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老师◈会听话,听懂话

乐活   2024-07-06 18:15   天津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会听话,听懂话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一切吉祥!

  佛经上说,「当信佛经语深」。佛经都是佛陀称性的教诲,所以每一句我们真正好好去领会,毫不怀疑的受持,得很大的受用。比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完全不怀疑了就有信心,自己有如来智慧德相,就不会再消极、气馁了,除非你又不相信这句话了。所以这个话就得很大的受用,不怀疑自己了。因为怀疑是愚痴的核心,是很大的障碍。信为道元功德母,可以增长善法、增长善根。有信心的人,对真理也有信心不怀疑的人,他接触一切人事物都是在增长善根,他都在印证佛法。所以这个信重要,就对治了愚痴的核心怀疑。

  「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佛经这一句话两个重点,第一个我们认识自己的佛性,不再退缩、不再怀疑,不再常常给自己扯后腿了,任何时候都相信自己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让我们明白,我们无始劫有染上这些习气,所以才让我们的无量智慧德能不能起现行、不能发挥作用。知道这个道理了,还有分别执着要去对治,那就不傲慢了,自己还有这些习气,不好意思去看别人了。然后愈下功夫在放下分别执着,对人愈不苛刻了,因为觉得很不容易放下。所以真放下的人对人一定厚道、宽容,因为他走过来,他知道不容易。儒家讲「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真的无这些习气、无贪瞋痴了,再去护念别人放下贪瞋痴,他是很柔软的,很能设身处地的,很不苛责的,很不急于求成的,因为他自己是过来人。

  佛的一句话就对治我们两个最重要的习气,确实佛经语深,得大受用,从此不怀疑自己,也不怀疑众生,因为众生也有如来智慧德相;然后不傲慢,自己对治烦恼习气,连剪指甲的时间都没有了,就像夏莲老说的,真正学道的人无剪爪之暇,就连这个空闲都没有,安有时间说闲话、说是非?所以真的知道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自己就不再任着这个分别执着糟蹋自己了,赶紧下功夫,让自己恢复本有的无量智慧德能。这个是真正尊重己灵,《劝发菩提心文》说的,真正爱护尊重自己的佛性。所以真的真用功,会发觉我们自己满身分别执着、满身病痛,真没有时间说别人,二十四小时下功夫在自己身上都可能还不够、不足,假如再去看别人的过,我们就更没有把握这一生能成就了。而且这个惯性我们得转过来,因为「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我们都看别人了,那这个惯性愈来愈重,就不能内观,就往外看,见人过了,就无法往内反省、往内察过失了。

  不只是佛经语深,因为佛是见性的人,所以他讲出来的话无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自己读佛经,十年前读这句,十年后读这句,感悟不一样,它有无量义。不只是佛经语深,大修行人的话都是很有深度、很有远见的,甚至很慈悲、很有含义,很可能都是讲给后世几百年、几千年之后的人受用的。因为大修行人他入境界,他的智慧是「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我们看《无量寿经》第三十五品谈到的社会现象,「五烧五痛,久后转剧」,那都三千年前,佛没有障碍,讲得那么清楚,我们现在种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这些现象。所以我们中国人有福报,佛法传承了三千多年,历代都有高僧大德。多少佛菩萨来示现,为了什么?就为了每一个人成就,因为他们是同体大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诸佛菩萨、老祖先、圣贤的心肝宝贝,这是真的,「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我们明白这个真相就要珍惜,就不能再糟蹋这些佛菩萨、祖师大德、祖先们的慈悲爱护,要把他们的话真正放在心中,得大受用。

  就像成德感受,老人家每一次开示、每一集讲经的录像,都是把他一生修学的功力、修学的真实体悟和盘托出,来成就我们,我们得珍惜。比方师长老人家他就提到,他自己讲经,心境是他是学生,底下听的人都是监学、都是老师。这个心态很重要。老人家是谦卑好学,老人家那个谦卑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他时时能够向别人学习。我们自己体会很深,我们自己这些学生,毛病习气一大堆,可是老人家还去听学生们的课,听完觉得可贵的地方都还去赞扬。那是老人家在表演普贤行给我们看,看到一切人的优点,称赞如来,看到一切人的付出,去感恩。所以很多话老人家都是为了护持我们后面的子弟、后来的人。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他老人家的根基了,走这条弘法的路,假如还不能效法他老人家的态度,很可能这个路走着走着就偏掉了。

