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老师◈​​出言顺人心

乐活   2025-01-28 09:49   天津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出言顺人心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佛门常常说「随缘尽分」,而这个「随缘」两字真的跟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跟我们每一个境界都是息息相关。「缘」就是条件,随缘等于就是随着客观的条件来应对进退。比方说做事,这件事有七分缘,我们给它做到九分,变成攀缘;只做了四五分,那就没有尽力,严重的就是不负责任。所以这个随缘,那是真正客观看事情,真正尽力不退缩。甚至包含讲话也是一样,多少缘讲多少话,出言要顺人心,要能感觉到对方的心理状态,我们讲话的分寸才能拿捏好。就像《论语》当中说的:「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你明明可以跟他讲,可以帮助到他,你不讲,对不起他,因为「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那自己就没有尽到道义。所以《论语》这些话都很有人生的哲理、人情事理。「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个话就还没到跟他讲,我们就急着讲,那就讲错话了,可能跟人家结恶缘、造口业了。

  所以说回来,还是我们自己的心地功夫涵养要够。可以讲为什么不讲?太顾及自己的名誉了,太怕说讲了假如不好我有什么损失没有,就没有那种仗义执言。那不该讲又讲,这就是我们太急躁了,不够有定力,这个就适得其反。

  比方曾经有亲戚,他就跟成德说:「我觉得这个学佛应该是很好,但我可能五十岁再来学吧。」他是我的长辈,假如那个时候我马上说,无常迅速,说不定你明天就死了。你看讲得有没有道理?理上没有错,但是这个话没有顺人心,伤了情,可能人家听了不舒服。其实伤了情,理又何在?更重要的我们的心太急于要让对方接受,欲速则不达。为什么菩萨四德说柔和质直摄生德?要柔软,要体恤他的接受度,很真诚。真诚,我们说至诚感通,很真诚,没有这种控制、要求、急躁,自然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接受度。甚至于很真诚,在讲话的过程,都可以从对方的眼神去感受到他的心理状况,话就不会讲过了。

  尤其我们现在交通方便,有可能我们交往的对象都是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思想观念都有不同。像我们现在来到英国、来到欧美,这个出言要顺人心就非常要能考虑到。因为假如我们讲了,犯了他们的大忌,对方的印象是什么?Chinese,那他对整个华人的印象都受影响。所以为什么要表好法、要慎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踏出国门,我们可能就是代表着一个国或者一个民族,「德有伤,贻亲羞」,不只是父母羞,甚至是整个祖先、民族都被我们给拖下水了。所以踏出国门要很有使命感、很有大局观,不能放纵自己。而且也要能够去了解他人的文化,或者他们现在的思想状态,这样我们讲话才能不犯他们的忌讳、能顺人心。

  真的要劝人、要护念人,一定要有耐性,不能着急、不能强势。我们看《无量寿经》教我们:「和颜爱语,劝谕策进。」释迦牟尼佛都劝我们第八千次了,这么有耐性,我们要学。老法师说,学佛就是学释迦牟尼佛。我们老法师也很有耐性,劝了我们六十年。其实我们的问题老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都顾及我们的颜面,都是在讲经当中苦口婆心提醒我们,不让我们不欢喜。我们肯接受,一听,这个提醒太重要了,就受益了。像西方社会特别强调自由、民主、平等,那我们也要了解他们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认知是什么,才不会讲话一下子变成触犯了他们的思想,然后变成在那里争论、辩驳,这个结局一定不会好的,跟他可能就产生误解了。

  比方说我们学佛的人都吃素,西方还有很多人没有吃素,甚至包含我们自己,中国人也很多人没吃素,可是可能在他们的认知里面,他们觉得吃什么是我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干涉我的自由?那我们不能跟他硬来,出言要顺人心。面对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他可能顾及不到吃东西可能会伤众生的命,吃这个可能会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温室效应。这些有没有道理?都很有道理,可是他是以自我为中心,你这么讲他好像在责怪他,他可能恼羞成怒。

  所以我们劝不动别人,不能怪他。老法师在「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教导我们,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得不到社会大众谅解,是我们做好事也有可能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那怎么办?还是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的过失,立刻就要痛改,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过失进而去改?每一天接触那么多人事,都能够反观,都能发现很多不足,把它改正。当然,先看清楚问题在哪,进而去改正,这才能走入实修,才是真修行,这样才能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假如我们每一天不只看不到自己问题,都是在看别人问题,都是在批评别人,那六祖大师提醒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了过就着相了,就起贪瞋痴慢了,那就不在道中了。所以「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这都是六祖大师给我们的护念,这些话都是很慈悲的爱护。

