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大:杜鹃啼血蜀国情——作曲家王锡仁音乐创作50年

文摘   文化   2024-11-22 06:00   四川  

《蜀光人物》 第一集

建校八十周年

张伯苓接办蜀光七十周年纪念文集

蜀光中学校 蜀光中学自贡校友会 编



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


杜鹃啼血蜀国情

——作曲家王锡仁音乐创作50年

赵明大

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巴山蜀水,自古以来哺育了无数民族的中流砥柱和国家的栋梁之材。天府之国的部分优秀儿女,响应国家和人民的召唤,长大后离开了家乡,去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家乡父老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女,每当他们取得成绩时,便奔走相告,无比自豪;当他们遭到挫折时,便把他们紧紧地抱在怀里,为他们避风遮雨,抵挡风刀霜剑。退休在京的四川籍作曲家王锡仁,在五十多年的音乐作曲生涯中,一直受到故乡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爱护,晚年更加怀念家乡人民,他把自己对故乡的深情,演绎成了一首首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思乡曲,在思乡曲的后面又有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199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时,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拥抱太阳》的晚会。彭丽媛登上舞台,深情地唱起了歌曲《父老乡亲》: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我养育/风雨中教我做人/临别时送我上路/几多叮咛/几多期待/几多深情/啊 父老乡亲/啊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彭丽媛唱到动情之处,双膝跪倒在舞台上,双手上举,热泪盈眶,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当天参加晚会的同志,大部分是老将军、老英雄、老劳模和中央各级的老干部,他们纷纷想起了生活在林海雪原、黄土高坡、穷乡僻壤、海角天涯的父老乡亲,想起了离别故土时那牵肠挂肚难舍难分的情景。真是:舞台上一声声“父老乡亲”,舞台下一行行老泪纵横。

一曲《父老乡亲》,从此传遍大江南北。人们往往记住了彭丽媛和她演唱的歌曲《父老乡亲》,忘记了词曲作者是谁。《父老乡亲》的词作者是石顺义,曲作者正是本文将要介绍的作曲家王锡仁。写出一首好的歌曲,除了有优美的歌词外,更需有动人的旋律。当扣人心弦的音符奏起时,要使广大听众闻曲生情,这是很不容易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老乡亲》的成功,是作曲家毕生努力的结果。

王锡仁,1929年10月生于四川富顺邓关,那里正好是沱江及其支流釜溪河交汇处。4岁时举家迁居内江,后进沱江小学念书,喝着沱江水,听着奔放豪壮的沱江号子长大;初中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入蜀光中学学习。自贡市是川戏资阳河流派的中心,喝着釜溪水,听着高亢的川戏成长;高中时来到长江之滨的重庆市,到清华中学读书,喝着长江水,听着中外名曲,决心闯入音乐殿堂。1949年,王锡仁背着一把小提琴,参加了二野十一军文工团,次年,编入海军青岛基地文工团,1958年,调到北京海政文工团,先后担任乐手、作曲兼指挥。王锡仁经常深入民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民间音乐,几年间几乎走遍了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为了创作歌剧《红珊瑚》,曾专程到河南采风,他说:“河南地处中原,此地音乐南北方人都爱听”。几十年来,王锡仁就这样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奔走在祖国各地。他虚怀若谷,移尊就教,处处以人民为师。京剧、川剧、评剧、越剧、吕剧、梆子等戏曲剧种,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四川清音、扬琴和山东琴书等说唱艺术,都能兼收并蓄。可以说王锡仁心中有一座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艺术“宝库”,这就是他完成音乐创作的艺术源泉,也是他运用美妙的旋律,打动听众的金钥匙。


王锡仁从1950年开始作曲,半个世纪以来,他谱写的歌剧《红珊瑚》,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父老乡亲》等大量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久唱不衰、流传至今。王锡仁的作品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王锡仁善于汲取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并且与现代作曲技法有机结合,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手段,形成了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动人而上口的旋律。

歌曲《父老乡亲》,虽采用了北方戏曲、民歌中的微调七声音阶,但它不是某段戏曲或某首民歌的简单拼凑,而是从感情出发,找到了最能撞击人们心灵的主导乐句:“……啊,父老乡亲;啊,父老乡亲……"和最能诉说衷肠的感人片断:”……多少亲昵,多少疼爱,多少开心……”。

