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青海湖十六景
碧海蓝天
——十六景之一
万顷碧波苍穹下,
千里草原乐无涯;
自古水草丰美地,
青牦编羊人家。
牧民育马爱马,青海湖滨曾出名马青驰,古称龙驹。宋元时称为大通马或浩门马。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有"赛马称王"之部。青海方言将经过训练的马称"走马",民间关于马的传说很多,青海湖滨有"黑马河"(da na ma),民间故事《黑马张三哥》流传很广远。每遇喜庆活动,青海湖边都要赛马。那赛马的场面动人心弦;骑士们披挂起来,一声声吆喝,绕煨桑台(烟祭台)后进入赛马场。古有"镫里藏身"之说,现在有跨马射击、拾羊之举。骑士们显出英雄气概,特别是得奖的骏马,要倍受主人青睐。藏族有马队迎亲迎客的习俗,那是规格很高的礼节。藏族群众出门朝圣,总要在山口撒风马,表示一路顺风。古代有"羌人屠马祭天"之说,实际上鲜卑人有殉马习俗,都兰古墓葬殉马坑说明了这一点。佛教传入我国后,这种陋习才中止了。
关于牛的话题前面已经说过。藏族还培育了藏系羊。羊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于是,产生了青藏高原的羊图腾崇拜。藏族亲切地称羊为"yang gre liou 羊嘎尔楼",羊毛捻线织毛衣,羊皮揉软制皮袄,羊肉作为主食,羊为牧民付出了一切。古称"羌人事奉叛抵",叛抵就是盘羊。藏语称盘羊为"nian",以这个音为地名的有"念青唐古拉山"、"年保玉则"、"碾伯"等,念、年、碾都是一音之转。藏语中将盘羊"nian"还衍生为姓氏、疫病和历神。古羌人和藏族先民曾有过叛抵图腾崇拜。青海藏族宴席曲中就有以羊为赞美对象的"羊嘎尔楼",主要传播在青海湖海北地区、祁连山山脉的藏族和土族群众中。对歌中一问一答,其中有这样的唱词(引文由笔者翻译,下同):
问:最初羊从哪里来?
中间羊群住哪里?
最终羊要靠什么?
请歌手尽情讲端详。
答:最初羊从天上来,
是从三十三层天上来,
羊有从天神传代而来的历史。
中间羊群住山崖,
住在大地王母的领域,
羊有从历神传代而来的历史。
最终羊要靠流水,
水从纳热匝那山涧发源,
羊有从螭龙传代而来的历史。
问:羊有父亲老前辈,
请你说说羊的父亲辈;
羊有母亲老前辈,
请你说说羊的母亲辈;
羊有子子孙孙辈,
请你说说羊的子孙辈。
答:羊有父亲老前辈,
父亲便是须弥尔山脉;
羊有母亲老前辈,
母亲便是白色的盐湖泊;
羊有后代子孙辈,
那就是小羊羔儿海螺白。
在宴席上这样一问一答,诙谐幽默,饶有兴味。在青海湖碧海边、蓝天下,历代先民们付出了辛劳,也结出了硕果。青驰马、牦煸牛和藏系羊,是世世代代先民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所以他们歌颂马牛羊,也讴歌了他们的聪明与才智。
万鸟翔空
——十六景之二
南来北去万里飞,
冬去春来雁群归,
世间唯君知冷暖,
风霜无情鸟有情。
青海湖鸟岛是鸟的世界,也是盛夏鸟的乐园。每年有鸟群飞来,产卵孵幼,鸣声如乐。群鸟翻飞于碧海蓝天之间,其乐融融。据专家讲,全世界现有鸟类9021种,我国就有1186种。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鸟与人类共存,为这个世界增添了无限生机。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广人稀,高山大川,湖泊密布,适宜于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统计全省共有鸟类290多种,其中黑颈鹤、黑鹳是受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禽。省内重点保护的鸟禽雪鸡、天鹅和蓝马鸡、白马鸡也为人们所喜爱。近年来在青海湖又发现了闺秀鹤,在海西格尔木附近发现了红头潜鸭。青海湖鸟岛是青海省禽鸟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据统计有30多种鸟禽,其中斑头雁21300多只,棕头鸥 45000多只,鱼鸥 87400多只,共计16万多只,栖息于小西山岛(亦作蛋岛),三块石岛。这些鸟在青海湖度过夏季,隆冬时又返回南方,成为我们的朋友。游人观鸟,切不可扰鸟。
神龟戏海
——十六景之三
身卧水波昂首天,
戏海神龟亿兆年;
背负群鸥动与静,
兴许长寿呼吸间。
湖之西有三块石,四面环水,山石重叠,环境幽静。其中最大的一块礁石,形若巨龟,昂首望天,背负群鸟,给人以一动一静,一呼一吸而延年益寿之感。自古以龟喻寿,慨叹人生终有竟时。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区发现龟化石;远古时代黄河与青海湖共融,不知青海湖有龟否?
