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老师◈​​当信Fo经语深

乐活   2025-02-01 09:49   山东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当信Fo经语深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我们最近一直在探讨「当信佛经语深」,佛经确实其深无底、其广无边,都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包含佛法的表法,我们也要用心去体会。比方佛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那等于是说,这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只要信心都不受影响,善根就会一直增长,六根接触六尘,生智慧不生烦恼。《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这是正向这一面。假如信心动摇了呢?信心动摇就会有怀疑,一怀疑,烦恼就出来了。所以老法师说怀疑是愚痴的核心,一有怀疑就生烦恼,就是着相,愚痴当道,不相信真理了。就像不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会把这些虚幻的东西认真,然后去贪着它。

  所以这一句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信心一足了,这个善根福德就一直增长了。所以只要有烦恼,都跟怀疑有关。一发觉有烦恼,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定要把信心再提起来。对什么怀疑了?对自己怀疑了,对经典怀疑了,对佛菩萨、对善知识怀疑了。所以这个疑是大病,是烦恼的根源所在。所以假如知道信心重要了,他就时时能观照到,然后把怀疑打掉,把这个信心一直保持下去,他就「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信心都不退的人,他一定当生成就,给众生表演。所以这一段是《华严经》的开示。

  信,再来,《华严经》整部经就在诠释四个字,解、行、证。有些人可能过去生有学佛,所以一遇到佛法很有信心。但是第二,信了以后要解,你要解就要深入经藏。可是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那得要依止一个老师去深入,从明师受戒。一个老师一条路,两个老师就两条路,三个老师三岔路,四个老师十字街头。所以这每一个字意思都很深。

  可是你只有解没有行,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这都不能领会错,也不能偏。一偏,偏执偏执,一偏就有执着点,就不是中道。所以佛法讲,解行要相应,定慧要等持,福慧要双修,你都不能偏一边。所以为什么东方持国天王,他也是表中道,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可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很容易要不太过、要不不及。因为我们对于执着太习惯了,我们在六道一直轮回,轮回从哪里来?执着来的。对人容易执着、对事容易执着、对物容易执着。

  但是这也很正常,因为修学的过程就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佛号很陌生,要慢慢提得起来,任何一切境界,贪瞋痴还没起来,还没有发挥很严重的作用,稍有一点症状,阿弥陀佛,就把它调伏下去。熟处令生,什么是熟?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这些成见很熟,执着这个身的见解太熟了,这个要慢慢变陌生。

  所以你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不能偏。《弟子规》说的跟这个一模一样,「不力行,但学文」,就是有解无行,「长浮华,成何人」,浮华傲慢,这个心一起来,当然都是错误的知见;「但力行」,只有行,「不学文」,没有解,「任己见,昧理真」,就任自己见,没有佛菩萨给我们做引导,我们已经习惯分别执着了,那又照着做,照着自己的感受去做。我们假如照自己感受能解决问题,就不会继续轮回了。就是要跟着佛的过来人,他带领我们回归我们的不分别不执着,回归我们的自性。所以不是他牵着我们鼻子走,是他已经恢复了,我们只要跟着他的教诲,就是回归自性的过程。

  所以一定会愈学愈轻松、身心愈来愈安乐,这学对了;不能愈学愈分别、愈学愈执着,那又错了。所以老法师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句话是帮我们检查我们有没有学对了。一定是愈学愈有法喜,身心愈来愈能够安住当下,烦恼轻,智慧长。这个都是可以勘验我们学的状况,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都得要勘验才行。

  所以你看,一个解,信、解、行、证,这每一个字都有很多的含义在其中。你解了帮助你行,尤其你能够圆解才能圆修,圆解的人修一天,超过没有圆解的人修一劫。所以为什么老人家让我们每一天听经不要中断?一来不听经就打妄想。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现在一天不听经烦恼就伏不住了,我们跟古人比又有一段差距了。