上述主导乐句的反复出现,就像远方的儿女,一声又一声地呼唤家乡的父老兄弟;那诉说衷肠的感人片断,就像儿女在母亲的怀抱中诉说衷肠。正是这种深沉、委婉、热切的民族旋律,激起了人们心中的乡情亲情,打动了千万人的心,使人热泪盈眶,一曲难忘。

在为《白发亲娘》谱曲时,提炼出主导乐句:"……娘啊,娘啊,白发亲娘…….”和深情的诉说片断:“……回去吧,我的娘;回去吧,我的娘…… ”

上述主导乐句既有山歌号子的特征,又有民谣小曲的影子;既有北方戏曲的高亢激越,又有江南民歌的缠绵悱恻,从而使东南西北中,各地听众都感到亲切,都能激发起情感的共鸣。诉说片断使全曲在旋律上、力度上形成对比,把思念亲人的情杯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听众的情感上掀起层层波澜,收到荡气回肠气的艺术效果。

又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在南海渔歌、江南民歌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现代作曲技法,如复三部曲式,移位扩展,领唱合唱,以及各种西洋伴奏配器等。这些都使音乐主题得以深化,具有新的时代的特色。又如《水兵进行曲》,为了表现军舰在大海中乘风破浪的情景,大胆地运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迎着那狂风,穿破巨浪,胜利地向前方……”

王锡仁能有此功力,是跟他青年时代在部队受到的专门培养不可分的。他曾跟黄源洛教授学习和声,跟黎国荃教授学习指挥,跟罗忠镕教授学习作曲,同时还受到过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他不仅专心攻读西洋乐理,而且学以致用,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都力求挥酒自如。

其次,王锡仁的作品能长期流传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善于用最朴素的旋律抒发出自己心中最深沉的感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王锡仁谱曲不追求花哨而力求朴实无华,达到“朴实中抒胸臆,婉转中蕴深情”的艺术境界。

王锡仁常说:“作品的激情,首先发自作曲家的心田”。

1998年初,内江籍作家李元鸿想写一首歌词,请王锡仁谱曲,王锡仁说:“我喝沱江水长大的,你为什么不写一首唱沱江的歌呢?”,当他谱写好李元鸿作词的《喝一口家乡水》后,请李元鸿到家,并亲自试唱,当唱到:“千里迢迢游子归/让我喝一口家乡水/……/喝一口家乡水/两眼含热泪/母亲的乳汁生命的泉/流淌在心扉”时,他声音颤抖,两眼泪花;当唱到:“亲不亲 故乡人/美不美 家乡水/喝一口家乡水/滴滴令人醉”时,他就像喝完一瓶四川大曲酒一样,如醉如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王锡仁用同样的深情谱写了一首叫做《家乡话》的歌曲中唱到“辣呼辣呼的四川话/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家乡人的嘴巴/……/好多年哪啥子都甩得开呀/硬是甩不开这浓浓的家乡话”,这首歌曲用四川民歌和川剧音调写成,由“辣不怕"的川妹子唱出来,那浓浓的四川韵味,就像让您吃足十盘”辣呼辣呼”的麻辣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以月亮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佳句。王锡仁满怀激情谱写过不少月亮的颂歌,如《中国的月亮》、《牡丹映月》等,当歌曲唱到”明月光,照四方/牡丹花开万里飘香/月光戏牡丹/牡丹吻月亮/身为异客,心恋故乡”时,王锡仁采用缠绵婉转的江南曲调,一唱三叹,在这美妙的旋律中,听众会想到"月光如水水如天”的人间仙境,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王锡仁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来。写了许多赞颂故乡秀丽风光的歌曲,如《神女谣》、《不要说我是一朵云》等。故乡的山水美,故乡的姑娘更美,王锡仁深情地谱写了一首赞赏国色天香——川妹子的歌曲,歌名叫做《么妹乖》。这首歌的旋律十分独特,它大量使用纯朴的四川清音中的颤舌音和嘎嘎腔,歌曲轻快活泼的前奏响起后,演唱到“幺妹乖/么妹乖/乖乖的么妹走过来”时,那节奏、那曲调、那韵味非常地亲切、风趣、幽默,随着歌词和旋的展开,你的脑海中会先后浮想起活泼、美丽、勤劳、火辣、善良而勇敢的四川么妹。

