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前几天,闺蜜跟我吐槽。
说这个学期,她给小野制定了一系列“学期赶超”计划。
在闺蜜的督促下,小野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才睡觉。
每天都忙着完成作业,拓展学习,预习下学期的功课等。
可让闺蜜气愤的是,这一个学期都要过去了,小野不仅学业进程缓慢,成绩也不见进步。
闺蜜提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小野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回答“不会”。
给他做了一套数学卷子,分数更是惨不忍睹。
闺蜜真是很无奈,她想不明白,儿子明明每天都认真学习,怎么就是不见提高。
其实,小野确实很勤奋、也很努力;
但事实上,如果方法不得当,再多的努力和认真,其实都是一种“假努力”罢了。
只会慢慢拖垮自己
一位班主任老师跟我讲过,之前带班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女孩。
每次上课总是坐第一排,老师说什么她都记得特别认真,整个本子写满了课堂笔记,还有五颜六色的荧光笔记号。
下课老师在现场答疑,她也凑到前面去听。
问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问,她半天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好意思地说:“我再消化消化”。
据女孩父母反馈,孩子在家也很努力,经常学习到深夜。
原本想着,像她这么认真、努力的孩子,成绩一定很不错。
可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她很多科目都不及格,大部分答错的题都是因为理解不透彻。
后来朋友专门找她聊,才发现她身上有很多问题:
上课光顾着记笔记,实际很多东西并没有消化理解;
做题的时候,不懂就翻答案,看完就以为自己懂了;
学习没什么计划性,想到啥就学啥,很难有量的积累……
很多时候,孩子学习的时间和成效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是说你花费时间多,效果就一定好。
郑州外国语中学的董远老师做班主任时,曾在班里60多个孩子中做过一个小调查。
她专门抽出一天时间,让孩子们在当天同样的作业量的情况下,记录每个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完成得快的孩子,仅用了一二十分钟就完成了,完成了之后,还看了一部英文电影。
而完成得慢的孩子,整整花了5个小时!
董远老师说,她观察发现,那些作业完成得快的孩子,往往质量还非常高,成绩也非常好;
而那些作业完成得慢的孩子,也并没有想象中慢工出细活的效果。
其实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两者的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低的孩子,哪怕再努力都是无用功,等到了高年级,将越学越吃力。
只会成为孩子学习的阻碍
很多父母都喜欢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但很多时候,关心都只限于嘴上。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赵玉平讲过一个故事:
有天,一位当妈的朋友忽然给他打电话,上来就是哭诉:“赵老师,这日子没法过了!”
原来,某天她在家里打扫卫生,看到上初三的儿子从房间去客厅倒水,她就顺嘴问道:“作业写完了吗?”
没想到儿子暴跳如雷:“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你少管我!”
说完,他就回到屋里,“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这位母亲懵了,自己本意是想关心下孩子,没想到孩子反应如此强烈。
后来,赵玉平找这个男孩谈心,才发现,原来妈妈每天都会催着他学习,甚至一天问好几遍。
每次问他作业写完没,他回答写完了的时候,妈妈就会说:
“写完了还在沙发上发呆?还不抓紧时间去做做习题,背背单词!每次都是我推一下你动一下,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你这样对得起谁啊?”
但如果他回答没写完,妈妈又开始指责:
“没写完,没写完还不抓紧时间去写?就这破学习态度,你对得起谁啊?”
尽管妈妈是出于对男孩的关心,但在妈妈长期的唠叨、催促下,这个男孩烦不胜烦。
每个家长都想要做孩子学习路上的帮手。
但是如果不在行动上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只用抱怨和唠叨表示“关心”,其实不过是“伪关心”罢了。
最后只会在无形当中,成为阻碍孩子成长进步的绊脚石。
《父母的觉醒》一书中写道: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孩子不能“假努力”,家长不能“假关心”,找到合适的方法,“教”与“育”才会有成效。
想到让孩子达成“真努力”,父母要帮孩子做到这3点:
1,提高专注力
很多孩子学习效率低,其实就是因为专注力差,经常写一会儿作业就东张西望,或是玩玩手头的东西。
想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父母或许可以使用番茄钟时间管理法:
根据自家孩子的专注力情况,设置“番茄钟”15-30分钟左右,中间需全神贯注,一旦孩子开小差,则重新计时。
闹钟响了就开始休息5-10分钟,再进行下一轮番茄钟。
这样时间一长,能慢慢提高孩子的时间规划能力,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提高效率。
还有,记得给孩子一个安静的氛围,在家里不要大声讲话,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空间。
2,做好学习规划
通过对学霸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学习规划的高手。
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张喜悦,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
她的暑假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
每天5点50起床,11点准时睡觉,每个时间段具体学什么,规划得一清二楚。
此外,她也会在早中晚留出足够的时间,供自己吃饭休息。
快到寒假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作息时间表,对睡觉、起床、吃饭、学习、玩耍、锻炼等时间做好规划。
记住让孩子松弛有度,孩子不是做题机器,一直学习,不是最大化利用了时间,而是低效化了勤奋。
劳逸结合,才能让大脑更好地工作,学习效率也更高。
3,学会独立思考
很多人学习看似用了十二分功,却动笔不动脑,懵懵懂懂,学习效率极其低下。
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一切努力都是作秀。
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训练。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让孩子多多思考,自己一步步地探索答案,发现多种解题思路。
平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多提问、善提问,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孩子思考的欲望。
唯有把知识与思考相结合,才真正触及到了学习的本质。
与此同时,父母真的关心孩子,就要做到这“三不要”:
1,不要唠叨性询问
很多家长经常在孩子学习时表达关心,随意干扰、打断孩子。
比如孩子在认真写作业、阅读的时候,家长时不时“嘘寒问暖”,问孩子冷不冷、饿不饿、学得怎么样了。
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在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磨蹭拖延。
比起提高注意力,懂得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才是最紧要的事情。
因此,家长在孩子专心学习时,尽量不要去打扰他,可以在一旁安静地看书、工作,给孩子做一个表率。
如果实在想询问,也要等到孩子学完休息的时候,这样询问:
“今天有哪些收获?”“有没有需要我们帮忙的事情?”
这也是在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父母能做的有限”。
2,不要监视性陪伴
教育工作者杨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男孩刚上一年级时,妈妈就每天在一边盯着他写作业。
男孩觉得烦躁,做作业时,总是东摸摸西搞搞,妈妈不催他就不动。
时间久了,他就直接跑到一边玩,本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的作业,他总是一拖再拖。
最后结果就是,母子俩为作业斗争一晚上,孩子只字未写。
很多父母陪写作业时,喜欢盯着孩子的字、坐姿、小动作,哪里不满意就拎出来敲打一番;
这样一来,陪伴就变成了监视、控制,带给孩子的更多是紧张和压力。
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接纳、不满意,自信心也会受到损伤。
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学习自由,除非孩子需要帮助,否则不多加干涉。
3,不要否定孩子的努力
在平时和其他家长们的接触中,我时常听到这样的话:
孩子特别懒,不爱背单词。
孩子每天都做大量习题,就是成绩上不去。
孩子一学习就磨磨叽叽的,也不知道把精力花在哪了。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孩子,要看到孩子的努力。
父母要和孩子坦率地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孩子真正的困难是什么,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期间要不停地肯定和鼓励孩子,陪他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尽力陪他一起解决掉遇到的困难、苦恼、压力。
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我们要帮孩子戒掉“假勤奋”,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他在未来的学业上才会游刃有余。
毕竟只有努力学习的人,才能拥有选择未来的权利。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优秀。
愿每位父母都和孩子手牵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起见证奇迹的模样。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