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青藏高原鸭嘴龙的自述

文摘   2024-12-13 19:01   北京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一起探索地球!

我是一只鸭嘴龙,因为嘴巴像鸭子而被人们这样叫,但我本名的意思可是“强壮的蜥蜴”,因为我们比鸭子大多了,身高有5米,身长十几米。我生活在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住在一个后来称为青藏高原的地方。当然,当时这里并不高,我所生活谷地两侧的山脉最高也只有1000多米,跨过南部山地还能看到大海。

谷地内有湖泊、有河流,植被茂盛,生活条件优越,我仰望天空的时候还能看到鸟儿从天空划过。然而,谷地东西两侧的远方山体有着恐怖的裂隙和“洞口”,岩浆不时地从中涌出,浓烟滚滚。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谷内的肉食性恐龙稀少,这也使我们家族的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





鸭嘴龙造迹情形模拟 绘图/黄鹏 吉姣

青藏高原目前还没有发现恐龙骨骼化石,那科学家们是怎么知道我们曾经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呢?答案是脚印,像花瓣一样可爱的脚印。我们的脚印由三个粗壮的脚趾印和一个椭圆形的脚掌印组成,这些脚印是我在红色的沙滩上漫步时留下来的,由八个脚印组成的一列行迹,被来自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科考队伍所发现,他们仔细地检查每一层岩层,就是为了寻找我们的踪迹。


上图   鸭嘴龙脚印 供图/李炎桂

下图  鸭嘴龙的行迹供图/李炎桂

你问我是不是真的认识花瓣?这有什么稀奇的,花朵早在侏罗纪时期就已经吐露芬芳。到我生活的时代,花朵已经装扮地球近1亿年了。春天的时候,谷地两侧的山上、湖边开满了千姿百态的花朵。只是我不太喜欢吃这些开花植物的叶子,还是柔软的蕨类植物更适合我的口味。此外,湖里的水藻和小虫子也是我的零食。当然,我并不挑食,坚硬的枝叶、种子、果实、松针也在我的食谱之内,因为我有1000多颗牙齿,密密麻麻排列成行,可以像磨盘一样将食物磨碎成糊状,非常强大。

你又问红色的沙滩?我们这里的沙滩是红色的,在水比较深的地方,沙子还是暗色的,水退去露出来后慢慢地显出了红色——因砂粒含有丰富的氧化铁而呈现红色,这是炎热气候的标志。沙滩的沙子非常细,和泥差不多,但是不粘脚,软软的,踩上去非常舒服。最近几年,感觉天气一年比一年凉,有时候风吹到身上冷飕飕的,不知道为什么。


红色沙滩所形成的波痕 供图/李炎桂


发现恐龙脚印的白垩纪岩层,丁青县,西藏 供图/李炎桂

重新说回我的脚印。我小时候可以用两只后腿走路,也可以用四条腿走路,走路的时候需要用尾巴保持平衡,有时候你会看到尾巴扫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等我长大之后,主要用四条腿走路,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找到这样的脚印。

我还有一群大个子朋友,它们的体长几乎是我的2倍,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恐龙种类之一,被称为泰坦龙。青藏高原上同样没有发现这些大个子的骨骼化石,但是它们的脚印很多,可能是它们体重大,容易踩出不易破坏的脚印,也可能是它们家族成员数量多,踩出脚印的数量也多,脚印保存为化石的概率更大一点。它们还喜欢迁徙,每年的旱季都会去其他地方,有时候我也会跟着一起去。

泰坦龙造迹情形模拟 绘图/黄鹏 吉姣











这些大个子的脚印没有我的好看,像一个圆陀陀,它们都是用四只脚走路,所以脚印分为前脚和后脚,两者并不相同。前脚足迹形似基本对称的肾状,足迹的前缘凸起,后缘稍微内凹,基本无法分辨脚趾痕迹;后脚足迹近似椭圆形,脚掌印后缘呈U型,有五个脚趾,外侧的三个脚趾向外侧偏转。它们的脚印比我的大多了,我的脚印长只有20多厘米,它们小的都有30厘米,大的超过50厘米。正是这些粗壮的脚印才能支撑它们庞大的身躯。

岩层中大量的泰坦龙脚印 

引自Lietal.,2023


泰坦龙足迹 供图/李炎桂

泰坦龙也是植食性恐龙,但不会和我们争抢食物,它们喜欢苏铁和针叶树的叶子,也会吃一些单子叶植物,如棕榈、竹子等,而我更喜欢吃木贼。一些我们都会吃的植物,它们会从树顶上进食,我则喜欢在靠近地面的位置吃。

我们鸭嘴龙家族非常庞大,分布在世界各地,像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地,中国的山东、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等地也生活着不少家族成员。我们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恐龙类型,早在1902年一种被命名为满洲龙的鸭嘴龙就被发现于黑龙江的嘉荫县,可惜化石被保存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幸亏后来又发现了不少的化石,才弥补了遗憾。来自嘉荫县的那具最早的恐龙属于平头鸭嘴龙类,是我们家族中平平无奇的小个子,身高4米,身长只有9米。但就因为被发现的早,又享有“神州第一龙”的美名,真是幸运的家伙。它们的化石现在主要保存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

相对于平头鸭嘴龙,我们家族的有些成员特别爱美。如一种叫棘鼻青岛龙的,于1950年被发现于山东省莱阳市,在它的两眼之间,有一个呈直棍状向前上方延展,并在尾端分裂成两个片状的头饰,非常类似于西方神话中的独角兽。这个头饰内部中空,功能奇特而神秘,就是不知道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通过共振让声音更宏大。

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鸭嘴龙家族成员叫巨大华夏龙,它有11.3米高,18.7米长,化石出土于山东省诸城市,那里还发现有角龙、鹦鹉嘴龙、暴龙、甲龙、虚骨龙、秃顶龙等各类大大小小的鸟脚类和兽脚类恐龙化石,素食的和荤食的交织生活在一起,比青藏高原这里热闹多了,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因为抢食物而产生冲突。那些植食性恐龙还要天天担心肉食性恐龙的捕食,这样看的话还是我们这里生活舒适一点。

在广东省南雄盆地,曾经出土过身长约2米的家族成员骨骼,是目前发现最小的鸭嘴龙,名字叫小鸭嘴龙。但这种看法并不被认可,因为它的骨骼与其它鸭嘴龙并无不同,没有任何独特的地方,因此,可能是幼年体。真是可怜的家伙,这么小就遭遇不测,还没有完全体会生命的美好。



鸭嘴龙胚胎 (引自 Xing etal.,2022

听说有一个更加可怜的小家伙,它的身体刚刚发育完全,却没有机会见到蓝蓝的天空,吃一口美味的食物,在蛋中就被深埋地下,命运真是不可测。它的胚胎化石发现于江西省赣州,标本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

心情有些复杂,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你们能够了解到在青藏高原上,曾经生存过我和我的伙伴们,也希望你们能了解我的家族成员。当然,我们这个大家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后再详细介绍它们的精彩故事。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责编|李彦伟
排版|肖嘉钰
审核|刘   丹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此为地球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所有原创文章皆由“地球杂志”编辑推送

欢迎转发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  往期精彩回顾  
远古诸城  龙影随行——记山东诸城国家化石产地
龙年现龙:一次偶然的相遇与恐龙世界的揭秘
龙出巢湖 生命交响——巢湖龙及其二亿多年前的海底“龙宫”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地球杂志
《地球》是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的科普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405X,国内统一刊号:CN 11-1467/P,邮发代号:2-253。欢迎订阅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