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第二十届全国意象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神散”的溯因与化解
作者:周烁方
什么是“神散”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笔者观察到一种现象,姑且称之为“神散”。从客观观察的角度,较典型的“神散”表现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双目无神、思维迟滞、情感反应迟钝、对他人言语和行动的接收能力与反应能力较低、身体灵活性较低……等。从主观体验(通过内省与共情得知)的角度,较典型的“神散”体验包括:心理能量稀薄、分散而不凝聚,绝大部分心理能量游离于体外,对自身周围环境较敏感但无法做出有效反应,难以自如操纵思维,情绪情感体验淡薄,难以自如操纵身体,觉得“自我”和身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等。更严重的“神散”可能遭遇片刻或时间更长的失神或记忆空白,期间身体仍然在行动,甚至仍然有和人的言语交流,或者会感觉到身体不是自己的,体验到身体和语言不受控制等。
在DSM诊断标准中,中度和重度的“神散”大概率会被诊断为分离障碍,其相关特征散落于F44.81分离性身份障碍、F44.0分离性遗忘症、F44.1伴分离性漫游、F48.1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F44.89,其他特定的分离障碍、F44.9未特定的分离障碍等精神障碍中。而轻度的“神散”则不被纳入诊断。
之所以称这种现象为“神散”,是因为当事人通常有一种什么东西是“散的”的主观体验,这种散的东西并非无关紧要之物,而是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整体精神状态、注意力、思维情感身体反应速度等。通过心理干预,这种散的东西可以凝聚起来,随后当事人会报告“头脑变清醒了”,“眼睛变亮了”,“世界变清晰了”、“回神了”、“回魂了”、“活过来了”……等。这一可聚可散之物,并非肉眼可见,也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以现代心理学术语称之,或可称为一种“心理能量”,或“心理自我”的一部分。但“心理能量”一词过于宽泛,就如同把长江叫做“水”。“心理自我”一词又和各心理学流派的“自我”概念相杂,容易引发歧义。以中国传统用语称之,可称之为“魂”,或“神”。“魂”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封建迷信,故本文舍之。而“神”一词仍然存在于日常用语中,其所指虽然并不特别明确,但更有日常的主观体验性。故本文以“神”、“神散”、“神聚”等词汇来指代所讨论的内容。
神散对人的影响
作为一类心理现象,神散不止存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而是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非常严重的神散,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智,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神不能够凝聚于头部、胸口等部位,长期散在外面,会导致人的情感功能与思维功能无法运转,无法思考,也无法感受,当然也不能有效地接收外界信息。这样的人可能会被他人当做“傻子”、“痴呆”或者“精神失常”。不特别严重的神散,可能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注意力分散与记忆空白。神凝聚的时候,人的注意力才能够集中起来,并且自由地指向相应的目标。神散的情况下,人便无法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也无法指挥注意力的指向。学习、工作、开车、技巧性运动……各种需要长期集中注意力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变得困难。在人际交流中,注意力不集中,常会被人认为“心不在焉”,“不知道在想什么”或者“丢了魂”。神完全散掉,尤其是头部完全没有神存在时,五感还在运作,但是收集的基础信息已经无法被有效接收和加工,并由此会形成一段时间的“无效体验”。等到神凝聚回来,刚才发生了什么完全没有留下印象,如同记忆里出现了一片空白。长期神散的情况下,人就会出现大量的记忆空白,以至于有一个时期的记忆都是空白的。例如,一个人完全不记得小学时期发生的事情。需要辨析的是,神散并非记忆空白的唯一可能成因,因创伤而压抑某段记忆,也有可能形成类似记忆空白的现象。