瑶台临风
——十六景之四
临风瑶台听海啸,
穆王东来乘龙蛟。
石室细语说王母,
怎教天柱折断腰?
昆仑在中国的西部,黄河出自昆仑。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积石山也是昆仑的支脉,昆仑在古人心目中既是山,又不是山。所以,在对青藏高原尤其是对青海湖、黄河以及对高原隆起的巨大地质变迁中,产生了昆仑神话。这一神话故事中的西王母,既是古代生活在青海湖地区的女首领形象,又不是女首领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她从"虎齿豹尾"到威严的天神形象。在古人心目中,天是由昆仑柱撑着,地由地维护着,一旦共工氏发起怒来,一头向不周山撞去(我将不周山视为昆仑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出现了天塌地陷的后果,人类遭了大难。于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人类又有了新的文明。女娲成为中华民族人祖崇拜的偶像。
青海湖北面的夏格日山(或称年钦夏格日),传闻有石室,有昆仑柱,因击之有金属声,西晋张华所写《昆仑铜柱铭》,或许即以此为据。海北到祁连山北麓之间古有西王母国,夏格日山上的石室或许是该国储藏财物的地方,因山高路险,敌人是视为畏途的。如果西王母是司海的神,何不阻止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而致使天柱折断腰呢?
南山夜月
——十六景之五
月出青海边,
天空显紫艳。
莫信是玉兔,
分明白璧盘。
夜静波亦静,
风喧涌也喧。
若入高洁境,
还须登南山。
高原观夜月,尤其在青海湖滨,别一番风景。明月升空,月周紫晕环绕,青蓝紫三色托出玉盘,那样高洁,那样幽静,静得连青海湖也停止了呼吸。
望着清冷的夜空,使人浮想联翩。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只有清风悄悄地吹动衣衫,宛如流逝的岁月,千呼万唤,唤不回已去的青春少年。
海心山水
——十六景之六
海心有山水环山,
几人修仙几成仙?
史载山中出龙驹,
昔日青如闪电。
青海湖有海心山,长2.3公里,宽约800米,高出湖面7.8米。隋炀帝于大业五年,曾求龙种于青海渚(即海心山)。不久,吐谷浑人将土种马与波斯马相交,放牡马于海心山,所产名曰"龙驹"。其后有名马青海驰、浩门马(亦作大通马),留下"茶马互市"的史话。清代诗人吴拭有诗句曰:"当年隋炀求龙种,果能逐电又追风"。"自兹花虬蕃衍人青海,奔驰电掣摧残垒。未知龙种果龙驹,岛屿深处雷光彩"。
藏文史籍记载,摩诃衍那等曾驻足海心山修炼。曲多杰、三罗喇嘛、叶谢旦达尔等都曾在海心山岩洞内有过他们的人生追求。海心山至今还留有罗汉堂、僧舍、古佛塔等藏传佛教文化的遗存。
其中的三罗喇嘛,是元末明初青藏高原的名僧,藏文史籍称他为"海心白象骑士",亦作"海喇嘛",法名桑儿加查实,今西藏山南卓城人氏。他和他的家族于明代洪武年间在今天的青海乐都南山修建了一座宏伟壮丽的瞿昙寺,在明王朝扶植下,梅氏家族在乐都南山七条沟兴盛二百年。三罗喇嘛曾长途跋涉,到今天的南京见过朱元璋。他为乐都南山的汉藏关系,架起了民族和睦团结的金桥。
瀚海白浪
——十六景之七
风雨磨砺湖垄砂,
瀚海茫茫白浪花;
最是晴空日丽时,
