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擎:青少年时期,通识学习更有助于全面发展人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学术   2024-10-02 11:53   北京  


学人简介: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本文转载自“大观天下志”公众号。



 01 

何为通识教育?


前两天遇到几位朋友,他们的孩子几个月前刚刚结束高考,现在是刚进大学的新生。他们就问我,我们在大学里该让孩子注意什么,学习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未来非常非常不确定的时代,应该怎么样学习?


我自己在学校里也遇到很多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学习也有点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开展自己的学习。


对于家长和学生的这些困惑,我认为,在青少年这个阶段,还是通识的学习更加重要。


那么什么是通识呢?简单地说就是所有行业、所有职业领域,甚至在你的生活中都用得着的那种“见识”的能力,包括认知方法、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从15、6岁到24、5岁,这8到10 年的时间里,是建立一个人的认知框架,提升思维能力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接触“通识教育”,不但有利于一个人的职业牵引,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生,能够在这个迅疾变化的时代,更从容地应对不确定性。



 02 

国外有哪些好的通识读物?


那么有什么办法或者有什么模式来增长一个人的通识能力水平呢?其实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大体来说就是“读书阅人”,在阅读以及跟人的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开阔视野,扩展、修正、改造自己的认知框架。


读什么书呢?当然挑选好的通识类读物是非常重要的。通识类的读物其实是非常难写好的,特别是入门级的通识读物。


现在市面上也有不少好的通识读物,最有名的就是“牛津通识系列丛书”。这套丛书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它的英文名叫做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就是特短的导言、导引或者引介,从1995 年开始到现在已经30年了。到 2024 年 3 月份,据统计出了近 750 种,而且已经被翻译成大概二十四五种语言了。


图 | 牛津通识系列丛书


还有一套不错的通识丛书,是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的《小历史丛书》(Little Histories),它有世界小历史、经济小历史、哲学小历史、考古小历史等等。这套丛书有三种,已经翻译成中文了,就包括《美国小历史》《文学小历史》和《科学小历史》。耶鲁的这套丛书就比牛津通识丛书门槛要低一点,因为牛津那套丛书虽然说是通识,但是读起来还是蛮专业蛮累的。耶鲁的这套《小历史丛书》,是非常通俗的,可读性非常强,初中生就可以读。


图 | 耶鲁“小历史”系列之《耶鲁美国小历史》




 03 

通识丛书如何读得懂、写得通、信得过?


那么有人问,我们中国人有没有自己通识读物?当然有了。我想最近几年甚至十多年来,中国本土的学者、作家都在努力探索出版自己母语的不是翻译的通识读物。


今天我就想给大家推荐一套刚刚出版不久的通识类的入门读物,丛书的名字叫《成为更理性的人》,现在包括五种。有翟志勇的《法律如何实现正义》,孟庆延的《用社会学看透现代社会》,张新刚的《哲学始于惊诧》,方钦的《经济学就是权衡取舍》,还有施展的《中国史的庙堂和江湖》。


那么为什么要推荐这套书,它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阅读呢?我就说三个特点,第一读得懂,第二写得通,第三信得过。


先来说一下什么叫读得懂。你听上去就知道它是关于法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通识书。那么阅读这个书要有什么基础呢?我告诉你,就是零门槛。高中生、大学本科的低年级学生,都特别适合阅读这套丛书。


比如方钦老师写经济学的这本书,他在书中说,这本书当中关于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已经压缩到了最小的程度,所以它适合零基础的普通人去阅读。施展老师也说,这本书的目标就是具有高中以上知识水平的中国历史的爱好者。不仅大学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可以把这本书作为入门书,学理工科的同学也很适合阅读。


这套丛书并没有使用太多专业的术语和概念,不会用学界学术讨论用的那种“黑话”来写作,而且语言非常流畅,有很多具体生动的例子和故事。每一本的篇幅也不长,一本大概 10 万字。这就是我所说的“读得懂”。


第二点不容易了,就是“写得通”。


这里说的“写得通”,不是说语言通顺,是指通达。其实通识类作品是有不同类型的,有一种通识类作品,它的功能类似于桥梁或者阶梯。也就是把非常难的经典著作给你做一个通俗的解读,构筑起一个桥梁,让你以一个小白的水平也能够抵达那些比较重要的经典作品。


这类作品中国有很多,特别是帮你阅读中国经典作品的那些通识类读物,比如说中华书局出过的《中华经典通识丛书》,就是帮你解读比如《红楼梦》《资治通鉴》这类经典。这类书就是我所谓的桥梁性的或者阶梯性的通识读物。


那么还有一类通识读物,它和前面这种就不太一样,它不是让你对一个专门的、精深的或者高深的知识达成一种理解,而是注重你的思维和认知框架的。


《成为更理性的人》这套丛书表面上看起来,是关于法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导论,但是它让你获得的不是学科专业的入门知识,而是通识。


什么通识呢?就是广泛通用的思维和见识。这种写作并不容易,它与教科书非常不同,它不是关于任何一个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一个入门导引,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讲这个学科具体的知识或者发展脉络,因为这只对学这个专业的读者来说是重要的。


而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任何一个学科,比如经济学、社会学,为什么这个学科有必要存在?它有什么独特性?对我自身的思考和生活有什么启发?这才是普通读者阅读通识的意义。


而这套《成为更理性的人》,它就是针对这种需求,也就是说它不是以学科内部的逻辑来引导读者的,而是以这门学科自身得以成立的那些根本问题来切入的。


比如说经济学,方钦老师说好多人认为经济学是帮你来赚钱的,其实不是的,经济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乎于如何取舍、权衡来作出选择。很多人以为哲学就是一大堆逻辑名词和很拽的术语金句,但张新刚老师说,哲学是关乎令人惊讶的不可思议的问题。


这些作者都非常友好地给出了所有这些学科面对的日常生活的问题,以及一些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一些假设。比如说社会学里边,我们经常使用的“社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孟庆延老师就给我们提供了相当透彻而精彩的阐释。


现在有很多人吐槽工作和职场,那这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发展成“职场学”或者“工作学”?因为职场本身并不成为一个学科,但是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学科,比如经济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法学的等等方法来研究。


如果我们掌握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的这种根本的思维方式,我们看待职场问题或者生活当中任何一个问题时,就可以从这个学科的最有独特性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来思考了。


这套丛书的第三个特色,我叫做“信得过”。


为什么呢?这些作者都是年轻的学者, 基本上是75后到80后,都受过非常好的专业训练。他们自己都是学者,有专门深入的学术研究领域,对于本学科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这个学科的根本问题和思维有长期和自觉的探索,在大学里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教师。而且这套丛书的前身是一门相当成功的音频课程,是在这个音频课程的基础上打磨修改之后成熟的。所以这套丛书它是读得懂、写得通,信得过的通识读物,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往期推荐



从《人类简史》到《智人之上》,再谈人类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刘擎x许纪霖x黄竞欧

对话刘擎:哲学可以打开另一番天地,但它并不能解决当下的痛苦

对话刘擎:如果每个人都抱着自保、精算师的态度,社会将非常萎靡

刘擎:强大的反思能力,能够帮你获得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人生

对话刘擎:疑虑的人文学者该如何理解 AI 时代?

刘擎×杨照×梁文道:今天,读他过时了吗?

刘擎 x 郁喆隽 x 余明锋:技术时代,哲学何为?


南极探险之旅(11/22出发) | 在世界的尽头,探知绝美净地


埃及旅行(12月)|经典再出发!走进失落的古老文明


亘古常新的智慧——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经典研修班(报名中)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