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莲:消失的土庄廓

文摘   2024-08-26 16:56   青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消失的土庄廓

小时候的我,经常跟村里的小伙伴到田野里去放牛,故乡不仅水草丰美,地广人稀,而且离家不远的小河边有几堵用土夯起来的院墙可供我们攀爬躲藏玩乐,那是我童年中最喜欢去的地方。离墙不远处,是用石块垒砌而成的牛圈,到了中午,我们把牛赶进牛圈就可以回家吃饭,饭后大家免不了搭在一块儿玩耍,我们最喜欢玩捉迷藏游戏,躲在墙角不时地转移位置,看着同伴穿墙而过却找不到自己,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有时候男孩们也会爬上墙头,要么一跃而下显示自己的勇敢,要么掰起墙上的土坷垃互相投掷打闹。天气冷的时候,错落有致的院墙时常为我们遮风挡雨。

时光匆匆而过,那几堵院墙越加残缺不全,部分已消失不见,虽然小时候也曾猜测过,那可能是以前的人们遗弃的房屋,但从来没想过对它的来历探究根源,毕竟生活的琐事太多。

凑巧的是,三十多年后我居然遇上了那座墙院的主人,听到了已被尘封的庄廓里的陈年往事。

父亲生病住院,我去送饭,邻床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看见我就问父亲:"这是你闺女啊?"

父亲一边向她介绍我,一边对我说:"这位奶奶跟我们是一个村的。

"我微笑着点头问好,但仔细辨认后没认出她是谁,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回村的次数越来越少,村里的有些小孩可能不认识,但岁数大一些的乡亲们我都知道,还真没见过那位老人。于是用怀疑的目光看向父亲心想也许父亲认错了人,父亲告诉我,那位老人以前的家就住在我们小时候经常去玩的那座土庄廓里。

老人看出了我的疑惑,随即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别说你没见过我.就连你爸爸也没见过我,我们家早在1961年的时候就从队里(那时的村被称作生产队)搬走了。那时候我十六七岁,队里实行大锅饭,集体劳动获得的粮食、清油、洋芋等都由队里统一保管。起初,大锅饭大家都能吃饱,但是好景不长,没过一段时间就供不应求了。那年恰逢旱灾,地里的庄稼没什么收成,吃不饱肚子的老百姓没有力气干活,等到饭点就一溜烟往食堂里跑,跑得慢的只能得到点清汤寡水。最后,大锅饭因为缺少粮食实在揭不开锅,队长只好跟大家商量,决定把之前留给每家每户的少部分牛羊也交到队里,宰杀后填饱大家的肚子。一穷二白的老百姓听到能吃上牛羊肉,当然垂涎三尺,但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家仅剩不多的牲口交出来,少得可怜的一两只牛羊是他们所有的家产,谁愿意吃干抹净再去喝西北风呢?虽然大家嘴上不敢说什么,但心知肚明,牛羊肉也有很快被吃完的时候,还不如留着自用。于是队里的人们议论纷纷矛盾四起,闹到最后,有人最终老老实实上交了牛羊,也有人上交一只私藏一只,当然藏起来的牛羊最后还是被队长和社员们找出来没收了。那时候除了食堂外,群众的家里不能冒烟,就是说不能私自生火做饭,但也有人以牲口已病死为借口,偷偷宰杀后藏起来,等到半夜里偷吃,只给队里上交了死亡牛羊的毛皮。

我们家只有一头黄牛和一头牛犊,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一家人都渴望黄牛能多产些牛奶,好给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补充点营养。家里兄弟姐妹多,我们每天劳动回来后就给黄牛母子割草饮水。那两头牛是我家的救命稻草,每次父母将奶茶倒进弟弟妹妹的碗里时,我们大一点的孩子看着眼馋只能咽咽口水,或者装作不在意出去干活,谁也不说想喝一口。

黄牛要上交队里的消息,使瘦得皮包骨头的父母每天愁容不展。劳动一天心生疲惫,到了晚上还要一边做些针线活,一边唉声叹气地商量交不交出黄牛母子的事情。我们兄妹挤在隔壁的土炕上,听着父母无奈的叹息声,也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难以入眠,都幻想着队长会忘记咱家的牛。可是没过几天,趁着傍晚的空闲,队长还是带着几个人来牵牛了。我们兄妹好像世界末日到了般惊恐万分,齐刷刷地站在母亲身后,我们都想说服队长别拉走黄牛,可谁都没有那个胆量,只好怯生生地看着事态的发展。

