过去;金银村则以现代化的建设和特色产业,向我们展示了乡村美好的未来。这两个村落,在王城镇大地上闪耀着光芒,而它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我们的行走则成为了这美丽故事的见证者。
当我们踏上归途,心中满是对这两个村落的观览不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已深深印刻在了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心中那片最美的乡村风景。
观览过新店村和金银后的美景后,我们要和蔡万明先生说声告别了。在金银村前方的三岔道口,我们怀着不舍,分别走向了西北和西南方向的岔道上。随之,蔡先生骑着那辆绑着小黄旗的摩托车,在我们前行的回首注目中,沿着他时常的山林轮巡路线渐渐走远了,去继续为王城的绿水青山和生态保护奉献力量。
这一天在王城大地上的寻访活动,从遇见蔡先生开始,我们就像打开了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蔡先生的热情,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王城的赤诚之心。
一天的寻访,蔡先生带我们去看端公村的红色文化之地。这里有革命烈士施啸文留下的痕迹,墙壁上的照片虽有些模糊,但却很有力量地震憾着我们心扉。那些文字与图片就像是革命火种,穿越时空,让我们对历史敬畏,对革命先烈缅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过那段历史,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革命志士为理想信念而奔走战斗的身影。
我们沿着资山水库环形道漫步观景。水库的水清澈碧绿,阳光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像一面大镜子镶嵌在资山大地上。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波光粼粼,鸟儿在高树枝头欢唱。两岸青山连绵,树木郁郁葱葱。这里远离城市喧嚣,能让心灵得到净化和休憩。
我们来到白水源村,这个村庄具有独特的韵味。古老民居错落分布在水边的山坡上,带着山乡的质朴气息。村里的小路蜿蜒曲折,村民脸上洋溢着憨厚淳朴的笑容,乡村生活温暖美好。白水源村保留着原始风貌,每个角落都有烟火气和宁静美。
蔡先生作为家乡的义务护林员,事迹让我们感动。他穿梭于山林之间,守护着绿色家园不被破坏,每一步都印刻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责任。他有着无私奉献精神,不求回报,只为绿水青山长久留存,像一位默默守护的天使,诠释着他对家乡的一份深情。
这一天的枣东南王城镇之旅,是一次心灵的美好旅行。我们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自然风光中找到宁静,从蔡先生事迹中感受到人性光辉。这里的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价值,无论是历史沉淀,自然馈赠,还是人们的奉献,都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这些景象与事迹,会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们今天寻访的王城镇,感觉中已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成了我们心中充满温暖、力量和美好的象征,并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去追寻那些生活中有意义的风景和故事。
二0二四年十一月中旬于丰永斋
首文2024冬季刊选稿
尊敬的老师、作者,感谢您选择《首都文学》平台来推送作品!经本刊后台初选,您的此篇作品经本平台先行推送后将列入2024年首文纸刊冬季刊备用稿。上刊与否,以最终定稿后的目录为准。欢迎您继续赐作支持首文(多次推送的作品将择优上纸刊)!
声 明
本期所发作品为作者原创文学作品,由作者授权本刊首发,并对文中所涉内容负责。为尊重作者,维护原创,其它媒介转载或使用,请在本刊后台留言或联系本刊主编应允,合法使用将给予人性化开通白名单。因本刊发文具有连续性,若非违法违规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删除任何一期发文,其它公众平台因需要要求删文,经作者同意后需向本平台支付300元断号费、编辑费、“原创首发”转让费;作者个人要求删除已经发布的作品,需向本平台支付200元断号费、编辑费、违约费。谨遵网约,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首都文学》
《首都文学》微信公众号,立足京城,走向全国,放眼世界;面向作家诗人以及文学与艺术爱好者。主要刊发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精短小说、民间故事、报告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
本刊每周三期,不定时发布。
要求:投稿须原创,切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套改他人文章,文责自负;投稿前请自行审定,杜绝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随原稿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文章标题三号黑体字,内文小四号宋体字;现代诗3—5首、古体诗词6—10首起投(长诗可单首),诗歌文字全部左对齐;书法、绘画、摄影作品10—20幅;散文、小说、民间故事等单篇不超过5000字,每段空两格,优秀作品不在限制中。
赞赏随心随意,赏金与作者对半分成,低于20元不发放,用于平台维护。
投稿邮箱:shouduwenxue@126.com
投稿后请加主编微信:13905352890
微信公众号:sdwx1015(欢迎赐稿!)
《首都文学》纸刊编委
《首都文学》微刊编委
【签约作家/诗人】
本刊法律顾问:
耿洪波(纸刊) 周迪军(微刊)
本期荐稿:罗 燕
本期执编:沈 默
本刊顾问:詹华如
【詹华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