身体不协调、对身体的操纵能力较低。人对身体的操纵,需要把神凝聚在相应的部位。越是精细的操作,就越需要充分地凝神。在这个意义上,人并不只是通过神经系统来操纵身体,而是还需要通过神在身体各个部位的凝聚、填充与流转,才能较好地、协调地操纵身体。神散的情况下,大部分神散落在身体之外,没有足够的神聚集在身体的相应部位,人就只能对身体进行比较粗糙的操作。例如,感觉到不是用脚走路,而是用大腿拖着小腿和脚前进,有一种蹒跚感,笨拙感。又例如,手指无法进行精细的操作,难以完成穿针、解绳结、快速准确敲击键盘等行动,显得有些“手笨”。神散的情况下,身体左右两侧分配的神不是均衡的,往往是一边多一些另一边少一些,并且总体不足,因此身体在行动时会表现出左右不协调,平衡感也会不太好。那些需要全身协作的运动会变得更加困难,比如广播体操。
五感敏锐度下降,分辨力降低。神凝聚于五感,五感就会变得敏锐,分辨能力也会增强。凝神倾听,就会听得更真切;凝神观看,就会看得更清晰;凝神闻嗅,就会嗅得更敏锐;凝神品尝,就会尝得更准确;凝神触摸,就会触摸得更细腻。神散的情况下,五感就会变得迟钝,感知到的内容较为粗糙,难以进行细致的分辨。一个人的神在五感上的聚、散程度是不一致的,那些神无法凝聚的感官,就只能起到很基本的,感知有无的作用。神散于视觉,对颜色和形状的分辨力较低,视觉体验也较为灰暗、模糊无光彩;神散于嗅觉,就只能闻到较为强烈的气味,并且只能粗略地感知到“好闻”或“难闻”,无法对气味进行进一步的辨别;其他同理。
对环境的心理敏感性提升。与五感无关,神作为一种包含了心理能量的存在,其本身是有感知能力的。正常人在感知外界、感知他人时,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神延伸出去(投出去)一部分,不再感知时就把神收回来。而对于神散的人来说,总有一部分神是游离于身体之外的,这部分神没有身体的保护,直接接收到来自身体外的环境或他人的各种刺激,就如同把没有皮肤和肌肉保护的神经直接伸出来感知外界。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敏感性就会大大提升,对来自他人的情绪、态度,乃至他人内心逸散出来的心理能量,产生更为直接的反应,对环境中的能量也更加敏感。这样的人,会表现出低于常人的耐受能力。大多数人能够承受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他们有时候会被误解为“矫情”。这其中,有一部分人的神无法凝聚回来,但是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挥神散在体外的方向和位置。由此,这部分人会表现为超乎常人的“感知力”、“共情力”甚至“读心能力”,但神散所带来的痛苦同样影响他们。还有一类人,虽然敏感,但神散使他们无法对不适感做出反应,或者说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或者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有反应。这类人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是迟钝的,但内心却有强烈的、混沌的、难以言明的痛苦。当神不凝聚于五感,而是散在体外,直接感知到外界时,这种感知方式本质上不属于视听嗅味触中的任何一种。也许可以说,这是一种脱离于五感的心理感受。因为脱离五感,所以难以形容。当然,产生了心理感受以后,也可以调动五感对这种心理感受进行再加工,使这种感受转换为可以通过五感来描述的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影响在长期神散的人身上出现时,是难以被本人所觉察的。因为神散已经成为了习惯性的、日常的状态,所以其影响效果也被认为是常态的、理所当然的,由于缺乏主观体验的对比和参照,本人常常不能够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一直处在消极影响之下的。
神的几种异常状态
在通常情况下,神携带着心理能量,可以被意识所指挥,以身体为基地,在体内和体外附近分散、聚合、流转、停驻。神散,指的是神在身体的具体部位(例如头区,胸区,腹区,四肢等)没有充分地凝聚,而是散在体内其他位置或体外的情况。神散会导致相应的部位不受控制、相应功能无法发挥。根据笔者的观察,除了神散外,还有三种常见的神的异常状态。
第一种是神没有散掉,但是完全投注或附着在自己以外的他人或他物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感受缺乏自知,却对神所投注或附着之人、之物高度敏感。例如一个买了彩票的人全身关注盯着电视里的开奖画面,香烟烧到了手都没有感觉。例如一个母亲全神贯注于孩子,失去了对自己身体与心理痛苦的觉知。这种状态可以称为神外投。
