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越来越笨”, 是保胎技术滥用酿出的恶果吗?

教育   2025-01-11 07:05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鸢尾花花儿

来源:精英说(ID:elitestalk)


近日,一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视频,分享了自己的困惑:感觉现在的小孩越来越笨了?
 

网友的感慨,很多吸引了不少同行的热议:

老师们的评论让更多的家长加入了讨论,面对这种担忧,有网友提出了一种猜测:是不是因为现在保胎技术厉害,让很多质量差的胚胎也存活了下来,导致各种有奇怪毛病的小孩都顺利被生出来了?

底下来自四面八方的评论蜂拥而至,有的赞成有的反对,那么这个观点背后有科学支撑吗?我们的孩子真的越来越“笨”了吗?

保胎技术与孩子“笨”有多大关系?

1、保胎会不会把质量不好的胚胎保下来?

众所周知,人类胚胎的生长,犹如植物种子的萌发,既与“种子”本身,即胚胎的质量有关,又受“土地”的条件,即母体环境的影响。

现代所谓保胎技术,主要指通过药物、手术、心理干预等手段,预防或治疗孕期并发症,以降低早产、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现象。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保胎药大致分为补充孕激素类、补充维生素类、宫缩抑制类、免疫抑制类、抗炎类等几个类别,它们分别针对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凝血因素、感染因素等进行用药;此外保胎手术有宫颈环扎术、宫腔内羊膜腔灌注术等,主要治疗的是宫颈功能不全和羊水不足。


以上手段全部着眼于改善母体环境,至于受精卵本身发育不良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畸变、胎停、嵌合、葡萄胎等等,保胎技术其实爱莫能助。

2、保胎药对孩子健康是否有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尤其有的人求子心切,不遵照医嘱,长期不当使用保胎药,对胎儿生长发育的确存在一定风险:

黄体酮过量服用或服用时间不当,可能会造成过期妊娠,以及增加胎儿生殖器畸形的风险。

免疫抑制剂强的松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过量服用有引起胎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可能。

抗凝血剂阿司匹林,妊娠晚期长期使用可致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过早关闭,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

抗宫缩剂硫酸镁过量使用可能造成胎儿骨骼发育异常。

前列腺合成酶抑制剂吲哚美辛对胎儿的影响有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心力衰竭和肢体水肿、肾脏血流减少、羊水过少等。



但这些都是对胎儿体格健康层面的副作用,而网友罗列出来的孩子们的问题,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等更多是神经和精神层面的,保胎药是否增加这方面的风险呢?目前能找到的权威文献只有两个:

  • 以色列海法大学一份不孕症研究分析了1999年至2008年在以色列出生的近11万名男孩,接受黄体酮治疗的妇女的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要比未接受黄体酮治疗的女性的孩子高1.5倍。

  • 2017年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发布了一项研究称,叶酸和维生素B12在母体内的含量与新生儿患自闭症的风险之间可能存在“U”型关系,即过高和过低的叶酸水平都可能增加新生儿患自闭症的风险,其中, 叶酸和维生素B12 同时超高的妈妈, 其新生儿患自闭症的风险高了17.6倍。


而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是与外界沟通交流存在障碍,智力低下只是合并症状,自闭症患者中有30%患者智力是正常甚至超常的。新晋世界首富马斯克,回忆录中自爆曾确诊阿斯伯格综合征,而其青少年时期的IQ值据说达到了155。

综上,所谓保胎技术让有问题的小孩越来越多的论断,不能说完全是无稽之谈,只能说有点牵强附会。那么我们的问题又来了:到底是什么让网友们产生现在孩子越来越笨的困惑?

此“笨”非彼“笨”

  • 现在孩子对学习没有主动性;
  • 注意力无法集中;
  • 体力差,经常犯困;
  • 对话没反应;
  • 不会跳绳、不会系红领巾、不会系鞋带;
    ......

