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中曾言:“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医者辨病是职业责任所在,也是疾病早期获得痊愈的契机。
温热的午后,一位中年女性走进皮肤科门诊诊室,这位患者乍一看与普通人无异,只看外表,看不出有何肌肤之病。而当她艰难地坐下,撸起自己的裤管,我们才看清,她的两条小腿布满了绯红样的斑块、结节,大大小小,皮损触痛明显。我本以为这是某种虫子咬的,还在想什么虫子毒性这么强。
在我思索的时候,毛宁老师经过细致问诊及观察后,对患者说:“你这个皮损考虑是结节性红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结节性红斑?我从未听说过这个疾病。
毛老师在给患者开具好检查单后,认真地和我们讲了结节性红斑这个疾病。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皮下脂肪小叶间隔的炎症性疾病,是常见的炎症性脂膜炎,该病由 Willan于1798年首次提出。1842年,Wilson认为结节性红斑是多形红斑的一型。结节性红斑有两型:一型为急性结节性红斑,为临床上常见类型;另一型为慢性结节性红斑,较少见。
慢性结节性红斑又名迁移性结节性红斑、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也称Bafverstedt 或 Vi-lanova 亚型。结节性红斑临床特征为下肢伸侧疼痛性红斑、结节,春秋季好发,有自限性。可为一种独立的皮肤病(特发性),也可为其他疾病的皮肤表现。年发病率为(1~5)/10万,年龄20~30岁(15~40岁),女性好发(80%)。
本病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相关因素:
1.感染。A 组溶血性链球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结核菌、麻风、其他分枝杆菌、病毒、巴斯德菌属、胃肠道细菌(如沙门菌、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衣原体(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支原体、螺旋体、弓形虫、芽生菌或球孢子菌等感染,儿童主要与感染相关,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链球菌),成人链球菌感染占10%~30%,其他感染占5%~15%。
2.药物。常见有磺胺、溴剂、碘剂,尤其是口服避孕药;其他药物包括全反式维 A 酸、醋酸格拉默、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甲磺酸依马替尼、硫唑嘌呤等。药物引起的结节性红斑占5%~10%。
3.雌激素。在口服避孕药者本病的发生率为不服避孕药者的2.5倍。结节性红斑多见年轻女性,妊娠时常发生结节性红斑,提示雌激素可促使发病。
4.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病(成人占5%左右)、结节病(成人占10%~35%)、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成人占2%~3%)、白塞病等,有些恶性肿瘤(淋巴瘤、白血病、宫颈癌等)亦可发生结节性红斑样病变。局限性肠炎较溃疡性结肠炎关系更为密切,且与炎症性肠病病情活动相关。白塞病和 Sweet 病出现的结节性红斑样损害,可能是这些病表现在皮下脂肪的炎症反应,而不是两个病同时存在。占25%~50%的病例病因不明。慢性结节性红斑可能与妊娠或避孕药有关,但真正的诱发因素仍不明。以上因素中,链球菌性咽炎、结节病和药物为最常见的促发因素。尤其链球菌性咽炎备受关注,皮损往往发生于感染后的3周内。
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疼痛性炎性结节,通常直径在1-5 厘米之间。这些结节往往突然出现,对称分布在小腿伸侧,有时也会累及大腿、前臂及臀部等部位。结节的数目不定,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患病部位的局部皮肤温度会升高,并且可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感。结节性红斑的诊断过程应特别小心,因为可能会漏掉皮肤病变的原因。其病理特征为皮下脂肪间隔炎症,典型组织病理:米歇尔放射状肉芽肿。
对于结节性红斑的治疗,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水肿。寻找潜在病因,如有明显感染者,可用抗生素治疗。经典的结节性红斑可对症处理,湿敷、使用弹力长袜对治疗有帮助;疼痛显著者可内服止痛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剂,如吲哚美辛等。碘化钾(可使肥大细胞释放肝素,从而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氧中间产物)治疗剂量为300~900mg/ d,该疗法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一旦症状控制,在2~3周内逐渐减量停用。
严重病例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要注意该药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慢性结节性红斑,碘化钾、羟氯喹治疗有效,顽固性病例可试用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可治疗有白塞病的结节性红斑;对于有炎症性肠病的结节性红斑,非甾体类抗炎药应避免使用(可触发肠病的发作或抵消维持治疗的疗效),可系统用糖皮质激素、羟氯喹、环孢素、沙利度胺和英夫利昔单抗。英夫利昔和依那西普单抗治疗结节性红斑均有报道,但与引起结节性红斑的不良反应相矛盾。本病早期多因湿热蕴结,阻塞经络,中医疗法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疏通经络为治则,用草髒渗湿汤加减。若结节以疼痛及压痛为主,皮损色呈暗红或紫红,舌紫或有瘀斑者,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为治则,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本病通常预后良好,皮损常在3~6周内自行缓解,慢性结节性红斑病期较长,平均病期为4个半月,皮损最终消退不留瘢痕。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结节性红斑这种疾病,科学了解它的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日常诊疗中警惕这种以疼痛性皮损为典型症状的皮肤疾病。
点评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称为症状。局部症状主要有瘙痒、疼痛、烧灼及麻木感等,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缺乏和关节疼痛等。症状的轻重与原发病的性质、病变程度及个体差异有关。这就需要学员通过反复科学训练自身的临床思维,锻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该病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生命、人体以及疾病的复杂性。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自序》曾记录“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面对患者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医学思维,更为重要的是建立系统和整体思维,争取一击必中,找到疾病诊疗的开启钥匙。
指导老师、责任导师:皮肤科 毛宁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