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讯法讯 ...
...
古人总结人生最得意的四件快事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可见古人对庄稼久旱得雨是何等的重视。在古代,人们没有现在发达的科技设备,也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科学知识。所以,人们靠天吃饭,有需求大多都是祈求上天,如果干旱少雨,当然是去祈雨。
古时的求雨仪式,比过年时还要兴师动众。在古代,祈雨这种事都是大事,需要地方官员来组织祭拜祈雨仪式,再有甚者,是由一国之君来主持祈雨,以求润泽子民。
每逢大旱之年,人们往往祈愿于上天,求赐甘霖。历数中国各朝各代,基本都有祈雨的记载,上至帝王百官,下至黔首庶民,祈雨,作为一种祭祀仪式早已有之。而巫,作为沟通天地的载体,在祈雨仪式中往往起着重大的作用。
“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自以为栖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总至,洽于四海。”
商汤克夏后,大旱七年。于是既身为政治领袖又担任祭祀之首的商汤便剪去头发,以自己作为牺牲,祷于桑林,方换来“大雨总至,洽于四海”的局面。
历览文献古籍,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种较为残忍的“曝巫焚巫”的祈雨方式。
早于《山海经海外西经》中便有载“十日炙杀女丑”一事。
《山海经·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其背景大致是在神话时代。在大羿射日前,十日同辉,曝晒大地,酷热难当。时人便通过将女丑置于烈日下曝晒的手段,以达到求雨的目的。女丑即是当世一有大神通的女巫,常常乘龙鱼逡巡九州,然而在十日的曝晒下,很快便香消玉殒了,死前还努力用手遮挡着眼前灼热的太阳。
这虽然颇有些神话色彩,然而在三代,“以人祀雨”是颇为常见之事。如《春秋繁露·求雨篇》有载:“春旱求雨,暴巫聚尫”、而《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也有言:“夏,大旱。公欲焚巫尫。”可见,当天久旱不雨时,“暴巫焚巫”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祈雨方式。
在《论语》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雩祭是古代求雨的祭祀,《礼》曰:“雩祭,祭水旱也,故有雩礼。”据记载,从殷商就有官方的祭祀求雨的仪式。
“凡祷雨,先一日斋戒,约正等禁乡内屠宰。黎明,帅约众诣社。取齐,社祝伐鼓十二声,用牲于社,唱鞠躬、再拜、平身,约正以下皆鞠躬、再拜、平身。约正诣读祝位,跪,社祝读祝文曰:‘维某月日,乡约正某等敢祷时雨于五土之神、五谷之神,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惟神俯从民愿,某等不胜瞻望,哀恳之至。’祝毕,唱,鞠躬、再拜,平身。约正以下皆再拜而出。次早,祷亦如之,惟不用牲,必得雨乃止。若雨多,求止雨,则鸣鼓百声,用牲于社,祝曰:‘雨已太多,五谷不和,人民失养,伤如之何!社灵,社灵!幸为止雨,调变阴阳,除民所苦。’礼亦如之。谢得雨及雨止,俱用牲于社。”
仙术由来能致雨,诚心所感可回天。
历史中记载古代道士利用清微雷法或者神霄雷法祈雨,比如,元朝道士张守清,宋朝道士林灵素,和林灵素同时代的王文卿,等等都会祈雨,并因此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奖。道士祈雨常行斋醮。道教斋醮祈雨,要设道场、设醮、建醮、荐青词,祈雨祷告之神,有山神、水神、龙神、天师和诸庙神、诸城隍等神灵。
《七真因果传》第二十六回“祈甘霖回天转日”载,元顺帝张挂皇榜,请道行清高之人“祈祷雨泽”。道士邱长春应诏而往,称:“必须高设雨坛,皇上亲自拈香礼拜,臣然后祷告上帝,限三日有雨。”顺帝依言而行,“长春俯伏雨坛,奏言恳切。……以柳枝蘸净水,向红日洒去。”果然天降大雨。
清·潘昶《金莲仙史》第十五回“刘处玄驸马狱祈雨”,写海州“天气亢旱”,“那州官设坛,命僧道祈祷,毫无应验”,道士刘处玄,欲祈雨,令知州柳邦政 “设三丈六尺高洁净的法台于荒野之处,香烛供养”,公众号嗣汉天师府“与太太亲身率领在州绅士”及僧道齐集法台,左右叩拜,雨下时,不可走散,亦不可遮盖。至祈雨时,刘处玄“上了法台,焚符一道,口诵真言,手拿令牌一击,龙王急忙兴云布雾。真人再运神,焚符二道,令牌二向,雷部霹雳轰轰。真人复含咒语,焚符三道,令牌三向,雷电交掣,大雨如注。”
李商隐《为舍人绛郡公郑州祷雨文》说:“郑州刺史李某,谨请茅山道士冯角,祷请于水府真官。”唐代杜光庭则以道者的身份求雨,《蜀王青城山祈雨醮词》云:“甘雨愆期,农亩亏功,”“是用披心云洞,拜手仙峰。伫真侣之感通,冀明诚之御达。赐臣以时合岁稔,拯臣以风顺雨调。”