携侣登岛乐无涯。
青海湖东北部,有砂岛,长约13公里,最宽处 2.8 公里,面积约18平方公里。砂岛最高点海拔 3252 米,高出湖面约58米。长年累月,湖内砂垄风积而成,呈弧形如新月,两端与湖岸相连,围成一泓 33平方公里的砂岛湖。其砂雪白,其湖宁静。砂浪壮游,砂湖观鱼,以抒胸襟。
西山霁云
——十六景之八
朝霞拥金轮,
光芒满苍穹;
西山观日出,
东岸五彩云。
青海连山碧,
雨晴半天虹;
极目雪山外,
云遮雾朦胧。
海西山观日出,气象万千。藏族将金色的太阳视为尊贵,称"sai ji ni ma"(赛吉尼玛)。在藏族歌曲中赞颂金色的太阳的词句很多,特别是阳光照射在晶莹的雪山上,那景致很灿烂。我于1975年冬季,在海西天峻县木里乡,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坡上观日出,阳光照射在海拔5291米的岗格尔肖合力峰。峰顶常年不化的冰雪,半山腰红崖峭壁,山麓湖泊星罗棋布,那金色的太阳升空,大地蔚为壮观,色彩缤纷,我融进光的怀抱中,若临仙境,至今记忆犹新。
倒淌溯源
——十六景之九
历历原上帐如舟,
一溪倒淌入海流;
公主思乡千古泪,
几多悲欢青海头。
倒淌河,溪流入湖。因青海湖进入新构造地壳运动层,湖区流域范围内的地层出现差异性升降活动,致使断裂出现,使河流发生变迁和移位。据《青海湖志》记载:"该河原为布哈河流入黄河的古河道,自日月山、野牛山等抬升以后,阻断外流通道,使河水西流,形成今日的倒淌河。沧桑变化,人莫能为。唯唐代文成公主进藏,传闻将倒淌河喻为公主思乡之泪,则情有可原。倒淌河已形成草原新镇,坐于南北路口。北通青海湖,西进柴达木乃至拉萨;南入花石峡,可通果洛和玉树藏族自治州。
日月同晖
——十六景之十
公主霸桥折杨柳,
唐蕃联姻播九州;
日月山口望乡关,
金银宝镜变石头。
唐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派大相禄东赞到长安求娶文成公主,这件唐蕃联姻的大事,当时朝野震动,从中原到青藏高原留下许多历史佳话。唐王朝有三难婚使之说,据藏文史籍记载,婚使禄东赞(藏语称伦布噶尔 luan bao gar)聪明过人,他料到唐公主到日月山农牧交界处会倍思乡亲,果然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口(青海方言称山口为垭豁,当时日月山被称作赤岭)时驻足不前,说是想念中原的日月。禄东赞为了断公主思乡之情,提前做了准备,说堂堂皇家的陪嫁品中,竟将金银制作的宝镜,在石头上涂了金粉和银粉。公主不信,禄东赞当众拿出石日月让公主看。公主羞怒之下,命人将石日月分别从山口滚下,并发誓说:若再回中原,除非石日月自动重聚!毅然西进而不回首。所以藏语称日月山为"石日月"(藏语"多尼达"dne ni da)。传说毕竟是传说,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她的塑像至今供在布达拉宫,受到游人景仰,毕竟她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女性。
祭海风情
——十六景之十一
清季皇室诏封出,
雁过南楼祭四渎;
蒙藏王公和贝勒,
祭祀台前望高禄。