队长坐在炕沿上表情严肃地说:"我知道你们也不容易,但我们还要为大伙儿着想,今天先把牛牵走给村民们救济,等明年庄稼丰收了,卖了粮食再给大家买牲口,当然也少不了你们家的。"

在那个经常闹饥荒的年代,队里的粮食根本不够社员们吃,哪会有多余的存粮往外卖,队长连自己都骗不过去,他每年都承诺好日子一定会到来,但是没有一年能够实现大家的心愿。

母亲语音中夹杂着哭腔求饶队长:"你们也知道,大锅饭吃不饱,我们大人扛不住也就算了,但孩子们还小,这么多孩子就靠那点牛奶熬日子,没有它孩子们早就饿死了,谁家都有孩子,你们也要为孩子们想一想。"

可队长态度坚决,他语气坚硬地说:"大家都不配合,全队的人都要饿死,牛必须得上交。"

母亲坚决不让步,说什么也不同意把牛拉走。母亲不断在颤抖,虽然她没有哭出声音,但已经落泪了,父亲无奈地站在一旁,低着头一言不发。双方的争吵越来越激烈,我们感到无助也很害怕,两个哥哥怕黄牛被抢走,跑出去站在了牛圈门前。虽然闹到最后黄牛没被抢走,他们气愤地夺门而出,但那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从此我们兄妹每天轮流跟在黄牛身后寸步不离,生怕哪一天它会遭遇不测。但是那样的日子比以前更不好过了,我们再去食堂打饭,不是饭量少,就是饭里没有多少面,尽管大锅饭里都是青稞杂粮,有时甚至是掺着麸皮的面糊糊,粗糙难以下咽,但是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可不管是提前去排队打饭,还是留到最后求饶食堂的师傅,能够吃饱饭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全家人饿得面黄肌瘦却无可奈何。

1960年我刚满16岁,有一天队里的媒婆拿着两个青稞黑馒头和一包茯茶上门提亲了。父母跟媒婆一番商量后,没过几天,媒婆就带着家住在道阳村的我的丈夫和他的父亲到我家谈婚论嫁,记得当时他们背来了半麻袋洋芋,还有不到半斤的两包茶叶,茶叶卷在牛皮纸里,上面拴了红线。那时我们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不知道父母会做怎样的决定,总之一切都得听大人的。于是我扛起铁锹出去干活了,等干完活回家后他们还没有离开。母亲问我同不同意,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父母只好替我主同意了婚事。不久后我们懵懵懂懂地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因为农忙,我回娘家的事一拖再拖,出嫁后一走就是多半年。当我西也没剩下一件,只有厨房的灶台前还有几块没烧完的干牛粪,看来灶膛里已经很长时间没人烧火了。我以为家人遭遇了不幸,吓得大哭起来。我们急忙去找邻居了解情况,才知道家里人已经在一个多月前搬到刚察县去了。虽然那时候我们道阳村有几户人家也响应国家政策搬走了,但没想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头上。听邻居嫂子说,那次没有向队里交出牛羊的人家都被列入了需要搬走的名单里,两天内就让乡亲们离开了昏地暗,不知道家人是怎么走的,也不知道刚察县在哪里、有多远。无家乡,所以家里人没来得及告诉我。听到令人绝望的消息,我的眼前无奈的我只能跪在空无一人的院子里撕心裂肺地哭,我以为我永远见不到父母和兄弟姐妹了。丈夫把我拉到马车上劝我回家,眼看着从小长大的家园消失在眼前,亲人也没有了踪迹,不知道具体情况的我,一路泪流不止地回到了婆家。

直到五年后,我收到了母亲从刚察县伊克乌兰乡托人代写的信,当时激动得不知所措,立即找到队里识字的人帮忙读信。信里说了家里的情况后使我既兴奋又伤心,不知道怎样才能见到家人,记得那天我在院子里呆呆地站了很久,心里五味杂陈。读信的人说他可以帮我写一封回信,看看家里有没有办法来接我。信发出去的日子里我每天焦急地等待着来信,大约一个多月后,才收到了家里的回信。信上说刚察有一辆拖拉机每隔几天就会跑一趟海晏县,早上到海晏水库大桥下拉东西,下午返回刚察县,途中路过伊克乌兰乡,如果我能去的话,我哥会跟拖拉机司机联系,只要在信里说好要去刚察的大概时间就行,哥每天下午都会到路边去等我。于是征得婆家同意后,我立刻找人回信让哥收到信后就去等我,那段时间我激动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十几天后估计信可能到了家里,就放下手中的农活每天去很远的水库大桥下等车,等到第三天,果然看见了一辆蓝色拖拉机,终于能回娘家了。因为第一次坐机动车,我又晕又吐几乎无法坚持,那时候的土路坑坑洼洼的根本不好走,拖拉机带着震耳欲聋的声响冒着黑烟不断颠簸向前行驶,几乎五脏六腑都要被甩出来般令人难受。快到下午时,终于听见司机说伊克乌兰乡到了,我左顾右盼看不见我哥的身影,心里顿时紧张起来,那位司机又载着我走了一段路,才看见我哥真的等在路边。他推着一辆自行车,兴奋使我忘记了身体不舒服,只是不断地擦拭着亲人相见时激动过度流下的眼泪。因为婆家条件不好,我只给父母带了拳头大的一包茯茶。我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回到了娘家。家里的房子是用石头和土块夯起来的,听哥说,他们刚上来的几年一直住在地窝子(土坎上挖的窑洞)里,后来才搬到新盖的房子里。娘家的日子依然很清苦,母亲去大队食堂做饭了,父亲也在生产队劳动,两个哥哥快30岁了还没娶上媳妇。

