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老师◈​​十善业是成Fo的重要根基

乐活   2024-11-11 10:51   天津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十善业是成佛的重要根基

我们讲到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讲到这五个行门的第一个行门,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又有三条,第一条,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我们上一次是讲到修十善业。而且以十善业来约束自己,佛是圆满的智慧,他用三个字就包含我们一切行为了,身、口、意。再从身口意打开来,身,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其实身口意已经包含一切了,把它打开,变成十善;再打开,就是一切所有的行为都包含在里面。我们以这个十善业来自律,要求自己。怎么要求?「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它相应」,都要跟十善业相应,「这就是圆满的佛法」。学佛也不复杂,就是身口意三业跟十善相应,就能够修到圆满的佛法了。

师父接着说:「我们看到佛像,画的佛像都画一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国文写的。这三个字叫『唵、阿、吽』,是什么意思?就是身口意三业至善。换句话说,十善修到圆满就是这三个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业清净。世尊在《无量寿经》一开端就教给我们三业清净」,这《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的。其实这是阿弥陀佛在「积功累德第八」,有叙述到阿弥陀佛怎么修行的,「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这一段,其中有经文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就是身口,「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身口意都包括了。而且把口业放在前面,那代表口业很容易犯,人一天讲话可能几百句都有,都要很慎重,不然功德就在嘴巴都流掉了,甚至于不警觉的话,因为口又造很多业。不能妄语、不能两舌,妄语就是虚妄的话、骗人的话,每一句话要很真心,就不是妄语了;不挑拨,不两舌;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恶口,不讲粗里粗气情绪的话。怒是猛虎,那个很生气的话出去,就像老虎一样,身边的人就很害怕,压力就很大。

师父讲了:「你看看佛所说的,这三桩做得圆满,就叫成佛。所以佛的画像圆光上面写的三个字就是这(唵、阿、吽)三个字。十善业,初学佛从这里下手;成佛,这个十善圆满。我们怎么能够疏忽?有几个人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就是时时要把十善业放心上,我们任何的行为都要观照,有没有跟它相应?所以师父讲了:「起心动念用这个来对照对照?我有没有违犯十善业?这个叫做根本修。」从自己的身口意去观照,尤其是意,意念,因为意念就会延伸出身跟口。

刚刚我们讲不要落印象,尤其亲人之间很难不落印象。比方说,夫妻在讨论事情,愈讨论愈激烈,有点吵起来了,然后上个月的事搬出来、去年的事搬出来、刚结婚那天晚上的事也搬出来了,你看落的印象很深。所以我也有遇过,比方说夫妻结婚也有二三十年了,然后找成德来做和事佬,现在出家工作不好做。比方说两方都会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我观察的,都有一句什么话?「他改不了的。」「他不可能改的。」落印象太深了。大家注意,这个念头,就是念头产生了,然后才会产生这句话出去。我们分析分析,这句话有没有贪在里面?他改不了了、他改不了了,有没有贪?人会这么生气,就是你期盼他怎么样,然后他都没有怎么样。所以因为求了很久了,还是求不到,气死我了,所以瞋都是从贪来的。

「诸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这三时系念的话,这段话很有味道。诸苦皆从贪欲起,那不是别人让我们烦恼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我们自己的心动了,然后烦恼起来了。不知道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弥陀佛」,我们把我们弥陀的本性忘了,然后放纵这些贪瞋痴慢的念头,「异念纷驰总是魔」,念头止不住,佛号提不起来,就是这些贪瞋痴慢的念头相续不断,然后就烦恼魔做主了,自己不得自在了。所以我们要观心为要,要观照自己这个念头,跟十善业相不相应?跟真心相不相应?我可不能把我自己给卖了,我不能再搞轮回去了,这真正自爱,不愿意再糟蹋自己的佛性了,那就会从根本修,观照自己的心念。《了凡四训》说的,「惟从心源隐微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默默洗涤」,就是把自己的心念看得很深、看得很清楚,不能再让这个烦恼贼做主了。

