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老师◈当信Fo经语深
乐活
2025-02-01 09:49
山东
当信Fo经语深
我们最近一直在探讨「当信佛经语深」,佛经确实其深无底、其广无边,都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包含佛法的表法,我们也要用心去体会。比方佛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那等于是说,这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只要信心都不受影响,善根就会一直增长,六根接触六尘,生智慧不生烦恼。《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这是正向这一面。假如信心动摇了呢?信心动摇就会有怀疑,一怀疑,烦恼就出来了。所以老法师说怀疑是愚痴的核心,一有怀疑就生烦恼,就是着相,愚痴当道,不相信真理了。就像不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会把这些虚幻的东西认真,然后去贪着它。 所以这一句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信心一足了,这个善根福德就一直增长了。所以只要有烦恼,都跟怀疑有关。一发觉有烦恼,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定要把信心再提起来。对什么怀疑了?对自己怀疑了,对经典怀疑了,对佛菩萨、对善知识怀疑了。所以这个疑是大病,是烦恼的根源所在。所以假如知道信心重要了,他就时时能观照到,然后把怀疑打掉,把这个信心一直保持下去,他就「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信心都不退的人,他一定当生成就,给众生表演。所以这一段是《华严经》的开示。 信,再来,《华严经》整部经就在诠释四个字,解、行、证。有些人可能过去生有学佛,所以一遇到佛法很有信心。但是第二,信了以后要解,你要解就要深入经藏。可是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那得要依止一个老师去深入,从明师受戒。一个老师一条路,两个老师就两条路,三个老师三岔路,四个老师十字街头。所以这每一个字意思都很深。 可是你只有解没有行,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这都不能领会错,也不能偏。一偏,偏执偏执,一偏就有执着点,就不是中道。所以佛法讲,解行要相应,定慧要等持,福慧要双修,你都不能偏一边。所以为什么东方持国天王,他也是表中道,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可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很容易要不太过、要不不及。因为我们对于执着太习惯了,我们在六道一直轮回,轮回从哪里来?执着来的。对人容易执着、对事容易执着、对物容易执着。 但是这也很正常,因为修学的过程就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佛号很陌生,要慢慢提得起来,任何一切境界,贪瞋痴还没起来,还没有发挥很严重的作用,稍有一点症状,阿弥陀佛,就把它调伏下去。熟处令生,什么是熟?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这些成见很熟,执着这个身的见解太熟了,这个要慢慢变陌生。 所以你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不能偏。《弟子规》说的跟这个一模一样,「不力行,但学文」,就是有解无行,「长浮华,成何人」,浮华傲慢,这个心一起来,当然都是错误的知见;「但力行」,只有行,「不学文」,没有解,「任己见,昧理真」,就任自己见,没有佛菩萨给我们做引导,我们已经习惯分别执着了,那又照着做,照着自己的感受去做。我们假如照自己感受能解决问题,就不会继续轮回了。就是要跟着佛的过来人,他带领我们回归我们的不分别不执着,回归我们的自性。所以不是他牵着我们鼻子走,是他已经恢复了,我们只要跟着他的教诲,就是回归自性的过程。 所以一定会愈学愈轻松、身心愈来愈安乐,这学对了;不能愈学愈分别、愈学愈执着,那又错了。所以老法师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句话是帮我们检查我们有没有学对了。一定是愈学愈有法喜,身心愈来愈能够安住当下,烦恼轻,智慧长。这个都是可以勘验我们学的状况,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都得要勘验才行。 所以你看,一个解,信、解、行、证,这每一个字都有很多的含义在其中。你解了帮助你行,尤其你能够圆解才能圆修,圆解的人修一天,超过没有圆解的人修一劫。所以为什么老人家让我们每一天听经不要中断?一来不听经就打妄想。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现在一天不听经烦恼就伏不住了,我们跟古人比又有一段差距了。 这个行也要我们说真干,行也不容易,得要真正是所谓发大勇猛心,立决定志。立什么决定志?不再搞轮回了,不愿再随波逐流了,这一生就要加入佛菩萨的俱乐部,西方极乐世界俱乐部,立决定志。不顾生死,死都不怕,就怕习气又上来了。就要有这种决心,死都不怕,宁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这是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因为我们看一个贪,财色名利都会贪,哪有说一次就改掉了,不知道来来回回有多少次挑战。但是纵使没有过关也不要气馁,一气馁,又是怀疑的念头,又是烦恼相续,安住当下,效法颜回不贰过,一定要把它突破。所以不要计成败,不要把那些以前失败的又放心上,障碍自己的信心跟勇气,自始至终都相信自己有如来智慧德相,去依教奉行。