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亿年沧桑变换 岩石地貌复合成景 ——浙江新昌复合型地貌景观及地域文化

文摘   2024-11-16 12:00   北京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一起探索地球!

很多地区由于出露的岩石类型和性质多样,也就造就了两种或多种地貌类型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型岩石地貌。在一个小尺度地域出现复合型地貌是难能可贵的,不仅仅丰富了地貌的多样性,往往也记录着当地复杂的地质演化史,是科学考察教学实践的理想场所。同时,复合型地貌还是珍贵的旅游资源,有的天然成景,有的则是古人借助地质遗迹修建成的人文景观。

新昌国家地质公园碑


在浙江新昌就存在典型的“盆景式”复合岩石地貌,使得这里成为一座天然综合地质博物馆,而依托地貌雕刻的佛造像和洞窟则彰显着人类文明与自然的融合。





新昌花岗岩地貌

复合型地貌——地质演化的史书


多样的岩石组合是形成复合型地貌的必要条件,岩石的理化性质差异越大,形成的复合地貌也就越典型。火山活动是新昌复合型地貌的突出贡献者,因为岩浆岩与沉积岩岩性差异很大,而且岩浆岩又有多种类型,如以花岗岩为代表的侵入岩,以玄武岩、流纹岩、凝灰岩等为代表的喷出岩。火山活动是塑造复合型地貌的“功臣”,在已有复合型地貌发育区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往往有多期次的火山活动。同时,复合型地貌形成的地壳运动规律一般是前期以下沉接受沉积为主,后期以抬升和风化剥蚀为主,火山活动又贯穿全过程,只有这样,先期形成的复合岩层才能得以展现,在外力作用下复合型地貌才得以形成。

新昌火山-沉积岩系复合型台地地貌

上部为玄武岩,下部为沉积岩

新昌的复合型地貌是浙江东部地质演化的忠实记录者,大约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我国东南沿海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挤压变为拉张,受其影响,浙江东部断裂活动十分强烈,出现了丽水-余姚、温州-镇海等北北东向大断裂及北东向、北西向等次级断裂,在浙江东部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新昌白垩纪盆地就是其中之一。伴随地壳下沉,盆地不断接受沉积,期间还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最终在盆地内堆积了厚达上千米的火山—沉积岩系

穿岩十九峰


晚白垩世晚期以来,受造山运动影响,盆地的构造运动以轻微上升为主,使整个沉积盆地转变成为剥蚀地区,原来的岩层纷纷出露。新近纪以来,本区又受强烈的拉张构造影响,岩浆上涌,形成玄武岩,不整合于较老的中生代地层之上。



复合型地貌——造就新昌独特美景


新昌一些地区岩层呈“上为玄武岩,下为沉积岩”组合特征。在交界处由于岩浆的炙烤,往往形成一层炙烤层。上部的玄武岩相对坚硬,抗风化侵蚀能力强,这犹如给大地戴上了一个“头盔”,与下部沉积岩组成新昌玄武岩台地地貌,如回山台地和大市聚台地。

天烛状峰林


上为丹霞,下为凝灰岩的复合型地貌

火山喷发形成凝灰岩层后,该地区又接受了洪积物或河湖相沉积物,形成了数米至数百米的红色砂岩层,覆于凝灰岩层之上,构成了下为凝灰岩、上为丹霞的复合型地貌。红色砂岩层垂直裂隙发育,而且间距较大,形成雄伟的峰丛景观,其中穿岩十九峰最为典型,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砂岩层中往往发育了大量的顺层洞穴,这是由于相应岩层较软,发生了差异风化和侵蚀的结果。洞穴深浅大小不一,深的达一二十米,可以穿越整个山体,形成穿洞(“穿岩”),浅的洞穴密集地分布于崖壁上,呈蜂窝状,很具特色。


