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超越与整合——论剑循道大会中有感

文摘   2025-01-02 11:30   马来西亚  


李明教授领衔养正心理,主办了中国首届论剑循道大会。大会是五天,但因为预定的出差,第二天下午会程结束,我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两天的会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一是震撼于“无遮大会”的形式,主讲发言充分,又容得下激辩与争论,二是与会嘉宾发言水平之高,对话之精彩,涵盖内容之丰富,其他会议少有能及。哪怕只是这两天的内容,也让我内心激荡不已。有些来不及现场发言讨论的内容,就此沉没未免可惜,所以写了这篇小记,作为对精彩大会的添砖加瓦,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参与和延续,以弥补我个人的遗憾。



之一:“+1”与“归一”——浅思超越与整合


12月30日上午,中国首届论剑循道大会现场。主讲人韩布新教授谈“四重自我”的超越与整合:个体、社会、自然、宇宙。与谈人申荷永教授谈到数字五,从五谈超越与整合。有深度,也有趣。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讲: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历巧不能得。道家一般只讲到三,因为三就够用了。但这是对于得道之人而言的。得道者,自然可生一二三乃至千万。得道者不需要整合,也无从超越。所以,超越与整合,是为了未得道之人。

韩教授讲四重自我,其中的“自然自我”,以我之见,可能受到了前几十年西方兴起的生态学的影响。个人到社会,是范围的扩大,社会(人化环境)到自然环境,囊括了地球表面,是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但扩大的范畴是在同一个平面,同一个维度的,是扁的。也许韩教授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加上了“宇宙自我”,强调仰望星空,这才为前面的三点一线加上了一个新的维度。这是韩教授的“+1”。通过新增加的一个维度,来整合之前的三个部分。整合是“归一”。“+1”是为了“归一”。

申教授说,为什么不是五?有了个人、社会、自然、宇宙,这四个,但还需要一个维度来把它们合起来。合起来就是五。为了进一步整合四,就需要超越,需要五。五是对四的“+1”。有了五,超越了四,就可以整合四。“归一”需要先“+1”。

12月31日上午,申荷永教授与刘天君教授的与谈中,又谈到荣格的超越功能,说二元无法超越二元。超越二元对立,需要“the third”。启动超越功能,就能获得“the third”,以此来超越与整合二元对立。“The third” 是对二元对立之二的“+1”。能+1,就能归一。

所以,我来总结的话。得道者无从超越,无需整合,可以不要一二三四五六七。未得道者,试图靠近道,就需要不断对自己分裂的认识进行超越与整合。不管分裂成了几个,要超越,就要“+1”,能有效的“+1”,就能实现“归一”。



之二:必要的缺口——浅思东西方整合


12月30日下午,李明教授谈东西方心理学整合。开头说了震撼人心的话:东西方都不能合一,谈什么天人合一?我深有触动。今日的世界图景与古代中国已经大不同了。地球村里,列强林立,各种不同的文化从暗流涌动到摩肩擦踵,从拳脚相加到你死我活。当今谈天人合一,总不能只和中国古代文化里的天合一,合一完一看,旁边还有当代中国文化和西方各种文化以及它们的“天”在侧。

李明教授清晰地介绍了布伦塔诺、狄尔泰、又对中庸的精神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与阐述。然而或许是时间有限,在我看来仍然未过瘾。让我腹诽的主要一点(现在已经不是腹诽了),是李明老师前面提到我们不能太自恋,总觉得自己“遥遥领先”,但实际上,讲完下来,布伦塔诺和狄尔泰,都成为了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注解。听完我觉得,我不需要学习西方文化,只需要知道,西方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思想,也是和中国文化一致的。这个想法让我矛盾,也让我意识到我当时对李明教授产生了一点全能的理想化,既希望他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增强当代中国人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信心,又希望他能同时客观中正,把西方文化的价值也弘扬出来,以很好的整合。

那么我试图“循其本”。在古代,六合之内不包括另一个强大的文明,因此古代的整合,古代的合一,阴与阳就都在(今天所说的)中国文化之内找。在今天,在这个地球村,要合一,要整合,就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阴阳。譬如,中国文化为阴,西方文化为阳。阴阳需要是对等的。仅仅对等还不够,还需要从你中看到我的不足,从我中看到你不足。水的流动需要落差,风的流动需要气压差。太极图里,阴中一点阳,阳中一点阴,才能彼此流转。文化交流,文化整合,需要“缺口”,需要不足。道德经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因此,要在当今世界达到更大范畴的交流与整合,需要在文化中撕出缺口来。

说实话,这一点西方文化做的很好。近几十年,西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趋势越发明显。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发现了自己文化基因中的缺陷——先天存在的“分裂”及其所导致的后天过度符号化细分……等等。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中撕出了缺口,于是中国文化的营养开始流向他们。他们会变得更强大。承认缺陷与不足,需要自信,也需要勇气。

