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老师◈谈论自我修身相对于利益大众是否比较狭隘
乐活
2024-08-08 11:43
天津
![]()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谈论自我修身相对于利益大众是否比较狭隘
霍同学的问题,说成德有强调说所写的文章、所讲的东西,都要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利益大众修齐治平的问题,能够针对这个来写文章、来讲课。请问,若我们谈到的是比较偏向自我修身对治自身习气的问题,是否会比较狭隘? 我们看事情不能着相,比方那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我现在这个是谈我自己的,那是不是变得狭隘了?这不能在相上看事情,我们首先是用明明德去亲民,所以我们现在谈自我修身对治自身的习气,这个是属于在明明德当中下功夫,因为有了明明德,才能用我们的明明德的功夫去供养给大众,才有办法亲民。所以自觉才能觉他,自他是不二。 《大学》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我们现在行的是菩萨道,大乘菩萨是论心,大乘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所以很多问题可能要变成要问自己,不是问别人,因为自己起什么心念自己比较清楚。我今天写这篇论文,我是谈自我修身对治我自身习气,但是我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为什么一开始跟大家谈到,我们为什么学《太上感应篇》?我们自己的动机自己愈清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很扎实。所以还是要多反问自己,我的因地,因地要真,果才会真。 所以这个答案,假如问说有没有比较狭隘?这个还是要看我们只是为了自己了脱,写这篇文章那也是自了汉;假如我写这篇文章是要供养大众,但是我得自己解行相应,我才写得出真实的一种修学的功夫,这个就处于大乘菩萨。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首重扩宽心量,这个也是老法师特别教导我们的。因为我们的心量拓宽,才能跟儒释道的这些经典相应;不相应,这个法就装不了,这个法就入不了我们的心。而我们也观察自己、观察他人,也都有小乘的习气。就是《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说的:「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所以《劝发菩提心文》其实对我们修行是最重要的主帅,不能随时忘失掉了。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忘失菩提心做任何事情,是名魔业。所以写论文亦然,要是以菩提心为首要。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