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十善业是成佛的重要根基
我们讲到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讲到这五个行门的第一个行门,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又有三条,第一条,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我们上一次是讲到修十善业。而且以十善业来约束自己,佛是圆满的智慧,他用三个字就包含我们一切行为了,身、口、意。再从身口意打开来,身,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其实身口意已经包含一切了,把它打开,变成十善;再打开,就是一切所有的行为都包含在里面。我们以这个十善业来自律,要求自己。怎么要求?「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它相应」,都要跟十善业相应,「这就是圆满的佛法」。学佛也不复杂,就是身口意三业跟十善相应,就能够修到圆满的佛法了。
师父接着说:「我们看到佛像,画的佛像都画一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国文写的。这三个字叫『唵、阿、吽』,是什么意思?就是身口意三业至善。换句话说,十善修到圆满就是这三个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业清净。世尊在《无量寿经》一开端就教给我们三业清净」,这《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的。其实这是阿弥陀佛在「积功累德第八」,有叙述到阿弥陀佛怎么修行的,「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这一段,其中有经文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就是身口,「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身口意都包括了。而且把口业放在前面,那代表口业很容易犯,人一天讲话可能几百句都有,都要很慎重,不然功德就在嘴巴都流掉了,甚至于不警觉的话,因为口又造很多业。不能妄语、不能两舌,妄语就是虚妄的话、骗人的话,每一句话要很真心,就不是妄语了;不挑拨,不两舌;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恶口,不讲粗里粗气情绪的话。怒是猛虎,那个很生气的话出去,就像老虎一样,身边的人就很害怕,压力就很大。
师父讲了:「你看看佛所说的,这三桩做得圆满,就叫成佛。所以佛的画像圆光上面写的三个字就是这(唵、阿、吽)三个字。十善业,初学佛从这里下手;成佛,这个十善圆满。我们怎么能够疏忽?有几个人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就是时时要把十善业放心上,我们任何的行为都要观照,有没有跟它相应?所以师父讲了:「起心动念用这个来对照对照?我有没有违犯十善业?这个叫做根本修。」从自己的身口意去观照,尤其是意,意念,因为意念就会延伸出身跟口。
刚刚我们讲不要落印象,尤其亲人之间很难不落印象。比方说,夫妻在讨论事情,愈讨论愈激烈,有点吵起来了,然后上个月的事搬出来、去年的事搬出来、刚结婚那天晚上的事也搬出来了,你看落的印象很深。所以我也有遇过,比方说夫妻结婚也有二三十年了,然后找成德来做和事佬,现在出家工作不好做。比方说两方都会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我观察的,都有一句什么话?「他改不了的。」「他不可能改的。」落印象太深了。大家注意,这个念头,就是念头产生了,然后才会产生这句话出去。我们分析分析,这句话有没有贪在里面?他改不了了、他改不了了,有没有贪?人会这么生气,就是你期盼他怎么样,然后他都没有怎么样。所以因为求了很久了,还是求不到,气死我了,所以瞋都是从贪来的。
「诸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这三时系念的话,这段话很有味道。诸苦皆从贪欲起,那不是别人让我们烦恼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我们自己的心动了,然后烦恼起来了。不知道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弥陀佛」,我们把我们弥陀的本性忘了,然后放纵这些贪瞋痴慢的念头,「异念纷驰总是魔」,念头止不住,佛号提不起来,就是这些贪瞋痴慢的念头相续不断,然后就烦恼魔做主了,自己不得自在了。所以我们要观心为要,要观照自己这个念头,跟十善业相不相应?跟真心相不相应?我可不能把我自己给卖了,我不能再搞轮回去了,这真正自爱,不愿意再糟蹋自己的佛性了,那就会从根本修,观照自己的心念。《了凡四训》说的,「惟从心源隐微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默默洗涤」,就是把自己的心念看得很深、看得很清楚,不能再让这个烦恼贼做主了。
就像成德刚刚说的,当我们说对方改不了,第一个有贪,又有瞋,再来痴,为什么是愚痴?着相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聚缘散,剎那生灭,我们把那个剎那生灭的幻相一直刻在心里面,着相了,没智慧,愚痴;有傲慢,你看讲话的时候就有那个傲慢,他改不了了;还有怀疑,你怀疑对方的佛性,你不相信他了。所以我们看,一个念头、一句话,贪、瞋、痴、慢、疑都在里面。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怎么我们不相信他能改?那我们这个念头是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是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所以第一个,我们要观照到自己的心念。
再来,当我们讲别人改不了,请问我们改得了吗?你相不相信,当我们这句话讲出去的时候,可能另外一半说,你也改不了,他没讲出来,他心里面想,你也改不了,你还说我?所以为什么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是这样。人很难不计较,很难往内观。所以佛法叫什么?佛法叫内学,往内,一往外就着相了,一往外就指责了,一往外就有我跟你,就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这些分别执着就出来了。我跟你一分别,这些都是我的东西,就产生贪心。所以佛法是内学,应该是往内反省,不是往外去指责、要求。