著名词作家石顺义曾赞扬王锡仁“不愧为民族音乐的旋律大师”。

从上面介绍的王锡仁的乡音乡情系列作品,充分说明这一评价是有根据的。但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些乡音乡情作品都是王锡仁在55岁退休之后谱写的。退休之前,他谱写了大量歌颂领袖,歌颂共产党,歌颂人民军队的歌曲。


1960年初,海政文工团总团赵忠团长拿出歌剧《红珊瑚》的文字稿,让王锡仁为该剧作曲(与胡士平合作)。1960年秋,歌剧《红珊瑚》首次在北京舞台“亮相”,王锡仁还担任该剧的首任指挥和唱腔指导。《红珊瑚》首演后,全国许多剧团竞相排演。歌剧中《海风阵阵愁煞人》、《浪滔滚滚向东流》、《渔家女要作好儿男》等选曲,已在全国广泛传唱。次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成电影时,又将女主角珊妹的主旋律、唱腔和过门,融会成一曲《珊瑚颂》,此歌迅即唱红中华大地。王锡仁主创歌剧《红珊瑚》音乐的艺术成就,被记人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歌剧《红珊瑚》的音乐素材除取自河南曲剧、豫剧和海上渔歌等外,还大胆地借用了戏曲音乐“板腔体”,如《海风阵阵愁煞人》、《渔家女要做好儿男》等选曲,是由慢板、中板、快板、散板有机组合成的。王锡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族歌剧音乐的探索和实践,受到了音乐界的好评,他们认为《红珊瑚》是借鉴民族戏曲发展民族歌剧的代表作之一。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王锡仁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时他看到付林写《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歌词,被歌词的内容所感动。当时唐山大地震的余震不断,地震棚内没有电灯,吃过晚饭后,他就来到空无一人的宿舍楼,不停地哼着,写着,行行热泪溅落在曲谱上,那饱含着真诚和温暖的旋律,从他心里涓涓流出:“大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一夜之间,一首红遍中华大地的歌曲诞生了。

十几年过去了,舞台上的“毛泽东崇拜热”早已销声匿迹,1992年春节前后,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推出一盒录音磁带《红太阳》,其中的第一首歌,就是流行歌手李玲玉演唱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同年,流行歌手朱明瑛率领“1992美国现代摇滚乐团”,在国内十几个城市演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形成全国歌坛无人不唱“红太阳”的热浪。这首歌曲受到两代人的欢迎,前一代人重温往昔优美的旋律,如同久旱逢甘雨,充满了喜悦、怀念与感慨;后一代人先后受过港台风西北风和摇滚乐等流行歌曲的洗礼,突然听到“颂歌”的优美旋律,不禁心驰神往,竞相传唱。