  上台是个挑战,因为在台上讲课给人家听,容易调动起我慢的习气。孟子也说「人皆好为人师」。我们这个四大烦恼,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常相随,一没有高度的警觉性,遇到境界它就冒出来了。所以上讲台虽然可以利益众生,但是也是一条会染着的路,得要有高度的警觉才行。包含护法,假如拥有权力,那更要如履薄冰,因为人一有权,我们这些过去生的习气,强势、控制、要求、占有,这些习气也容易在这个境缘调出来。

  所以师长老人家说,我们这个时代弘护正法,困难比他老人家多十倍、百倍都不止。这些话都是爱护我们,因为我们内的烦恼超过他老人家十倍不止,外的诱惑、考验也超过他老人家十倍不止,乘起来,内外交感,十乘以十,就百倍了。所以老人家这些话也是语深,也是慈悲爱护,我们都要如贫得宝,放在心上,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提醒。我们听老人家的话,包含听祖师大德的话,都要用心去感悟。

  老人家前几年特别有一个开示,「善学佛法与传统文化」。我们要善听、善思惟、善言、善行,还要善于去观察。我们读《无量寿经.积功累德第八》,就是去观察阿弥陀佛是怎么修行的。包含我们也要善于去观察老人家怎么修布施的、怎么修忍辱的、怎么落实菩萨六度、怎么落实普贤十愿的。我们善于去观察,看懂了,就懂得怎么去做、怎么去效法。

  那也要善于去体会。比方老法师都说,见到李炳南老师守三个条件,老人家不知道重复多少次了,我们得要善于体会,是讲给谁听的?假如我们听的时候说,那是李炳南老师讲给老法师听的,那我们就不善体会了。老人家重复最多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就像老人家说:「佛经当中重复最多的是最重要的。」比方佛经都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很重要的。老法师也常说「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句话也重复很多遍,那这句话也是很重要的。老法师讲师承三个条件,虽然老人家没有说「你们每个人都要守」,但是为什么一直讲?因为佛法是师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一定要靠师承才能承传佛法的道统。而老人家就是因为守了这三个条件,所以他是法器,把这个法传承下来了。法器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心态对了,这个法才能承接下来。所以比喻我们承接法的学习态度,就像一个器皿,能把东西接住,能把法接住。

  而这三个条件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态度。只能听一个善知识的话,一个老师一条路,两个老师两条路,三个老师三岔路,四个老师十字街头。

  第二个,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其实这个就是对治我们的傲慢,我们心里还觉得以前学了点东西、有什么,那这杯子没有倒空,怎么接法?再来,边听边用以前学的去打量善知识讲的,那不是浪费善知识的时间跟精力吗?所以每一个条件都有它的深意在里面。

  第三,要看一切书,其实延伸开来就是接触一切人事物,都要老师同意,老师判断我们的状况。我们要知道,接触人事物,在佛门叫参学,参学得有条件,不然参到最后乱掉了,知见都被搞乱了。比方说你到一个地方去,遇到五个人,你问他们同一个问题,五个人讲的都不一样,那你看要听谁的?假如大家讲的都不大一样,你又长期这么听,就听乱了。所以古人这些原理原则都有道理。

  为什么要五年学戒?这个戒可不是持五戒的概念而已,他是学老师的教诫,用五年的时间把我们的正知正见建立起来,时间不够不行。知见一建立起来,任何境界都不会动摇,这样才能分辨是非、善恶、邪正、利害、真妄。他能分辨了,他才不会稀里胡涂被境界给扯走了,给转掉了;他能分辨了,他就在境界当中「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顺逆皆佳境,恶善咸良缘」,他有这个功夫了,这个才能参学。所以为什么第三个条件,要看什么书要老师同意?怕乱掉了。不是同一个老师,你看那个书,遣词用句都不一样,那我们的知见还没建立起来,我们的分别执着还存在,一看这些书又产生了自己分别执着,好像跟老师讲的不一样,又看乱了。