只要真的不顾生死、不计成败,慢慢慢慢就可以对治调伏严重的习气了。 最后一个是证。真正解行相应,一定会有所领悟,有小悟,慢慢慢慢就积成大悟,大悟就积成大彻大悟,而这个领悟又会帮助我们信心更足。所以这个信解行证是交融在一起。今天假如我们佛经跟老法师的教诲,我们一句领悟都没有,那真的对佛法还很有信心吗?真的对老法师还很有信心吗?那可能保不住。一定是有领悟了,佛经讲的真的是真实不虚。所以一定要信解行,最后有所体证,它又会帮助我们信得更深,就会解得又更深、行得又更彻底。 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强的惯性,就是很难反省自己,一遇到不如意了,就很容易把责任推给别人,就是把责任向外推。比方我们真的有照佛经的教诲去做,做了遇到障碍了,很可能就「佛法不灵了,佛菩萨讲得不对了,那个出家法师讲得不对」,就很容易把责任推过去了。所以这个解行假如不能尽力、不能彻底,自己又没有真实的领悟受用,就很容易推卸责任之后,疑心就上来了。所以为什么说初发心成佛有余?当时候信心很足,然后也很猛。那为什么慢慢慢慢会退?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 老法师说,佛法是很现实的,马上可以用的。他假如用得得力了,很有领悟、很有受用,那他欲罢不能。我们学不能学得欲罢不能,已经不知不觉,因为自己没有领悟、没有法喜,很多疑不知不觉已经进来了,只是我们没有冷静去洞察而已。事实上我们当下反思一下,你对哪一句信心都没动?你对哪一句一直在落实?有时候这么问自己,真的还一句都没有。对,真的没有一句印证,很容易亲戚朋友慢慢给你讲一些负面的话,就退心了。 比方佛法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真相信吗?真理解这个道理吗?真的去贯彻了吗?真的体会,确实如此,我的心转了境界就转了,他就体证到了,他信心就更足了。这个道理也不难,一切法从心想生,整个宇宙都是自己的心变的,哪有我的心转了整个宇宙的境界不转?不可能,可是这个心得真转过来。所以道家《太上感应篇》说正己可以化人,那我们假如连家里的人都化不了,我们信心能起来吗?可是更重要的是,不能印证的时候,一定是我们的心还没有真正去真干。所以这个一没有体证,可能就会怀疑了,真的依报可以随正报转吗?假如我们学习,慢慢旁边亲朋好友都觉得我们变了,都被我们感动了,那我们对正己化人、对依报随着正报转有信心了。 而且我们真的影响不了身边的人,我们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去检讨吗?去很客观的、很虚心的去请教他们吗?去搞清楚、搞明白问题在哪吗?其实我们遇到境界的时候,特别容易自己就下定论。而我们下的定论,是依佛经下定论,还是依自己这一生跟过去生的判断的认知在下定论?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观照。 其实我们不能正己化人,一定还是我们的问题,因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古人这些话传了几千年,不会有问题,所以问题一定不在境界上,问题也不可能在佛经上,问题在我们自己的念头。所以障碍都不在境界,障碍在我们的念头,我们太容易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容易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来反省跟要求自己。 事实上愈亲的人愈能够感觉我们的改变,只要我们改变很大,他们没有不欢喜、佩服的。问题是我们有一个很强的惯性,就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所以一懂道理都是先要求别人,不是要求自己。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只要这个见人过的习惯不拿掉,一见人过就着相,就执着了。所以不能偏、不能着,一执就成病了,一执着就有烦恼了,一执着就有障碍。真相是什么?事事无碍,任何人事物都不会有障碍。我们一想什么就觉得这个很困难、那个不容易、那个不可能,都是我们习惯的分别执着。我们很难随时相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这个却是真相。 所以今天身边的人不能感化,一定是我们没有真正转变,还在看人家的过。《大学》告诉我们:「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我们有了跟佛经相应的优点,我们再去带动别人,很好很好带动。无诸己,我们没有了这些贪瞋痴慢,甚至是我们减少了很多,无诸己,你再去护念别人、劝别人,人家很容易接受。那我们现在自己也没改多少,又特别要去要求他,这人之常情,心里就卡得很厉害:「你的脾气也不小,干嘛要叫我改脾气?你自己不是也很贪吗?还很多放不下,你还劝我放下」,那当然人家心里很难服气。所以为什么叫化?正己化人,那是自自然然化的。依报随着正报转,那是自自然然转的,不是我们去控制,不是我们去要求来的。所以《无量寿经》才说「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那个就是依报自然在转。 所以真的,「信为道元功德母」,真的信解行证,整部《华严经》就诠释这四个重点,我们每个环节都要很好的去勘验。我们决定这一生最后生,要了脱生死轮回了,所以得非常认真的来学佛,不能拿我们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福报因缘开玩笑,得真认真对待,真碎骨粉身我们都要提起佛号、提起正念,来转境界,不被境界转。有烦恼就是被境界转,没有烦恼,我们都在正念当中,自然就能正己化人,去转动身边的因缘。 祝福大家都能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过上人生最高的享受的生活。谢谢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