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琢玉学生论坛 | 明德书院本科优秀学位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会

教育   2024-11-14 23:49   北京  

“明德琢玉学生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求是学术”书院系列论坛之一,旨在为学生搭建跨学科、全学程的学术研习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潜心学术,积极探索,相互切磋,促进“生生、师生、师师”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学术交流。第二届“明德琢玉学生论坛”拟于11月16日-17日举行。


活动介绍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书院特邀4位明德书院获评2024年北京市高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作者做学位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会。他们将从选题的策略、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论文结构的搭建、写作技巧的运用,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写作过程中的挑战等多个维度,分享学位论文写作的历程和经验。


嘉宾介绍

(按姓氏首字母先后顺序排列)



甘居正,北京大学哲学系2024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专业。获北京大学爱智杯论文比赛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大创”)北京市市级立项,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小创”)一等奖。


论文题目

《康德B版先验演绎结构的弱限制解读——基于统觉原则的两个理由》


论文简介

先验演绎是20世纪康德理论哲学与认识论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而B版演绎则是康德对先验演绎的最后一次重写。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B版演绎的结构已存在大量讨论。B版演绎两个部分对应着统觉和时空两大统一性原则。学者大多从外延、模态、功能等角度对演绎第一部分中基于统觉的范畴应用必然性提出限制。本文将这类限制解读统称为强限制解读,并试图基于对统觉原则的适用范围和论证理由的分析,提出对演绎结构的弱限制解读。演绎第一部分建立了在“一个直观”范围中的自我同一命题,并为其提供了两个理由,二者共同确保了范畴在第一部分中实现在经验的联结和给予两侧的必然应用,从而反对主流意见对这部分中范畴应用的限制。

 

论文写作体会

先验演绎作为现代哲学史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篇章,成为了各大流派、议题的“兵家必争之地”。唯心论的康德,新康德主义的康德,现象学的康德、匹兹堡学派的康德好像成了不相往来的陌路人。这篇论文试图对演绎做出一个尽可能忠实、逻辑融贯的论证重构,从而理解这短短十来页文本在今天是否依然构成了一种可行的先验哲学路径,同时,在对演绎这一“奇点”的解读中,厘清后世各项哲学运动的基本分歧所在。

Wait a minute,上述“冠冕堂皇”的发言纯属一个美好的愿景。今天回看这篇文章,学理上其实仍存有瑕疵,有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因此,更诚实的收获还是在于,训练自己在哲学史研究中分析材料、论证重构的能力。对于一篇本科论文,这也足够。


兰哲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24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学位和经济学院经济学辅修学位。研究方向为民国史(南京政府时期)、苏区经济社会史。获北京市市级优秀毕业论文、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大创”)获得国家级立项。论文曾入选第一届明德琢玉论坛优秀奖。《中央苏区财税制度的建构及调试(1931—1933)》一文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扩展期刊《老区建设》2025年第1期待刊。2023年7—8月,参与2023年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实习。2024年8月—9月在江西省档案馆实习。



论文题目

《熔炉与铁流:湘赣边缘地带中共群众武装与地方红军的生成(1927—1929)》


论文简介

本文填补了近代史学界在湘赣边缘地带群众武装与地方红军生成的专门研究方面存在学术空白。本文首先为研究涉及的概念与地理范围进行了严谨的界定,认为湘赣边缘地带的“群众武装”“地方红军”与“主力红军”三个概念是动态变化的,“脱产性”与“地方性”是界定三者的重要标准。本文利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的方法,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革命文物、国共两党档案、地方县志等丰富的新旧史料对于湘赣边缘地带的三个典型暴动进行了研究,并且补充了中共武装对立面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以及作为农民革命侧面的工人武装的情况,论述了湘赣边缘地带群众武装与地方红军的源流和生成。本文力图参与前辈学者提出的“内生型割据”与“外力型割据”学术对话,并且评价了孔飞力等学者的“地方军事化”议题。

 

论文写作体会

这篇中国近现代史的论文写作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史料与史事两个层面做到“革命史”与“民国史”的融合。在这一学术训练的过程中,我对于史料与史事的复杂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此借用傅孟真先生语表达体会:“必于旧史料有工夫,然后可以运用新史料;必于新史料能了解,然后可以纠正旧史料。新史料之发现与应用,实是史学进步的最要条件;然而但持新材料,而与遗传者接不上气,亦每每是枉然。”


李格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24级国学(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古典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并顺利结项;参与项目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四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作品入围第二届“多语种文献与欧亚古典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并获三等奖;作品入围“中国古典学”新青年论坛。



论文题目

《嘉庆二十年喀尔喀僧人被劫案探析——兼论嘉庆朝西藏依律处理抢劫案件模式》


论文简介

文章围绕清代西藏地方档案中记载的一桩抢劫案,寻找涉案档案内容之间的关联,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折,重新整理了案件相关档案的纪年和先后顺序。在此基础上,文章理清案件始末与侦办过程。此案中,对西藏普通民人和渎职官吏的判罚均以《大清律例》为依据,印证了《大清律例》于清代中期已在西藏实施,并非直到晚清才推行到西藏。案件调查中,各省官吏在皇帝的集中调度差遣下跨省协作办案,清廷中央随时掌握西藏与青海地方案情。西藏在抢劫案件侦办过程中展示出了从中央到地方层级分明的权力运行结构,这一结构维系着国家权力中心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保障了国家在边疆地区政令的上通下达。案件处置的各个方面共同呈现出清廷在西藏法制建设与行政建设的成效,印证了清廷对西藏的实际管控与深入统治。

 

论文写作体会

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切实体会到了探究历史的乐趣。从广泛搜寻材料到推敲行文逻辑再到真正落笔成文,曾经觉得晦涩难懂、艰深玄奥的史料慢慢变得清晰明了,曾经觉得杂乱无章、无从下手的故事逐渐变得条理分明。透过文字记载,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探访一段历史的面貌、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当过往重现、难题得解,油然而生的欣喜令人难以忘怀。在一次次打磨与修改论文的过程中,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也获得了宝贵的锻炼,为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吴世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4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曾获首届中国人民大学“树人杯”二等奖。



论文题目

《西汉中期经学制度考论》

论文简介

宣帝末年以石渠阁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对武帝创置的经学博士进行了制度上的调整,可称之为经学上的宣元新制。这一制度变革,涉及博士家法、章句形态、授受方式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通过考察《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区分刘向、刘歆与班固的著史用意,对黄龙博士问题提出了新解。此外,本文对两汉所使用的章句概念进行了区分,并据此辨别家法师承,考察经师立学的不同方式。最后,宣元时期礼经博士的先分小戴,后立三家,标志着上述经学新制的落实,反映了西汉经学的重要转向。

 

论文写作体会

原先我对太史公“成一家之言”并无太多感受,待论文写毕再看,不免心有戚戚焉。述往思来,谈何容易!“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当时心态,庾信已替我说完了。论文写作过程中,我曾卡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几周没有进展,此时是平常读书中发现的一处细节引我到柳暗花明处,论文内容也一下明朗起来。后来读到鲁迅诗“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李零先生说,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将之奉为圭臬,希望大家都能“没病不须药,无聊才读书”。


活动信息


活动时间

11月17日14:00-18:00


活动地点

立德楼二层书院第四空间(明德空间)


活动报名

请同学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明德书院本科优秀学位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会欢迎所有同学的参与!



文案 | 学术创新中心 王哲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官方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