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我不希望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兵戎相见

文摘   2024-11-14 21:56   湖南  

四年前,史学大家许倬云在《十三邀》里的讲话,打动了无数人:


“拿全世界人类走过的路,都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

“往里走,安顿自己。”


这些广为流传的金句,慰藉了千万人的心灵。



今年,《十三邀》第八季再次将镜头对准已经94岁的许倬云。


但悲不见九州同


在第八季首期节目中,谈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许倬云淡然说道:


“我的瘫痪是一个问题,骨头和肌肉融合了,神经没法治好,脚也不能动了。”


尽管日常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太太的照料,仅剩两根手指尚能活动,许倬云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发声。


他坚持写作、录短视频、直播、开课,用年轻人的方式与大众对话,传授智慧与力量。


近一年来,他相继出版了《经纬华夏》《许倬云文明三书》等大作,以一位94岁老人不相匹配的工作量,践行着他的诺言。他说:


“我94岁了,但该做的事情不能耽搁。”


他努力留给这个世界一些东西,为当下的年轻人们安顿身心。



亲身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艰难岁月,许倬云的内心充满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与无尽热爱,以及在战争中遭逢苦难的人的深切同情。当被问及人生最大的遗憾时,他深沉地答道:


“但悲不见九州同。”


交谈之中,许倬云的思绪飘向了他心中的那片疼痛之地,他轻轻地说:


“心里一直挂心的痛是大陆和台湾。”


许倬云从未停止过对于两岸和平的关切。

正是缘于对于大陆和台湾这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愫,今年9月,许倬云出版了《台湾四百年》一书。


点击下图,立即拥有


讲透台湾四百年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


《台湾四百年》中,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历史的起落兴衰:


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


这本书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台湾的历史变迁,也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这是一本写给海峡两岸同胞的台湾简史,讲述台湾同胞自己的故事。


理解过去的台湾,才能看清现在的台湾。


从这本讲述台湾历史的书入手,我们或许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台海问题,并能取得良好的解决方案。


点击下图,立即拥有


坐在舞台前观察台湾


1948年,许倬云随父母迁至台湾。


当时他接受的中学教育还有一个学期没有完成,到台湾后,进入台南二中当插班生,读了一个学期后考上了台湾大学


在台湾大学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所,然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两年后到了美国。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后,他就回到了台湾。从1962年到1970年,他供职于台湾大学和“中央研究院”,1970年来到美国。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几乎每年他都要回台,短则待上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如此反复,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从二十多岁到八十多岁,他在台湾的岁月加起来大概占了人生的一半。


他在大陆出生,在台湾成长,也在台湾逐渐老去。



大陆是他的出生之地,台湾是他的成长之地,对这两个地方他都有浓厚的感情。


许倬云在大陆时,由于战乱奔走四方,使得他对中国各地情况的了解,比许多只留在一个城市的人,更深入也更透彻。


在逃难期间,各个阶层、各种生活形态他都经历过。在台湾的几十年,是他人生的一半光阴,他在台湾的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好的朋友,许倬云与他们也有许多日常的接触。



因此,许倬云不同于一般的史学家,他既可以以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也可以以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内外两层的比较,对他而言,都是在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解别人。


许倬云对台湾的观察和体验,也是既非完全台湾人的,也非完全大陆人的,而是尝试着两面兼顾,所以看得较为清楚。


尤其是在1970年以后,台湾改革开放的那一段时期,许倬云亲身参与了许多民间的论坛,也参与了许多为了建设台湾而举行的大小会议,加上许多朋友给他提供的资料,所以,对于整个台湾的演变,许倬云都有相当于坐在舞台后面、舞台边缘甚至舞台前面观察的机会。


点击下图,立即拥有


《台湾四百年》——

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许倬云在写作《台湾四百年》时,既写下了他的观察、理解、分析,还写下了他的感想。


内心的激荡如波涛汹涌,和他写专业历史论文时候的心情,完全不一样。这一过程,等于是自己解剖自己给别人看。


台湾的发展历程,让他刻骨铭心,等于他自己本身经历的过程;他陈述的不是别人,其实就是自己。


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由于专业的习惯,他尽量保持冷静,但是,仍无法避免个人感情上的激荡。


许倬云在《台湾四百年》的序言里,祈求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存同情,而不是把它当作“别处”或“他方”的历史看待。


“请你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艰难,四百年流过的血汗泪,四百年经历的屈辱和在屈辱底下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声音。因为有许多复杂的心情,他们也不免语多偏差,但很多人都曾经努力于做好该做的事。我希望读者能理解这份心情,那么,对于本书所叙述的四百年来辛苦艰难的历程,你们会多一份同情,也会因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


点击下图,立即拥有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点击“跟团买”下单

耳朵塘
喜欢读书,就关注一下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