唐独孤霖文中则多处提到女道士祷雨。《玉晨观祈雨叹道文》云:“旱苗方瘁,膏润不沾。女道士某等奉为皇帝依教发诚,循仪启愿,……遂使触石未周,遽闻泛洒,随风而远,俄睹滂沱”。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记载了下面两件事。
01
问曰:天数高亢,虽持内修何以斡旋?答曰:数在天,固已定斡旋之念,又在临机应变。如昔日未趋京时,郡治欲余祈雨。未行持已前,郡家遍行祈祷不应。一日静定,忽空中使者默报云:天数当旱,非法可治。今郡近五十里有雷泽潭,在建昌秀源之地,此中雷神虽奉命封潭,於道法中亦能用力,宜以符命起之。余觉,遂以符命就,命使者追之。再入坐,恍见一老子忽到坛上,以口吸盂中蔽太阳墨水一呷而去。未几,天地晦冥,下微雨一霎而止。觉不及,复旱。后问使者,乃谓:老子者,不过所起龙神耳。彼已违命出洞,所下一霎微雨,是坛上一呷浄水尔,不过为法中一报应。於是,再遣章奏,飞告真王请旨,后得帝旨,降雨三日,方得复旱。
王文卿还没奉召进京的时候,他所居住的郡县,要求他祈雨,在他祈雨之前,郡县当地的人试过种种办法祈雨都不灵验。有一天,王文卿入定的时候,突然听到空中有使者对自己说,天数应该如此干旱,不是法力所能解决的。现在,郡县附近五十里的地方有一个雷泽潭,里面的雷神奉命封闭住了潭,但是你可以在道法上用功夫,用符法让它起来。于是,王文卿按照要求去做,作法之后,果然在恍惚中看到一个老者到法坛上,吸了一口水朝太阳喷去,天上立刻下雨,但是很小的一阵雨,立刻又停止了,根本就无法解决旱灾。
王文卿就问空中使者,使者告诉他,那老者只不过是一个龙神而已,他已经违抗天上的命令而出洞,所下的一点雨,只是他从坛上吸的一口水而已,只是为了应付你的法术召唤而已。于是,王文卿继续作法,奏章飞告真正的管雨的神,果然得到玉帝旨意,降雨三天,终于解决了旱灾。
问曰:若如此,又何以感动?答曰:法当默朝之法,以央有无之应验。余昔入觐时,再遇火师曰:子行朝堂有重委,故来报汝,但今岁天数当示早灾,非子之可以祈也。遂叩火师,何以见教。师曰:天下龙潭泉源,皆为玉帝封闭,虽有符法,其数未满,亦难祈也。余再问师何以教我?曰:子此行,惟黄河不曾锁闭,惟宜檄使者,黄河借水苏旱而已。余依训到京,朝廷果命祈雨。余檄雷神,於黄河内借水三尺救旱,后京畿奏上,所降之雨皆泥水也。以此见火师之言的也。
宋徽宗命林灵素祈雨,没想到,林灵素那一次祈雨竟然失手,祈雨不灵验,赶紧向宋徽宗推荐一位更厉害的道士王文卿,也就是王侍宸。王侍宸接到圣旨之后,由于那个季节的确不适合祈雨,所以和他师父商量,他师父说,当今的天数是应该旱灾,不是依靠法力可以求得雨的,天下的龙潭和水源都被玉帝封禁了,即使用符法来调用,但是天数没够,也难凑效。
王文卿就问他该怎么办?他师父说,现在只有黄河的水没有被玉帝封锁,所以,仍然可以借黄河的水来解决旱灾。后来,王文卿那次祈雨,天上降下来的雨,都是黄泥水。由此可见,他祈雨求来的竟然是黄河水。这件事在《林灵素传》、《大宋宣和遗事》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都有记载。
从上面两件事,我们可以发现,古代道士祈雨,所调用的雨水,其实并不是直接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地上,是直接调用黄河、江水、湖泊、甚至大池塘的水,从天而降化为雨水而成。
自古祭祀,有祈有报。祈雨活动一般包括事前祈祷和事后酬神两个阶段,祈雨后还要进行谢雨仪式,祈祷获应后报谢神灵,是整个求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值得重视的是,无论君主、臣僚、道徒,凡旱时祈祷,均有罪己忏悔的言词,如:“吏实有罪,仰累阴阳之和。”“政绩缪戾,致干阴阳之和。”与祈雨仪式上的悔罪相对应,谢雨时则有“纾吏之过”,“赦吏之罪”“吏失其职,以为神忧;不诛其渎,终赐之雨。”等自陈己过,祈雨谢雨之词,在“祈求”的同时,时刻反省时旱不雨的真正缘由,加强畏“天”意识,树立保护自然的观念,这才是祈雨仪式所具有的深厚德政内涵及现实教化意义。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
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龙虎山道教协会:0701-6638031
⊙嗣汉天师府管委会:0701-6638649
⊙平台运营弘道中心:0701-6638600
⊙修行交流,联系微信:itsf09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众号
自然|无为|玄德|清静
“嗣汉天师府”修行人的第一订阅号
致力于传统国学及道学文化的复兴、阐释、传播
修行人的心灵净土,炼道者的法海梯航|开悟|增慧|止心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 (2023) 0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