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美多杰:青海湖以北《格萨尔》的春天

文摘   2024-08-02 11:28   青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青海湖以北《格萨尔》的春天

青海湖以北的大地辽阔富饶,景色秀丽神奇,草原深处的男女老少面部表情如同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样简单而淳朴。从远古到现在,一代人走了,又一代人在草原上、峡谷中、河流两岸以及静美的湖泊周围繁衍生息,他们记忆里的地名,或许在另一个时代可能变成完全不同的称呼。尽管如此,牧人口中的歌声旋律悠扬流畅,你也许听不太懂他们唱的是什么意思,除了赞美故土的歌、思念亲人的歌、祝福吉祥的歌、表达爱慕的歌、挤奶时的歌、剪羊毛时的歌、耕作时的歌、庆祝丰收的歌……还有一种在各种节庆活动和平时生产生活中传唱下来的歌,不需分年龄和性别,任何人都非常爱听,那就是从说唱艺人嘴里流出来的《格萨尔》史诗。

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这片土地上被人们传唱了千年,格萨尔王及其爱妃、部将等人物的故事,由爷爷奶奶讲给孙辈听,传说中有关《格萨尔》史诗的风物遗迹遍布青海湖以北各个地方。比如,刚察县境内格萨尔王的御座、御案、修行洞、毡帽、炮石、练功石、头盔、煮锅、茶碗、马鞍、马圈、战鼓、军事地图、刀劈石、牧马鸟、拴马桩等,格萨尔王妃珠姆的镜子、帐幕遗址、奶酪、玉锅、茶渣等,格萨尔王兄嘉擦·协嘎尔的哨所、修行洞以及象征这位英豪的年钦夏格日雪山,霍尔国大将辛巴·梅如孜的帐幕遗址和铁匠之王曲达尔的帐幕遗址等;海晏县境内格萨尔王的曼陀罗、神骏蹄印、神犬当拉、黑水牛(相传为格萨尔王乔装成流浪儿潜入霍尔国后给铁匠王驮运木炭的牛)、珠姆煮锅、格萨尔浴池、珠姆浴池、神骏浴池、珠姆瓢勺、格萨尔王拴马桩、放哨山、饮马泉、阿咪沃若山(相传此山象征着格萨尔王叔伯查干)、仰卧罗刹女(相传是格萨尔王赴霍尔国途中降伏罗刹女的地方)、擦拉滩(相传为格萨尔王降雪封住分裂者道路的地方)、黑蛇山(相传是格萨尔王赴霍尔国时拦路的妖魔)等;祁连县境内的雅拉赛博山(金羊岭,相传此山是《格萨尔》史诗中的霍尔国同名山)、隆孔(意为风洞,相传为霍尔国防守士兵的驻地)、霍尔曲康巴雄周(又称鄂金尼河,相传为《格萨尔王传·霍岭之战》中格萨尔王水淹船户十二部和捕杀霍尔三王的寄魂鱼的那条有名的河)、佐摩如宗城堡(霍尔国大将辛巴·梅如孜的城堡)、佐摩如宗城堡大门、格萨尔王拴马桩、辛巴居曲(相传为霍尔国大将辛巴清洗牛羊肠肚的水)、阿咪东索山(汉语称牛心山,相传山神阿咪东索是岭国哨兵首领)、尊摩玛尔雅(阿咪东索的妃子)、珠姆三石灶、当麻日山(相传为岭国少年英雄、总管王之子襄乌玉达阵亡的地方)等;门源县境内有传说中格萨尔王给坐骑洗过澡的一百零八眼神泉和在去降魔的路上突然出现一头大象、坐骑受惊后退时撞上石崖而留下的臀部印迹和马鞍,格萨尔王盔甲洞窟,珠姆沟里的珠姆棋盘和珠姆灶台,格萨尔王射杀霍尔王寄魂野牛之处等等。这些传说遗迹,大多是草原、山岗、岩石、河流、森林……大自然因为史诗和传说故事的介入而活了起来,实现了《格萨尔》史诗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遍布青海湖以北广大区域的《格萨尔》传说遗迹,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尽管如此,在公元二十世纪及以前的岁月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和农耕者并不会去思考传承文化与保护生态的关系问题,也没有谁提过"保护《格萨尔》史诗及其衍生文化就是保护自然生态、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这样朴实的道理。而事实上,他们早就做到了以保护《格萨尔》文化的方式来维持自己周围生态环境的良好现状,让一座山峰矗立为史诗里的英雄人物,让一条河水流淌成曲折美妙的传说故事,甚至荒原上的一块石头和深谷里的一棵树木,都有了长期存在的理由和保护利用的价值,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无缝对接,使它们之间无意中产生了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动力,把人们引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让我这个见识狭窄的人感到兴奋的是,在海北开展田野调研时了解到,位于海西州天峻县与海北州刚察县、祁连县之间的一片广阔的草原名叫木里纳干,据当地民众和《格萨尔》研究者说那里就是《霍岭之战》中描述的霍尔国水草丰美的著名牧场——杂惹白玛东丹(意为千莲牧场)。我接触过的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格萨尔》史诗演述者、说唱艺人及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也提出:青海湖以西、以北广大区域应该是格萨尔王时代霍尔国的势力范围。在去年春天和今年春夏之交的田野调研中发现,跟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是,青海湖以北的《格萨尔》传说遗迹和民间故事中,可以指认的霍尔国山水和人物名称等更多。千年前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早已消失,出现在乱世的各路英雄的足迹也被时间的尘埃覆盖,但是他们的故事并没有让风吹走,一代又一代先辈家园的守望者,在日月的注视和雨雪的陪伴下,艰辛地延续着自己的历史和文脉,形成了不变的精神力量。