第二种是神固着地凝聚于身体的特定功能部位,无法散开,也无法移动流转。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的身体部位强制性地启动并处于活跃状态,如同电能充斥在一盏灯中,灯被迫长期保持点亮状态。例如,神固着地凝聚于头的上部,大脑和思维功能被强制性启动,不想思考的时候,也会自动思考,想把思考停下也很难做到。这种状态可以称为神滞。
第三种是大部分神凝聚并潜藏在一个没有什么功能的身体部位,蛰伏着,与身体内、身体外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这种情况下,整个身体里没有足够的神来激活相应的功能,人表现得迟钝呆滞,并且难以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同时散落在身体周围的神也较少,因此也表现得对外界环境刺激以及来自他人的刺激不敏感。这样的情况,在DSM诊断体系中有可能被诊断为F84.0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这种状态可以称为神藏。
神散、神外投、神滞、神藏,这是笔者观察到的几类相对常见的神的异常状态。
生命较早期的“安神”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也许会因为特定原因而暂时性、时期性地出现神散、神外投、神滞、神藏等现象,但大多数时候,神基本上凝聚在身体中,并且可以一定程度受意识支配。而这种状况并非天生。在生命的较早期(之所以不讨论最早期,是为了避免本文所涉的内容过于庞杂),婴儿的神以身体为中心,相对均匀地分布在身体内外,不会离身体太远。这时候,一个人的神是完整一体的,但并非如成年人那样明确地凝聚在身体内部。婴儿期养育的某些特定操作,使婴儿的神逐渐凝聚、安住在身体里。
照顾者的爱、抚摸与关注,是安神的关键要素。带着爱的抚摸,使婴儿在身心两个层面同时感受到自己的身体边界,逐渐在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两个层面,体验到身体的存在。而在此之前,身体仅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从婴儿的主观体验出发,身体的存在是模糊的、淡薄的。有了主观层面的身体存在感,神才有了可以安住的场所。
带着爱的关注,照顾者把注意力朝向婴儿的身体,心理层的爱与身体层的抚摸都施加于婴儿的身体,于是婴儿就更乐于把神安住在身体里,享受爱和关注。时间久了,神与身体习惯性地融为一体,不加分辨时,会认为这个身体与神合在一起的存在就是“我”。
婴儿期获得较好养育的人,神通常被安得比较好,长大后神就更加容易凝聚在身体内。而早期养育缺失,或者养育不当,则有可能导致人在最初就没有把神稳定地安在身体里,长大后也就更容易神散。
神散的常见原因
5.1 身体存在感不足
每个人都有身体,但是在主观体验中,身体是否存在、存在感是否清晰,极大地影响了神的凝聚和安住。如前所述,一个人在生命早期被爱、抚摸、关注所滋养,就能够培养出清晰的身体存在感,神也就可以安住在身体里。但是,如果一个人早期缺乏被抚摸、被抱的体验,他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触觉刺激,以明确自己身体的存在,以及身体的边界在哪里。这种缺失会导致一个人现实里有身体,但主观层面却体验不到身体,或者只能体验到身体的一部分。
当主观体验里身体不存在,或者存在感稀薄,神要安住在哪里,凝聚在哪里呢?如果把神看作一个人,身体就是房子,就是居所。人需要稳定的居所,住在里面,有时候出来活动,活动结束后还回到居所。身体存在感不足,就好比在一片旷野上用手比划一个范围,说:你大致住在这里。这个住所没有实体的墙壁和房顶,不封闭,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人对于居所的感觉是模糊的,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无法稳定地“入住”,入住了也很容易不经意间就跑出划定的范围。
对于身体存在感不足的人来说,神到底该聚在哪里、安在哪里,是很模糊的。因为无法定位,无法从体验层面获得确定感,所以他们的神不能够稳定地凝聚在身体里的特定位置,而是经常无意识地跑到身体以外的地方。但同样由于他们对身体的感知不清晰,所以他们自己通常也意识不到神已经散出去了。
5.2 早期缺乏爱与关注
在生命早期,爱与关注使婴儿的神凝聚,凝聚在爱与关注的对象——也就是身体上。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者以婴儿为中心,才使婴儿建立起了中心感。那些早期缺乏爱与关注、长期被忽略、无人照顾的婴儿,他们的神在最初就没有发生关键性的凝聚,而是以弥散的状态,存在于身体内部及身体周围。这种情况可以一直延续到长大后,甚至终身。