中国文化的自信在过去二三百年受到了严重打击,乃至于文化之根曾经要被本族人抛弃。由我观之,这一打击所带来的后果至今未愈。但不可否认,近些年,我们确实更自信了一些,因此也不妨想想未来。不能全盘否定,抛弃中国文化。在认可、信任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我们如何在灿烂而精深的儒释道文化精华中,撕开一道缺口,发现我们最精华的部分中,有什么不足,有什么先天缺陷,而后西方文化中的营养才能真正流向我们,用来浇灌和滋养我们的文化,成就更伟大的合一。

具体怎么做,我现在没有想清楚。但这个“必要的缺口”,作为一个小提醒,或许可供同道参考。



之三:工匠与“师”——浅思论“道”的必要性


12月31日,论剑循道大会第二天。上午场,申荷永教授讲核心心理学,与刘天君教授的讨论越发深入,谈什么是“心”,什么是“道”,什么是“感应”:。谈到了易经的几个卦象,谈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刘教授对“言语道断”的危险做出了提醒,大多数时候言说不能使人得道,反而使人远离道。我对此深以为然,但同时也认可言说的必要性,原因类似于前面的那个观点——言说不是给得道见性者听的,而是给那些迷失在语言文字里的人听的。给迷失者以指引,就需要先进入迷失者的频道,而后才能把他们带出来。

下午开场,孙泽先教授分享了归根心理学、主张让“开悟”脱离宗教,还“开悟”于民间。于东辉教授分享了珍本古籍《心病说》中清代才子甘京的心理疾病观与治疗方法。

或许是因为连续一天半的讨论,都围绕着道、心、开悟、超越、整合这样的话题进行,下午的发言中,有两位老师开始强调应用,其中抑或流露不满,认为论题远离实践,过于缥缈。也有现场观众问,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咨询师,作为大会的“传灯人”,大会之后又能做些什么。我认为这几个发言提问背后有同一个议题,因此在现场有限的时间内做了一点阐发,但仍觉说得不清楚,因此在这里略做补充。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论“道”,为什么要谈“开悟”,为什么要追求“见性”,为什么要探寻“心”之本义。是不是好高骛远没有必要? 是不是脱离实际毫无用处?我认为不是。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很有必要。因为“心理咨询师”是中国独有的职业和身份,其特点使从业者必须要关注超越性议题。

心理咨询师,在西方常见的称呼包括analyst,psychotherapist,psychologist等。其中的-ist后缀,含义是“从事……的人”。换句话说,在西方文化中,没有所谓的“师”,只有“从业者”。不可否认,近百年来西方心理学独占鳌头,出了不少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乃至心理学家,心理学大师。但总体而言,西方的这个称谓,其文化定位,只是一个从业者。没有贬低的意思,但从业者的身份本质上不包含超越性,做好分内之事,最高道德标准也无非是“敬业”。“-ist”如果按照其本意在中国文化中找对应的身份,更贴近或许是“技师”、“工匠”甚或“工人”。

各位心理学同行,试想,如果别人不把你叫做心理咨询师,而是把你叫做“心理咨询技师”,或者“心理咨询匠”,或者“心理咨询工”。设想我被来访者叫做“周工”,“周师傅”,而不是周老师,哪怕我的自恋能够接受,我对自己这份职业的期许也会大大降低。毕竟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对“人”的工作,是要治愈一个人、改变一个人、成长一个人。这份工作,不是工匠、技师或工人能胜任的,除非不把人当人,除非把人当东西修理。

因此,心理咨询“师”的称谓是重要的、非偶然的,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表达了这个身份的神圣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第一位。为师而无道,何业可授?何以解惑?虽然不能要求每个咨询师都先得道,先见性,再去做咨询,但勿忘心理咨询师也是“师”,其中包含着一份期许。你的来访者,会在与你的互动中逐渐改变,他不仅仅是摆脱他的病,他还在你的影响下持续塑造自己的人格,进一步地成为一个“人”。

我未得道,我未见性,但我心中有道,常怀见性之机,这样的情境既督促我,又引领我,让我“敬重”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身份,“敬重”每一次和来访者的会谈。让我不断成长、超越与整合,让我持续回归、放下与认出(韩教授所讲“认得出”)。作为中国人,追求更高的心理境界。如果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能如此,中国心理学将大不同。



2025年1月2日凌晨00:17

 

至此时,大会精彩仍在继续,后面还有两天。之前没赶上的同道,还可以网络参会,会议全程有视频回放,时长一年。其中的精彩与营养,或许一年也消化不完。


 

网络报名渠道

扫描二维码报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意象对话公众号的观点或立场。



周烁方

意象对话研究中心理事长;准宝石级意象对话心理师;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硕士;国际荣格分析心理协会(IAAP)认证分析师;编著《水晶之路》《东方苍穹下的心灵与心理》等书。





编辑|only  

图片|网络


意象对话


关注我们意象对话

中国人的心理学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意象对话
“说人话”的心理学文章。用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奥的道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与幸福。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的本土心理学流派。意象对话,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