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特辑|他们是长青的一抹红光

创业   2024-07-10 18:38   广东  


七月的时光,承载着特殊的历史重量。在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月份,《平凡的长青人》特别聚焦于长青集团的党员同事们。

他们共计60余名,遍布各岗位,他们用行动诠释党员责任,推动公司发展。其中,有两位同事尤为引人注目,他们的故事展现成长与坚持的力量,彰显长青党员正能量。

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党员,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那份源自内心的红色力量。

策划:长青编辑部

撰文:陈燚 项华 梅雅淇



《长青》背后的坚守者与成长


人物:徐新霞

职务:长青集团党支部书记、集团办主任、董事长秘书

党龄:24年



在长青集团,提及徐新霞,同事们总是亲切地以徐书记、徐主任、徐秘或是霞姐相称。然而,时光倒流至1998年踏入长青的那一刻,彼时的她还是众人眼中青涩的“霞妹”。


历经20余年,她不仅亲历并见证了长青集团的成长,也在这个舞台上实现了个人的蜕变,成为集团的重要一员。




01.


与《长青》的不解之缘


入职长青两个多月后,徐新霞就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调岗面试。面试官正是公司的董事长何启强。当时的她,未曾料到,这场面试将使让她与一份企业内刊——《长青》结下不解之缘。

《长青》创刊于1992年,由何董亲自担任总编。它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独特标志,记录着公司的大事小情,也是员工展示个人风采的重要载体。

此前,徐新霞并无纸媒经验,在前任编辑的指引下,凭自学能力快速上手,承担起报纸的编辑、排版和校对等工作。“那时的报纸编排全凭一张画版纸,可没有现在这么便捷。

回想起当年出版报纸的点滴画面,她仍历历在目。“我先根据版面的文章布局好大致的位置,再对应文稿字数在纸上划好格子和标题。画版好一期报纸时,都感觉像是完成了一件作品。

共事多年的同事们回忆,以前每次出版,徐新霞就会“闭关”几天,将自己闷在工位上埋头苦干,几乎不与人交流,确保报纸如期问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她手诞生的《长青》已经超过了两百期。


▲2000年,徐新霞被评为优秀企业报采编


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兴起,曾有人提议停办《长青》,转用其他宣传方式。但公司坚定地保留这份珍贵的传统,视其为与外界沟通的独特方式。

作为《长青》的资深编辑,徐新霞对此深感认同和自豪。她深知,这份刊物不仅记载了公司发展的历程;见证了无数员工展露才华、获得晋升的经历;也记录了自己的职业成长。

而今,她即使不再亲力亲为,仍然积极参与选题策划,确保将这份承载长青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延续下去。





02.


事上磨炼多面手


编辑《长青》之余,徐新霞还承担了企业活动的组织工作。性格原本内敛的她,在一次次活动的筹备与执行中,逐渐磨砺出自信,从担任公司内部的活动司仪开始,再到小榄政府会议中心主持大规模的文艺汇演和歌唱比赛,她的风采逐渐展露。


伴随着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车队管理、印章管理、工业园区搬迁统筹及办公家具方案确定等一系列和她工作职责毫不相关的任务,亦相继落在她肩上。面对这些额外的工作,她最初心存疑虑,但党员的责任感驱使她迎难而上!

多年后,她回忆起这些经历,不禁感慨当年的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能接触到那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这些经历不仅没有成为压力,反而成为了她职业生涯中的亮点与转折点。


在车队管理的实践中,她学会了高效调配资源;在制定家具方案的过程中,她学会了沟通的技巧;在工业园搬迁的统筹工作中,她更是锻炼自己的全局观与协调艺术……在这个过程中的出色表现,也为今后她能担任更大的责任奠定了基础。


▲徐新霞将每次活动的筹办视为是给自己充电


加入长青18年后,“董事长面试”的画面,再次发生在何董和徐新霞之间。

这次,我被何董选为董事长秘书!”徐新霞深知,被选中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与信任。

从此,她开始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从筹备会议到差旅安排,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打理,事无巨细。“最初当何董秘书时,最考验人的是何董快节奏的出差,走路要小跑,开会连轴转,有时行程一天能跨3个省。经过多年的‘训练’,我现在有时还比何董走得快,再累睡一觉又可以活力满满。”徐新霞笑道。

全新的职业篇章为徐新霞提供了无尽的学习机会,她明显察觉到自身在不断进步。“尽管何董很少给予我口头表扬,但公司几年后提拔我接管了一个职能部门,这无疑是对我个人最有力的认可和嘉奖。” 


