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湾、那屋、那些老邻居们——浅评曾新散文集《新马路旧事》

文摘   文化   2024-11-23 06:00   四川  
·品读·

自贡享有“千年盐都”的美誉,自东汉章帝时期凿井采盐以来就一直进行着井盐生产。贡井区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地带,是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的市辖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盐业重镇,也是井盐发祥地之一。


图:贡井老照片(网络照片)

在盐卤飘香、充满盐渍的热土上,有叹为观止的钻井汲卤技术、制盐工艺,遍布盐都大地的盐业生产遗址、古街古镇、盐商大院、会馆建筑。四川省自贡市教育家、文史专家、诗词人、著作等身、耄耋之年的高产作家曾新老师出生在自井区高山井,4岁至今成长在富荣西场贡井区这片富有传奇故事的土地上。

一、创作该散文集的情愫和初衷

笔者采访曾新老师时问他,您为什么要写这本《新马路旧事》散文集?忆往事拨动了德高望重老作家的心弦,他饱含深情的回忆道:

1944年,我家从自流井高山井迁住新马路87号,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新马路改造而离开,一住就将近半个世纪。新马路及其周边的人和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应该说我的“生活”是比较丰富的,为什么会选写这个题材呢?因为,我在新马路生活了近50年,是我一生中落脚最长时段之地。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都是在新马路度过的。新马路上的所见所闻历历在目,新马路上一两百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形象历历在目。这些,或清晰、或模糊、或安闲平静、或行色匆匆的人和事,都如刻印在我心空中的图文,既鲜活灵动,又深邃绵长。记录之、表现之,将是自己对这段时空的敬畏,对在这段时空里生活过的人的敬畏和感激! 我想给后人一个交代,这是我创作的初衷。


《新马路旧事》是一本写新马路之真人真事的系列散文集。

《新马路旧事》是一段上世纪中叶之一个地域的生活写照。

他不忘初心,为“凡人”树碑立传

笔者孤陋寡闻,不敢意断妄言在全国有无文学家为凡人讴歌,塑群雕像?但可以肯定的是曾老师是自贡市首位为平凡的普通人树碑立传的作家。他在2018年的一年时间里,满怀深情回忆过去,写《新马路旧事》是念念不忘那些老街坊、平凡之人老邻居,他们的爱国情怀、凡人善举大爱之心,他详实地记录了平凡人的生活和市井人生百态。读者从书的目录可知,耄耋之年的曾老师是经过了国民党统治和共产党领导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重情重义,所写的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与那些邻居们共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十分怀旧他念念不忘老屋和邻居以及风土人情;牵挂着他们的人生追求、喜怒哀乐和不同的命运。

图:曾老师在创作(文友摄影)

曾老师是生活的有心人,真实地记录了那些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解放前”的劳苦大众,在贫困线上为生计而奔波挣扎、面对天灾人祸,呼天不应、无能为力。至今痛心的是他敬爱父亲、7岁的二姐姐,因为无钱治病而悲惨离开了这个多彩的世界。他耳闻目睹了许多命运多舛的劳苦大众所遭遇的血淋淋悲剧!

曾老师有强烈宣传生活在新中国“新社会”那些纯朴善良的普通人、老邻居们的欲望。他用文字为这些凡人“树碑立传”,出书宣传新马路的趣闻轶事,为今后续写《贡井地方史志》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代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酸甜苦辣和美好记忆!为此,曾老师深情地创作出了这本真人真事的系列散文集《新马路旧事》。

二、该书的内容丰富、“旧事不旧”

曾新,笔名尹子,是宗圣曾参的后裔,自贡市旭

川中学的退休教师,在贡井新马路生活了近50年,在这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去了饱受人间艰辛而令人难忘的岁月。

该书内容丰富,是曾新老师回忆录式的散文集,他把曾经生活和成长历历在目的过去“旧事”,用细腻的笔向读者介绍了千年盐都贡井的盐井、老街、庭院、普通人等许多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有宝贵史料价值和科普性的知识,有传承历史文化的收藏价值。


图:曾老师小时候的家(高敏先生手绘图)

