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老师◈​境界没有问题

乐活   2024-09-17 07:02   天津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境界没有问题

  诸位同修,大家吉祥,阿弥陀佛!

  俗话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确实。从个人来讲,人生酬业而来,我们没有业就不会在这里投胎,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自己本身有业力,跟家里人聚在一起,家里人也有业力。佛陀讲的,没有这四种关系不会在一家人,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纵使是好的缘,每一个人毕竟有业力,你要帮助自己的家人,也要很有耐性,他的业现前的时候,你也不能着急、也不能对立,更不能冲突。这个就要学佛菩萨了,佛菩萨很有耐性,「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他不断等待机会,给我们种善根,增长我们的善根,真正成熟了,这一生就让我们成就。其他佛菩萨暂且不提,光是释迦牟尼佛就第八千次来度化我们,最后一次还讲了四十九年。

  所以真的了解真相,真的佛菩萨的恩德太大太大,无以回报,只能这一生真正了脱生死,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恩才报得圆满。当然,我们这一生不求其他的,就求一心,求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毕竟当下还在这个世间,我们就是随缘尽分,随这个缘,尽我们每一个本分、每一个角色应尽的义务。

  所以我们要帮别人,别人有业,我们也有业。而这个业,假如我们的理智不够,想帮别人,最后愈帮愈忙都有可能。所以首先我们得用理智去帮别人,得随顺圣贤佛菩萨教诲去帮别人。假如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分别执着,那铁定愈帮愈忙。要随顺佛菩萨的教诲,首先要信佛。我们一提信佛,可能大家都觉得我信。那为什么老人家都受了具足戒,李炳南老师去迎接老人家,老人家来谢恩,远远看到,李炳南老师就指着师父上人说:「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这个是抓住一个这么重要的机会点,因为师父上人当时候已经是出家,又受了具足戒,都已经讲佛经讲了两年。老人家自己回想那一刻都说:「我都教佛经教两年了,怎么老师还叫我要信佛?」李老抓住这个受戒的机会点,就跟老人家讲,很多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到死都不信佛。把它开解开,老人家是终身难忘,印象深刻。真正信佛,都会依照佛讲的教诲去自我观照、自我要求,就不会再顺着自己的习惯去走了。

  比方,佛劝我们要放下自私自利,我们依教奉行的话,只要起念头都是先想别人,不能想自己。我们假如还都是先考虑自己,那这个也不信佛。信表现在哪?依教奉行,不是嘴巴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要我们能依教奉行才是真正信佛。尤其佛法它是彻法源底的正法,它等于一句话就把道理给讲透了,没有模糊地带,从根本,讲透彻了。

  比方,我们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那什么是依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最近的家亲眷属,再延伸开来,亲人、朋友、同事,全都是我们的依报,甚至于是整个物质环境也都算是我们的依报。随着什么?随着我们自己的正报,正报是我们的念头。所以这个就透彻的表达一切法从我们的心想生,都是心念变现的。就像《劝发菩提心文》讲的:「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真明白了,一切境界都是自己的心现的,只要觉得外面有问题了,就是我们的心念有问题。假如我们向外,这个人不对,那个人错,我要去纠正他,我要去指导他,都是看到别人错、别人过,甚至于产生要求、控制、对立、占有。我们这个要求、控制、对立、占有,这个念头本身就是迷。正报是迷,怎么可能依报能够改善?这个理就讲不通了。可是我们在境界已经对外太习惯了,都是外面的问题。

  所以儒家也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真正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善根。一个真正完全没脾气的人,遇到一个有脾气的人,他们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这个有脾气的人跟没脾气的人一相处起来,他慢慢就感觉,没脾气的话身心轻安,我干嘛作践自己?所以我们劝一个人脾气小一点,劝不动他,铁定我们自己也有脾气。我们真正都没脾气了,就好像我们也曾经看到态度很凶恶的人,后来见到老人家,一下子这个人的状态就不一样了。我们当时候在身边就觉得功力差太多了,老人家那种慈悲的摄受力还是非常强。