  这个行也要我们说真干,行也不容易,得要真正是所谓发大勇猛心,立决定志。立什么决定志?不再搞轮回了,不愿再随波逐流了,这一生就要加入佛菩萨的俱乐部,西方极乐世界俱乐部,立决定志。不顾生死,死都不怕,就怕习气又上来了。就要有这种决心,死都不怕,宁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这是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因为我们看一个贪,财色名利都会贪,哪有说一次就改掉了,不知道来来回回有多少次挑战。但是纵使没有过关也不要气馁,一气馁,又是怀疑的念头,又是烦恼相续,安住当下,效法颜回不贰过,一定要把它突破。所以不要计成败,不要把那些以前失败的又放心上,障碍自己的信心跟勇气,自始至终都相信自己有如来智慧德相,去依教奉行。只要真的不顾生死、不计成败,慢慢慢慢就可以对治调伏严重的习气了。

  最后一个是证。真正解行相应,一定会有所领悟,有小悟,慢慢慢慢就积成大悟,大悟就积成大彻大悟,而这个领悟又会帮助我们信心更足。所以这个信解行证是交融在一起。今天假如我们佛经跟老法师的教诲,我们一句领悟都没有,那真的对佛法还很有信心吗?真的对老法师还很有信心吗?那可能保不住。一定是有领悟了,佛经讲的真的是真实不虚。所以一定要信解行,最后有所体证,它又会帮助我们信得更深,就会解得又更深、行得又更彻底。

  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强的惯性,就是很难反省自己,一遇到不如意了,就很容易把责任推给别人,就是把责任向外推。比方我们真的有照佛经的教诲去做,做了遇到障碍了,很可能就「佛法不灵了,佛菩萨讲得不对了,那个出家法师讲得不对」,就很容易把责任推过去了。所以这个解行假如不能尽力、不能彻底,自己又没有真实的领悟受用,就很容易推卸责任之后,疑心就上来了。所以为什么说初发心成佛有余?当时候信心很足,然后也很猛。那为什么慢慢慢慢会退?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

  老法师说,佛法是很现实的,马上可以用的。他假如用得得力了,很有领悟、很有受用,那他欲罢不能。我们学不能学得欲罢不能,已经不知不觉,因为自己没有领悟、没有法喜,很多疑不知不觉已经进来了,只是我们没有冷静去洞察而已。事实上我们当下反思一下,你对哪一句信心都没动?你对哪一句一直在落实?有时候这么问自己,真的还一句都没有。对,真的没有一句印证,很容易亲戚朋友慢慢给你讲一些负面的话,就退心了。

  比方佛法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真相信吗?真理解这个道理吗?真的去贯彻了吗?真的体会,确实如此,我的心转了境界就转了,他就体证到了,他信心就更足了。这个道理也不难,一切法从心想生,整个宇宙都是自己的心变的,哪有我的心转了整个宇宙的境界不转?不可能,可是这个心得真转过来。所以道家《太上感应篇》说正己可以化人,那我们假如连家里的人都化不了,我们信心能起来吗?可是更重要的是,不能印证的时候,一定是我们的心还没有真正去真干。所以这个一没有体证,可能就会怀疑了,真的依报可以随正报转吗?假如我们学习,慢慢旁边亲朋好友都觉得我们变了,都被我们感动了,那我们对正己化人、对依报随着正报转有信心了。

  而且我们真的影响不了身边的人,我们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去检讨吗?去很客观的、很虚心的去请教他们吗?去搞清楚、搞明白问题在哪吗?其实我们遇到境界的时候,特别容易自己就下定论。而我们下的定论,是依佛经下定论,还是依自己这一生跟过去生的判断的认知在下定论?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观照。

  其实我们不能正己化人,一定还是我们的问题,因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古人这些话传了几千年,不会有问题,所以问题一定不在境界上,问题也不可能在佛经上,问题在我们自己的念头。所以障碍都不在境界,障碍在我们的念头,我们太容易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容易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来反省跟要求自己。