唐代,唐玄宗于公元751年曾封西海(今青海湖)海神为"广润公"。宋代,宋仁宗于公元1041年加封西海海神为"通圣广润王",并在都城郊区"遥祭"海神。清代,开始到青海湖边祭海。公元1724年,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四川提督奋威将军岳钟琪领兵到青海平息事件。清军在青海湖地区人渴马乏,岳钟琪下令掘地求水得泉,便认为是"青海神显灵",奏报清王朝。公元1726年清王朝诏封青海水神为"灵显宣武青海神",并派遣官员到青海湖边立碑祭海,修建了"青海之神碑"碑亭。这通碑碑文汉满两文合璧。乾隆年间,皇帝又下令并规定每年秋季用"祭四渎"(四渎,即东海、西海、北海和南海)的典礼祭青海湖,并让朝廷钦差大臣会同蒙古族上层王、公、贝勒、札萨克等到海滨祭海。并明令规定,这种祭海和会盟要在清朝政府钦差大臣的监督下举行,蒙古各王、公、贝勒和札萨克必须亲自参加,无故不到者罚扣俸银三年。所以,这种祭海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行为。
祭海在当时有一定程序。由钦差大臣担任主祭,各盟旗上层陪祭。献三牲(马牛羊)、香烛帛等,读祭文、行礼。礼毕后各王、公等争抢献祭的牛羊,称为"抢宴"。其后到蒙古族佛寺东科尔寺参加宴会,称为朝廷"赐宴"。再次,在钦差大臣的主持下举行会盟。先由钦差大臣宣读皇帝"圣旨",然后当面对质一年中各盟旗之间发生的纠纷,由钦差大臣评断处理。同时,预定各旗朝贡、觐见皇帝事宜,然后分发朝廷赏赐的黄缎褂料、翎顶、小刀、茶封等物品。清道光年间,环青海湖藏族也参加祭海活动。
公元1913年北洋政府驻青海办事长官廉兴和西宁总兵马麒曾通过祭海劝说青海蒙藏王公千百户承认共和,"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牌位被改换成中华民国牌位,后来祭海时将跪拜礼改为三鞠躬,赠送礼品中加了孙中山像。祭海于1909—1912年一度中断后,1931年日本侵略我东三省,1932年又进窥内蒙,国民党政府为抚慰青海蒙古族上层,决定派大员主持青海祭海仪式。同年9月9日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派陈敬修为祭海专员,9月13日陈等携带宣传品、礼品等启程赴青。9月23日,有关人员集中到察罕城海神庙举行祭海仪式。仪式由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麟担任主祭。陈敬修一行到达西宁后,与青海省政府联合宴请各大寺院呼图克图、大喇嘛和蒙古两盟盟长、札萨克,以及藏族昂锁、千户、万户、头人等。大通广惠寺活佛敏珠尔呼图克图领衔联名通电表示:"以后誓当万众一心,遵奉中央命令,服从地方政府,以为安内攘外之后盾"。其后国民党大员宋子文、邵元冲、朱绍良等都曾到青海湖之滨担任祭海活动的主祭。
改革开放以来,环青海湖地区的藏族群众于每年农历七月举行民间祭海活动。去年我也参观了祭海仪式,几位活佛诵经,带领仪仗队步行到青海湖边撒风马,抛五谷,乐鼓齐喧,民众沸腾,场面十分热烈。同时藏族骑手们进行赛马,民间贸易也在湖边举行。我们还观看了跳神舞表演,藏汉蒙土等信教群众不时地向扮演护法神者敬献哈达。人民群众总是以朴素的情感参与宗教活动的。对他们来说,参加宗教文化活动,在心灵上得到慰藉,也表达了人寿年丰的企盼。
伏俟怀古
——十六景之十二
走马万里到阴陇,
叶延立国吐谷浑;
青海蓝天牧歌在,
可汗牙帐何处寻?