  所以老人家也曾经写墨宝,是蕅益大师的开示,「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所以境界是没有问题的。其实我们在修学过程,面对每个境界,会真实承认境界没有问题就不容易了。我们可能一开口,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哪个领导有问题,哪个下属有问题,都会是这个状态,甚至谈的时候可能都带有情绪在里面。所以真正要信佛,那就要相信境界没有问题,问题在我们的念头上。

  就像那一天有个同修,他也挺难得,愿意回家尽孝伺候他的父亲。他就说道,「要伺候我父亲太难了!」其实按照佛经讲,一切的境界都是来成就自己的,这个就是善财童子的态度。假如我们真正要效法善财童子,那就是一切境界都是来成就自己,只有自己是学生。保持一个学生的态度很难吗?说难不难,就是观心为要,时时看我们的心念有没有偏颇。也很单纯,是我们肯不肯反省,肯不肯都往内,从这个根本,宇宙的根本是这个心变的,我们肯不肯从这个根本去观照,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是我们肯不肯真干,真的从这里下手。假如我们的心态是每一个人都来成就自己,都来提醒我,我的内心还有哪些分别执着,我们就是遇到这个境界这个起现行,认识自己了,有贪、有瞋、有分别、有好恶、有爱憎,就是这个境界提醒我的,赶紧转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自己就历事练心,心境就有提升了。

  所以有善财童子的态度了,那不是在境界当中在那里产生好丑,好难!其实自己是学生,就是调这个心。动那个念头「好难」,这个心念已经产生执着了,产生自己预设立场了,甚至是那个难,又深深的让自己很有压力。所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自己遇境逢缘,自己动了分别执着。所以蕅益大师讲得透彻,「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他一聊起来,「这要伺候我爸爸也很难,那我伺候他就没有一点我私人的空间」。你看念头上,他要去伺候他爸爸,他不能全然,他还在那里考虑,伺候我爸爸,我可能一点自我的空间都没有,他这个心念里面都还夹杂自己,自己的私,所以是他的念头有障碍。假如他有求自己有一个空间,到时候刚好父亲身体种种需要他二十四小时陪伴的时候,你说他生不生烦恼?但是问题不在他父亲,在他自己已经有他的希求了。希求就是执着,希求是贪求了,贪瞋痴慢疑是思惑,执着。

  所以真的,外面是没有障碍的,障碍都在我们的念头。要能真正相信这个真相,这个才说得上信佛,因为信佛就是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觉悟。所以《无量寿经》为什么说「亦无希求不希求想」,这个就是没有挑境界、没有自他。我的、他的,这个不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分别执着就出现了。所以不是境界有问题,是我们的四相四见,是我们的分别执着、念头产生的这些障碍。所以《无量寿经》说得好,「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舍离一切执着」,他把喜欢、讨厌这些分别执着都放下,「舍离一切执着,成就无量功德」。所以执着没有放下,我们造的都是轮回业,哪有无量功德?就没有功德可言。

  所以我们还是很难真正效法善财童子,一切都是善知识,只有自己是学生。说不定他父亲真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派来的,派来就是要考他放下这个执着。所以我们在境界自己在念头上都起高下,「我学佛,我爸爸没学佛」,你看这个高下见,不知不觉慢心就增长了。「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印祖这些教诲,真的是我们在念头当中的护身符,我们不照着做,铁定生烦恼,铁定生分别执着。这个是想去做事,但是很容易着在这个境界,抱怨这个,讨厌那个,跟谁对立,这些种种。

  这是很积极的,有些人的习气是消极,不干我的事,「不关己,莫闲管」。有一些是本分,那还得敦伦尽分,不能这句《弟子规》变成合法掩护非法,明明是该去积极承担,我们还给自己台阶下。对自己赶尽杀绝,不能常常给自己台阶下,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比方同事有需要帮助了,我们马上动念头,「他不够信任我」。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他不够信任我。再来,没我的事了吗?什么叫「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他不够信任我,但是他现在需要帮忙,那可以找他信任的人;再来,他现在不信任我,不代表明天不信任我。我们可以四摄法,佛陀教的人际关系法,你可以布施,你一布施了,这个关系不就慢慢在转了吗?不就会成信任了吗?所以很可能当我们不积极的这一个心态、这个习惯,是因为我们利众的心并不切。可是我们自己在念头当中都觉得,他不信任我,他怎么样了,甚至于说他也不会接受,有时候我们连试都没试就先说他不能接受,还是念头的问题。所以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实这句话可能我们也不常放在心上。