  事实上愈亲的人愈能够感觉我们的改变,只要我们改变很大,他们没有不欢喜、佩服的。问题是我们有一个很强的惯性,就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所以一懂道理都是先要求别人,不是要求自己。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只要这个见人过的习惯不拿掉,一见人过就着相,就执着了。所以不能偏、不能着,一执就成病了,一执着就有烦恼了,一执着就有障碍。真相是什么?事事无碍,任何人事物都不会有障碍。我们一想什么就觉得这个很困难、那个不容易、那个不可能,都是我们习惯的分别执着。我们很难随时相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这个却是真相。

  所以今天身边的人不能感化,一定是我们没有真正转变,还在看人家的过。《大学》告诉我们:「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我们有了跟佛经相应的优点,我们再去带动别人,很好很好带动。无诸己,我们没有了这些贪瞋痴慢,甚至是我们减少了很多,无诸己,你再去护念别人、劝别人,人家很容易接受。那我们现在自己也没改多少,又特别要去要求他,这人之常情,心里就卡得很厉害:「你的脾气也不小,干嘛要叫我改脾气?你自己不是也很贪吗?还很多放不下,你还劝我放下」,那当然人家心里很难服气。所以为什么叫化?正己化人,那是自自然然化的。依报随着正报转,那是自自然然转的,不是我们去控制,不是我们去要求来的。所以《无量寿经》才说「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那个就是依报自然在转。

  所以真的,「信为道元功德母」,真的信解行证,整部《华严经》就诠释这四个重点,我们每个环节都要很好的去勘验。我们决定这一生最后生,要了脱生死轮回了,所以得非常认真的来学佛,不能拿我们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福报因缘开玩笑,得真认真对待,真碎骨粉身我们都要提起佛号、提起正念,来转境界,不被境界转。有烦恼就是被境界转,没有烦恼,我们都在正念当中,自然就能正己化人,去转动身边的因缘。

  祝福大家都能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过上人生最高的享受的生活。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往/期/回/顾

↓ 上下滑动翻看

48、出言顺人心
47、只有自己是学生
46、如何正确理解修学人要跟随一个老师?
45、谨防轻忽养识
44、念佛有没有愈念愈相应
43、从五个向度勘验真心
42、念Fo法门成就有多快
41、老实持名,就是中了佛Fo门第一特奖
40、十善业是成Fo的重要根基
39、引导孩子,父母在家该怎么做?
38、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不良习惯和玩乐
37、男忠良,女就变柔顺;女柔顺,男也变忠良
36、实践忠恕之道从奉养父母开始
35、境界没有问题
34、谈论自我修身相对于利益大众是否比较狭隘
33、会听话,听懂话
32、扎根和一门深入有没有冲突
31、圣贤教育是内学
30、学习一定要主动
28、“学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是最好的供养”学习分享
27、随顺圣贤佛菩萨教诲,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
26、守师承的深意
25、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有师承
24、如何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历事练心
23、「在这个世间吃一点苦头好」学习分享 —弘护应有的警觉性02
22、「在这个世间吃一点苦头好」学习分享 —弘护应有的警觉性01
21、“真干者,节省时间,爱惜精力,作钝功夫”,如何理解“作钝功夫”
20、要有能力来辨别善知识
18、对领导和团体信心不足应如何面对
17、忠恕之道03—如何落实在人际相处
16、忠恕之道02
15、忠恕之道01
14、为政在人
13、有佛法就有办法
12、处处善思惟
11、生活工作中如何积功累德(下)
10、生活工作中如何积功累德(上)
9、面对境界 如何提起正念
8、每天念佛应念多少
7、从师父上人的教诲谈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6、用心如镜怎么练?面对一切人事境缘提起佛号
5、以史为鉴
4、何谓老实、听话、真干
3、学习首重立志
2、如何才能快速的突破所知障和烦恼障
1、师长妙法

孝亲孝亲尊师
个人编辑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