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延续86年的精彩恐龙故事

文摘   2024-12-17 19:03   北京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一起探索地球!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1940年这个龙年,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我国最早一批古生物学者正在整理和研究历时2年发掘出土的一堆龙骨。虽然当时世界各地都处于战火之中,但是云南地区却像是一片世外桃源。在昆明和大理之间有个名为禄丰的地方,那里遍布着红色的岩石,而龙骨正是产自这些岩层中。古生物学者中的长者已经年逾不惑,戴着已经斑斑驳驳的眼镜,一副学者的风范,他指导着两个徒弟仔细给每一块骨骼编号,为最终的装架做着准备。他就是我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或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在抗日烽火中的这个龙年,他们正在让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恐龙苏醒,而他们工作的地方日后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恐龙化石产地。

禄丰化石埋藏的红层 拍摄/王娅明

01
中国第一条龙横空出世

早在1902年,在东北边陲的黑龙江嘉荫县就发现了恐龙的骨骼,但是发现者是俄国的一位将军,而从发掘到研究都是由国外学者完成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中亚科考团在我国北部的荒漠戈壁滩也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次考察中,还有一位风华正茂的中国学者,他就是杨钟健。十几年后,中国人的第一条恐龙就在他的主持下重见天日。

1938年10月8日到11月30日期间,原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地质学家卞美年与技工王存义杜林春在禄丰大冲、沙湾等地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并采集了恐龙、哺乳动物和其他爬行动物化石。1939年11月到12月,杨钟健和卞美年、王存义再次到禄丰深入调查,又发掘出大量恐龙化石,同时确认了禄丰“红层”的时代。由于化石发现于云南禄丰,同时为了纪念自己的导师、德国著名古生物专家许耐,杨钟健于1941年把这中国人研究的第一条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


原地埋藏的禄丰龙骨骼

许氏禄丰龙属于早期分异蜥脚型类恐龙,也是过去所说的“原蜥脚类”或“基干蜥脚型类”。这一类恐龙起源于约2.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几乎是最早出现的恐龙类群之一,在约1.8亿年前的早侏罗世灭绝,除了我国禄丰的属种外,还包括板龙大椎龙槽齿龙等。早期分异蜥脚型类恐龙体长一般不超过10米,大多为两足行走,食性以植食为主,前肢比较短,第一手指长有一只尖锐的大爪子,可能主要用来自卫,以及进食时帮助自己钩住树枝。后肢和尾巴长而强壮,可以帮助保持身体平衡。

虽然中国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宝座已经被来自嘉荫的满洲龙“捷足先登”,但是中国人自己命名装架的第一条恐龙以及中国境内时代最早恐龙的殊荣归属于禄丰龙。1941年,许氏禄丰龙在重庆北碚装架展出,这是在中国第一具装架展示的恐龙骨架,吸引了大量观众参观,也极大地鼓舞了科学家们的斗志。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三枚古生物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是许氏禄丰龙的骨架和复原图,作为中生代古生物的代表。

02
从一条龙到一群龙

禄丰龙的发现揭开一个沉睡了1.9亿年之久的龙宫。一代代中国古生物学者经过80多年的探索,在禄丰地区共发现了早期蜥脚型类6属8种,分别是许氏禄丰龙巨型禄丰龙黄氏云南龙巨硕云南龙新洼金山龙孙氏细细坡龙程氏星宿龙孙氏彝州龙。此外,禄丰还发现了阿纳川街龙等蜥脚类,禄丰盘古盗龙、三叠中国龙和金时代龙等兽脚类。

新洼金山龙

新洼金山龙是改革开放以来禄丰命名的第一个蜥脚型类恐龙,于1988年发掘自禄丰市金山镇新洼村,1995年被报道命名,其属种名称取自化石产地。金山龙是目前在禄丰发现的体型最大的早期分异蜥脚型类,体长可达9米,骨骼保存完整程度高,除了部分颈椎外,身体其他部分骨骼均有保存。相对于禄丰其他同类群恐龙,金山龙不光身体长,骨骼也更粗壮,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头”

程氏星宿龙

程氏星宿龙是笔者于2017年命名的早期分异蜥脚型类,保存有体型大小略有差异的三个个体。虽然和禄丰龙出现于同一时期,但二者的身体结构却有着明显区别。在蜥脚型类的演化中,荐椎的数目变化显著,从早期到后期类群,荐椎数目逐渐增多。一般来讲,早期分异蜥脚型类普遍具有3个荐椎,而蜥脚类大多发育4~6个荐椎。通过笔者的观察研究,发现程氏星宿龙保存有4个荐椎,显示出与蜥脚类相似的特征。同时,星宿龙的耻骨板相对延长、肩胛骨十分粗壮,和早期蜥脚型类中的进步类群乃至蜥脚类更为接近。这些特征都表明,与两足行走的禄丰龙不同,星宿龙或许能够四足行走。