晕车使我有些虚脱,我有气无力地趴在炕上,哥出去把娘叫了回来,我们娘俩抱头痛哭了一场。娘给我熬了一小罐茯茶,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娘,老了很多。家人团聚的快乐生活非常短暂,两天后大哥又把我送到路边,坐上那辆拖拉机一路晕晕乎乎回到了婆家。从此,我联系上了我的家人,但老家的庄廓里谁也没有再去过,几十年前我曾路过那里,却已辨认不出家的模样了。

是啊!着时代的发展,消失的不仅仅是那位老人家的土庄廓,还有那段艰苦的岁月。在那个穷苦的年代,等待邮递员的来信需要十几天,而现在有了互联网,就算人与人之间相隔万里也能随时视频通话;现在刚察县和海晏县只有几十公里的路,平展而宽阔,开车一小时左右就能到达,但在以前那么短的距离却好多年联系不到亲人,拖拉机也需要行驶四五个小时;以前的人们常常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现在想吃啥就有啥;以前读信还需找个识字的人,而现在小学二三年级的小朋友就可以读信了。

有了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艰苦奋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精准扶贫工作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来,海北州各县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将脱贫致富的春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广大干部带领人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辉煌道路,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

如今,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自从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后,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能担当有作为,扶贫工作组深入群众走访串户调查摸底,从精准识别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再到竭尽全力取得脱贫胜利,付出了诸多艰辛的努力,尤其是对老百姓宣讲和实施的教育、医疗、民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鼓励了农牧民树立起勤劳致富的信心,转变了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加快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被誉为"中国原子城",曾经成就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梦想。当年为了国家需要,这里成为"禁地"以后,经济条件比别的地区落后了很多,但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解禁以来,海北州人民大力弘扬先辈们历经千辛万苦孕育出的"两弹一星"精神,马不停蹄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奋起直追,使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文明等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

站在海北州成立70周年以来的发展征程上,回望过去,发现各项事业已经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不禁使人感慨万千。如今,这里不再像从前那样,出现狂风一吹就天昏地暗、看见汽车就好奇围观、日常生活离不开"老三件"、深更半夜去村里观看挂在墙上的土电影等现象。这里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黑暗低矮的土平房,到如今错落有致宽敞明亮的小洋楼;从地广人少荒漠稀疏的戈壁滩,到花草摇曳绿树成荫的百花园,处处彰显出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更是对扶贫工作的充分肯定。

自从响应党的优惠政策,基层的孩子们到州县集中上学以来,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进校,以前的土墙院不见了,也看不见穿着破旧服装的老师和身上打着补丁的学生;教室里的桌椅板凳不再像从前那样左拼右凑、高矮不齐;师资短缺、生源变动、教学方式陈旧等困难问题都已得到解决;干净整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装了暖气后,孩子们不再像过去冻得手塞进棉衣袖筒里出不来;统一的校服使孩子们个个干净整齐、健康活泼,充满阳光和朝气。

记忆中,我们上学那会儿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的学生很多,住校生每到周末需要背起够吃一周的馍馍和同学们结伴而行,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步行几十公里去上学。下雪天冻得手脚麻木满脸通红,下雨天又浑身湿透满腿是泥,沉重的背包常常将肩膀勒出疼痛难忍的红印,空出的双手还要提或抱着书包,两个小时左右的路程走得异常艰辛。只有遇上家里需要给学校上交面粉及土豆的时候,家长才会腾出时间骑上摩托车或自行车送我们一程。学校的伙食除了开水就馍馍,再没有其他辅食,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吃一顿食堂里做的粗粮面汤。

