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击新文化视界,即可关注
阅读
长征之初,张云逸先到以红二十一师和红二十三师新组建的红八军团协助工作。红军渡过湘江在黎平整编后,将原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张云逸离开红八军团出任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主要任务是为军委纵队侦察敌情,寻找向导,征集资材,勘察道路等。
黎平会议改编后的军委纵队序列为:
司令员:刘伯承(后李湘舲、邓发)
政治委员:陈云(后蔡树藩)
副司令员:叶剑英
参谋长:钟伟剑
政治部主任:李富春
军委纵队辖三个梯队和干部团
第一梯队:由中共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各局,总政治部、国家保卫局、政治保卫团、工兵营,炮兵营、警卫营等部队组成。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发(后蔡树藩任政治委员)
第二梯队由总卫生部和医院组成。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长工
第三梯队由总供给部和通讯队等部组成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迈(李维汉)
干部团:长征前由原红军大学,第一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特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工农红军学校组成,长征后改称干部团。
团长:陈赓
政治委员:宋任穷
1934年12月11日,红军渡过湘江后占领湖南通道县。红军进入通道后张云逸率先遣队进抵通道附近的下金店,调查进入贵州的道路情况。张云逸将调查结果写信并附路线图送达朱德和周恩来,为中央决定红军通道转兵进军贵州提供了可行依据。
1935年1月2日上午九时左右,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强渡乌江并占领江界河渡口。张云逸随后亲率工兵营在红二师的协助下开始了紧张的搭建浮桥施工(见朱德《关于红二师、工兵营等部队在江界河架桥接受张云逸指挥问题致张云逸电》)。3日张云逸指挥工兵营及相关部队用竹筏和门板架成了横跨自古被喻为天险乌江的浮桥。随后红一军团二师主力,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浩浩荡荡在此跨越乌江。毛泽东在这里过乌江时曾称赞:真了不起,我们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棑架成这样的桥,世界都没有。
与此相呼应,红一军团其它部队和红九军团在回龙场,红三军团在茶山关也顺利渡过乌江。至此中央红军全部进入遵义境内,将薛岳、吴奇伟,周浑元追击红军的中央军八个师甩在了乌江南岸。而追击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副总指挥吴奇伟恰恰是张云逸在广东陆军小学的同班同学。吴奇伟长征中一直尾追红军至西北,在遵义战役中其所属九十三师大部被歼,第五十九师损失过半,此役后蒋介石哀叹是追剿以来的奇耻大辱。而此役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极大地提振了红军渡过湘江以来低迷的士气。而时至今日,知道当年代表各自阵营在黔北的角逐中有两位重要人物是同班同学的人恐怕也不多了。建国前夕,吴奇伟在广东率部起义后与张云逸均作为华南人民解放军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两位同学在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后又坐在一起共商国事,也叫殊途同归吧!
1935年1月7日凌晨,红二师进占遵义城,张云逸随之率领军委先遣队进入遵义。10日,朱德至电张云逸及红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等,要张云逸“率政卫团之一个连及先遣队全体人员于明(11日)六时三十分由遵义出发,经泗渡站,娄山关向桐梓前进,当晚可在距桐城三十里处择地宿营”。其主要任务一是负责侦察黔军候之担(黔军副军长兼教导师长、川南边防司令)及川军穆肃中(川军边防第二路司令)、廖泽(川军模范师第三旅旅长)部情况,松坎周边地形和通川道路情况并绘制成地形略图及线路图;二是注意桐梓境内军阀家产的调查没收,征集相关军用物资。为作好以上工作,军委还派出特派员杨至诚(开国上将、贵州三穗人)至桐梓协助指导工作。
张云逸接电后迅速率部沿红一军团二师前进方向北进,于12日经板桥,娄山关进入桐梓县城。为部队带路的瓦厂青年工人黄忠诚(后为开国海军少将)在受张云逸影响和鼓励下毅然加入红军。
在桐梓的几天中,张云逸将侦察的桐梓及附近地形、道路情况绘制成地图报送中革军委。并按照政策与红一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杨至诚等指导征收了大批桐梓系贵州军阀和土豪劣坤的资财,购买了一批红军急需的布匹、洋油,通讯器材等物品,搜集了一批报纸和有关贵州特别是黔北地区兵要地志等军事书籍。张云逸组织先遣队员,在桐梓县城一带与红二师一道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和红军政策及创建苏维埃政权活动,将没收土豪劣坤的部分财产分给贫苦群众,号召青年踊跃参加红军。
在张云逸、罗瑞卿、杨至诚及红二师的共同工作下,桐梓成为红军长征路上有记载的筹粮筹款;制作红军军服最多,青年踊跃参加红军的地方。
从12日到19日,张云逸率先遣队在桐梓活动一周时间左右,作了大量工作。
20日,中革军委在桐梓下达了《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据此,张云逸军委率先遣队随红一军团撤离桐梓,到土城附近为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的到来打前站,并与军委纵队在土城会合。
张云逸在遵义会议后兼任军委一局局长,但其主要任务仍是负责先遣队。红军一渡赤水时,张云逸率领的军委先遣队与也改称中央纵队的第二、第三梯队随红九军团行动,并为中央纵队开路。
1月28日,红军在土城、元厚一带渡过赤水河进入川滇边地区。鉴于各路敌军逼近川南,中央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作战计划,指挥红军掉头东进,于2月18日开始,二渡赤水回师黔北。
二渡赤水时,张云逸率干部团第三营及工兵连附电台率先前进,在太平渡、顺江渡之间侦察渡河点并架设浮桥,使红军顺利实施了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再占遵义一系列计划。
中央红军二占桐梓、再战娄山关、二进遵义并取得了遵义大捷后,中央在苟坝召开了著名的苟坝会议,毛泽东与周恩来、王稼祥成为指挥红军军事行动的决策中心,即新“三人团”。新“三人团”的建立使得红军作战更为机动。
3月16日,中央红军再次西进实施三渡赤水。张云逸于16日晨指挥各军团后方从坛厂、桑树湾地区向茅台前进,与军委纵队会合后在茅台西渡赤水,再次进入川南一带。