就像成德刚刚说的,当我们说对方改不了,第一个有贪,又有瞋,再来痴,为什么是愚痴?着相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聚缘散,剎那生灭,我们把那个剎那生灭的幻相一直刻在心里面,着相了,没智慧,愚痴;有傲慢,你看讲话的时候就有那个傲慢,他改不了了;还有怀疑,你怀疑对方的佛性,你不相信他了。所以我们看,一个念头、一句话,贪、瞋、痴、慢、疑都在里面。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怎么我们不相信他能改?那我们这个念头是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是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所以第一个,我们要观照到自己的心念。

再来,当我们讲别人改不了,请问我们改得了吗?你相不相信,当我们这句话讲出去的时候,可能另外一半说,你也改不了,他没讲出来,他心里面想,你也改不了,你还说我?所以为什么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是这样。人很难不计较,很难往内观。所以佛法叫什么?佛法叫内学,往内,一往外就着相了,一往外就指责了,一往外就有我跟你,就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这些分别执着就出来了。我跟你一分别,这些都是我的东西,就产生贪心。所以佛法是内学,应该是往内反省,不是往外去指责、要求。

所以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佛?不是说我皈依了,皈依十几年了。真正的皈依是什么?回归,真正回头反省了,回归我的觉正净,这叫皈依。这是实质的皈依,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那个叫形式的皈依。但是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我有没有皈依了,我随时要观照,我有没有皈依觉而不迷?有没有皈依正而不邪?有没有皈依净而不染?我们这些贪瞋痴慢就在污染我的心,我有没有净而不染?这个是六祖大师讲的皈依,皈依自性觉、正、净。所以六祖可能观察到,怕我们慢慢慢慢都着在形式上了,他讲皈依就不是讲佛法僧。但是事实上佛法僧是住世三宝,而这个住世它的真正的精神,佛表皈依觉,法表皈依正,僧表皈依净,净而不染。所以这个内学,往内。

大家冷静想一想,当我们看别人错,但是我们自己还不是圣人,我们也有错。你说这件事情明明他错得多,比方说他错百分之八十,我们错百分之二十,我们骂他百分之八十,他铁定要责骂我们百分之二十,那不就各相责天翻地覆吗?可是假如我先反省自己,这微妙的变化就出来了,明明我只有错百分之二十,他也清楚他错得多,可是错得少的人还道歉:「对不起,是我做得不对。」人之初性本善,他也有良知,你一反省,他不好意思了,「没有没有,这个事我错的比你多」。我们一各自责,就把对方的善根调起来了。所以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所以我们这个心念就特别重要,在境界当中要伏得住指责、伏得住瞋恚,能够当下反观。所以古人说得好,「激之」,你用言语去指正他,激之,激将法的激,「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你用道理压他,最后他破罐子破摔,「我就是这样,不然要你管?」那就本来是君子,被我们激成小人了;但「愧之」,愧之,就是你去反省自己,反而让他产生惭愧了,「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所以古人这些话都很有人生哲理,这个我们好好去体会。

我们看二十四孝第一个,大舜,他没有任何错,没有任何错,还被父亲、还被继母陷害,甚至要杀他。我们想一想,假如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做?要跟他拼了。舜王那时候假如意气用事,那我们中华民族可能得要少一亿人以上了,现在有一亿人是舜王的后代,可能还不止。所以你看我们有修养,对我们后代都是庇荫。

为什么老法师说,学佛首先学什么?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是哪一句?老法师教我们学佛首先学什么?学吃亏。有时候师父也会说:「学佛首先扩宽心量。」其实扩宽心量才能学吃亏,斤斤计较就学不了吃亏了。首先从心上效法佛菩萨,他们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舜王他不计较,自己受什么委屈,他也不指责对方,他只想一定我还做得哪里不好,还自己觉得错都在自己,不在家人身上。所以他完全没有错,又反省自己,最后就把这么恶劣的家人统统感动了。所以完全没有错的人,最后一定可以感动对方。假如今天我们跟家人相处,还没有办法感动对方,那很可能是我们还有错,而且我们这个错,我们要不不承认,要不是先在指责他的错,这样就各相责天翻地覆。所以老祖先留了这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还是很有道理,真正完全没有错的人,最后就能感动对方。

请问大家舜王吃亏吗?你看他完全没有错,家里人对他这么不好,可是他成就了孝、成就了德行,然后他福报又现前,变成天子,又有智慧。所以真学吃亏的人,一点都不吃亏,古人这些表演我们要看得懂。而且要有这个心境,家里才有和气,家和万事兴。

