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一起探索地球!
人居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人居文化处处打上了地质影响的符号和人们为适应地质环境做出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
陕西关中盆地
陕西关中盆地是西周至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地质环境得天独厚,是人类与自然交往相处最长久、最深厚、人-地相互作用记录最长、最有代表性的地带。这里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并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一环。如今关中是陕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关中盆地的主体——渭河平原
供图 华山国家地质公园
关中盆地地学特征
关中盆地简称关中,主要包括陕西省秦岭以北渭河平原和黄土台塬,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千米,号称八百里秦川。盆地西窄东宽,整体形成开口向东的喇叭状形态。总面积39064.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700米左右。在盆地内有渭河平原、骊山低山丘陵和黄土台塬不同的地貌单元。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南临秦岭,四面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骊山 供图/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提供
在地质上,关中盆地属于中国最著名的汾渭地堑,盆地南北多条正断层相向而倾,分别称秦岭大断裂和北山山前大断裂。
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的关中盆地南部基底有秦岭古老变质岩和岩浆岩,北部基底为来自于北山的沉积岩。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南北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中间则不断下降接受沉积,关中形成巨大的断陷带,地质上叫地堑式盆地。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由于渭河的长期泥沙淤积,伴随地壳的升降运动形成多级阶地,造就了渭河平原。
关中盆地地质剖面图 (据王全庆)
Ar-太古宙
最早的“天府之国”
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之称出于战国时期,指秦国关中盆地。郑国渠建成后,关中更是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的主张,说到关中是“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广阔平原
关中盆地在距今200多万年的第四纪早期,既有河流也有湖泊,盆地大部分地区被广阔的三门湖充盈,到距今数十万年前的中更新世,三门湖逐渐缩小,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的渭河开始贯通盆地,并接纳了灞河、浐河、沣河等秦岭河流以及泾河水,当时渭河水水量充足,河流南北摆动,不断地向两侧侵蚀展宽河谷,河流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多级平坦的阶地,如西安北郊一级阶地宽达6千米,一二级阶地组成渭河平原的主体。得益于渭河平原,关中形成了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凌、阎良、兴平等城市,广阔的平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地理空间优势。
关中之水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公元前246 年秦王嬴政有强烈崛起之意,为此兴修大型灌溉渠道,韩国人郑国充分利用泾河由西北流向东南这一有利地形修建干渠,后人称为“郑国渠”。由此形成了关中自流灌溉系统,灌溉农田4万余顷,秦国有了充足的粮食,国力渐强,最终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大业。
由于秦岭北麓大断层的影响,秦岭北坡沟壑深切,山势陡峭,造就了激流瀑布,亿万年的流水侵蚀形成秦岭有名的七十二峪,雨季水量充沛,更便于峪口修建水库蓄水。目前,秦岭北坡西安段已经建成了石砭峪、黑河、李家河等大中小水库,同时2023年引汉(江)济渭(河)工程已经建成并开始给关中供水,这些优质的水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关中城市群的供水问题。
郑国渠遗址景区泾河河段,为渠道水源地
古语“八水绕长安”这句话表达了对西安的赞美,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8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两岸。现在这里是西咸新区的沣东新城和沣西新城,是西安经济起飞的引擎之一,秦咸阳、汉长安城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湖也是引沣河水形成的,汉武帝曾经训练水师的昆明湖今日成为西安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郑国渠引水泾河大峡谷
在西安东北的浐灞交汇处,已经恢复建成广运潭生态游览区,新增水面6500亩、绿地3500亩,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罕有的城市中央公园,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址即在这里。
西安凭借周边的很多古河道、洼地,坚持保护历史遗址理念,建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库、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城格局,每一个水域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体现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人文地理相得益彰。