1992年3月29日和30日晚,拥有18000个座位的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世界乐坛独树一帜的钢琴演奏家理査德·克菜德曼,被称为法国的浪漫钢琴王子,正在体育馆举办他个人的《东方情调音乐会》。在音乐会进人高潮时,克莱德曼用饱满的激情,以现代的节奏,借助钢琴华丽的音律,动人的伴奏,奏起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到会的万余听众,无不心潮激荡,击掌共和。对于克莱德曼演奏《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件事,王锡仁说:“外国人喜欢这首歌,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优美音乐的喜爱,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尊重。从艺术上讲,越是民族性强的音乐,越有生命力;音乐旋律越有民族风味,就越容易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王锡仁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他在使中华民族音乐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努力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历年来,在全国、全军各类评选和比赛中,王锡仁有二十多个作品获奖。这些作品歌颂领袖,歌颂党,歌颂人民战士,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谁能想到,1985年,刚满55岁的王锡仁,突然离开了曾献出自己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的音乐创作岗位。王锡仁,您去了哪里?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王锡仁正在云南完成海军领导交给的任务,为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作曲。这是他精力最充沛,艺术最成熟的时期,也是他为党为人民为军队贡献力量的大好时机。然而,当时已是文艺六级的王锡仁,突然间“奉命”退休了。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怀疑王锡仁是不是犯了错误?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王锡仁对党忠心耿耿,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肝胆相照,生活简朴,作风正派,他会犯什么错误?王锡仁对退休毫无思想准备,心中不免产生一种失落感。离开部队时,还没有开始工资改革,他和爱人每月收入总共二百七十余元,上有老下有小,家中病人与两个求学的孩子正是需用钱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王锡仁只好去拉板车。这位55岁享受副师级待遇的“车夫”,用一双弹琴谱曲的手,艰难地拉着板车,左一步右一步,踩在泥泞不平的小道上。故乡人知道情况后,哪个不心痛?哪个不挂牵?更加不幸的是,由于心情压抑,造成内分泌混乱,发展成糖尿病,故乡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们并不富有,但他们决心在最困难时,与他共渡难关。这期间,他曾先后回到成都、重庆、内江和自贡等地,朋友们四处找“活”,让他为各种戏曲、音乐、晚会及民间娱乐活动作曲;乡亲们把喜爱音乐的孩子组织起来,让玊锡仁辅导。这样做,不仅能增加一点宝贵的收入,而且让他不要荒废自己的音乐创作。面对家乡父老的深情厚意和良苦用心,他决心要振作起来,报答乡亲们的知遇之恩。王锡仁曾多次动情地回顾这段经历,他说:“只有在最艰难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真情的可贵。从那时开始,我总是在想,我要如何才能报答父老乡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呢?”

直到1990年,总政要求部队文艺单位,集中最优秀的演员和词曲作者,准备举办双拥晚会,王锡仁被邀请参加作曲,当他看到歌词《父老乡亲》的时候,在故乡度过的充满艰辛和亲情的日子,立刻浮现在眼前,他倾注全部的情与爱,用颤抖的笔伴着泪花,在心灵的一声又一声的呼唤中,谱写出了《父老乡亲》的曲谱。从此开始,他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的思乡曲,形成乡情乡音作品系列。如果说王锡仁50年的创作有3次高峰的话,第一次高峰的代表作是《红珊瑚》,第二次高峰的代表作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第三次高峰则是以《父老乡亲》为代表的乡情乡音作品系列。

在晚年还有两件事让王锡仁十分感动。第一件事是他谱写的具有“川味”的歌曲,在巴蜀大地广为传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内江市人民政府策划,制作了由两张高质量的VCD光盘组成的专辑,专辑的主标题是《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副标题是《王锡仁音乐创作50周年纪念专辑》。专辑中汇聚了他50年来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分别由李双江、杨洪基、彭丽嫒、宋祖英、张也、李丹阳、沈铁梅、徐艺、刘爱玲、陈静、陈真、朱砂等演唱,其中歌曲《山高水长》还由王锡仁亲自演唱。专辑中许多背景都在四川现场拍摄,你会看到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乐山大佛等四川的风景胜地;你会看到长江、嘉陵江、沱江与釜溪河的滔滔流水;你会看到圣水寺、古西林寺、三元塔等王锡仁家乡的名胜古迹;你会看到沱江小学、沱江中学、蜀光中学、重庆清华中学等王锡仁母校的美丽校园;你会看到天府之国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天香国色的川妹子。《专辑》中演员、歌词、背景和旋律,浑然一体,在目前的音像市场上,制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实在少见。希望这个《专辑》能早日向社会发行,让广大的中老年和青年音乐爱好者,让所有怀念故乡,不忘乡亲父老的中华儿女,早日得到这辑民族的艺术精品,中华歌坛的奇葩。

让王锡仁念念不忘的另一件事,就是自贡市人民政府为了记念他的音乐创作50周年,赠送他一台钢琴。他说:"让家乡人为我花钱,我心不安。"此事拖了又拖,驻京办的朋友,只好请人帮忙,把买好的钢琴送进王锡仁的家门。王锡仁感动得老泪纵横,声音哽咽地说:“万分感谢家乡领导和父老乡亲对我的深情与厚爱。”

