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文理院七期——以思想抵抗虚无,回答人生大问题

教育   2024-11-18 21:17   北京  


上世纪中叶,哲学家马尔库塞提出了“单向度的人”这一概念。


所谓单向度的人,指的是那些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丧失了否定、批判、想象和超越能力的人。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讨论怎样才能做回“完整的人”,仍然在一遍又一遍地重申“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强人工智能使得社会两极分化、人类沦为工具的恐惧挥之不去,大国冲突与经济下行的迷雾,更令我们对这个世界疑惑重重。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应该如何生存,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们该向何处回望,向何人求教,才能回答人生真正重要的大问题?


唯有以思想抵抗虚无,以思想去克服无知、偏狭和冲突,去触及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我们才能度过宝贵的一生。


自2019年起,混沌文理院持续邀请哲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来为投资人、企业家和创新者授课,以人文之思构建自我的内部世界,以社科之理解读生活的外部世界。


我们既从伟大的思想家中汲取真理与哲思,以求构建一个笃定的自我;我们也不断回应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理解这个时代、扎根这个时代。


如今混沌文理院的课程已经来到了第七期,我们反复打磨出了更丰富的课程话题与内容体系,为大家呈现出更前沿与深刻的认知视野。


本期我们共邀请到24位老师,他们中有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的知名教授;也有秉持着读书人的良心,坚持在公共空间中传递良知与共识的知识分子。他们将从理论到实际,从人文到科学,从历史到当下,共同为大家带来一场文理贯通的系列课程。


本期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游学三大板块,读万卷书,亦行万里路,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愿我们都能在思索中更贴近生活的本质,愿我们都能摆脱意义的荒原,创造丰盈人生。

 



混沌文理院七期,招生开启!

以下为各模块学习内容简介:


自我认知与存在的基础

这一场思想之旅从个体的自我认知开始,因为个体是社会和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而自我认知又是理解个体行为、情感和思想的起点,也是理解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基础。


这个话题,我们邀请青年学人中的代表性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周濂开篇,以《重新经验世界:生活实验就是哲学实验》为题,刷新我们看待日常生活的视角。

同时,知名心理学学者、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毛利华将与我们一起澄清心理学的边界,探讨“自我”为何物,我们如何在重重压力、各种冲突中保有健康的自我。


社会演变与全球视野

在建立了个体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将着眼于更广阔的生物社会和历史政治背景,去理解关键词“秩序”,生物社会的演变秩序如何形成?现代社会的秩序如何形成?全球格局的秩序如何形成?三者的同一性令人惊讶。

生命有何秩序?这种秩序性如何塑造了生物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之一,就是这一模块的王立铭教授(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生物医学峰基金共同发起人,他长期追踪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对生命与生物的大话题有极为深刻的洞见。

现代社会中的法律秩序如何形成?我们付出极大努力,邀请到刑法学专家、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她在学术、教育和社会参与等多个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

全球格局的秩序如何形成?全球文明又将如何演变?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施展老师再次来到文理院课堂,他打破“中原史观”的桎梏,探索“大中国”,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政治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文化精神与时代价值

在理解了社会秩序之后,我们将一起深入探讨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西方哲学体系中的精神价值。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和哲学,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追求,以及这些追求如何塑造现代社会。


三位老师都是哲学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珞珈杰出学者赵林,是西方哲学与西方文化研究的顶尖学者,曾先后十余次踏寻西方,走访雅典、克里特岛、迈锡尼、斯巴达等地,探寻西方哲学之源。武大学子中流传着 “四年上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上武汉大学” 的说法。

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是道教研究的专家,从观念史的视角深入探讨道教信仰。他的著作《即神即心:真人之诰与陶弘景的信仰世界》以及《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道教信仰的观念史视角》等,对道教的信仰、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立华,不仅授课极为生动有趣,也是在公共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杨立华教授高度认同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并在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些思想观念,力求知行合一。


科学前沿与生命本质

当我们完成对中西方哲学的纵览,我们将一同转向对现代社会改造极大的科学,探讨人工智能、量子力学与复杂科学,这些正在塑造我们的社会和的前沿科学。

量子力学板块由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教授李铁夫讲授,他是量子计算领域从事前沿研究的学者,有着近20年的研究经验。除此之外,李铁夫老师还是一个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理工科教授,在他的课程中也会展现他独特的把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深刻思考。

而在最近炙手可热的话题人工智能方面,我们邀请到的是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嘉。刘嘉教授会凭借其深厚的科研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幽默的语言能力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贯通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来到复杂科学领域,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的张江教授会在复杂性科学的课程中将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和生活紧密结合,会把生活中熟悉的经验给予全新的解释方式,让大家的思维得到一次升级训练。


现代精神与个体生活

在探讨了科学和技术之后,课程转向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这是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状态的反思。通过讨论现代西方精神思想、他者概念的消失以及思想、语言与行动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精神困境和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刘擎,会带领我们进入关于现代性的反思。他强调了现代性不仅仅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涉及到人类如何理解自己、如何与自然和社会互动,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意义和方向。

爱欲与他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个体在自我王国中难以征服的领域。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一切事物均成被可以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对爱欲的渴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姜宇辉会从消费社会,文化批判以及数字生命等多个维度来重新审视爱欲的价值,并以此对抗社会的虚无主义和个体的孤独感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嘉映,被学界称为中国最有哲学思维的人。会带我们入探讨思想、语言与行动在哲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是一次对现代思想的解读,也是对现代人精神道德困境的反思,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并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文学与影像的文化表达

在最后一模块,课程会分析文学和影像中所折射出的个体精神世界和社会历史背景,这是对文化表达和传播方式的深入探讨。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和影像作品,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文化、历史和个体生活的复杂性,并反观文艺作品如何影响并塑造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研究室的戴锦华教授,作为中国大陆最早从事女性主义理论、中国电影史论、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她会带给我们一个多维度的主题。不仅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技术和美学层面,还涉及到文化、历史和哲学的深层次问题。通过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体在这些变迁中的位置和自我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歌教授会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借助竹内好与沟口雄三的思想路径,重新解读鲁迅与传统的关系,以及鲁迅在五四运动落潮后的孤独、战斗与坚守,还有他在绝望与希望之外对生命原点的追寻和人生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作为当代公共知识分子,学术研究和公共参与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他的作品和观点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方造物之美 - 国内游学

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实地考察和游学活动,可以亲身体验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这些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创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的刘润福副教授,会在本次课程中带来关于中国陶瓷美学的课程,同时也会同大家一起进行一个为期三天的景德镇游学活动。把抽象和知识在具体的实践中经验化,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以下为混沌文理院七期学习课表:


模块的顺序设置体现了从基础到深入、从个体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现代、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到内心的逐步过渡。这种顺序有助于逐步构建知识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理解复杂问题。这样的顺序安排,利于从清晰的学习路径中获得全面的知识体验。

最后,借用周濂老师的一句话作结,“时代越不确定,自我就越要笃定;身体可以躺平,思想一定要操练起来。”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混沌学园
学创新,就在混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