在缺乏爱与关注的同时,如果没有遭遇到重大创伤或者虐待,没有多次经受强烈的冲击,神就仍然能保持基本完整,并且基本上以身体为中心而存在。这样长大的人,神与身体的关系类似于婴儿时期。他们的神在身体上有一定分布,因此各项基本的心理功能还是可以发挥作用。但又因为他们的神是弥散的,所以他们对环境和外界异常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能量的冲击,并产生痛苦。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把神紧密地收回到自己的身体里,以获得保护。而这类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缺乏凝聚神、安住神、保护神的经验和技能。在体验里,他们的神,甚至于他们整体自我的存在,会有点像一团缺乏清晰边界、大致呈蛋形的雾状能量。
5.3 心理创伤与惊吓
心理创伤与惊吓对神的凝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里,心理创伤泛指各种引起强烈心理不适感的事件。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心理不适感,是以神的凝聚为前提的,有神在(神凝聚于头区、胸区或腹区),所以人有感受力,能感受到来自思维层、情感层、本能层的的痛苦。当痛苦过于强烈时,神会本能地想要“逃走”,逃离这个让自己感受到痛苦的地方(头区、胸区或腹区),逃到没有痛苦感受的地方(身体内部的其他位置,或者身体以外)。当神成功逃离,原来能够感受到痛苦的身体区域没有神在了,因此痛苦也就感受不到了。
巨大的惊吓、突然的心理冲击、或者持续的强烈不适感,使神来不及以完整的形态逃离,而采取另外一种本能的应对方式——崩溃,碎成许多碎片,然后四散而逃。可以想象有一大群鸟落在树上,用一把猎枪去轰击,所产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神不但散了,而且还“碎”了。如果神不散、不碎、保持完整,人就需要全然地面对痛苦。而当神碎掉并散开,当每个碎片足够小,神就失去了整体的复杂感受能力,每一个小碎片仅仅能体会到最基础的感觉,比如动或静,冷或暖,明或暗。就如同一个原本是高等动物的人,在遭遇巨大心理痛苦时,把自己分解为许多单个的细胞,这样一来,最大的痛苦也无非是多个细胞不适感的总和,而作为人的复杂、高级的痛苦感受则消失掉了。
对于神已经凝聚的成年人来说,心理创伤与惊吓通常只会导致暂时的、阶段性的神散或神的破碎。因为他们的神已经习惯于一体的、凝聚的、安住于体内的状态,所以即使散了、碎了,通常也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恢复,直到重新凝聚为一体,并安住于体内。
但是,对于那些从婴幼儿期开始就反复受到惊吓或遭遇心理创伤的人来说,他们的神在生命早期就是以散、碎的状态存在的。神散、神破碎的状态是他们所熟悉和习惯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就这样长大,直到成年以后,神也习惯性地继续保持散、碎。
5.4 作为主动应对的神散
早期经历过较大心理创伤和惊吓的人,他们的神有过散掉、碎掉的经验。在随后的人生中,当他们遭遇痛苦时,按照过去的经验让神散掉、碎掉就成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面对痛苦与挫折时,他们可能会主动让自己的神散掉、碎掉,从而减少痛苦的体验。这时候,神的散与破碎,就不完全是人对于心理冲击的本能反应了,而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策略,一种“应对”。当应对反复被使用,形成习惯而固化,就形成了情结性应对,人会经常无意识地让自己的神散掉、碎掉。从结果上来看,经常使用这种情结性应对的人,他们的神在很多时候都是散的、碎的状态。
早期神凝聚较好的人,神已经凝聚为一个有足够内在粘性的整体,无法轻易散掉或碎掉了。因此,健康的人反而无法把神散作为一种应对来使用。在面临巨大痛苦的人身上,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一种表达:我真希望我能够疯掉,能够崩溃,这样就可以不那么痛苦了,可是我还这么清醒。
需要补充的是,本章中所提到的几种神散的常见原因,并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很多时候,这些不同的成因是并存的。例如,身体存在感不足与早期缺乏爱与关注经常是并存的。一个婴儿不被抚摸和拥抱,通常也不太可能得到爱与关注。再例如,早期缺乏爱与关注的同时,照顾者也有可能向婴儿宣泄负面情绪,这就形成了心理创伤与惊吓。能够把神散作为主动应对来使用的人,通常早期是有过严重心理创伤或被惊吓体验的,因此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神散开或碎掉。
