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州飞起的“世界第一只鸟”

文摘   2024-11-07 20:30   北京  

点击上方地调科普关注我们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生命以无数种形态在岩石中留下了它们的印记。其中,恐龙作为古生物界的巨星,一直是科学家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辽宁省锦州义县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块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季强博士等人根据它的肩带、腰带、四肢、羽毛发育等特征,认为新发现的“恐龙”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应归于初鸟类,是鸟的真正始祖,正式命名为“中华神州鸟”。锦州义县也因发现目前世界上出现最早的鸟类化石而闻名,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来源:义县宜州化石馆

1

中华神州鸟的形态特征

化石全身长53公分,尾约占全身2/3。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大约由25节骨质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的羽毛结构,其并非现代鸟类的复杂飞羽,而是简单的纤毛状结构,这与当时的气候、生态系统以及地质环境紧密相关,在地质时代,全球气候逐渐变冷,恐龙开始进化出羽毛以保持体温,适应环境变化。这些特征表明,中华神州鸟具有真正的飞行能力,是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


来源:季强教授PPT

2

中华神州鸟的地质背景

早白垩纪时,辽西地区处于一个大内陆湖盆的环境中,湖泊的存在为多样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栖息地,气候相对温暖,湖泊周围有大量植被生长,形成了理想的生物群落栖息环境。这一时期地质活动频繁,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灰层,在湖泊周边迅速沉积下来,将湖泊生物和陆地生物一同掩埋并保存在湖底沉积物中,形成了独特的缺氧埋藏环境,经过漫长的沉积、压实和矿化作用,形成化石。中华神州鸟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中生存、保存下来。它的发现有力支持了鸟类的“陆地奔跑飞行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鸟类的飞行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恐龙的某些特征逐渐适应了飞行的需求,如羽毛的发育、前肢的延长和骨骼的轻盈化等。


来源:《宝藏》杂志

3

中华神州鸟的重要意义

中华神州鸟的发现是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除德国始祖鸟外,真正会飞的恐龙化石的发现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这为进一步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鸟类的定义、鸟类的飞行起源、羽毛的起源和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古生物材料。化石记录了生命演化的珍贵瞬间,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在地球上空翱翔的生物的风采。



作者:刘澜

单位:中国地质图书馆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爱地质,爱科学
“地调科普”等你来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微信号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此为地球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所有原创文章皆由“地球杂志”编辑推送

欢迎转发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  往期精彩回顾  
远古诸城  龙影随行——记山东诸城国家化石产地
拯救濒危水松  守护世纪年轮
水母——5亿多岁的神仙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地球杂志
《地球》是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的科普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405X,国内统一刊号:CN 11-1467/P,邮发代号:2-253。欢迎订阅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