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工业记忆——消失的万人大厂:富拉尔基纺织厂

文摘   2024-11-21 06:02   四川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0年开始,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随即展开。黑龙江是一五期间重点的建设省份,其中苏联对华援建的156个大型项目就有22个落户黑龙江,同时还建起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富拉尔基位于齐齐哈尔市西南,地处嫩江中游平原,嫩江斜贯全境,富拉尔基是滨洲铁路的重要枢纽站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黑龙江工业建设的主要地区之一。

一五期间,富拉尔基拥有一重、北满钢厂、热电厂等大厂,仅这三个厂就有5万多名职工,这些工人来自全国各地,很多职工女家属没有工作,齐齐哈尔政府把这一问题汇报到中央,希望在富拉尔基建立一个大型纺织厂,以解决职工女家属的就业问题,很快得到批准。

1958年10月,富拉尔基红宝石纺织厂(富拉尔基纺织厂前身)筹备处成立,厂址位于和平里中段,这里原来是3063部队的旧址,厂区占地面积近500亩。纺织厂建设得到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工厂的支持。

管理干部大多来自一重、北满钢铁厂、齐纺、省纺等企业和单位,佳木斯纺织厂支援了很多技术工人。1959年,有1400多名各路人马参与建设,1960年,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困难,纺织厂成为缓建项目,施工队撤场,援建职工回到原厂或单位,此时的纺织厂已经基本完成建设,只剩下机械设备的安装。

1966年,纺织厂恢复建设,由来自佳木斯纺织厂的魏晨忠同志负责全面的工作,经过不到一年的建设,纺织厂建成,1967年5月正式投产,厂名正式确定为富拉尔基纺织厂。

70年代,富拉尔基纺织厂成为齐齐哈尔乃至黑龙江省最重点的纺织企业,无论是生产规模、机械设备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计划经济年代,布料是调配物资,购买布料也是需用布票,富纺厂也是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制定生产计划。

改革开放以后,富拉尔基纺织厂发展更加迅猛,1980年引进松氏染整线,这条生产线可年产1000万米色布,当时全国一共只有八条这样的生产线。1981年从西德引进冠斯特均匀轧机等先进的生产设备,使产品的工艺和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并顺利打开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收外汇。

富纺生产的“松花江”牌派力司布、45号漂白细布非常受市场欢迎,一度供不应求。1982年富拉尔基纺织厂更名为富拉尔基纺织印染厂。

80年代初,是富纺厂发展的鼎盛时期,厂区配套设施相当完善,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楼、职工医院、一食堂、二食堂、职工俱乐部等,职工的待遇在齐市也是靠前的,能够成为富纺厂的职工是很多青年人梦寐以求的,穿着工装走在大街上别人都会高看一眼。

富拉尔基纺织厂辉煌的时候有10000余名职工,其中女职工占多数,每当上下班,富纺厂门前的大街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于工厂待遇好,这些职工的打扮都很洋气。

90年代初,在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富纺的经营出现了问题,出现连年亏损的局面,1994年不得不全面停产。1995年3月15日,齐齐哈尔纺织工业局将富拉尔基纺织厂的厂房调拨给齐齐哈尔荣彤纺织厂,1996年荣彤更名为齐齐哈尔中天纺织,1997年,中天实现扭亏为盈。进入新世纪,中天倒在了市场浪潮中,富纺成为富拉尔基人永远的记忆。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