神散的解决方案
6.1建立身体存在感
身体存在感是解决“神散”问题的重要基础。并非所有神散的人都缺乏身体存在感,各位读者可以参考前文对“身体存在感不足”的描述,来判断某人是否需要建立身体存在感。
首选方案是对婴儿时期爱抚的模拟。最好有一个怀有善意与关心的人,作为触摸者,带着正向的情感,接触与抚摸神散者的身体各部分皮肤。也可以尝试在触摸的同时呼唤被触摸者的名字。触摸者首先需要怀有善意与关心,否则触摸只会带来痛苦与不适,不利于身体存在感的建立。触摸时,需要把被触摸者当成一个人,触摸者应当明确知道自己正在触摸一个人,应当带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比如关心、爱护、心疼、安抚等。机械性、程序性的触摸,把触摸当作一种物理行为,一种任务来进行,效果就会差很多。注意在触摸时不应带有性的意味。在使用这一方案时,需要考虑到触摸行为除了建立身体存在感,还会带来其他额外的影响,例如被触摸者对触摸者产生依恋、产生情感等。被触摸者并不一定要裸露皮肤或者赤身裸体,穿着衣服,隔着衣服触摸,同样有效果。
很小的孩子,可以接受任何对他有善意的人的抚摸。大一些(10岁以上)的孩子,愿意的话可以选择接受同性父母的触摸。成年人选择触摸者时,可以考虑从几类人中选取:
1,自己的伴侣;
2,职业按摩人士,例如按摩师、抚触治疗师、整体师等;
3,同性的心理学朋辈伙伴。由伴侣进行时,需要注意是否会唤起性能量,如果无法控制性能量的唤起,则不适合进行。
另外,伴侣间的触摸治疗,有可能会对伴侣关系本身产生各种影响,需要有所觉察和注意。由职业按摩人士进行的好处,首先是关系比较纯粹,付费与服务,边界相对清晰。其次是容易获得,多找一些按摩、整体、spa的店,进行尝试与体验,总体上不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选择职业人士时,值得注意的事,对方的治疗水平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此人是否具有前面所说的关心、爱护、情感等特质,而不是把按摩或触摸当作机械性的活动。
对首选方案的补充,是自我触摸。自我触摸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此人的神不是完全散掉,至少胸区和双手的部分,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神的凝聚。换句话说,就是用自己神聚的部分,带着情感,触摸神散的部分。如果双手和胸区也是神散的,触摸行为就没太大效果了。在自我触摸时,应当带着情感,用手以适中的力度、偏缓的速度,触摸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在触摸时,也可以同时在心中告诉自己,或者说出声来:“这是我的大腿”,“这是我的膝盖”,“这是我的肚子”……等。
有一部分缺乏身体存在感的人,由于早期的某些创伤会排斥身体接触、排斥被抚摸。这可以看作身体层面的情结,需要先体会和化解身体层的情结,使此人大体上能够接受善意者的接触和抚摸,然后才能够进行触摸的治疗。
另一个建立身体存在感的方式,是加强对身体感受的觉知。人的身体每天都要移动,都要做很多动作。这些动作在内部会产生张力、拉力、压力等,在体外则会产生一些接触感,例如脚踩在地面上的感觉,手拿着手机的感觉。加强对这些内在、外在身体活动的觉知,身体存在感就能够逐步建立起来。例如走路是人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一个人在走路时,可以仔细觉察:自己的重心是如何移动的,大腿如何带动小腿与脚,脚和地面接触是什么感觉,往前走时脚掌与腿是如何发力的……等等。佛教中的行禅训练、动中禅训练等根据具体做法,也有大小不一的功效。传统武术和瑜伽的练习也有一定作用。此外,觉知对象不限于触觉,也包括其他感官。例如,吃饭时,品尝每一口饭菜的味道,觉察口中味道随着咀嚼的不断变化。
6.2 来自他人的关心
爱与关注使神凝聚。理论上,多关心自己、多爱自己、为自己着想、重视自己的感受,就能够使神更加凝聚。现实里,严重神散的人,多半是因为早期缺乏爱与关注,因此自身爱的资源也较为匮乏,关爱自己的能力较弱。这时候,来自他人的爱与关注就弥足珍贵了。
这种关心与爱,并不能够一次性起到作用,而是需要多次地、重复地发生,才能够使神逐渐凝聚。理想情况下,当事人遇到一个关心他、爱他的人,在一定时期内陪伴他,稳定地给与他爱和关注,当事人的神就能够逐渐地凝聚起来。这里所说的关心和爱,既是情感与态度,也需要体现在各种现实细节和具体事务上,没有抽象的爱。关心他的感受,关心他的冷暖,关心他饿了没有吃的饱不饱,关心他渴不渴累不累,关心他工作是否顺利,关心他关系是否顺心和谐,是否受挫。
