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老师指出,书评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从读书笔记、摘要写作、书评撰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介绍,分享了书评撰写切实可行的的方法建议。
首先,冯立老师从积累、整合和精炼三个层次阐述读书笔记的方法,并从目的与需求,工具与方法两个角度对各个层次加以分析。第一,摘抄积累有利于完善个人知识体系,而记忆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也决定了摘抄积累的必要性。在摘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借助电子化笔记、文字识别软件和AI工具节省时间,高效梳理摘抄笔记,同时也需要注明书籍的引注信息以便查阅时回想。第二,整合读书笔记可以“把书读薄”,有利于捕捉书本的关键信息、疏通领悟作者的逻辑思路。在整合读书笔记时,同学们不仅可以借助书本目录来排列值得记录的关键信息,还可以制作思维导图和线性纲领,使读书笔记串联成一个整体。第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炼是精简清晰读书笔记的必然要求,能促使阅读者对书籍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虽然AI工具和书评类网站可以提高精炼的效率,但同学们还是要勇于打破固定思维,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将书本知识高度凝练成大纲,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冯立老师从摘要的定义、写作模板和写作提醒三个方面阐释摘要。第一,摘要是阅读对象核心观点及其论证过程的高度概括,既非阅读对象核心句的拼接,也不是论文的首段。第二,摘要写作可以遵循“五步走”,即总结本书核心观点及深远影响,概述本书内容的重点与亮点,分析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与书成关系,通过评述举例或对比论证指出本书的优点、缺点与不足,最后总结全书,结合时代进行展望。第三,要善于从读书笔记中摘取词汇,比如提炼高频词汇用以总结摘要的写作对象与关键词,学会择选高级动词、名词以及数字信息等。
最后,冯立老师分享了书评写作的方法和参考资料。书评写作也可以遵循“五步走”,第一,一段话总结阅读材料的核心观点和深远影响,以及该书评的价值取向。第二,概述阅读材料每部分内容,以及书评撰写者需要强调的重点与亮点。第三,阶段分析写作对象的时代定位、研究人物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及其意义与价值。第四,从写作方法、逻辑关系、特殊文献、纵通视野、选题角度等方向分析研究对象时代共性及其特殊性,并对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解析。第五,总结观点,展望未来发展取向,并由此引申出对某一价值指向的学术议题的思考。此外,书评的参考资料可从书籍、期刊报纸、微信公众号或新闻APP和资讯公众号获取。
章舜粤老师结合书评实例,从“何为书评”“为何书评”“何以评书”和“所评何书”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书评的定义、书评的重要性、书评写作的方法和书评写作的对象。
首先,章舜粤老师结合古代书评和西方书评,阐释“何为书评”。书评的历史发展和中西对比都是当下值得研究的主题。此外,章舜粤老师还通过介绍乔志健对戴史翠的《常规之国的不确定性》的书评——《行政革命是否存在》,周锡瑞对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的书评——《后现代式研究:望文生义,方位妥善》这两位中国学者对西方作品的批评性书评,来加深大家对书评的理解。
章舜粤老师从专业学者和学生的角度解释“为何书评”。对于专业学者而言,书评是向学界推介作品的一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书评更是一种提升学术能力的途径。章舜粤老师提出,大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这“三基”,书评写作则是一种很好的学术训练,能帮助同学们及时总结阅读材料,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从问题意识和深度探究两个方面,章舜粤老师阐述了“何以评书”。一方面,章舜粤老师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为例,强调书评写作要有问题意识,要“抓住一条金线”。一方面是指抓住文章的“金线”,把握文章的脉络,要结合作者的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抓住所评论的书最想要解决的问题,留意书中别样的观点和角度,注意作者是如何去剖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指抓住自己书评的“金线”,在写书评的时要明晰自己最想要解决的问题,结构层次清晰地撰写文章。针对深度探究的重要性,章舜粤老师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出发,鼓励大家既要“六经注我”,也要“我注六经”。所谓“六经注我”,即以所评的书为核心进行发散思考,关联其他的阅读材料,尤其要广泛阅读其他学者对书评探究问题的解读,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和批判性思考。所谓“我注六经”,即将解释本书的方法迁移到其他书中,将本材料中提出的概念运用到其他材料中。
最后,章舜粤老师从旧书和新书两个方面分析“所评何书”。一方面,旧书中的核心要素在当下仍有意义,通过回顾经典,并与当下社会现象进行链接,也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另一方面,新书中存在许多尚未被讨论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