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首届心理中国论剑·循道大会”收官日:探索东方心理学之道与心理健康行业的中国路径

文摘   2025-01-04 16:13   马来西亚  

在经历了四天紧凑而富有启发性的精彩对谈、三场心理学与其他领域跨界对话的“心理学之夜”、一场“传灯人之夜”之后,“2024—2025首届心理中国论剑·循道大会”迎来了今日的收官之日。


每一天的深入探讨与思想碰撞,都让人不禁感叹智慧火花的绚烂,也惋叹时光在知识与灵感交汇中的匆匆流逝。


收官日上午的论题为《逍遥无待:东方心理学的生生之道》,由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广学老师主讲,李明老师作为与谈人参与讨论。


尽管因客观原因,杨老师无法亲临现场,但得益于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他成功跨越了空间限制,将庄子的深邃智慧在大会现场生动展现。



杨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与《庄子》的缘分,在获得美国的博士后学位后,他深感美国的学问真无法解答自己所担心的问题,这使他深感失望。


杨老师提出了自己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


心理学当如何?


教育当如何?


最重要的是,人当如何?


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并不太关心心理学会怎样,心理学可以活,如果它可以活的话,如果不能活,心理学可以死。他关心的是人要怎么活?人要怎么活得好,再接着,人还要死的好?最终,是《庄子》为他解答了关于人生的诸多疑惑。



在通过历史故事简要介绍了郭象版本《庄子》的由来以及自己对郭象曲解《庄子》的不满后,杨老师正式引入了今天的主题:逍遥。他详细阐述了庄子所描述的逍遥之境,以及达到这一境界的方法。


在讲述的过程中,杨老师指出了大家熟知《庄子》的“三言”笔法:寓言、重言、卮言,其“卮言”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紧接着,杨老师给出了自己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所在并给出了正确的描述:危言。进而,老师详细阐述了之所以为危言的原因所在。


老师引用了《庄子·田子方》中的“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的故事,进而解释为何在《庄子》中,庄子对儒家充满了讽刺。


进而,老师谈到,人如何才能到回到“回归于道,日用而不知”的状态。老师讲到,人生下来就是道之子,具备了在道上行路的基本条件。接着,他用醉汉坠车而不死的例子来说明“官知止而神欲行”。



之后,杨老师深入阐述庄子的心理治疗方法:忘、心斋、坐忘。特别解释了“坐忘”与“坐驰”两种状态,给出修行人与贩夫走卒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活出好的人生的结论。


在讲述中,老师还让与会者们听到了被郭象删除的部分《庄子》内容。


信手拈来的《庄子》故事,《庄子》经历的坎坷磨难,世人对《庄子》的误解,《庄子》思想的精髓所在,《庄子》于东方心理学的核心要义,《庄子》的心理治疗方法……杨老师将其潜心钻研《庄子》三十年的心得体验全面而深刻地呈现给了本次大会。



在杨广学老师演讲结束后,李明老师作为与谈人,与杨老师展开对谈。着重指出的是,杨广学老师是李明老师的老师,师生情缘再现,一场传承与解惑的对话就此展开。



李老师认为杨老师的讲法会让听着沉浸在一种近乎全神的状态。随着我们在生活中听到的套话、假话越来越多,内心所积压的尘土也越来越多,听杨老师这一番真话、狠话、重话之后,有一种心头雾霾被吹散的快感,杨老师对道的深情,对偏离道的恶行的愤怒,让我们的内心也有了一点呼应。


李老师表示,尽管杨老师的授课让自己很享受,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要面对。


接着,李老师依旧从《庄子·田子方》中的“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的故事出发,提出问题:从道的视角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表现是对全神的戕害,但是从人的视角去看,如果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去教这些规矩,相信孩子的天性就可以知道这些规矩的话,可能还是会有风险。正如本次大会,如果没有结构,没有形式,没有节奏,没有边界,似乎也开不成会,做不成会。这是否也是一种取道、体道、传道、穷道的方式呢?在天人之间是不是有一种中道,不那么排斥规矩,也可以成为一种回归于道的路径呢?