现在多好,国家免去了住校生的吃住费用,还专门安排保育员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放假有校车接送,生病有校医服务,孩子们不仅可以轻装上阵,而且饮食营养丰富,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偶尔路过各所学校,听到青春活力的课间韵律操声,顿时让人心身愉快,总是令我羡慕不已,这样的场景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如今,各学校之间实现了互联网信息交流、共享教育资源,绿色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给学生上课已不再是老师伴着粉笔灰在黑板上边讲边写。记得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过"北京颐和园"等很多描述景物的课程,但是没有外出旅游过的我们,根本体会不到颐和园的风景到怎样出名,没有真实的画面观看,就无法想象。然而,现在的课堂不仅有了电脑白板,有时还会播放课程所需的精彩画面,仿佛身临其境,既让孩子们通俗易懂,又近距离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放飞了心灵的梦想。教师之间也可以随时互相观摩课件,通过评课、研讨、创新等方法使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高。

走进医院,宽敞的大厅走廊会使病人不经意间心情大好,诊疗器械既先进又精准,彩超机、血透机、CT机等各种医疗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疾病诊断更准确,治愈率更高;治疗室、诊断室、注射室各负其责,工作然有序,使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很多病人不再舍近求远去省城医院治疗;有了网上挂号、电子病历、电脑传输取药等方便快捷的程序,不仅方便了病人就医,而且更有利于进行医生对病人的既往病史进行查阅和对症治疗。当前,医院正在推动医药振兴,实现健康养生文化的创新型发展,各项举措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使医院有了更多提升服务的机会,特别是实施医疗合作、医疗保险等惠民政策以来,人们不再担心一人病倒全家遭殃的事情发生,再也不怕生病没钱治了。

海晏县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规划使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开了脚步,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减小,走进美丽乡村,乡亲们一改从前的寒酸模样,衣着光鲜地谈笑着近几年丰厚的收入,农牧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在农村牧区的硬化道路上,坑坑洼洼、满腿尘土的现象不见了,平展的水泥大道周围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瓦房,乱搭乱建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集约化经营的牛羊合作社。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等用途广泛的电脑;不少农牧户门前停放着各种档次的私家轿车;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各种产业的发展使农牧民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减免农业费、牧业费等各种费用以来,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地转变,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使群众的健康有了保障。退耕还林还草、划区轮牧及禁牧等措施使生态逐渐得以平衡;新型农牧民培训使各种产业不断得到推广;精准扶贫使没有劳动力及面临特殊困难的群众有了依靠;农牧民走进了课堂,城里人迈进了田园,乡村振兴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为弱势群体安置服务等优惠政策使老百姓减轻了对未来生活的后顾之忧,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如今,这里的人们闲暇之余出入各种农牧家乐和餐厅品尝着美食;应用着手机、高清彩电、智能洗衣机等时尚高端的电子产品;出门随处可见不同类型的汽车穿梭在笔直的道路上;超市里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商品应有尽有,大量物资的逐渐丰盈使人们不再对新增的产品备感好奇,现在的人们喜欢追求潮流,出门旅游、享受别样的生活、看看外面的世界,已成为生活的常态。

行走在海北州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以来的工作成效无处不在,眼观四方,处处是令人流连忘返的宜人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感觉神清气爽,轻松愉快。夏季里,鲜花竞相开放,以前没见过的黄鸭、仙鹤、海鸥等相继归来,在河沿上随处嬉戏打闹。生态环保意识已融入每个人心中,并付诸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已不再是空谈,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潮草系统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的海北州人民正在推进的低碳生活、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植树治沙、巡湖护鱼、净化水源等环境治理措施,加快了"蓝天保卫"战的胜利步伐,保护环境工作仍在继续,并将长期坚持。

我们相信,海北州人民的生活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会更加繁荣昌盛,欢乐祥和,文明和谐。


作者简介


汪春莲,青海省作协会员 作品在《祁连山报》《西海文艺》《河清海晏》《青海读书》《现代作家文学》等专刊及平台上发表;作品《最美丽的逆行者》《回忆首届环湖赛》等在相关征文中获奖。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2521462137@qq.com

联系电话:0970-8646612

投稿说明:

1.投稿范围:文学作品(题材不限),摄影、书法、美术等各类作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2.专设校园天地,中小学等均可投稿。

3.投稿作品必须为作者原创,未在其他公众号发表,文稿责任自负。

4.作品内容自行校对,须附文章配图、作者简介、联系电话,作者照片(可不附)。

5.优秀作品择优刊发至《金银滩文学》杂志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海北州文联


海北州文联
海北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方公众号,及时向社会推送发布海北州文联的重大活动及文艺信息,加强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