日常生活里,能否遇到一个关爱自己的人,的确要看运气、看缘分。因此,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接受长期咨询就变成了可选项。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会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来访者的。哪怕这种关系需要花钱获得,其中发生的关心与爱也是真的,是有效的,是能够滋养到当事人内心的。
6.3 找到自己的神
要把散出去的神聚回来,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神。根据笔者的咨询经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点出乎意料地不难做到。这大概是因为,神本就是自我的一部分,哪怕散在体外,仍然与整个人有无法抹除的亲近性。
首先花一些时间放松下来,觉察到自己的整个身体,以及身体的轮廓。接下来,告诉自己,身体是身体,不等于全部的我,还有一部分是心理的自我,或者说神,可以存在于体内,也可以存在于体外。接下来,静心感受,自己的心理自我,或者自己的神,存在于哪里。身体内的哪个部分神比较多,比较浓厚,哪个部分神比较少,比较稀薄。接下来,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以外,感受身体的周围,也有一些神,或者一些心理自我存在着。感受它们具体在什么位置,身体外靠上的位置还是靠下的位置,位于身体前方还是后部,偏左还是偏右,离自己的身体有多远。
经过这样的引导,有一部分人就能够找到自己体内和体外的神,能知道体外的部分飘散在哪个位置。另一部分找不到的人,就需要咨询师的协助。咨询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觉察和共情力,感受来访者的神所处的位置,然后告诉来访者。如果咨询师找对了位置,说出来,或者用手放在其神的附近,来访者就会有所反应,并确认说:对,确实是在那里。当然,为了做到这一点,咨询师本人首先需要经过一些训练,有能力觉察到自己和他人的神的存在,以及位置。
还有一小部分人,即使经过引导和协助,也找不到自己的神,甚至完全感觉不到有这么个东西存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可以尝试多次引导和练习,看看是否能有所提高。其次,有可能是当事人的神散得过于严重,以至于过去几乎没有任何神聚的体验,这就导致当事人无法体会到神的存在,就如同鱼无法意识到水的存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能需要先接受上述6.1和6.2的干预治疗,获得一定程度的神聚体验之后,再进行这一步。
6.4 在身体里找到神的居所
总体上,神可以凝聚在身体里,但并非所有的身体部位都适合神的凝聚与安住。比如我们不太容易让神凝聚在自己的指甲盖上。身体里有三个位置,特别适合神的安住,并且能够容纳大量神的凝聚于浓缩。为了进行后续的步骤,最好能够先与身体里的这三个位置连接上,为自己的神找到合适的居所。这三个位置都在身体的中轴线上,所谓中轴线,当一个人站立时,假想从头顶正上方的中心(大约是百会穴的位置),向下画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线。这条虚拟的、纵贯头与躯干、处于身体前后左右中心的线,就是中轴线。
第一个位置是头区的中心,在两个眉毛连线的中点向内,与中轴线交叉的地方,大约是从眉心进去四指宽的位置。这个位置和中医所说的上丹田,瑜伽所说的眉心轮位置大体一致。尝试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位置。可以体验到,身体的这个位置有一个空间(注意,这是一个心理体验层面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现实的物理空间),它总体上是中空的,可以用来装东西。神凝聚在这里时,人的思维功能会提高,头脑更清晰,思考更敏锐和快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敏锐度也会有所提高。
第二个位置是胸区的中心,在两乳正中的连线中点,向内,与中轴线交叉的地方,向内的距离大约是四指宽。这个位置与瑜伽所说的心轮的位置大体一致,比中医所说的膻中穴要再向内一些。尝试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这个位置,同样可以感觉到这里有个中空的空间,可以用来装东西。神凝聚在这里时,人的情感功能会增强,对于情绪情感更加敏感,能够更细致地分辨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在观察他人时,也更容易体会到他人内心的情绪情感状态。