杨老师指出,通往文明点路可能有两条。接着,杨老师引用了《庄子·应帝王》《庄子·天下》篇的部分内容,来详细说明这两条路径并讲述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他自己是一名小学老师,他会如何去教育刚刚入学的小孩子。


李老师将杨老师刚刚的讲述归结于以天为师与以人为师两个点上,进一步阐释了杨老师的观点。之后,李老师提到一条在网络上很火爆的小视频,讲有一条鱼,化成了很多小鸟飞向天空。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庄子》中《逍遥游》所表达的意思。他的问题是,庄子为什么要写“北冥有鱼……”那一段荡气回肠又不知所云的话呢?



杨老师表示,自己不是庄子,不能揣测庄子的想法,但是,作为一名《庄子》的拥护者,他还是愿意讲一讲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杨老师首先给出了一个直接拍砖西方《进化论》的结论,接着,从北冥究竟是不是海说起,最终谈到庄子庞大的胸怀,最终给出他自己理解之下的,为何庄子要写逍遥,要写无是无非的理由所在。


杨老师回答之后,李老师直言,听了杨老师的讲述,自己对生命的深情,对天不亡人而人自亡的体认又进了一层。


师生之间这场思想的盛宴在欢声笑语与深刻洞察中缓缓落下帷幕,但留给在场所有人的思考与启迪,却如涓涓细流,必将长久地滋养心田。



下午的论题为《心理健康行业如何走中国道路》,原定由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老师主讲,韩布新老师作为与谈人参与讨论。但鉴于连日来无论是诸位专家、学者,还是线上、线下与会者对大会表现出的热情与期待,大会决定打破既定框架,将其升级为"心理中国巅峰讨论·公益专场",全域免费直播。将原定的两位专家对谈,调整为众专家的集体深层次对话。



徐凯文老师首先讲到了自己与心理学之间的渊源,简述了自己在民营医院 、公立医院、国际医院、院校,直至创立大儒心理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让徐老师感受到,中国的心理学行业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阶段,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心理学却没有发展起来,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借而引出他今天的主题。


徐老师从一场中美心理学交流活动说起,谈到中美在行业上的不同之处,接着,徐老师为大家展示了美国心理学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而说明中国心理学行业发展严重不足的现状。


既知现状与困境,就要去跨越与突破。如何培养更多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如何让心理健康行业在中国国情下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是当代心理学行业必须去思考和践行的使命。



徐老师讲到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从概念提出,到推进的进程,进而谈到了自己对这一体系的理解。徐老师坦言,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人人心理健康,全民心理健康的社会。我们要走的是一条能真正服务全体人民群众的社会服务体系。

接着,徐老师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层面,详细剖析了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出一个结论:目前是行业发展前期的前期,蓝海中的蓝海。


进一步,徐老师从目前心理咨询机构的概况,到国民收入,到行业服务资费,到行业服务质量,最终提出了他所认为的中国心理学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政府购买心理服务,社会机构提供高质量、低价格、广范围的服务模式。


徐老师还讲到了心理学行业的“三伤”现状,咨询师与来访者,原本作为相互帮助的彼此,却越来越多地发生着相互起诉的事件,而在这种事件发生的时候,行业本身既没有给到咨询师应有的保护,也没有给到咨询者应得的正义,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受伤。


徐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明明有需求,发展了近百年,心理咨询在发达国家也没发展好?接着,他从自己的精神分析学习之旅说起,从弗洛伊德错在哪里谈起,谈到心理学行业发展规模受限的原因所在,谈到国家、政府、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心理咨询,最终落脚于心理咨询的守正创新的关键以及具体的道路。


徐老师分享了大儒心理在应对青少年问题中的一些诊疗模式,特别讲到了其MDT模式。最后,徐老师针对心理咨询师管理的难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在徐凯文老师演讲结束后,韩布新老师作为与谈人,与徐老师展开对谈。


韩老师首先称徐凯文老师是一名跨域者,既是从业者,又是经营者,更是一个思考者,韩老师认为跨域带给人的视角与灵感高于定域。


韩老师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儒这个名字的由来。


徐老师谈到了自己创建大儒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自己那些刚刚毕业、很难从业的研究生的从业问题,大儒最初的名字是想叫做:徐凯文工作室。徐老师既不喜欢这种个人主义,但是又想和自己有点关系,最终就从他的出生地——大儒巷取了这个名字。徐老师讲到了大儒巷的历史,大儒巷的走出的大儒以及其重要思想。


接下来,韩老师请徐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咨询师的成长模型。徐老师从行业的瓶颈出发,从个体户式的行业现状出发,谈到了创办大儒前发生的一件,对自己触动很大的事情,进而逐步回答了这个问题。