  所以古人这个五年学戒太有道理了,五年跟着一个老师,整个知见才能稳定下来,这个时候一接触什么,马上能够辨别,马上能够用老师教的这些圣贤的纲领,然后把它融会贯通。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已经有功夫了,他的功夫高,他是有了根本智,每次参学就不断提升境界了。我们没有这个基础,愈接触,脑子都乱了。其实真的要从这三个条件来守,我们冷静看看,经过了二年、三年、五年,我们是有进步还是在退步?我们的根基一定是扎在孝亲尊师,才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这个尊师首先是能守师承,那才是尊师。而这三个条件不守,我们不退,成德自己是觉得不可能,我一定会退。因为自己根性比较差,其他的人成德不知道,但是自己深刻体会,不守,自己铁定道业一直在往后退。

  而且我们要善于去体会一点,连老法师这样的善根,这样的家庭教育,这样经过战乱的洗礼,产生这么多的人生阅历,还有悲天悯人的胸怀,都要守这三个条件才能成就,假如我们不守,有可能成就吗?这个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的。而老人家是慈悲为怀,他修学又有功夫,所以他讲的每一句话都是至诚的心,每一句我们不能轻易的就滑过去,不能走马看花。包含他举的例子都很用心,比方他老人家举到新加坡演培法师,那是年龄还比老人家长,但是应该不会差很多,是同一个辈分的。而这个演培法师他是十几岁就跟着谛闲老法师学习,你看这个缘多殊胜,天台宗有成就的祖师。结果老人家跟他交谈过程,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三个条件不是李老师定的,是祖祖相传的规矩。但老人家讲这个例子,我们得要善于去体会。演培法师也是宿世善根,这么早就出家了,经典都能深入了解,但在跟随谛闲老法师的时候,他可能不一定能了解这三个条件的深意,所以后来离开了。所以老人家谈到这里,也觉得很可惜。所以老人家举这个例子也是在提醒我们,重要!这个师承的深意,都透过举这些例子,让我们反思,让我们一定循古法。

  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那个变化的速度是五千年历史当中最快的。在农村,本来连手机都不会用,短短二十年,不只会用手机了,可以用手机到城市里购物,都直接刷了就行了。一支手机里看到全世界的状况,变化太快了。可是变着变着,我们假如没有掌握不变的,我们就被这个变化搞得随波逐流、搞得心浮气躁,搞得每天就盯着这个死东西看,都被它控制住了。所以要掌握不变的。什么是不变的?夫妇有别,才能互相感恩。两个人比赛谁赚的钱多,这个要互相感恩就不容易了。那不是说一定是先生赚钱,两个人商量好,不然最重要的孝养父母、教育小孩忽略掉,那这个家庭很难家道继续能兴盛下去了。

  包含守这三个条件,这个也不能变。我们看到现在大学很多,可是能出一二百年前那样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吗?这里面很关键的,真正要在各行各业成为顶梁的人才,那不见得是在书本上学来的,在哪里?手把手带出来的。书本里面不一定能够把这个行业最伟大的人的精神传递到我们的心里面,可是我们看韩剧许浚,他是一个好医生,是一个心医,他也是因为跟他的老师柳义泰出去,看到老师面对一个屠夫,这个是社会地位很低的,因为背长疮,还睡在非常臭的屋子里,他的老师进去,用嘴巴去吸那个脓疮,他自己都掩着鼻子受不了,他的老师居然用嘴去吸,他震撼他的心灵。所以各行各业的顶梁人才,很可能都是要手把手带的。这就是我们要掌握不变的,不然看着世界日新月异,我们也变得不知道哪些是应该不能变的了。