公元三世纪时,位于我国辽东的鲜卑诸部,鉴于草场纠纷等原因,陆续向漠北高原,阴山陇山地区游牧。其中鲜卑吐谷浑部迁徙到甘肃南部、川西北乃至青海湖环湖地区。从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开始立国,叶延以其祖父的名字命名为国名。吐谷浑国建都于伏俟(si)城。伏俟城经考古发掘在青海湖西岸铁卜加古城(近年来在天峻夸玛尔又发现古文化遗存,或认为夸玛尔遗址即吐谷浑建都的伏俟城)。吐谷浑人在经营环青海湖草原畜牧业和开发柴达木方面多有建树。在长达350年的漫漫岁月里,吐谷浑人培育良马,开拓交通道路,发展周邻间的友好往来。他们冶炼黄金,制作手工业民族用品,在历史大舞台上演出了生动感人的西部开发的乐章。吐谷浑曾在甘青地区多处设过牙帐(即都城),伏俟城是最早的一座牙帐。后期经营白兰故地(今果洛黑海莫可德哇一带),史籍多有"退保白兰"之说。
草原晨曦
——十六景之十三
金滩银滩八宝滩,
红花绿草黄金莲;
洛宾足迹无觅处,
一曲情歌天下传。
海北藏族自治州有金银滩草原。每逢夏季草原风光无限,一派生机。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先生(1913--1996年),于抗战期间曾深入到海北金银滩草原采集民歌,搜集、记录、改编民族民间音乐,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他的这首歌,来自民间,经过升华后又走向民间,在人们中间传 唱,经久不衰。这是作曲家深入生活,在人民大众文艺的沃土中提炼出的经典歌曲,成为西部歌曲中的名曲之一。这首歌以绵长、优美的音调抒发了作者对金银滩草原儿女的深深怀念。
环青海湖各民族能歌善舞,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对草原怀有深切的热爱之心。有时候牧民青年男女欢歌对唱,度过许多不眠之夜,他(她)们乐观豁达的性格在欢声笑语中流露无遗。其中藏族的情歌寓意深刻,比喻形象生动,我节译一首环湖藏族情歌,以飨读者:
男:我心爱的年轻女友,
二八妙龄小珊瑚一颗;
你那美丽的身姿如珍珠,
一切美德,你都拥有!
头人下了命令,
要我到天涯海角;
我没有不去的自由,
请牢记我这唯一的男友!
女:朋友要走的消息传来,
我如雪山般纯洁的心灵,
没起雾却被浓雾罩盖,
我这双不听话的眼睛,
没有泪水却涌出河水。
我一如既往地爱你,
朋友,请从心底里放心!
黄花万金
——十六景之十四
夏云流转天放晴,
风吹黄花万点金;
蜂忙蝶舞缘何事,
静听山间鸟弹琴。
七八月间,青海湖边大面积油菜花盛开,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游人在湖边留影,背景层分,色彩十分艳丽。油菜籽耐高寒,是青海高原重要的油料作物。青海各族人民群众将这种食用油称作青油,油食多用青油、白面、香豆、姜黄、红釉制成,色香味俱佳。如蒸卷、月饼、油花(或作砖包城)、油饼、锟锅、锅盔等民间面点食品,都离不开青油。炒菜也多用青油,加青盐、花椒,各类蔬菜美味可口。青海省化隆、门源等地盛产青油,近代以来有"化隆的油,遍地流"或"门源的油,遍地流"之说。每逢盛夏季节,油菜花开,内地养蜂者纷至沓来,在油菜花地边放养蜜蜂,取蜂蜜出售,又是一番高原民俗风情。
春风释冰
——十六景之十五
千里寒风起,
冰花封冻时;
满眼晶莹玉,
力挽狂澜急。
静听滚雷过,
龙宫乐迟迟。
一宵春使来,
水光连天碧。
青海湖冰封冰释,皆赖风力。寒风凛冽,湖水冰封;春风吹来,一夜解冻而碧波连天。为了使读者了解这一奇妙的湖水变化,特录《青海省志·青海湖志》中"湖冰情"一节文字如下:
青海湖水体巨大,积蓄的热能较多,且含有盐分,其冰点略低于河水。因此它的初冰、封冻日期比湖周河流稍迟,冰期时也较短。一般在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中旬见冰,开始为少量冰花,以后不断增多,像油花在湖面随风漂浮。与此同时,湖水边也出现岸冰,随着气温的下降,岸 冰不断增宽,遇较大风浪时,岸冰又被吹散,呈冰块漂流湖面,如此反复数次后,当岸冰达到相当宽度时,遇无风降温天气,一夜之间即可封冻。初封封冰层较薄,常被大风吹开,冰块随风浪 漂浮至湖东南岸一带。风停后,湖面遇冷又再度封冻;有时反复数次,才能稳定封冻。大部分湖面是平封,但东南岸部分地区常出现立封。稳封后,随着气温继续下降,冰层不断增厚,当冰层达一定厚度时,即不再增厚。历年最大冰厚值为 0.69 米,由于封冻前风浪的影响,湖东南岸累积冰凌较多,因此东南岸的冰层比西北岸略厚 0.06~0.12米。
青海湖封冻之初,如值夜晚气温骤降,冰体常炸裂形成许多裂缝,裂缝一般宽度为0.2~0.3 米,在距岸边较远处,也出过宽 10 余米的裂缝,若冰钩饵放入裂缝水下,即能钓得湟鱼。而在局部地段,因冰体相互挤压,常沿裂缝方向起拱形成冰楞。冰体炸裂时,发出巨响。似滚雷连绵不断从湖心传来,夜深寂静,听之甚是惊人。古代当地牧民不解其故,说是水底龙宫在奏乐。
春天,当气温转为正值后,湖冰开始融化,冰盖表面逐渐融成蜂窝状,冰体结构酥松,遇大风,湖面冰层即被吹裂,出现清沟和大浮冰,随即解冻,因冰块相互挤轧塌陷,也能发出巨大轰鸣声,如风力强劲,则能将近岸冰块吹上湖岸达数十米远,沿途土坎不平处一扫而光,若遇陡岸,冰块即簇拥峭立而过,其势迅猛,锐不可当,场面惊心动魄,甚为壮观。解冻日期一般在3 月 18日至 4月 21 日,浮凌 10 天左右,冰期即结束。