曾老师从青少年开始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上街帮助母亲做小本生意,过早的品偿了生活的艰难困苦;参加工作直至退休前,他的流金岁月都是在这名不经传之地度过的。在这弹丸之地,这里承载着他的理想和追求。曾老师从小在母亲的教育和熏陶下热爱上了文学,他为文学和艺术而生,长期不懈执著追求文学。   在上世纪80年代,他挤出业余时间,用心血和才华陆续写了关于新马路的旧事散文。他精选了11万字的稿件,由自贡市贡井作家协会编辑出版了《新马路旧事》,全书共18篇文章:河沟头、保爷和保娘、阳海井、李幺公、石海井、大沛、大润、筱溪河、姑婆和她的儿女们、大表叔的房客们、曾世兰及其家人、几户曾姓人家、刘五爷的那座新房子、西头的那些人和事、我家西边的三户近邻、石匠邓揽头、堰口上那座院子、陈绍卿及其邻里。

生活激发了他热爱文学的“因子”,数年如一日勤奋耕耘在文学天地,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了9本个人专集,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令人赞誉著作等身的知名作家。

图:摄影家曾新老师(文友摄影)

正如自贡市知名作家黄千红先生在《新马路旧事》书中的“序”深情的写道:这部《新马路旧事》, 又是一部叙写贡井的用情之著,篇篇饱含浓情,字字爱意深沉,曾新老师对于故土的挚爱,对于贡井的浓情,字知道,文明白。

曾新老师的这些散文,字字句句,叙的都是旧情,写的都是往事,叙得激情飞扬,写得情真意切,都缘曾新老师情太痴意太重。贡井爱了他,是为贡井痴;故土拥抱他,难了故土情。所以才会血浓于水,用心铭记。

三、该书主题突出、独具艺术特色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道:“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曾老师博览群书、创作功底深厚,写的《新马路旧事》散文集意境深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用真实情感去深度挖掘贡井人和老邻居,创造出了深远的意境,表达了作家鲜明的写作思想。

(一)他忘不了那“湾”、那充满温馨的老屋。

曾老师历尽人生艰辛、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有怀旧之情,他像邻居大爷给我们忆往事,侃侃而谈“摆龙门阵”。“狮子湾”的老屋,是他生活成长之地,是心中最温暖神圣的地方。他喜欢儿时老房子的味道,纯朴安静;思念旧时并宽敞的房子和周边散发着的泥土气息。曾老师写的散文清新、隽永,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富有节奏感的句子,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在开篇《河沟头》文章中,他字字玑珠向读者描述那“湾”的田园牧歌生活环境:“河沟头,是指筱溪河老虎桥至新拱桥段的河的谷地带。这里山清水秀,佳木葱茏,草色青青,人烟稀少,青瓦房点缀其间,有诗一样的韵味,如画一样的布局,恬淡而安谧,清新而优雅。当然,夏天的河沟头也就不是那么安谧了。一场大雨后,河水陡涨,奔腾咆哮,浩浩汤汤直奔旭水河而去。”曾老师像心灵手巧的画家一样,给我们描绘出了他故居原生态之优美风景,令人心驰神往。

曾老师用朴实的文字介绍了新马路的来历与具体位置,使从未去过的读者,也能够身临其境:新马路西止处为筱溪河的新拱桥北头。新马路即指起于虎头桥(古称老虎桥),止于新拱桥这七八百米左右的路段。

(二)他忘不了那民风淳朴的老街坊、老邻居们。

曾老师其独特的写作风格,选择了宣传“凡人”的主题,在写作中用真情感去表达对老邻居敬意和贡井的风土人情。他的散文以其构思缜密精巧、情感色彩浓郁、意境情景交融、语言淳朴自然而著称。曾老师有一双“慧眼”,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小事”;甚至他人认为“不足挂齿”的“点滴之事”,他都爱去深入挖掘,笔下生花写出了一篇又一篇颇有情趣的精彩之作,有可读性。

1、狮子湾的邻居们有家国情怀

新马路“狮子湾”的邻居们很善良,虽然贫穷但都有爱国之心、有热爱家乡的情怀,曾老师记忆犹新的是:1958年,全国各地大搞“超英国、赶美国”的“大跃进”,实施全民炼钢。他们把家里家具上的铜铰链和斧头都捐给了国家,支持国家建设。曾老师在《筱溪河》一文中意味深长的写道:“记得,当时一斤花生菜卖2分钱。那时抗美援朝,国家号召捐献飞机大炮。我家穷,没有钱捐献,母亲和大姐去焦里湾采摘了几次花生菜一共卖了5角钱,捐献给国家买飞机大炮抗美援朝,受到居委会的表扬。”

曾老师在《曾世兰及家人》一文中赞美道:“曾世兰对子女们说,你们的学杂费和书费都必须自己找,不能依赖国家,国家都困难,我们家的困难自己克服。其子女幼时就去摘野菜卖,来凑齐每期的入学费用。”这些“小事不小”,充分说明了普通老百姓曾世兰,不平凡之家的爱国心,善良之举,值得大点赞!

