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道门教内的观念,授箓仪式来自于太上老君的降授。因此,箓本身来自于神仙世界,参加授箓的,目标是为了现在或将来跻身于神仙世界。所以,受箓的第一要件,就是与神仙世界订立某种契约。所以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十分重视券契、盟誓这些要件。同时,还要求歃血为盟,称为“断发歃血”。据其解释,这样做的缘由,是要“割身自信,誓于明神也”。按“歃血为盟”的做法,十分古老,断发的做法,也同样是古老的盟誓方式。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盟、誓、合同、契约等的运用。在人与神圣建立联系时,这些都是少不了的要件。授箓仪是对盟誓做法的一种发展。从授箓仪看,从箓的结构看,都能明显地见到,在授受过程和文字样式上,都保留了原来的盟誓的内容。在箓的结构上,第一段文字除了载明自己姓氏、属哪一本命星君、授的箓属什么治气,还有就是表明自己既受之后,不叛道叛教,否则“甘受冥考”。
在授箓的过程中,则要求准备和正式签押相关的盟、誓等文件,而教团组织也会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券、契。
与盟同时使用的,还有誓。其实盟中必有誓,古来如此,即使是民间的江湖结拜,也有誓言,最常见的便是“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之类,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套话。作为一个神圣的仪式,更是要准备好文字性的文件,同时也配合以各种质信。誓,制也。以言契心,告神盟也,而自制其情欲,不使放逸,期于会道耳。夫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不须盟誓以自契也。中士巳下,引之则进,排之则退,故须盟誓制止其心令不改也。盖圣人大慈之教,勘于合道,既授之以法,又使从科戒,必令不犯,克得道也。所以末代传道。皆须共立盟誓也。誓即六誓,十二誓等是也。“所以末代传道,皆须共立盟誓”,目的就是确立与神仙世界的皈依关系。对于受箓者盟誓的回报,神圣世界除颁下法箓为佩戴,同时也颁下各种券、契,让整个神仙世界都能接纳其人。与神仙结盟立誓,神仙则颁下契、券,“各执券契经相信”,而且将来升天之时,可以保证过天门地户,神仙洞府,都可凭券勘验,直上天庭。与这些文书的送达与颁布的同时,授箓也需要若干法信,犹如儒门拜师的束脩,如今上学的学费。只是所用的法信,颇多象征意义:夫神道无形,天理辽旷,幽昧不测,言议莫知。若能精至,便即通感。所以令其脆信用质于心也。心信则轻财,财轻乃贵道。贱财则神明降接,命可延,命久年长,神仙可得。未有神仙不能体变入化,与道长存也。世人不悟,遂妄生非毁,外不行功立德,内不洗垢清神,而贪秽满心,爱憎栖意,徒言入定,躁甚羁援,唐说浄心,臭蹦溷豕。但见坐禅者毒心弥盛,秽迹逾彰,虚语内修,竟无中实。至于饥寒痛痒,病恼烦怨,不异常人,矫云同俗。吁可悲也。愚人闻余此言,谓之诽谤。吾岂欲衍于言词而自陷也。直欲使人释迷从悟耳。智者幸熟思之,勿役妄也。其所用法信,事毕并依经散之也。伏寻经中,信物或云出自神州,非世间所有。令请以某物准当者,将欲引接于贫贱,使同入道也。若富有之家,幸得力办,未宜准当之。且金钱七宝,天子、储君、皇后、妃主、公王能有,岂凡贱得办也。其金龙、玉龙、金鱼、玉鱼、金羊、玉鹰,罗锦之流,又非寒栖所得,皆听以杂物准当。若要令依法,则经道永閟,难于引接耳。也就是说,法信呈给神明,是为了向神仙表明自己不贪俗财,一心向道,感动神仙降临。当然在具体的法信上,则丰俭各随其实情,富有之家多给,贫穷之家则可以以较贱之物替代。在与神仙世界订立盟契的同时,受箓者还与教团建构起身份依附的关系,表示永不叛教。同时,在授箓时,还有一些专门的法信,是为了强调箓生与度师之间关系的,这些法物,其中如所投的龙简,当然属于明灵即神仙世界,但其中还有诸多信物,实际是弟子供养师父的。及得受箓之后,正式进入教团,还需要立观度人,写经造像,以及昼夜勤劳,供事师尊。才能达到得道的目标。
授箓在名义上是与神仙世界建立起联系,尽可能地使自己介入神仙世界,在其中获得较高的地位,所以授什么箓,得什么法位,都有明确规定。在授箓中,师的地位便极其重要。在箓上,都会在最后空三行,填上经、籍、度三师名讳。在明确皈三师的同时,还须有人保举,一般要五位保人,称为五保。这些规定,在清代以后的授箓仪中,形成九大师的强大阵容。九大师,即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以及护坛、护戒、护法、护经、护箓、护道大师。这九大师,便是授箓仪的主持者,核心则度师。
在授箓仪中,作为社会人与生理人,还必须改变自己,使得舍弃原来的价值追求,转为专志修道弘道的价值追求。这是一次人生的转向,当然主要集中在价值领域。所以受箓者,必须割断俗缘,在身份的自我心理认同上,与世俗的情感、思虑以及产生这一切的“世网”切割。据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的观点,在法信中要放入金环、玉环,以及在仪式中将环砍断(断环),都是象征着受之者与世俗的决裂。所以有断环义。用金环刀分为二,一存师父处,一自己保存。张万福解释说:义曰:环者圆而能通,空而不滞,金刚能断,柔而不挠,玉洁匪渝,光而有润,欲使行人决断世网,从顺经道,与代和光,处凡无染,外则不滞于境,内则常虚其心。覩物缘情,攀怀自息,亦枢始得其环中,前心后心如之,不绝故也。而断环则象征“断世恩爰,共契师资,生死未捎,经法相继,亦是师资同心其利断金。又金为义。义能断割,除恶就善,内绝疑纲,外捐嗜欲,则妄想烦恼未消除也。”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龙虎山道教协会:0701-6638031
⊙嗣汉天师府管委会:0701-6638649
⊙平台运营弘道中心:0701-6638600
⊙修行交流,联系微信:itsf09
- The End -
“嗣汉天师府”修行人的第一订阅号
致力于传统国学及道学文化的复兴、阐释、传播
修行人的心灵净土,炼道者的法海梯航|开悟|增慧|止心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 (2023) 0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