作为伟大史诗中几个重要事件的发生地和孕育许多动人故事的富矿,海北这片土地跟《格萨尔》史诗的联系谁都难以分割开来,这里曾经留下了格萨尔王及其爱妃珠姆脑海中无法抹去的一段记忆。研究《格萨尔》的学者都普遍认识到,这部史诗虽然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它的主线是抑强扶弱、坚持正义,表现了人们反对侵略、保卫家乡的强大意志和决心。因此,在保护传承发展《格萨尔》史诗的过程中,更应该弘扬致力于增进团结、维护和平、为各民族友好交往创造条件、构建幸福家园、推动社会稳定和谐的格萨尔精神。

在《霍岭之战》一书里,格萨尔王从魔国返回岭国首府时看到霍尔国举兵入侵烧杀抢掠之后家破人亡、满目疮痍的惨烈景象,他决定不带一兵一卒,独自潜入霍尔国,为了不伤及无辜,他乔装打扮成汉地商人的随从,又到铁匠王那里当学徒,想方设法混入王宫,最后对邪恶势力的头目进行定点清除,把王妃珠姆带回自己的故乡。他甚至没有惩处杀害了王兄嘉擦.协嘎尔的霍尔国大将辛巴·梅乳孜,还委任这个仇敌来治理霍尔国,让民众摆脱苦难,休养生息,共享和平与繁荣。格萨尔王这种大爱无疆、胸怀天下苍生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记得四年前我曾去刚察县扎苏合寺了解《格萨尔》史诗及其衍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情况的时候,热情高涨的牧民们表演了格萨尔歌舞,长期为当地传统文化保护而奔波的嘎桑释迦先生说:村里很多没有上过学的牧民通过聆听艺人说唱《格萨尔王传》和自己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学会了藏文,这是扫除青壮年文盲、树立文化自信最有效的办法。去年春天我去沙陀寺调研《格萨尔》藏戏的发展现状,这座始建于1653年的环青海湖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宁玛派寺院,从康区佐钦寺学习《格萨尔》藏戏回来后,在1951年夏季的跳神法会上开创了刚察县民间戏剧表演的先例,根据《赛马称王》等史诗文本改编排演的剧目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格萨尔》史诗的保护传承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在他们的影响和指导下,扎苏合村和扎苏合寺于今年春季联合创编并成功表演了藏戏《赛马称王》。一座规模很小的寺院和一个纯牧业村能创编和演出《格萨尔》藏戏实在不容易。苍天在春夏之交降下了一场很厚的雪,这似乎是个吉祥的征兆,我和同事们专程前往观看这部民间藏戏的首次露天出演,从台前到幕后做了详细了解,青年男女演员的精神面貌和表演水平,还有音乐、舞蹈和戏服、道具等,一切都出乎我的意料。在茫茫雪地里,牧民们把《格萨尔》史诗演绎得如此精彩,用藏戏表演传播优秀文化做到这个程度,说明海北州和刚察县的决策者和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把《格萨尔》史诗的传承弘扬工作摆在了很高的位置。

海北有堪布尼玛坚赞和罗智诺日、丹巴塔兴等一批为《格萨尔》史诗及其衍生文化的保护传承事业付出心血的民间人士,还有桑俄拉布旦、拉火加等几位优秀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在不同的领域,以各自的方式,赓续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使其绽放活力。相信,还有很多人会加入到这些一路都在奉献的前行者的行列,和他们一起谱写当代华章。

季节在不停地轮回更替,青海湖以北的《格萨尔》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作者简介

久美多杰(又名江贝茨仁),出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现在青海省文联工作,任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藏汉双语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集和翻译作品集二十余种。





海北州文联

投稿邮箱:2521462137@qq.com

联系电话:0970-8646612

投稿说明:

1.投稿范围:文学作品(题材不限),摄影、书法、美术等各类作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2.专设校园天地,中小学等均可投稿。

3.投稿作品必须为作者原创,未在其他公众号发表,文稿责任自负。

4.作品内容自行校对,须附文章配图、作者简介、联系电话,作者照片(可不附)。

5.优秀作品择优刊发至《金银滩文学》杂志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海北州文联
海北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方公众号,及时向社会推送发布海北州文联的重大活动及文艺信息,加强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