蒋介石以为红军再次西进川南是企图北渡长江,于是调兵往川南围防红军,红军却于3月21晚趁黔北空虚实施四渡赤水。3月21日晚,张云逸率先遣队作为中央纵队的开路先锋,由九溪口东渡赤水之后以急行军方式向南疾行,南渡乌江后迅速西进云南,于5月上旬在云南皎平渡北渡金沙江,跳出了蒋介石重兵围堵的包围圈。
中央红军在黔北一带跳出重围后, 5月8日,中革军委决定由红三军团和干部团等部准备于9日进占会理城,同时决定“军委后梯队随干部团前进。张局长(张云逸)率前梯队一部及五军团后方仍留通安。”从此,张云逸的任务由先遣变成殿后。红军渡过大渡河后,虽然摆脱了严重的作战局面,但长期急行军及营养不良等造成很多战士跟不上部队前进速度,非战斗减员、掉队增多。为此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专门作出了加强收容工作的指示。与此同时中革军委还以张云逸率干部团上干队组成收容队,收容全军落伍人员。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由于张国涛的分裂行动,中共中央于9月22日正式宣布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林彪为副司令员,叶剑英为参谋长,张云逸为副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为副主任。
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
原红一军团为第一纵队,司令员由林彪兼任,政治委员为聂荣瑧。
原红三军团为第二纵队,司令员由彭德怀兼任(10月彭雪枫接任)政治委员为李富春。
原军委纵队编为第三纵队,司令员由叶剑英兼任,政治委员为邓发。
改编后的陕甘支队共七千余人。
陕甘支队于9月23日由哈达铺出发,张云逸随部队最终于10月19日达到陕北吴起镇,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转战贵州黔北及川、滇边区时,张云逸作为军委(中央)纵队先遣司令,为中央红军前进方向的决策,物资经费的筹措,为部队前进开路搭桥,对敌情、社情的侦察掌控方面作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为中央红军进军贵州、转战黔北,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最后跳出重围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12月中旬,笔者有幸陪张云逸大将的后人重走了将军转战遵义时的故地,一道在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及四渡赤水土城渡口、青杠坡战斗遣址流连往返。大家为前辈艰辛的长征转战之路感叹,同时也了解了将军更多的不为人知的贵州情结。将军当年曾带领红七军征战贵州,后又随中央红军再度转战贵州。他经常提及当时的贵州百姓生活很苦,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之说,但他对贵州人民欢迎红军,拥护红军,积极参加红军的场景,犹为深刻,认为这里的人民朴实热情,视红军为“干人”自己的军队,给予了红军长征极大的支持。
将军不善饮酒,但转战茅台时喝了茅台酒,从此与茅台酒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将军后人介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军都是饮用茅台酒,自己在家宴请客人均只用茅台酒。看来茅台酒不仅是在长征时让红军除乏解困,而且成就了中国众多开国将帅的茅台情结。将帅们喜爱茅台,更是对那段岁月的特殊追忆和特殊情怀吧!
将军经常挂念着自己从广西带出的那批广西健儿,虽然红七军后来整编到三军团,自己也因身体的原因等一直在指挥机关工作而没有在一线带兵作战了。但他仍时刻关注着这批自己带出的广西健儿,为他们征战立功而高兴,为他们在战火中的成长而欣慰,红七军后来出了十八位开国将军,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经常夸赞:广西佬很会打仗。就是对张云逸带出的这支人数不多的部队却能征善战的反映。如时任红五师师长的李天佑,在长征中过关斩将,在解放战争中成为四野知名虎将,开国上将;又如时任红三军团红十三团侦察连连长、指导员的韦杰、覃应机就是当时首先带领部队占领娄山关北的红花园,并从正面向娄山关发动攻击并占领娄山关的人。建国后违杰成为开国中将,覃应机后曾出任广西自治区政府主席;对同样出自红七军的追随自己多年的得力爱将、开国上将,后来出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以及开国中将莫文骅、冼恒汉、叶季壮等也关爱备至。对那些自己带出的倒在长征路上的广西籍战士将军尤为挂念,常常告诫子孙们对牺牲的先辈有机会都要去悼念以寄哀思。在遵义期间,将军的后代不顾疲劳,利用早起的时间上红军山静静默祭当年的小红军龙思泉,对这位倒在遵义土地上的原红七军小战士表示深深的哀悼,体现了将军要求后代不忘前辈流血牺牲、艰辛征战的精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云逸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整编等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指挥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11月率两个连到江北无为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建江北游击纵队,后率部东进,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任指挥和中共前委书记。指挥第4、第5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在淮河以南、津浦路两侧积极打击日伪军。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与书记刘少奇等指挥第4、第5支队主力先后取得大桥、半塔集反顽作战和夏季反“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直接领导第2师同敌伪顽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斗争,同时注重加强根据地建设。1943年11月陈毅代军长赴延安后,他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4年7月部署第4师主力西进,基本上收复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同年冬部署第1师一部渡江南下,开辟苏浙皖边敌后新区。接着又指挥新四军各师开展对日大反攻作战,歼灭大量日伪军,收复大片失地,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纵观张云逸将军一生,从一位旧民主主义者,旧军人转变为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成为杰出的无产阶段革命家、军事家。可谓辛亥斗士、北伐宿将、建军元戎、长征前锋、抗日先驱、开国大将。而毛泽东主席则赞誉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