  所以都要在生活每个细节经一事长一智。我们今天一劝别人,人家不能接受,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他发觉问题了,他开悟了,悟到自己哪里有问题了。自我为中心的,你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把道理压给他。顺什么势?顺他的自我中心,他总希望自己好,那你就可以站在为他的健康着想,找一些相关的数据给他,那他就容易接受了。

  我们对于缘分要有敏感度,我们一开始讲的随缘,能感受到人心状况。像对上要感化,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少说;对平辈劝化,对晚辈教化。可是大家听了可不能又执着,对晚辈要教化,那我好好教化我的孩子。假如他已经十几岁,很有思想了,假如你也不让他佩服,你要教化他也不容易了。《论语》讲:君子「信而后谏」。他信任你,你才好劝谏他;不够信任我们,我们又很爱讲他,这叫攀缘,人家对方愈听愈不欢喜。那怎么让缘分具足?自己先做到让对方信任、佩服,这个才具备劝化、劝谏的条件、缘分。

  只要我们一心为他好,一定会有好的方法产生的。像前不久看到有一个小视频,有一个小菩萨,他在宣扬素食,他很可爱,我看每个看的人一看到他就生欢喜。然后有老师他就拿着这个去给小朋友看,这小朋友都是五六岁的孩子,很天真,一看了以后很能接受,就很想吃素。因为小孩子分别执着少,小孩子心地也都比较善良,一听我们吃东西跟地球有关,跟这些生命都有关,就特别容易接收。

  成德也体会到,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要三十二应身,应以宰官身得度,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他在当官里面行菩萨道,当官的人他就好劝。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这个小朋友,他以小朋友身去讲,其他小朋友,甚至比他还大几岁的小朋友看了都生惭愧心。甚至于是我们这些大人听了都觉得很能接受,为什么?大人跟大人直接指出他的问题,面子挂不住,这个小朋友在那里讲,好像比较不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个片子很值得大家广泛去流通。你这些道理是一个大人讲,其他大人听了心里还有抵触,小朋友讲,一般这个抵触就少了。

  言语确实是门学问,也是很重要的修养。《无量寿经》还特别提醒:「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言语能够用得好,每天积大功、累大德。言语不妥当,我们都随顺习气讲话,每一天也造不少口业,心地也愈来愈不清净,那就冤枉了,那就离极乐世界愈来愈远,这决定不是我们希望的。所以讲话要随缘、要顺人心。成德也是做错很多,把这些惨痛的经验供养给大家,希望大家不要走我这些弯路。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往/期/回/顾

↓ 上下滑动翻看

47、只有自己是学生
46、如何正确理解修学人要跟随一个老师?
45、谨防轻忽养识
44、念佛有没有愈念愈相应
43、从五个向度勘验真心
42、念Fo法门成就有多快
41、老实持名,就是中了佛Fo门第一特奖
40、十善业是成Fo的重要根基
39、引导孩子,父母在家该怎么做?
38、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不良习惯和玩乐
37、男忠良,女就变柔顺;女柔顺,男也变忠良
36、实践忠恕之道从奉养父母开始
35、境界没有问题
34、谈论自我修身相对于利益大众是否比较狭隘
33、会听话,听懂话
32、扎根和一门深入有没有冲突
31、圣贤教育是内学
30、学习一定要主动
28、“学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是最好的供养”学习分享
27、随顺圣贤佛菩萨教诲,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
26、守师承的深意
25、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有师承
24、如何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历事练心
23、「在这个世间吃一点苦头好」学习分享 —弘护应有的警觉性02
22、「在这个世间吃一点苦头好」学习分享 —弘护应有的警觉性01
21、“真干者,节省时间,爱惜精力,作钝功夫”,如何理解“作钝功夫”
20、要有能力来辨别善知识
18、对领导和团体信心不足应如何面对
17、忠恕之道03—如何落实在人际相处
16、忠恕之道02
15、忠恕之道01
14、为政在人
13、有佛法就有办法
12、处处善思惟
11、生活工作中如何积功累德(下)
10、生活工作中如何积功累德(上)
9、面对境界 如何提起正念
8、每天念佛应念多少
7、从师父上人的教诲谈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6、用心如镜怎么练?面对一切人事境缘提起佛号
5、以史为鉴
4、何谓老实、听话、真干
3、学习首重立志
2、如何才能快速的突破所知障和烦恼障
1、师长妙法

孝亲孝亲尊师
个人编辑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