  每一个行业用佛家来讲,真正能为社会做出真实贡献,那都是在各行业行菩萨道。医圣张仲景、孙思邈、华佗,这医学界的菩萨;商业界,范蠡陶朱公,甚至于山西晋商、安徽徽商,每个地区都有非常杰出的商业界的领袖人物,他们最关键的就是在那个领域行道。你看办政治,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圣王;教育方面,孔子是代表。这师道、君道、医道、商道,每个行业要行菩萨道,每个角色都要尽我们的本分、我们的道。五伦都是大道,这一些道都得靠真心跟真心的交感、都得靠手把手带。

  老人家一提到跟着李炳南老师十年常随众,老人家说好多不懂的,看着老师、听着老师教诲,都学到了。当然,我们可能不一定有老人家这样的福报,跟在李炳老这样大善知识身边十年,可是我们真有心,真愿意守这三个条件,有佛法就有办法。我们找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一起依止老法师的经教,用至诚的心去听他老人家的教诲。实在讲,他老人家每一堂课都是和盘托出,所有修学的关键、精神,包含他老人家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娓娓道来,讲得非常的细腻。我们一起依止,我们也可以守三个条件,就依他老人家的教诲,在一起,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依老人家的教诲来探讨。到最后真的还是探讨不出结果,也可以到时候请教,可以写信到佛陀教育协会去请教。老人家还住世,我们还是很有福报的,还是能守这三个条件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所以老法师语深,包含这些高僧大德语深。像《了凡四训》,从头至尾都可以感觉到了凡先生的苦口婆心。成德就举其中一段,比方说他说:「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是他的怜悯,生怕我们掉到这个因循,就糟蹋了我们这一生的因缘跟我们的善根。

  还有一段了凡先生举到:「舜在雷泽」,他说到舜王在雷泽这个地方,用自己的身教,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把互相争夺的风气整个转成相让。了凡先生说:「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这是他的智慧领悟出来的,有他这段话,我们才更看得懂舜王的表法、舜王的良苦用心。舜王假如那个时候用言语去教这些百姓,我们后世人就不好学了,因为我们没有舜王的明哲,但是舜王他用身教,每个人都能学。

  而由这个历史事件,了凡先生又把它结合到我们这个时代,他说:「吾辈处末世」。这是了凡先生四百多年前讲的话,他在那个时候就觉得在末法时期应该怎么处世待人。而我们又已经经过四百多年了,假如我们不照着他的教诲去做,那就更不可能跟人家很好的相处了。就像老人家都要守三个条件,那我们假如不守,能成吗?了凡先生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洞察整个处事待人接物应该用什么心境、什么方式,而我们现在比起四百多年前的人心状况,那已经滑了一个大的坡了,更要受持这些教诲。「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我们读这个的时候要观照,我们现在处世,是不是有跟这些教诲相应?不相应处,铁定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有问题的、会有摩擦的。他又说:「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这都有处世的智慧在里面。

  跟大家拉里拉杂谈了一些,就是跟大家共勉,我们对佛经、对师长老人家、对一切祖师大德的教诲都要倍加的珍惜。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往/期/回/顾

↓ 上下滑动翻看

32、扎根和一门深入有没有冲突
31、圣贤教育是内学
30、学习一定要主动
28、“学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是最好的供养”学习分享
27、随顺圣贤佛菩萨教诲,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
26、守师承的深意
25、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有师承
24、如何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历事练心
23、「在这个世间吃一点苦头好」学习分享 —弘护应有的警觉性02
22、「在这个世间吃一点苦头好」学习分享 —弘护应有的警觉性01
21、“真干者,节省时间,爱惜精力,作钝功夫”,如何理解“作钝功夫”
20、要有能力来辨别善知识
18、对领导和团体信心不足应如何面对
17、忠恕之道03—如何落实在人际相处
16、忠恕之道02
15、忠恕之道01
14、为政在人
13、有佛法就有办法
12、处处善思惟
11、生活工作中如何积功累德(下)
10、生活工作中如何积功累德(上)
9、面对境界 如何提起正念
8、每天念佛应念多少
7、从师父上人的教诲谈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6、用心如镜怎么练?面对一切人事境缘提起佛号
5、以史为鉴
4、何谓老实、听话、真干
3、学习首重立志
2、如何才能快速的突破所知障和烦恼障
1、师长妙法



孝亲孝亲尊师
个人编辑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