如今,徐新霞不仅担任长青党支部书记集团办主任,更在2021年被公司推选为中山市政协委员。何董曾以风趣且意味深长的口吻,向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她提出了期待——关注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关怀每一位党员的成长与发展。

▲建党100周年时,徐新霞被评为“小榄镇优秀党员”


怀揣这份使命,她决心带领团队发挥后勤服务功能,为各项目提供坚实可靠的后盾支持。同时,她致力于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通过“传帮带”的方式,鼓励更多青年才俊崭露头角,共同为长青的未来贡献力量。


徐新霞坚信,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去做,都可以磨砺出多面手,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成绩,实现个人成长与突破。





双信条,鞭挞自己前行


人物:唐永军

职务:郯城项目总经理

党龄:12年


长青环保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全国各地同时投建8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这些项目在2020年间,都通过了“72+24”的关键节点。其中,建设周期最短的,便是位于山东的郯城项目。而带领郯城项目团队直迎挑战的领头人,便是唐永军。

作为一名党员,在唐永军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只有“再难也要向前”的誓言。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推动着他和团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从而实现了个人与项目的双重蜕变。



01.


瞄准方向,披荆斩棘


2016年5月,唐永军离开国企生物质电厂,加入了长青集团的运行管理中心,负责燃料管理工作。彼时,他在生物质燃料领域已耕耘近十年,具有丰富的燃料工作经验。正当他计划继续深耕此领域时,一纸调令将他派往郯城项目,负责工程建设和生产筹备。

据唐永军回忆,他初到郯城时,项目正处筹建的关键期。考虑到工期紧,任务重,而涉及多个部门与流程的项目手续迟迟未落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与未来效益。面对这种进退维谷的无力感,唐永军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推进工作进度”的问题。

“再难也要向前!”秉持着这种信念,唐永军不懈沟通协调。每天穿梭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工作的进展。


▲建设期的郯城项目


“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为了尽快拿到文件批复,我一直与相关部门积极汇报沟通,有几次等相关负责人到凌晨。”后来,相关部门的领导被唐永军的真诚与锲而不舍的态度所打动,亲自协助跑办手续郯城项目终于在建设周期倒计时结束前,完成了所有筹建工作,工程随即加速开展。


生物质电厂建设平均周期为15个月,而在唐永军和团队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克服了疫情和恶劣天气的双重挑战,历时13个月,郯城项目于2020年12月2日成功通过“72+24”测试,项目顺利并网,步入试运营阶段。


回首往昔,那份刻骨铭心的焦虑和压力仿佛又浮现在眼前,唐永军不禁再次感概。但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锻造了他坚强的意志。


▲克服重重困难,郯城项目按计划通过“72+24”测试





02.


从管“事”到管“人”的蜕变


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唐永军越发认识到,从燃料管理转向项目主持,意味着从关注“事”的细节,转向了注重“人”的发展,“人管不好,事再好也难以成就。”


唐永军认为,管“事”固然重要,但管“人”才是核心。管事有标准可依,而管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却需要灵活多变的策略。他们的心态和老一辈大相径庭,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如果仅用批评、考核这类传统管理方法往往适得其反。


唐永军将这个挑战视为一道新课题。他找来相关书籍自学,同时借鉴案例和参考其他项目的做法,不断研读沟通技巧,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之道。他发现,与年轻人的沟通需要注重方式。


▲唐永军在学习新的管理方式


例如,面对质检部新成员的频繁失误,他选择在轻松的饭后时光进行深入交流,而非一味的批评教导。他分享自己的经验,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这种温馨的氛围激发了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与进取精神。


“实际上,年轻人并非不愿意听从安排,很多时候只是缺乏有效的方法。” 通过调整对项目年轻人的带教方式和沟通形式,唐永军现在已经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宛如一位亲切的大哥,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中还会一起遛弯、打球,这种亦师亦友的状态让团队合作更为默契。


作为拥有12年党龄的党员,唐永军始终将“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奉为自己的工作信条。入职长青8年,在长青文化的熏陶下,他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座右铭:“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他谦逊地表示,虽然不敢断言已经完全内化这两句话的精髓,但他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用行动诠释对理想的追求。


在他看来,党员身份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一种自我鞭策的力量。“他人做到一分,自己必达两分,唯有如此方能彰显先锋本色。”正是这份不懈追求卓越的心态,推动唐永军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引领郯城项目团队勇往直前,屡创佳绩。







END





《平凡的长青人》

人物故事系列

持续进行中

请推荐你身边

有故事的长青人

让我们一起记录下

属于我们的长青故事


公众号后台回复

【平凡的长青人】

即可获取推荐表

投稿邮箱

tougao@chantgroup.cn





长青集团002616
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