2、狮子湾的邻居们有乐于助人的品德

曾老师想起那生活在一起的老邻居们,打开了尘封的童年记忆,怀念纯真无邪、活泼可爱小伙伴的友谊。例如,他的邻居杨大沛哥哥是热心肠人,在少年时与曾老师的大姐一起去挑柴,帮助他大姐捆扎等乐于助人的“小事”至今历历在目,成为人世间最珍贵的记忆。他们俩家人成为了世交,几十年过去了,至今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曾老师感慨万千,深切怀念真诚的友情,就像幽香的小花,开在“狮子湾”的土地上。

3、狮子湾邻居们的文化生活

狮子湾,裹着时光的回忆。尽管那时邻居们都很贫穷,但都很淳朴,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十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共处、其乐融融。

曾新老师的母亲曾文举,虽然没有读过书,但聪慧能干、心地善良人脉关系好,她经常在社会上听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会记于心。当时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曾文举大妈是“故事篓子”, 经常给邻居们摆精彩的民间传说、唱民谣。大家记忆犹新的是: 夏天太热,邻居们晚上饭后无事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树下,大人们手执蒲扇,聊天聊贡井的历史,讲着久远的故事…

乖巧懂事的小孩子们则赖在曾文举大妈的膝下,听着她讲精彩的故事,在故事中获得了知识和欢乐。遗憾的是他家和邻居的老屋,因旧房改造被拆除,从此,邻居们各居一方,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这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如今曾新老师再没有童年充满纯真欢乐记忆的那个“狮子湾”了,那个永远回不去的故居。他只能用满满的回忆,写下充满真情的这些真人真事文章,以慰藉失去的老街和老屋,以及失去联系的“发小朋友”遗憾之心灵。

三、他不遗余力的宣传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景物

(一)他介绍自贡人引以为自豪的“天车”。


图:古老的自贡盐场(网络照片)

曾老师热爱生他养他的家乡,有赤子之心,退休后有幸受聘于贡井区《地方志》办公室,任常务副总编辑,他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广泛宣传自贡市上千年的盐业历史。为了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千年盐都自贡、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景物天车,他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宣传“天车”。他用简炼的文字,准确形象的描绘,向广大读者引以自豪地介绍:自贡盐井的提卤设备天车(提卤井架)。雄伟挺拔、直插云霄的天车是我国独具匠心的井矿盐生产设备。其中最高的是当年属富荣西场(贡井)管辖的达德井的天车高113 术,堪称世界上最高的全木质结构建筑,被誉为“东方埃菲尔铁塔”。

(二)他不遗余力的宣传家乡“八里秦淮”的历史嬗变

图:艾叶滩盐厂厂房(1938年)

曾老师从历史的嬗变中宣传家乡的“八里秦淮”,他怀着无限深情地写道:发源于荣县大尖山的旭水河从贡井城区蜿蜒流过。其中,艾叶滩(艾叶镇)沱湾至平桥瀑布段长8里,古时文化人美称其为“八里秦淮”。

(三)他不遗余力的宣传家乡的美食。

曾老师在介绍贡井香气扑鼻的美食“刷把头”( 大小都很像竹篾刷把的头头(故名)),“这面食品看上去像艺术品,很美。此刻没有人不食欲大增,垂涎欲滴。当你用筷子夹上一个,咬一口,不注意会把舌头吞下喉咙里去..... ”

在过去还没有动力机械设备生产制盐,先人们就用成千上万的牛来推车。当牛生病和老了无力气了,不能为人类“使力气”了,就成为人们下饭可口的菜。自贡的美食家们发明了一系列不同制作手法,以牛肉为特色的“盐帮菜”味道鲜美、令人垂涎欲滴。

图:自贡市盐帮菜(网络照片)

正如自贡市的知名年轻文史作家钟永新先生在曾老师写的另外一本书《盐史花露》中点赞道:“ 堪称是贡井盐业的百科全书,弥补了自贡盐文化研究的一处空白,也为其他人士从事贡井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曾老师用汗水浸润青春的旅途、用勤奋书写人生、用智慧和心血去讴歌贡井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用手中的笔去描绘“新马路”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向这位可敬的老作家致敬,感谢他为家乡的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浓墨重彩!


(鸣谢:曾新老师对本文审核和指导;自贡市贡井作家协会秘书长邓亨莉校正、佚名摄影者的照片)



-作者简介- 

参禅悟人生,原中国文化艺术开发研究院特约创作员、《发现》杂志特约记者。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