  所以蕅益大师这句话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确实是讲到根本上了,都不干境界的问题。接着他老人家讲:「愚人除境不除心」,愚人那就是迷惑了,不了解真相。他一遇到事情是怎么样?哎呀,我换个领导就好了,我换个对象就好了,我怎样就好了。其实境界都是他自己的心变的。但是只要是这种认知的人,真的顺他的意,环境换了、人换了,问题依然出现,因为他的心没变,怎么可能境界会好?甚至他没有觉得是自己问题,只会愈来愈糟,这样的人一定是愈来愈没智慧,愈来愈没福报。不进则退,这个愚人除境不除心,他不觉悟起来,他会愈来愈愚、愈来愈退步。

  但是「至人除心不除境」,这个至人好像是庄子,其实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圣贤人,他是调自己的心,不是把责任推到境界上面去。所以「心既除矣,境岂实有」,就是这个心已经转过来了,本来那个境界怎么可能会不变?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马上那个境界就开始转动了,愈诚心转动得愈快。所以「达境本空」,那个境界又不是真的,它剎那在变化,当体皆空,你不要把它认真了,一认作真,你就被它障碍了,不可能,没办法。所以「达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这个素位而行就是自己尽本分,自己调好自己的心,正己去化人。自己的心调好了,他相信整个宇宙都是我心变的,只要我心调好了,我本分尽好了,自然家庭环境、外在环境都会转变。他坚信不疑,所以是很坚定的去敦伦尽分,尤其什么?闲邪存诚,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因为那个才是大根大本。

  接着蕅益大师说:「要之皆不为物转」,这个「要之」就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在哪?心不要被物转,不要去着相,不要去对立,不要去挑境界,不要去指责。不为物转,方能转物,因为他的心没有被转,他的心都是在正念,都用的是真心。境界转不了我们,那就是我们转境界了。所以《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所以我们真的时时善观己心,心不被物转,蕅益大师说,「方能转物也」,我们就能转境界了,那就「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我们的心念都正确了,跟我们有缘的家人、有缘的这些亲戚朋友,都能因为我们的真心,他们有所感动。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良知,只要我们都是从真实心中作,自然就跟他们结法缘,就能感动他们、利益他们,这个就是方能转物了。我们能这样,那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师父老人家讲的,《无量寿经》就是我们人生的剧本。我们一定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境界没有问题,是我们的念头变现的境界,是念头有问题。所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自己的心动。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这个也是章嘉大师教给老法师最重要的修学法语。

  刚好跟大家聊一聊,聊到这个点,以此供养大家,阿弥陀佛!  

往/期/回/顾

↓ 上下滑动翻看

34、谈论自我修身相对于利益大众是否比较狭隘
33、会听话,听懂话
32、扎根和一门深入有没有冲突
31、圣贤教育是内学
30、学习一定要主动
28、“学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是最好的供养”学习分享
27、随顺圣贤佛菩萨教诲,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
26、守师承的深意
25、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有师承
24、如何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历事练心
23、「在这个世间吃一点苦头好」学习分享 —弘护应有的警觉性02
22、「在这个世间吃一点苦头好」学习分享 —弘护应有的警觉性01
21、“真干者,节省时间,爱惜精力,作钝功夫”,如何理解“作钝功夫”
20、要有能力来辨别善知识
18、对领导和团体信心不足应如何面对
17、忠恕之道03—如何落实在人际相处
16、忠恕之道02
15、忠恕之道01
14、为政在人
13、有佛法就有办法
12、处处善思惟
11、生活工作中如何积功累德(下)
10、生活工作中如何积功累德(上)
9、面对境界 如何提起正念
8、每天念佛应念多少
7、从师父上人的教诲谈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6、用心如镜怎么练?面对一切人事境缘提起佛号
5、以史为鉴
4、何谓老实、听话、真干
3、学习首重立志
2、如何才能快速的突破所知障和烦恼障
1、师长妙法



孝亲孝亲尊师
个人编辑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