第三个位置是腹区的中心,肚脐下四指宽向内,与中轴线交叉的地方。这个位置和中医所说的下丹田位置大体一致。尝试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位置,同样可以体验到,其中有一个中空的空间,可以用来装东西。神聚在这里时,人的本能功能会提高,人对于性能量、基本安全、基本存在感的感受能力增强,更敏锐,更了解自己的本能反应,也能知道自己的最底层需求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这三个中心的位置是有些微不同的。因此,找到三个中心的重点,还在于心理体验。把自己的意识、注意力放在相应位置附近,慢慢扫描,找对位置的时候,就会有种“咔哒”对上了的感觉,就像一个高尔夫球慢慢滚向球洞,真正入洞的时候,就咕噜一声进去了,有一种定位了、确定了的感觉。
6.5 神的主动凝聚
建立起一定程度的身体存在感,能够找到自己的神,能够在身体里找到神的居所,这样一来,解决“神散”的必要准备工作就完成了。接下来,就可以主动把神凝聚起来。每一次神的凝聚,最好都把准备工作再确认一遍,做一遍:
1,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感觉到身体的轮廓,感觉到身体各部位的大致状态。
2,找到自己的神,确认神在体内和体外的分布位置,与其连接上。
3,从头区、胸区、腹区三个中心里选择一个,作为本次凝聚神的场所。
接下来,借助意识和想象,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凝聚神,以下仅举一些例子。
6.5.1驱动法
与身体外散落的神连接上之后,用意念驱动、牵引它们,向着一个中心聚集。想象散落的神不断地、不断在中心聚集,直至大部分体外的神都凝聚在这个中心的空间里。
6.5.2 引力法
和头胸腹区的其中一个中心相连,感觉到其中的空间,想象从这个空间最中心的位置发出一种吸引力,向着四面八方,把周围散落的神都吸引过来。也可以想象,这个中心是宇宙空间里的一颗星球,周围散落的神是一些小的碎块或者尘埃,星球发出吸引力,让这些碎块和尘埃都不断向着星球聚积,直至成为星球的一部分。
6.5.3 光点法
想象散落在外的神是一些散碎的光点,漂浮在身体周围。想象这些光点,都向着中心涌去,聚集在中心,形成一个光球。随着更多光点的涌入,光球越来越大,越来越明亮,直至大部分光点都融入了光球中。
6.5.4 动物法
想象散落在外的神,是一些散落的、成群动物,而身体中心是他们的家或者巢穴。召唤那些动物,回家的时间到了。想象那些动物纷纷从外面回来,返回到身体中心的空间里。在这个方法里,选择不同的身体中心时,想象的动物可以有所不同,以提高效果。想象不同动物所带来的具体效果差异,各位读者可自行探索与尝试,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人而异。在此仅举一例:选择头部中心时,想象散落在外的神是一些小鸟;选择胸部中心时,想象散落在外的神是散落在山坡上的绵羊;选择腹部中心时,想象散落在外的神是水中游散了的小鱼。
6.5.5 人物呼唤法
使用这个方法,需要先在心中找到三个相应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有智慧的形象,有情感的形象,让人感到安全、信任的形象。这些形象可以是现实中、回忆中的人,也可以是电影、小说、历史中的人物,也可以是非人但拟人化、有人性的形象。
聚焦于头部中心时,想象自己的头部中心,有一个有智慧的形象浮现在其中。这个形象越明晰、越生动,效果越好。随后,想象他向着四面八方呼唤你的名字。你散落在身体外的神,听到了呼唤,产生了反应。这些散落的神知道是他在呼唤自己,于是它们向着呼唤传来的方向涌去。它们响应了呼唤,纷纷来到了头部的中心,聚集在这里。
聚焦于胸部中心时,想象其中有一个你觉得有情感的、情感丰富的形象,浮现在其中。他呼唤你的名字,或者小名,或者一个昵称或外号。其他部分与上相同。
聚焦于腹部中心时,想象其中有一个让你觉得信任、安全的形象,浮现在其中。他呼唤你的名字、小名,或者也许他只是发出声音,一种呢喃。但是你知道他就是在呼唤你。其他部分与上相同。
如果在某个中心想象不出相应的人物形象,就不适合在这个中心使用人物呼唤法。
6.5.6 手势辅助法
有些时候,特定手势可以辅助神的凝聚。在此仅举少数例子。
例如,使用左手或右手,手掌树立,与身体垂直,竖起食指,其余四指扣向掌心,拇指轻压在中指上。向头部中心凝聚神时,整个手的姿势不变,把食指的指尖轻放在眉心。可以有助于神的聚集。
例如,某人的神主要散落在身体外偏前偏上的方向。在把神凝聚于胸部中心时,可以用左手或右手的掌心向内,五指张开,然后五指尖逐渐聚合,同时整个手掌从胸口的前上方,向胸口移动。仿佛有一种把什么东西收回来,接引回来的姿势。反复重复这个姿势,可以有助于神的凝聚。