韩老师的第三个问题谈到了注册系统的发展问题,希望徐老师能给出自己的建议。徐老师举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案例,坦言目前注册系统的不足之处。徐老师认为,注册系统应该去掉傲慢,应该接地气,应该了解国情,了解政府和民族需要什么,然后去考虑如何实现。这一回答得到了韩老师的高度认同。



接下来,两位老师围绕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展开了对话。徐老师认为是教育出现了问题,他谈到了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现在,目前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需要改革,得到了韩老师的认同。韩老师从现代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韩老师接下来提到,现在很多家长都在以科学的名义在揠苗助长。韩老师希望徐老师给家长一些建议。


徐老师表示,现在的家长不仅揠苗助长,而且还刻舟求剑。接着,他用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自己这样说的原因。


在两位老师对谈之后,参与圆桌会议的众专家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李明老师表示,会议已经步入了尾声,他希望可以通过圆桌会议,达成一定的共识。李明老师讲道,如果我们不从中国传统心性之学中找到根源,不去重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就逃脱不了跟在别人后面的惨境。因此,李老师提出本次大会的第一个共识:中国人需要中国的心理学!


张天布老师表示,徐凯文和韩布新两位老师的说法让自己有很多共鸣,好像现在主导着生活主体的人群,父母,老师,等等,这些在社会层面上属于具有掌控力的人,其行为的背后常常是身不由己的,是忘记了基本生活智慧的人。接着,张老师讲到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一件事,一件让他起初都不太相信的事以及母亲对待自己儿子的态度。最后,张老师提出一个共识: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中国人回归到生活的智慧。

许金声老师表示,自己完全认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走中国道路的说法。但徐凯文老师刚刚谈到社会买单,买谁的单?根据什么标准去买单呢?另外,徐凯文老师提到现在不是提流派之争的时候,而他恰恰认为现在是流派之争的时候,没有竞争,真正有本事的人如何脱颖而出?最终,许老师将共识指向了实干与整合。


胥洪模老师表示,有时候解决了小孩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家长的问题,孩子的问题还是会复发。所以,胥老师提出一个共识:要从根本上,从系统上解决问题,单独做心理咨询,做个案解决不了问题,要把家长、孩子、老师,等等系统地纳入进来。


徐凯文老师表示,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要有一个意识,我们要有关切全人类的胸怀。最后,徐老师提出一个共识:要在世界推动心理中国的发展!


韩布新老师表示心理咨询师服务的是人,不是机器,而人的背后是文化。中国文化中有太多的智慧。最后,韩老师将共识点定位于:要做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整合,做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中国心理学要以中国人作为基础!


会议最后,李明老师对大会所有的专家、学者,协办单位,传灯人与传习者,志愿者团队,直播团队,摄影团队、养正心理工作人员以及所有支持大会的相关人员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李明老师还特别感谢了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杨倩鋆女士、秘书长陈滨女士!




“2024—2025首届心理中国论剑·循道大会”执行主席

杨倩鋆女士


李明老师最后讲到:

未来寄语


我们为什么做心理学,不是为了我们个人,我们是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这个世界,为了子孙后代们有一片优质的池塘,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喜欢这个池塘,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愿意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要时刻想一想,我们做的事情是否能让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愿意以中国人的身份,以中国人的方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过中国人的日子!



随着第五天议程的圆满结束,“2024—2025首届心理中国论剑·循道大会”也落下了帷幕。与会者们纷纷表示,这次大会不仅让他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更让他们看到了心理学在中国国情下的发展前景与广阔天地。


他们期待,通过这次大会的持续影响,能够激发更多心理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热情,共同推动心理中国的进程,让心理学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民众福祉的重要力量。


在此愿景下,“2024—2025首届心理中国论剑·循道大会”必将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激励所有参与者在未来心理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共创辉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论剑金句


【大会相关报道】


“2024—2025首届心理中国论剑·循道大会”盛大开幕,首日议题聚焦中西心理学交融


“2024—2025首届心理中国论剑·循道大会”次日精彩继续,深入探讨心的知识与核心心理学


“2024—2025首届心理中国论剑·循道大会”第三日:深入探索通心理论与中医心理催眠学


“2024—2025首届心理中国论剑·循道大会”第四日:探索自我与构建中国心理学评价体系

意象对话
“说人话”的心理学文章。用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奥的道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与幸福。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的本土心理学流派。意象对话,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