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老师◈出言顺人心
乐活
2025-01-28 09:49
天津
![]()
出言顺人心
佛门常常说「随缘尽分」,而这个「随缘」两字真的跟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跟我们每一个境界都是息息相关。「缘」就是条件,随缘等于就是随着客观的条件来应对进退。比方说做事,这件事有七分缘,我们给它做到九分,变成攀缘;只做了四五分,那就没有尽力,严重的就是不负责任。所以这个随缘,那是真正客观看事情,真正尽力不退缩。甚至包含讲话也是一样,多少缘讲多少话,出言要顺人心,要能感觉到对方的心理状态,我们讲话的分寸才能拿捏好。就像《论语》当中说的:「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你明明可以跟他讲,可以帮助到他,你不讲,对不起他,因为「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那自己就没有尽到道义。所以《论语》这些话都很有人生的哲理、人情事理。「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个话就还没到跟他讲,我们就急着讲,那就讲错话了,可能跟人家结恶缘、造口业了。 所以说回来,还是我们自己的心地功夫涵养要够。可以讲为什么不讲?太顾及自己的名誉了,太怕说讲了假如不好我有什么损失没有,就没有那种仗义执言。那不该讲又讲,这就是我们太急躁了,不够有定力,这个就适得其反。 比方曾经有亲戚,他就跟成德说:「我觉得这个学佛应该是很好,但我可能五十岁再来学吧。」他是我的长辈,假如那个时候我马上说,无常迅速,说不定你明天就死了。你看讲得有没有道理?理上没有错,但是这个话没有顺人心,伤了情,可能人家听了不舒服。其实伤了情,理又何在?更重要的我们的心太急于要让对方接受,欲速则不达。为什么菩萨四德说柔和质直摄生德?要柔软,要体恤他的接受度,很真诚。真诚,我们说至诚感通,很真诚,没有这种控制、要求、急躁,自然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接受度。甚至于很真诚,在讲话的过程,都可以从对方的眼神去感受到他的心理状况,话就不会讲过了。 尤其我们现在交通方便,有可能我们交往的对象都是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思想观念都有不同。像我们现在来到英国、来到欧美,这个出言要顺人心就非常要能考虑到。因为假如我们讲了,犯了他们的大忌,对方的印象是什么?Chinese,那他对整个华人的印象都受影响。所以为什么要表好法、要慎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踏出国门,我们可能就是代表着一个国或者一个民族,「德有伤,贻亲羞」,不只是父母羞,甚至是整个祖先、民族都被我们给拖下水了。所以踏出国门要很有使命感、很有大局观,不能放纵自己。而且也要能够去了解他人的文化,或者他们现在的思想状态,这样我们讲话才能不犯他们的忌讳、能顺人心。 真的要劝人、要护念人,一定要有耐性,不能着急、不能强势。我们看《无量寿经》教我们:「和颜爱语,劝谕策进。」释迦牟尼佛都劝我们第八千次了,这么有耐性,我们要学。老法师说,学佛就是学释迦牟尼佛。我们老法师也很有耐性,劝了我们六十年。其实我们的问题老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都顾及我们的颜面,都是在讲经当中苦口婆心提醒我们,不让我们不欢喜。我们肯接受,一听,这个提醒太重要了,就受益了。像西方社会特别强调自由、民主、平等,那我们也要了解他们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认知是什么,才不会讲话一下子变成触犯了他们的思想,然后变成在那里争论、辩驳,这个结局一定不会好的,跟他可能就产生误解了。 比方说我们学佛的人都吃素,西方还有很多人没有吃素,甚至包含我们自己,中国人也很多人没吃素,可是可能在他们的认知里面,他们觉得吃什么是我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干涉我的自由?那我们不能跟他硬来,出言要顺人心。面对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他可能顾及不到吃东西可能会伤众生的命,吃这个可能会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温室效应。这些有没有道理?都很有道理,可是他是以自我为中心,你这么讲他好像在责怪他,他可能恼羞成怒。 所以我们劝不动别人,不能怪他。老法师在「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教导我们,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得不到社会大众谅解,是我们做好事也有可能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那怎么办?还是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的过失,立刻就要痛改,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过失进而去改?每一天接触那么多人事,都能够反观,都能发现很多不足,把它改正。当然,先看清楚问题在哪,进而去改正,这才能走入实修,才是真修行,这样才能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假如我们每一天不只看不到自己问题,都是在看别人问题,都是在批评别人,那六祖大师提醒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了过就着相了,就起贪瞋痴慢了,那就不在道中了。所以「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这都是六祖大师给我们的护念,这些话都是很慈悲的爱护。 所以都要在生活每个细节经一事长一智。我们今天一劝别人,人家不能接受,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他发觉问题了,他开悟了,悟到自己哪里有问题了。自我为中心的,你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把道理压给他。顺什么势?顺他的自我中心,他总希望自己好,那你就可以站在为他的健康着想,找一些相关的数据给他,那他就容易接受了。 我们对于缘分要有敏感度,我们一开始讲的随缘,能感受到人心状况。像对上要感化,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少说;对平辈劝化,对晚辈教化。可是大家听了可不能又执着,对晚辈要教化,那我好好教化我的孩子。假如他已经十几岁,很有思想了,假如你也不让他佩服,你要教化他也不容易了。《论语》讲:君子「信而后谏」。他信任你,你才好劝谏他;不够信任我们,我们又很爱讲他,这叫攀缘,人家对方愈听愈不欢喜。那怎么让缘分具足?自己先做到让对方信任、佩服,这个才具备劝化、劝谏的条件、缘分。 只要我们一心为他好,一定会有好的方法产生的。像前不久看到有一个小视频,有一个小菩萨,他在宣扬素食,他很可爱,我看每个看的人一看到他就生欢喜。然后有老师他就拿着这个去给小朋友看,这小朋友都是五六岁的孩子,很天真,一看了以后很能接受,就很想吃素。因为小孩子分别执着少,小孩子心地也都比较善良,一听我们吃东西跟地球有关,跟这些生命都有关,就特别容易接收。 成德也体会到,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要三十二应身,应以宰官身得度,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他在当官里面行菩萨道,当官的人他就好劝。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这个小朋友,他以小朋友身去讲,其他小朋友,甚至比他还大几岁的小朋友看了都生惭愧心。甚至于是我们这些大人听了都觉得很能接受,为什么?大人跟大人直接指出他的问题,面子挂不住,这个小朋友在那里讲,好像比较不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个片子很值得大家广泛去流通。你这些道理是一个大人讲,其他大人听了心里还有抵触,小朋友讲,一般这个抵触就少了。 言语确实是门学问,也是很重要的修养。《无量寿经》还特别提醒:「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言语能够用得好,每天积大功、累大德。言语不妥当,我们都随顺习气讲话,每一天也造不少口业,心地也愈来愈不清净,那就冤枉了,那就离极乐世界愈来愈远,这决定不是我们希望的。所以讲话要随缘、要顺人心。成德也是做错很多,把这些惨痛的经验供养给大家,希望大家不要走我这些弯路。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