《西宁府新志·青海凝冰》记载:"每岁长至(冬至)前数日,水无纤冰,一夕,闻轰轰大炮声作自海中,震天动地,诘朝视之,满海凝冰,如万顷琉璃。迨至立夏前数日,轰响如前,一宵解冻。水光澄碧,曾无点渐,其节气之验若此。"《西宁府新志》中提到的湖面封冻期为冬至前数日至立夏前数日约130天左右,而现在湖面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112天,这说明现在的湖面封冻期较200年前为短。
青海湖封冻解冻应冬至和立夏二节气的气温变化而来,其景壮观,游人莫若一验。1962年立夏前,我曾在青海湖南岸的黑马河青海民族学院的农场参加劳动一月。时值湖面解冻期,劲风吹得我和同学们在棉布帐篷内困坐,帐篷扎在凹地避风处,且有木料压边,还有床板,30多位年轻人住在一顶帐篷内,劲风吹得帐篷东摇西晃,记得是东风三日,又西风三日,忽一日满湖白冰一下子消去,碧湖又显,一马群在帐边,知是大风吹来。当时年轻,风力所阻,也风力资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子新城
——十六景之十六
昔日基地振国威,
试制原子闻惊雷,
游人指看弹痕处,
钢铸厚壁不可摧。
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一西海镇,原来曾作为中国原子弹研制基地,被称为"原子城"而与世隔绝。这个海拔3100米的高地,在中国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记下了浓重的一笔。这座原子城原名二二一厂,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许多著名科学家曾在这里付出了他们的心血。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这个基地位于青海省,曾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作出历史贡献。这个基地环境的整治,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法规的要求,并已通过国家验收。目前基地原址已移交地方政府安排使用。
如今的"原子城"仍有当年试验场的遗址,还有厂房车间;还有著名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等居住过的"将军楼"。邓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下榻的招待所已成宾馆。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矗立在西海镇街头。国家从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出发,严肃认真地对基地核污染场进行了科学、严格、彻底地处理。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按国际标准检测验收,当地的土壤、水质、牧草等各项环境指标完全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人们游览西海镇,回想当年的先行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初,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境况下,研制基地的建设者们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包括科研、生产、生活基地的水、电、路、暖等。我国的优秀科学家们在高海拔缺氧地区攻克了核武器的研制难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国际核垄断。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终于吐气扬眉,坦然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拥有了核武器,但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游人走进西海镇,听一曲中华民族的正气歌。
来源:青海旅游系列丛书《青海湖》谢佐著
欢迎投稿:
海北州文联
投稿邮箱:2521462137@qq.com
联系电话:0970-8646612
投稿说明:
1.投稿范围:文学作品(题材不限),摄影、书法、美术等各类作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2.专设校园天地,中小学等均可投稿。
3.投稿作品必须为作者原创,未在其他公众号发表,文稿责任自负。
4.作品内容自行校对,须附文章配图、作者简介、联系电话,作者照片(可不附)。
5.优秀作品择优刊发至《金银滩文学》杂志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海北州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