我们看二十四孝另一个主人翁,闵子骞。他妈妈太早过世了,结果父亲娶了个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他后母就分别心。其实假如真正学佛的,做人家的后母,她就是先设身处地,我一定要对他特别好,不要让他误会了我有这种分别,你不是我亲生的,这些才是我亲生的,那就学佛人心的柔软。结果他这个后母就虐待他,像冬天给她亲生两个孩子用棉花做衣服,用芦花帮他做衣服,芦花不保暖。这么冷的冬天,他父亲让闵子骞帮驾车,结果因为冷风嗖嗖,他实在受不了了,手就都冻僵了,结果那个辔绳就没有拉好,车没有驾好。他父亲很生气,就拿鞭子,马鞭抽他。结果一抽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了。父亲知道,原来我的儿子被虐待了,回去马上就要把太太休了。结果当下闵子骞马上说了:父亲,「母在一子寒」,这个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去三子单」,母亲走了,那我跟我两个弟弟都要受冻了。你看这个时候他还在为他弟弟着想,还在为他后母着想。他后母虐待他这么多年,他都不往心里去,他不计较,这学吃亏。结果他的真心为他的后母想、为他弟弟想,一下子就把后母的良心唤醒了,就转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真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所以我们随时要坚信真理,真理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不管这个人现在怎么样,那是他的习气,习气是后天染的,他也很可怜,他也不愿意这样。不管他现在是怎么样,我们还是相信他性本善;他表现得不好,还是我德行不够,还不能感动他。一来,我们不怀疑人的佛性;二来,任何人不能改好,都是我还没有办法为人演说,每个人也在鞭策我们提升。所以要信佛!从哪里信?从相信自己有佛性、从相信每个人有佛性,那我们对任何人所传递的一种能量,就是对他的信任。

所以有一些小朋友,本来不是很爱学习,后来有新的老师教他,他好像学习很起劲。他明明比较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学新的东西他反而喜欢?这个我们都要去观察。成德以前教书,这个同学他学八科,八个科目,七科不想学,其中一科想学。你能说他不爱学吗?明明他有一科喜欢学。很有可能是那个老师还是信任他、还是鼓励他,他就觉得在这个老师面前有尊严、有信心,他就很愿意去努力。

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亲戚朋友见到我们,都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那一分信心、信任,我们的态度都能变成他向上的动力。所以师父常提醒我们说:「菩萨所在之处,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其中就是完全信任人的时候,你走到哪里,你就传递这种正能量。


往/期/回/顾

↓ 上下滑动翻看

39、引导孩子,父母在家该怎么做?
38、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不良习惯和玩乐
37、男忠良,女就变柔顺;女柔顺,男也变忠良
36、实践忠恕之道从奉养父母开始
35、境界没有问题
34、谈论自我修身相对于利益大众是否比较狭隘
33、会听话,听懂话
32、扎根和一门深入有没有冲突
31、圣贤教育是内学
30、学习一定要主动
28、“学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是最好的供养”学习分享
27、随顺圣贤佛菩萨教诲,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
26、守师承的深意
25、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有师承
24、如何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历事练心
23、「在这个世间吃一点苦头好」学习分享 —弘护应有的警觉性02
22、「在这个世间吃一点苦头好」学习分享 —弘护应有的警觉性01
21、“真干者,节省时间,爱惜精力,作钝功夫”,如何理解“作钝功夫”
20、要有能力来辨别善知识
18、对领导和团体信心不足应如何面对
17、忠恕之道03—如何落实在人际相处
16、忠恕之道02
15、忠恕之道01
14、为政在人
13、有佛法就有办法
12、处处善思惟
11、生活工作中如何积功累德(下)
10、生活工作中如何积功累德(上)
9、面对境界 如何提起正念
8、每天念佛应念多少
7、从师父上人的教诲谈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6、用心如镜怎么练?面对一切人事境缘提起佛号
5、以史为鉴
4、何谓老实、听话、真干
3、学习首重立志
2、如何才能快速的突破所知障和烦恼障
1、师长妙法



孝亲孝亲尊师
个人编辑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