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地球的蓝宝石

文摘   2025-01-31 18:52   北京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一起探索地球!



湖泊有地球蓝宝石之美誉,它宛如一个内敛而深沉的智者,静静地坐在那里,聆听世间的每一个声音,观察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它不像河流那样奔腾不息,也不像海洋那样广阔无垠,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每一滴水都见证着地球的历史,每一道波纹都承载着生命的秘密。

九寨沟的海子


湖泊演化 自然轮回

湖泊诞生是地球漫长岁月中不可或缺的篇章,现代地质学将湖泊定义为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简单来说,洼地积水即为湖。那洼地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内力产生的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和外力作用如风力、流水和冰川作用都会形成洼地。洼地的不同来源形成不同类型的湖泊,主要包括构造湖、火山湖、岩溶湖、冰成湖、海成湖、河成湖以及堰塞湖等。

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01
构造湖

构造湖由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蓄水而成,通常呈现长条形,湖水较深、面积较大、水体清澈、湖岸陡峭沿构造线发育,典型的湖泊有我国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等。

02
火山湖

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后,喷火口塌陷的漏斗状洼地积水形成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降水充沛的火山密集地区,如长白山天池、阿尔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

03
岩溶湖

岩溶湖是碳酸盐地层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岩溶洼地经蓄水形成湖泊,圆形或者椭圆形较多,多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岩溶湖水量随季节变化,典型湖泊如中国贵州的草海。

04
冰成湖

冰成湖是因温度升高、冰川融化移动过程中堆积或侵蚀地表形成的湖泊,其形状、大小不一,在我国青藏高原有分布,瑞典、芬兰和北美洲也分布较多。

05
海成湖

海成湖,即板块运动或者泥沙淤积作用使海湾与海洋分离形成的湖泊,也称为海迹湖,常见类型有残迹湖和潟湖等,其中潟湖是由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淡化形成的,典型湖泊有我国杭州西湖。

潟湖

06
河成湖

河成湖是在河流发育过程中,因河道变迁形成的湖泊,其岸线曲折,湖底较为浅平,受季节河流水量的影响较大,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势平坦的地区,如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洪湖、鄱阳湖、南四湖等。

07
风成湖

风成湖是由风蚀洼地积水而成湖泊,其特点是面积小、流动性差、水深较浅、矿化度高,风成湖变幻莫测,被称为神出鬼没的湖泊,多出现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泉。

月牙泉

08
堰塞湖

堰塞湖是因地震、山体滑坡、火山熔岩流和泥石流等阻塞河道而成的湖泊,由于阻塞的碎屑容易被洪水侵蚀掉,堰塞湖存在时间往往较为短暂,内力和外力作用都有可能形成堰塞湖,典型堰塞湖如火山喷发形成的镜泊湖,藏东南地区地震形成的易贡错等。

生死轮回是大自然的规律,湖泊生命一般只有几千至万余年。天然湖泊的演变一般分为“形成期—扩张期—萎缩期—消亡期”四个阶段,如同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消亡期”。幼年期是湖泊演变的初期阶段,湖盆下陷较快,沉积物以粗碎屑为主;成年期时的湖泊湖盆坡度变缓,沉积物变细,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湖泊进入老年期后沉积物持续充填,浅水区植物大量生长,水域进一步缩小和变浅;消亡期的湖泊表现为湖盆淤积、湖水干涸,最终可能演替为森林或者干盐湖。

湖泊分布 星罗棋布

湖泊的分布,既有规律的几何美,也有随机的自然韵味,它们相互连接,共同绘制了地球上壮阔的画卷。地球上湖泊总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为陆地面积的1.8%,其中35个湖泊的面积大于5000平方千米。

地球上最大的咸水湖是位于亚欧大陆交界处的里海,储水量89.6万亿立方米;


最大的淡水湖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苏必利尔湖,储水量11.6万亿立方米;


最深的湖是东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最大水深1620米;


最高的湖是中国的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最低的湖是死海,湖面海拔在海平面以下395米。


芬兰是湖泊数量最多的国家,其湖泊总数超过6万个,因此“千湖之国”的美誉非但不夸张,反而言不及义。

青海湖

中国湖泊总面积81414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0.9%,全国1平方千米以上的自然湖泊2693个,湖北是全国湖泊数量最多的省份,有着“千湖之省”的美称。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最深的湖泊是长白山天池,最大水深373米;最高的湖泊是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最低的湖泊是艾丁湖,湖面海拔在海平面以下155米。按地貌和气候特征差异,我国湖泊可分为五大区:东部湖区、东北湖区、蒙新湖区、青藏高原湖区、云贵湖区。其中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湖区,湖泊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

碧波荡漾 生命交响

湖泊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水体、充满生机活力的水生生物、保护水体的湖岸土壤和植被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湖泊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为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和鱼类提供了栖息地,是迁徙候鸟的停留点和繁殖地,其孕育的动植物资源是候鸟重要的食物来源。例如,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因与长江连通,每年随着长江水位变化出现洪水期与枯水期,独特的水文特征形成了水域、泥潭、草洲多种景观,繁衍了洞庭湖丰富多样的生物,洞庭湖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一站,每年约有20万只候鸟在此停留,其中不乏白鹤、小天鹅等珍稀鸟类。

湖泊是生物多样性宝库

湖泊是气候的调节器,它通过调节温度、湿度、风向和水汽,影响局地甚至更大尺度的气候系统。以三峡大坝为例,水库对重庆周围地区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冬季气温上升,夏季气温略有下降,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都略有增大。又如青藏高原湖区,湖水蒸发为区域降雨提供水汽来源,高山融雪又为湖泊补充水量,显著调节了区域气候和水分循环过程。


湖泊也是水质净化的守护者,水中的杂质经过物理沉淀、化学吸附和生物分解过程被净化,湖底的水生植物也会吸收营养盐和有害物质,通常情况下苦草、金鱼藻、狐尾藻、美人蕉、菖蒲和芦苇等都能较好的净化水质。除上述功能外,湖泊还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航运、渔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及旅游等多种功能。

行动起来 保护湖泊

湖泊见证了无数物种的繁衍与消亡,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与变迁,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许多湖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过量的氮磷元素进入水体,湖泊污染负荷升高,富营养化加重,水生态功能下降;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引起湖泊水位波动、水生态发生非良性演替、湖泊生境变化,水化学失衡;不合理的渔业活动影响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导致食物网简单化,物种减少,生态系统退化。

加强湖泊生态保护与治理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湖泊、恢复湖泊生态系统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持续多年不断治理下,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湖泊淡水资源总量增加,干旱半干旱区湖泊咸化改善,重点湖泊水质向好,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水生植被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湖泊生态保护和治理依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未来仍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把湖面、湖滨带、岸边缓冲带和整个流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开展湖泊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优先、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系统思维,提升流域空间科学管控,逐步恢复湖泊良性生态系统。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千百年来,这一枚枚大地的“蓝宝石”不仅给予人类美丽的风景,更给予人类宝贵的财富。如今湖泊作为生命共同体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人类去科学地守护。守护这一片蓝色,不仅仅是守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美景,更是守住地球千千万万的生灵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责编李彦伟
排版|尹   超
审核|刘   丹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此为地球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所有原创文章皆由“地球杂志”编辑推送

欢迎转发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  往期精彩回顾  

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漫话沧海桑田

走进天上阿里残缺的明珠——班公湖
神奇瑰丽的绝世盛景: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地球杂志
《地球》是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的科普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405X,国内统一刊号:CN 11-1467/P,邮发代号:2-253。欢迎订阅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