曲江南湖
水润关中
天府关中
关中有膏腴的土地。《尚书·禹贡篇》记载,雍州的壤为黄壤,在当时全国中居上等。千年来逐渐培养出适合作物种植生长的一种农业土壤——缕土。加上利用西高东低的盆地高差,兴建大量渠道如秦时郑国渠,之后的渭惠渠、泾惠渠等灌溉系统,使得这里沃土千里、水渠纵横、良田万顷、麦浪滚滚,更成为黄河流域华夏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全新世时期(距今约12000年左右),本区气候总的趋势是转向湿热,地理环境与今日相仿,各河流的漫滩及低阶地上广布全新世冲积物。根据朱士光等的研究,最近2000年来,虽说有温暖凉干交替波动,但古代关中气候非常适于人类生活,至今没有极端气候变化。
广阔的地域空间、适宜的气候,充沛的水源,发达的农业,古代帝王诸侯多选择关中为京畿之地。关中地区的王者之气带给了秦王朝可以一统天下的契机,赋予了大唐经济强势的法宝。
秦岭北麓洪积扇群 拍摄/寻琇琳
宜人气候
关中古都选址的地质因素
古代帝王选都关中,个中缘由,地理为首。
易守难攻的地形特征
关中之所以叫做关中,是因为被四个关口所守护,周围都是山岭。东潼关、南武关、西大散关、北萧关,称作关中四塞。这四座关隘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南依秦岭,北临黄河,东接中原,西望平川,为古长安城的东大门。武关位于今商州东南,是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为关中之东南门户。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西南的大散岭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就出自这里,其山势险峻,自古被誉为“川陕咽喉”。萧关,在宁夏固原东南,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有泾河水相伴。
关中四塞,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还有渭水滋养的富裕渭河平原更是天时地利人和,对于中原地区进可攻退可守,成为称王称霸之地亦属当然。
秦岭北麓破碎的黄土台塬 拍摄/寻琇琳
上风上水的地域优势
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很早就认识到地质环境对都城建设的重要性。《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其意为国都的选择要考虑到用水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关中属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地处黄河中游,居于黄土高原南部,海拔平均700米,其中台塬海拔在600~1100米,和关中以东地区对比,地势更为高亢,对下游形成居高临下之势,符合天子帝王高高在上的心态。
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北部的黄土塬是广义概念下的“周原”。周原是秦入关中后首先占据的地区,平均海拔737米,居高临下傲视渭河平原之势,是关中地区进入文明序列的起点。
生生息息,人地和谐
逐水而居亦是古人最好的生存之道,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迹大多都位于河流边尤其是支流地区就是明证。距今115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蓝田猿人就生活繁衍于秦岭北麓灞河河谷蓝田县公王岭及陈家窝子。浐河灞河更孕育了距今5000多年的半坡仰韶文化。当前,西安城市向北扩展更将渭河纳入城市内河,打造新的城市景观。
生活在渭北地区黄土台塬的人们,根据气候干燥、台塬平坦、黄土层厚实且直立性好、容易开挖的环境特点,有居住地坑院式窑洞的习惯。三原县柏社村有保留较为完整的下沉式窑洞(地窑)住宅,构成黄土台塬上特殊的人居景观。“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远而眺之,进村不见院,只闻人语响,近而察之,炊烟袅袅,地下人往来,梨树浓阴,院中沁人清凉”正是对这种人居环境的形象描述。
地窑这种建筑形态已经有近4000年的历史,是人地和谐的实证。在民俗学、社会学研究,中华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柏社村地坑民居及内部陈设
华北地台受加里东运动地壳上升影响,在中奥陶世和中石炭世的地层之间形成大华北区域性平行不整合。烧制陶瓷的高岭土、铝土矿的形成与不整合的风化壳面有很大关系,高岭土属于硅酸盐类矿物,成分是Al₄[Si₄O₁₀][OH]₈。风化壳上的铁铝物质受水动力搬运沉积,在机械搬运过程中经进一步分选,含铝矿物沉积于滨海或湖沼地区之后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受不整合上的石炭纪煤层腐殖酸的阻隔保护,赋存于煤系地层中。
在陕西的铜川陈炉古镇,因地质作用造就陶瓷原料而出名,这里有唯一连续1300年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是研究古陶瓷的活化石,在千年的陶瓷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陈炉古镇积淀了浓厚的陶瓷文化。走在陈炉的街道,房前屋后处处是陶瓷装饰的道路和墙壁,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吸引着广大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和广大中外游客来此考察参观。
陈炉镇路肩由陶瓷铺垫
陶瓷成为砌墙的材料
地域文化是制约一个地区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关中地域文化与地学关系的探讨,有助于帮助人们形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协调人地关系;对于更深刻地了解关中区域文化特征,推进区域文化互动交流、开展地域特色旅游、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此为地球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所有原创文章皆由“地球杂志”编辑推送
欢迎转发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