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的道学思想及对道士的要求

文化   2024-11-11 10:30   江西  


道讯法讯

1.天师府初一、十五诵早课上表祈福活动通知


...

“道”是“天下万事之本”,其无以名状。对于“道”的存在方式,《老子想尔注》中称“道在天下”,其认为“道”不在某特定之一处而是遍布于世间万物之中。《老子想尔注》以“道”之口吻,对奉道者提出了学道之要求,其宗旨在于要求奉道者“积善”遵守“道诫”,去除当时社会上流行固有之淫祀乃至于“耶学”、“伪伎”等观念。《老子想尔注》中之劝诫之言是作者的真实意图,借助“道”言来阐述其对奉道者的关注,作者所希望的道人是去伪求真,完成从“人格”到“神格”的蜕变。

《老子想尔注》中,作者称:“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崐崘,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道”的衍化解读有“吾”、“我”、“一”及“太上老君”等,即作者认为其都是“道”之化身“代言人”。或可以理解为“吾”、“我”、“一”、“太上老君”这些词汇从本质上讲是意义同等且可以相互转化的,即“我”等同于“太上老君”。“一”是“道”之别称,当“一”散开可化为“氣”。这个“一”虽无特定指向,但当它聚形在一起时化为“太上老君”,即“太上老君”亦是“道”之化身。当时的教团诵读“道”之化身老子所著《道德经》,而作为昆仑仙山主宰的太上老君“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自然有其神圣性,其所宣的道诫自然是真“道意”,具有绝对权威性。文义即是“太上老君”传下道诫度人,若道人能遵守道诫,才是真正明道。

《老子想尔注》对道人的关注

《老子想尔注》以“道”之口吻,对奉道者提出了学道之要求,其宗旨在于要求奉道者遵守“道诫”,去除蜀地当时社会上流行固有之淫祀乃至于耶知、伪伎等观念。《老子想尔注》中之劝诫之言,是作者的真实意图,借助“道”言来阐述其对奉道者的关注,作者所希望的道人是去伪求真,完成从“人格”到“神格”的蜕变。对于《老子想尔注》对奉道者的关注和要求,笔者以为按照文本可分为“真思志道,学知清静”、“守道全身,不为贰过”、“广布道诫、助道宣教”三个学修阶段。

1、真思志道,学知清静

作者认为一个真正求道的人,要做到“与不谢,夺不恨”,不随社会上一般人俗人的意志而转移自己的纯善之心。学道者“真思志道,学知清静”,则看起来似如痴如愚,是因为其内心清静的缘故,质朴的本心就会显露出来,然后其精神清静而洞达一切,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至为微妙的一切事物。内心清明自在,不流连于俗世,此“清静”为修道之要旨。

作者再三勉励奉道者要“真思志道”,其一心向道当如“谷水之志欲归海”,如此则“道德常足”。修道者“思卧安怵”皆不思世间杂事,但志心在道上,不费心劳神于俗事。学道自然与俗不同,“独自懃苦”。当时或是受到冤枉困苦,但后则可以“致正”。人行道归于质朴,则与道合之。“闻道不能行”,待其老年之后悔恨亦无用。道人应当遵守道诫,因为“道”去则死,不能通过太阴炼形,就像“鱼失渊去水则死”一样。作者认为守好“道诫”也是颇不容易的,毕竟需要奉道者抛却所有物欲及外缘,但是对得道者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技巧——“道诫甚难,仙士得之,但志耳,非有伎巧也。”

2、守道全身,不为二过

《老子想尔注》认为想要得到“仙寿天福”,要信道、守道诫、“不为贰过”。“多知浮华”,应该明白“守道全身”的道理。俗人不知奉道修善当其寿数尽时毫无办法,这样的情况很多基本如此。应当学长生之法,“守中和之道”。道人要善于保养自己之精气神,以“清静为本”。其合乎道意重视清静,“终日行之不可离也”。道人的心若是被外物贪欲所迷惑,“心乱遂之”,则道去之。所以告诫道人要远离贪欲,以清静为本。圣人法道,积累善行不为恶,才能“令身长生”。恶,就像“伐身之斧”,“圣人法道不为恶”,所以其能全其身。天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世俗人对死亡是害怕恐惧的,但是俗人不信道,依然做恶不为善,所以不能逃脱死亡。

3、广布道诫、助道宣教

遇到真正求道的人,当其“晓道意”则可以亲近教诲他。学善的人,积极而又勤勉,可以给予赞誉和更多道业上的指引,勉励他“助道宣教”。见到恶人,为其说善业,如果其人认可其道理,那么久可以帮助他弃恶从善,对其“就申道诫示之,畏以天威”,使其改过从善。为恶人说善法,但其人不仅不听还对宣道者进行嘲讽,这种人可谓是“茤苟之徒”,其个人因缘不到,不必和他过多的言说。效法圣人常为善,“见恶人不弃也”。前去教化他,告诉他真正的道是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其人顽固不化,那就暂且如此。不信道的人如“茤苟之徒”,其因是“内信不足”。通过《老子想尔注》中之劝诫之言,不难发现其作者的真实意图,借助“道”言来阐述其对奉道者的关注,即引导奉道者如何去作一个合格的道士。通过劝诫“俗人”要行善信道,次则遵守“道诫”,最后“行道”,这是一个理想化道士的转变过程。

 


嗣汉天师府 | 道教祖庭
福生無量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


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龙虎山道教协会:0701-6638031

⊙嗣汉天师府管委会:0701-6638649

⊙平台运营弘道中心:0701-6638600

⊙修行交流,联系微信:itsf09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众号

自然|无为|玄德|清静


 “嗣汉天师府”修行人的第一订阅号

致力于传统国学及道学文化的复兴、阐释、传播

修行人的心灵净土,炼道者的法海梯|开悟|增慧|止心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 (2023) 0000006



嗣汉天师府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 (2023) 000000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