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学术”书院系列论坛 | 第二届“明德琢玉学生论坛”学术书评与读书报告点评会回顾(一)

教育   2024-11-25 22:27   北京  

“明德琢玉学生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求是学术”书院系列论坛之一,旨在为学生搭建跨学科、全学程的学术研习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潜心学术,积极探索,相互切磋,促进“生生、师生、师师”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学术交流。

第二届“明德琢玉学生论坛”于11月16日-17日成功举行。论坛分为“学术书评与读书报告点评会”“学术论文报告会”“‘求是-强国’学术项目中期答辩会”和“优秀学位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会”四大版块。其中,学术书评与读书报告点评会共有15名学生作报告,邀请了4位点评老师和8位优秀研究生现场指导与交流。本期推送将展示其中7位同学的汇报成果。


学术书评与读书报告点评会


哲学院2022级强基计划哲学专业的郭默志作了题为《一部经典的科学哲学著作——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书评报告,介绍了选择《科学革命的结构》写书评的理由及其重要价值,以及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同时,表示后续拟从思想史角度入手,进一步讨论本书。


历史学院2023级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的范毓航作了题为《简论“长时段”视野在〈简明清史〉中的运用——〈简明清史〉学术书评》的书评报告。报告从孟宪实老师“时代”命题和“过程”研究观点出发,阅读与思考戴逸先生的《简明清史》。该书在时间线索之外,通过逻辑线索对清代社会运转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叙述,由此保持了整体体系的完整。在书中,戴逸先生深刻揭示了在较长时段中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和清代社会发展过程,这一观点与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内涵有一定相通之处。


历史学院2022级“政治学-历史学”双学士学位实验班的谈际冉作了题为《时间的织者:织就人与时间的故事——评〈历史学家的技艺〉》的书评报告,强调布洛克的著作不仅是一部历史学家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哲学作品。该书重新确立了“人”在历史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并对历史分期问题提出了深刻反思。报告提出要以“长时段”视野考察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及其二者关系,从而对“文科无用”的论调做出历史性回应。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2级“新媒体运营-数据管理”双学士学位实验班的张蕊作了题为《社会资本:在约束与动员之间——读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的读书报告。社会资本可以被定义为嵌入社会网络的资源。在理性假设的前提下,社会资本在行动与结构之间运作。而结构与行动既存在张力,又同处于一个制度场域,从而构成了动态的力量关系。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对于思考当今存在的个体化、阶层固化等问题具有参考性。如今,线上网络的发展弱化了结构束缚,但没有消解掉联系。而个体对于阶层固化的感慨,更像是应对社会资本少有增益的一种解法。


新闻学院2023级国际新闻全英文实验班的许佳琳作了题为《论分子生物学的范式革命——读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读书报告。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一书的科学史背景是“已完成的物理学量子力学革命和生物学对遗传物质尚不明确的认识”,并阐明了“生命物质遵循已知的物理定律与尚不为人所知的其他定律”这一观点。报告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脉络,梳理了薛定谔推动分子生物学范式革命的过程,由此映照出科技哲学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历史学院2022级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的黎薇作了题为《论李汉俊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以李汉俊编译的〈妇女之过去与将来〉》的读书报告。她从李汉俊编译的《妇女之过去与将来》出发,分析了原始社会以来妇女地位的变化及其根源,指出妇女解放需要参与社会劳动,获得经济独立,并最终依靠无产阶级运动实现。


法学院2022级涉外法治实验班的陈堃作了题为《中日关系的历史镜鉴与未来展望——评〈“以民促官”与“求同存异”——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与基本经验〉》的读书报告,认为该书结合历史学和国际政治学,系统梳理了中日两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互动历程,特别强调“以民促官”和“求同存异”这两条经验对中日关系正常化与发展的深远影响;提供了理解中日关系的三个维度和两大基本经验,是理解中日关系发展逻辑的重要参考文献。


第二届“明德琢玉学生论坛”圆满落幕。同学们盈科而进、琢玉成器,让论坛成为了一场有温度而不失严肃的学术盛宴,成为了一次有广度而不失深度的跨学科师生从游。再次感谢参与琢玉论坛的所有师生们!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官方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