王锡仁的创作条件曾经是很艰苦的。全家4口人挤在两间小屋里,屋内光线不足,白天写字看书都要拧亮电灯。有次他来到放满杂物、不足两平方米的阳台上。坐着小马扎,为歌剧《党的女儿》作曲,写着写着,突然阵阵晕厥,昏倒在地,幸被过路人发现送往医院抢救。王锡仁目前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改善,由“退休"改为“离休”,由副师级改为正师级,分配了新的住房,但他的糖尿病日益加重,不得不多次住院治疗。在他家的书桌和书架上,既放着一叠叠的稿纸、盒带与光盘组成的音乐作品系列;又放着一瓶瓶、一盒盒、一袋袋各式药品组成的医用药品系列,

曾与王锡仁相濡以沫的老伴,在2003年因患癌症晚期住进医院,王锡仁一面精心伺候,一面还在构思献给蜀光母校80华诞的《把我一生照亮》、《同学》两首歌曲。爱妻终因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王锡仁的糖尿病也日益严重,已经出现了并发症,不得不多次住进医院。但他感到自己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没有实现:为了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他一直想为巴山蜀水、父老乡亲创作大型声乐套曲,如果再不做,将成为自己的终身遗憾。他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北京的挚友王持久,著名词作家王持久是海政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剧,生于自贡荣县,和锡仁是同乡,对故乡的山水和乡亲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两人一拍即合,决定重返巴蜀大地,深入故里田园,喜见新朋老友,拜会父老乡亲,创作讴歌故乡山川与人民的大型声乐套曲。

他们为七彩的九寨,创作了《梦里童话》,为千古之谜的三星堆创作了《天籁三星》,为金光流彩的峨嵋金顶创作了《看见佛光》,为造福子孙万代的都江堰创作了《堰水清》,为清翠如画的蜀南竹海创作了《绿了我一生》,为端坐千年的乐山大佛创作了《这方乐土》,为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创作了《卧龙是我家》……他们还在歌曲中,讴歌了蒙山的香茶,雪山的骏马,羌山的碉楼,凉山的火把。人们还能从歌曲中听到悠远的川江号子,激扬的康巴弦子,快乐的羌笛,欢腾的月琴。这部套曲共计12首,冠名为《锦绣天府》。分别由宋祖英、李丹阳、谭维维等演唱。

锡仁和持久在采风中,为思乡的游子创作了《望四川》,为忠厚、善良、勇敢的川汉子创作了《三哥傻》,为水灵灵的川妹子重新演绎了《幺妹乖》,为巴山路上背儿插秧的慈母再次推出了《川北大婶》,为患难之交的故乡知己创作了《好朋友》,还为走出四川展抱负的打工儿女创作了《出川歌》。在川歌川曲中,展现了天府之国的民风、民俗和民情:可口的麻婆豆腐回锅肉,醉人的泸州老窖五粮液,茶馆里的盖碗茶,庭院边的黄桷兰,锦江两岸的芙蓉花,老屋里边的泡菜坛,鲜嫩口的豌豆尖……这部套曲也是12首,冠名为《巴蜀情深》。分别由戴玉强、于丽娜、任萍,李艳冬等演唱。这两部声乐套曲光盘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旅游剧出品。

经过3年的艰辛努力,年已75岁高龄的王锡仁,终于实现了心中的夙愿。了解王锡仁的朋友都说,他是在用生命和鲜血为家乡父老谱曲,为普通老百姓献歌。在四川的山野田间,每到早春季节,常会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家乡人明这种鸟是布谷鸟,学名叫杜鹃。传说蜀国有个君主叫杜宇,,死后怀念天府人民,他的灵魂化作杜鹃鸟,每到春季就飞来飞去,提醒他的人民及时播谷,一声又一声的“布谷、布谷”,啼叫得嘴巴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满大地,染红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准备结束这篇文章前,我突然想起了流传在王锡仁家乡的这个美丽的传说,我不知道这个传说跟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读者尽可以各抒已见。但正是这个传说,让我最后定下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乐坛耕耘五十载,杜鹃啼血蜀园情”。


新文化视界
致敬不凡
致敬平凡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