合适的手势,一方面取决于散落的神的具体位置,另一方面取决于每个人各自做出手势后的感受。各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自行探索、尝试。
“神散”解决后的问题
对于习惯性神散的人来说,神散固然会导致各种困扰,但也可以回避许多痛苦。神不在,身心的许多痛苦就感觉不到。神散的问题被解决了,神重新凝聚回身体里,各种感知能力就开始恢复,原本回避掉的痛苦感并没有消失,它们还等在原地,等人去面对和体验。
神凝聚之后,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大体有两类。第一类是原本已经发生过的身心创伤,由于神散而被屏蔽了,感知不到了。随着神的重聚,这些曾经的痛苦与创伤会忠实地重现。这时候,人就需要面对和化解这些痛苦与创伤。这个过程当然是不容易的,也是需要时间的。
第二类情况是,由于神长期不居住在身体里,在此期间,身体的相应部位变得无觉知、无防备。如同长期没有人住的房子,不知道会进来一些什么(因为身心不能像现实中的房子那样被紧紧锁上,免受外界影响)。长期没有神在的身体部位,可能会发生几类情况:
1,气血衰竭,状态虚弱,功能失常;
2,寒气、湿气滞留其中;
3,被无意识情结能量占据(包括早期情结与成年后的情结);
4,被来自他人(比如家族、亲密关系、生活中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人)的心理能量占据。
这些内容对于当事人来说未必是熟悉的,就如同一个人回到长期没打理的房子,突然发现里面已经被流浪汉入侵、占据,或者老鼠、蟑螂已经在里面做了窝。但无论如何,既然回来了,就需要开始打理房子,开始面对长期离开所产生的恶果。这类情况下,心理治疗与身体治疗可以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心理治疗的重点在于,神聚回来之后,觉察内在的身心感受,面对消极的情况,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身体治疗的一个方面是治病,有些器官或部位因为长期被忽略,其实已经患病,可以直接去医院检查、诊断和治疗。身体治疗的另一个方面是修养,这个方面中医用药和中医外治(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等)的效果尤其好。
上述两类情况,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如果问题得到了充分的解决,身体内的居所就被打扫干净、布置妥当,神就可以安然地居住其中。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决,或者本人仍然想逃避不想面对,就有可能在神聚之后,重新回到神散的状态中。
总结
神聚、神散、神外投、神滞、神藏……本文使用这些词汇,都是为了描述一种实际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与心理治疗中的现象。基于笔者个人经验,针对神的工作,很多时候能够给一个人的生活体验带来整体性的提高。然而,由于“神”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在能量层面进行感知,因此对神的工作又充满了困难与挑战。
“神”未必是最适合描述这一现象的术语,只是笔者暂时没有找到更适合的词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文所说的神也可以看做是人的意识与一部分自由、半自由心理能量的结合。因此,阅读本文时请不要太在意术语,而是更多关注术语所指代的现象。
神或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的常用说法,其所指现象完全可以纳入当代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有限,笔者在本文中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一些初步的探索、思考与经验分享。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关注到这一现象,探索相关的本质、成因和解决方案,以造福大众。
- 完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意象对话公众号的观点或立场。
周 烁 方
意象对话研究中心理事长;
准宝石级意象对话心理师;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硕士;
国际荣格分析心理协会(IAAP)认证分析师;
编著《水晶之路》《东方苍穹下的心灵与心理》等书。
作者/周烁方
图片/网 络
编辑/小男巫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