程氏星宿龙恐龙骨骼 供图/王娅明









“中国兀龙”

“中国兀龙”是杨钟健于1941年根据几具部分保存的骨骼命名的新种,也是自许氏禄丰龙后,禄丰第二个被命名的恐龙。“中国兀龙”的体型较小,体长约为2米。在笔者于2024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中,通过形态学对比,认为“中国兀龙”的骨骼形态和禄丰其他的早期分异蜥脚型类都存在差异,而和许氏禄丰龙更为相似。骨组织学是目前判断古脊椎动物死亡前的年龄最为可靠的方法,根据对“中国兀龙”标本进行的骨组织学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兀龙”处于未成年的个体发育阶段。综合研究结果,判断“中国兀龙”很可能代表了许氏禄丰龙的未成年个体,因此其也就成为了许氏禄丰龙的同物异名。

孙氏彝州龙

孙氏彝州龙是目前在禄丰发现的最接近蜥脚类的早期蜥脚型类属种之一,其产出层位也位于禄丰组的最上部。孙氏彝州龙体长约7米,保存了非常精美的头部骨骼,提供了难得的完整头骨形态学信息,研究发现其头骨形态和蜥脚类较为接近,同时,其头后骨骼中的前后肢粗壮,脚趾趾节宽短,也与蜥脚类相似。这一研究表明彝州龙代表了从早期蜥脚型类蜥脚类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禄丰盘古盗龙

禄丰盘古盗龙于2007年被发现,2014年被命名。盘古盗龙是一种小型的兽脚类,体长约2米,身体骨骼保存近乎完整,虽然体型小,但已接近成年。它是腔骨龙科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对研究该类恐龙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比较于在北美、欧洲和非洲发现的腔骨龙类,盘古盗龙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眶前孔占头骨长度的比例较低,且前肢与后肢长度比也相对较小。

阿纳川街龙和金时代龙

阿纳川街龙金时代龙,和前面介绍的早侏罗世恐龙时代不同,这两种恐龙都生活在中侏罗世,且骨骼化石均为原地保存状态,现位于禄丰世界恐龙谷遗址现场。川街龙属于蜥脚类恐龙,体型庞大,体长超过20米。金时代龙则是兽脚类恐龙,体型中等,体长6米左右。

03
打造恐龙文化

1997年7月,禄丰县恐龙山镇发现新的恐龙化石遗址,含化石面积达1万平方米,约400多具恐龙化石及大量伴生动物化石集体埋藏于此。2008年,秉着“就地保护、永续利用、科普交流、人类共享”的宗旨,在这里建成了“世界恐龙谷”景区。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恐龙化石资源为依托,广阔的旅游市场为导向,创意为核心,科技为重点,面向国内外游客,特别是面向青少年,把禄丰恐龙遗址地打造成休闲、娱乐、科考、科普、综合性国际恐龙文化旅游中心


禄丰世界恐龙谷中展示的本地出土的恐龙骨骼

禄丰恐龙馆中展示的群龙

同时,禄丰市自然资源局还专门成立了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于2016年建成并开放了禄丰恐龙化石科普展示教育基地,该基地集化石修复、收藏、展览、研究和教育于一体,标志着禄丰市在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将恐龙文化与发展地方经济联系起来,禄丰市自1991年开始,每年10月份举办恐龙文化节,节庆期间,各地客商与游客云集,整个禄丰市热闹非凡。

世界恐龙谷大遗址馆的建设

世界恐龙谷景区大门

对恐龙的科普宣传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民众的化石保护意识。2013年,禄丰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如今在禄丰,每年都有不少青少年学生来进行研学,还有来自国内外众多古生物学者进行研究考察。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这里不仅有史前巨人,还有以杨钟健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巨人,他们曾将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并让后来的古生物学者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眺望远方。


项目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42002014)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


责编尹 超
排版|毕京林
审核|刘   丹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此为地球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所有原创文章皆由“地球杂志”编辑推送

欢迎转发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  往期精彩回顾  

从撼地巨人到飞羽精灵 —— 一段起始于龙年的科学故事

龙出巢湖 生命交响——巢湖龙及其二亿多年前的海底“龙宫”
龙年现龙:一次偶然的相遇与恐龙世界的揭秘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地球杂志
《地球》是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的科普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405X,国内统一刊号:CN 11-1467/P,邮发代号:2-253。欢迎订阅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