所以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佛?不是说我皈依了,皈依十几年了。真正的皈依是什么?回归,真正回头反省了,回归我的觉正净,这叫皈依。这是实质的皈依,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那个叫形式的皈依。但是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我有没有皈依了,我随时要观照,我有没有皈依觉而不迷?有没有皈依正而不邪?有没有皈依净而不染?我们这些贪瞋痴慢就在污染我的心,我有没有净而不染?这个是六祖大师讲的皈依,皈依自性觉、正、净。所以六祖可能观察到,怕我们慢慢慢慢都着在形式上了,他讲皈依就不是讲佛法僧。但是事实上佛法僧是住世三宝,而这个住世它的真正的精神,佛表皈依觉,法表皈依正,僧表皈依净,净而不染。所以这个内学,往内。
大家冷静想一想,当我们看别人错,但是我们自己还不是圣人,我们也有错。你说这件事情明明他错得多,比方说他错百分之八十,我们错百分之二十,我们骂他百分之八十,他铁定要责骂我们百分之二十,那不就各相责天翻地覆吗?可是假如我先反省自己,这微妙的变化就出来了,明明我只有错百分之二十,他也清楚他错得多,可是错得少的人还道歉:「对不起,是我做得不对。」人之初性本善,他也有良知,你一反省,他不好意思了,「没有没有,这个事我错的比你多」。我们一各自责,就把对方的善根调起来了。所以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所以我们这个心念就特别重要,在境界当中要伏得住指责、伏得住瞋恚,能够当下反观。所以古人说得好,「激之」,你用言语去指正他,激之,激将法的激,「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你用道理压他,最后他破罐子破摔,「我就是这样,不然要你管?」那就本来是君子,被我们激成小人了;但「愧之」,愧之,就是你去反省自己,反而让他产生惭愧了,「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所以古人这些话都很有人生哲理,这个我们好好去体会。
我们看二十四孝第一个,大舜,他没有任何错,没有任何错,还被父亲、还被继母陷害,甚至要杀他。我们想一想,假如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做?要跟他拼了。舜王那时候假如意气用事,那我们中华民族可能得要少一亿人以上了,现在有一亿人是舜王的后代,可能还不止。所以你看我们有修养,对我们后代都是庇荫。
为什么老法师说,学佛首先学什么?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是哪一句?老法师教我们学佛首先学什么?学吃亏。有时候师父也会说:「学佛首先扩宽心量。」其实扩宽心量才能学吃亏,斤斤计较就学不了吃亏了。首先从心上效法佛菩萨,他们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舜王他不计较,自己受什么委屈,他也不指责对方,他只想一定我还做得哪里不好,还自己觉得错都在自己,不在家人身上。所以他完全没有错,又反省自己,最后就把这么恶劣的家人统统感动了。所以完全没有错的人,最后一定可以感动对方。假如今天我们跟家人相处,还没有办法感动对方,那很可能是我们还有错,而且我们这个错,我们要不不承认,要不是先在指责他的错,这样就各相责天翻地覆。所以老祖先留了这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还是很有道理,真正完全没有错的人,最后就能感动对方。
请问大家舜王吃亏吗?你看他完全没有错,家里人对他这么不好,可是他成就了孝、成就了德行,然后他福报又现前,变成天子,又有智慧。所以真学吃亏的人,一点都不吃亏,古人这些表演我们要看得懂。而且要有这个心境,家里才有和气,家和万事兴。
我们看二十四孝另一个主人翁,闵子骞。他妈妈太早过世了,结果父亲娶了个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他后母就分别心。其实假如真正学佛的,做人家的后母,她就是先设身处地,我一定要对他特别好,不要让他误会了我有这种分别,你不是我亲生的,这些才是我亲生的,那就学佛人心的柔软。结果他这个后母就虐待他,像冬天给她亲生两个孩子用棉花做衣服,用芦花帮他做衣服,芦花不保暖。这么冷的冬天,他父亲让闵子骞帮驾车,结果因为冷风嗖嗖,他实在受不了了,手就都冻僵了,结果那个辔绳就没有拉好,车没有驾好。他父亲很生气,就拿鞭子,马鞭抽他。结果一抽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了。父亲知道,原来我的儿子被虐待了,回去马上就要把太太休了。结果当下闵子骞马上说了:父亲,「母在一子寒」,这个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去三子单」,母亲走了,那我跟我两个弟弟都要受冻了。你看这个时候他还在为他弟弟着想,还在为他后母着想。他后母虐待他这么多年,他都不往心里去,他不计较,这学吃亏。结果他的真心为他的后母想、为他弟弟想,一下子就把后母的良心唤醒了,就转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真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所以我们随时要坚信真理,真理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不管这个人现在怎么样,那是他的习气,习气是后天染的,他也很可怜,他也不愿意这样。不管他现在是怎么样,我们还是相信他性本善;他表现得不好,还是我德行不够,还不能感动他。一来,我们不怀疑人的佛性;二来,任何人不能改好,都是我还没有办法为人演说,每个人也在鞭策我们提升。所以要信佛!从哪里信?从相信自己有佛性、从相信每个人有佛性,那我们对任何人所传递的一种能量,就是对他的信任。
所以有一些小朋友,本来不是很爱学习,后来有新的老师教他,他好像学习很起劲。他明明比较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学新的东西他反而喜欢?这个我们都要去观察。成德以前教书,这个同学他学八科,八个科目,七科不想学,其中一科想学。你能说他不爱学吗?明明他有一科喜欢学。很有可能是那个老师还是信任他、还是鼓励他,他就觉得在这个老师面前有尊严、有信心,他就很愿意去努力。
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亲戚朋友见到我们,都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那一分信心、信任,我们的态度都能变成他向上的动力。所以师父常提醒我们说:「菩萨所在之处,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其中就是完全信任人的时候,你走到哪里,你就传递这种正能量。
↓ 上下滑动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