上为凝灰岩,下为沉积岩的复合型地貌


这种地貌是在红色砂岩层沉积之后,区域再次遭受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倾覆于地表,堆积出数米乃至数十米的凝灰岩层,覆盖在砂砾层之上而形成。凝灰岩层发育有较密集的垂直裂隙,进一步风化剥蚀则可形成“天烛”状峰林、峰丛景观(如潜溪、天烛湖地区),或者形成象形石景观(如神笔峰、蘑菇石、倒脱靴等)。

在新昌,除了上述的地貌类型以外,还有沙溪、小将、儒岙的零散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层出露地表,如果地壳上升速度较快,就形成花岗岩峰丛或者石蛋,形成叠石景观,如新昌地区董村的“小黄山”景区,同时在山谷地带形成石河、倒石堆,如“万马渡”景点。如果地壳上升速度很慢,那么花岗岩体长期遭受风化作用,岩体碎解化成散沙,形成沙山,如新昌的沙溪及儒岙地区。

复合型地貌——成就新昌地域文化特色



新昌复合型地貌不仅造就了神奇的自然景观,也成就了新昌地域文化特色。


新昌丹霞地貌红色砂岩中发育的大型洞穴往往被古代高僧大德看中,成为他们安身修研佛学的理想之地。自东晋南北朝以来,新昌地区就成为大量的高僧名士荟萃之地,著名的有“十八高僧十八名士”。这里梵宇林立,高僧大德穿梭往来其间,是重要的佛教中国化中心地之一。现如今当地人们还在继续发扬佛教艺术,利用由砂岩发育成的岩丘打造出了一个露天笑弥勒佛,令人叹为观止。

利用红色砂岩丘开凿的露天笑弥勒佛


凝灰岩相对来说质地均一,岩性松软,富有韧性,色泽翠绿,适合雕凿。齐梁年间,僧护僧淑僧祐三代高僧,在由凝灰岩组成的仙髻岩上,耗时30载(公元486年~516年),最终打造了通高十丈(16米)的弥勒大佛,被刘勰赞誉为“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今人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同时期,在弥勒大佛西北约300米的一处凝灰岩洞窟的岩壁上,雕凿了1075尊小佛,是名符其实的“越国敦煌”。后人不断传承发扬佛教艺术,于20世纪末,在凝灰岩洞窟中,开凿了通长37米的“亚洲第一卧佛”。当地人还充分利用明代废弃的凝灰岩采石场遗址,经精心设计,改造成为一处反映大佛寺佛教文化历史的著名景点“般若谷”,在洞壁上刻凿了大量的经变和佛本生故事浮雕,蔚为壮观。







新昌花岗岩地貌

卧佛开凿于凝灰岩层上,长37米



此外由于风化作用,玄武岩层顶部往往形成红壤层,厚达数米至十几米,呈酸性,黏性重,虽然贫瘠,但适合种植一些农特产品,品质佳,如大市聚的小京生花生,就是明清时期著名的贡品,还有回山的瓜果蔬菜和茶叶,沙溪的水蜜桃,畅销杭州、上海市场。“新昌特产”正风靡全国。


新昌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由红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凝灰岩地貌以及花岗岩地貌共同构筑了秀美的新昌山水风光。“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新昌地区为古越剡县的东部,境内有文化山水双重高地沃洲山和天姥山)是其真实的写照。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为了追慕先贤和山水,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吟唱作诗,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诗仙李白三入新昌,绝美的山水风光深深印记在他脑海中,以至于有了他的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现如今,新昌秀美的山水还是现代电视剧的重要外景地,其中纳入《笑傲江湖》电视剧(张纪中版)中的风光,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劝君若到新昌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单位:浙江新昌知新中学



责编尹   超
排版|毕京林
审核|刘   丹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此为地球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所有原创文章皆由“地球杂志”编辑推送

欢迎转发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  往期精彩回顾  


沂蒙山上好风光——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貌景观巡礼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山:有点“土”
张家界的山:历经沧海桑田的稀世之美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地球杂志
《地球》是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的科普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405X,国内统一刊号:CN 11-1467/P,邮发代号:2-253。欢迎订阅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