发现了么,网友们罗列的这些孩子变笨的“铁证”,和我们通常所说的IQ(智力商数)——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等完全是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前者说的是孩子往大脑盛装知识的意愿和能力,后者则单单表征孩子大脑容量的大小。IQ、盛装知识的能力与学习能力又存在着如下关系:


简单来说,IQ就是大脑的容量,而学习能力则是由向大脑中“盛装知识的能力”和“大脑容量”共同决定的。IQ高而学习能力低的人因为努力不够,没有向大脑中盛装足够的知识。而IQ平平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则靠拼命学习,在有限的大脑中盛装了足够的知识。

由此可见,IQ虽然重要,可为了充分利用其容量,还必须具备“盛装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被称为人类商数、人性智能,涵盖了专注力、主观能动性、坚持能力、沟通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绝大部分由大脑前额叶皮层掌管,与人类其他脑区不同,前额叶皮层的成熟时间相对较晚,一般要到25岁以后,才能完全成熟。且前额叶的发育依赖于亲身经历与体验,他人的说教、经验、讲道理对前额叶的发育无益。人所处的环境越复杂、所在的社群越庞大、经历的事情越多,越能促进前额叶的发育成熟。

然而不幸的是,06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生长环境正在发生以下几大变化:

1、养育方式趋于精细,日常学习生活起居被过度安排与代劳。
2、生活环境趋于单一,缺少玩伴,缺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3、过早、过多卷入刻板的指标化评价体系。
4、过早、过多浸淫在被算法支配的网络世界里。

其实,即使不用这些高大上的脑科学知识,单单和我们自己的童年比起来,现在的孩子大多课间不能自由追逐玩耍,回家路上不能下河捉螃蟹上树掏鸟窝,除了平时上学,周末还需要上培训班,假期需要发展特长。

孩子们日日做的都被外界要求的事,自己能独立掌控的时间太少,主体性没建立起来,主观能动性当然差

孩子们天天被框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360度无死角被成年人看管、呵护,独立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人之为人最基本、最直觉的能力还没发展出来,就匆匆开始学习高度凝练的、逻辑性的知识,可不缺点动手能力和生活常识么?

现在的孩子,从受精卵开始被规划,婴儿开始被比较,幼儿园开始被评价,小学开始被分级,初中毕业被筛选,从卷子上能考多少分,到钢琴过了几级,从跳绳一分钟能跳多少个,到身高多少算合格,都有任务有指标,都能被分出个优良中差,不怪孩子们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哦,不对,手机是个例外,因为它能让孩子们得到片刻的放空,它能给孩子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及时满足,然而恰恰是这种多巴胺的诱惑,正在悄无声息地偷走孩子们的专注力。

以上种种,让现在孩子与过去孩子相比,总体上是少了一些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蓬勃生气,是应该引起社会的警觉,但因此说他们“越来越笨”多少有点言过其实。

社会变化得太快
孩子跟不上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在直观感受上越来越多地遇到有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狂躁症、感统失调、发育迟缓等问题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1、患病率本身在增加,就诊意识也在提高

对未成年人精神障碍,一线精神科医生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感受一致,这些年问题愈发严重,但医生们坦言,到底是患病率本身在增加,还是就诊率、就诊意识的提高,目前学界并没有明确答案,更有可能的是,两种原因都有。

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表示,自己刚刚参加工作的1980年代初,接诊的病人多属智力低下,专业人员称之为“精神发育迟滞”,或者是重性的精神疾病,包括儿童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因轻型的精神障碍、对立违抗、抑郁、孤独症等障碍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比例大大增加。

无独有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主任医师柯晓燕及国内其他专家团队曾联合开展过一项时间跨度长达10年、涉及全国13个中心城市关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调研,调研显示2021年时筛查阳性的患儿中就诊率为24%,但10年前的2011年,就诊率只有10%。

2、随班就读政策让越来越多特殊儿童进入大众视野

来看看为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我们国家这些年特殊儿童教育政策的变迁脉络:

1994年制定《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将随班就读制度确定下来。

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中提出普通学校应当接受具有接收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2010年,《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

2021年,《“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


好巧不巧,2006年《义务教育法》相关条例修订,正好网友们感到这个年份以后出生的孩子有问题的越来越多。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过去有缺陷的孩子大部分都跟家里呆着,鲜少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大家看到听到的少现在特殊儿童大部分能进入普通学校,与大家产生交集的机会增多,所以被看到听到的几率自然增加了?

3、苛刻的评价体系,日渐容不下孩子正常的个体差异

家有义务教育阶段的网友都知道,现在的小学数学,课本基础知识虽然不难,但考试时为了考察孩子在具体生活场景中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表述上各种挖空心思的创新,个别题目甚至正朝着脑筋急转弯的方向狂奔。


上图是一年级上册的配套练习,平心而论,我们上小学一年级时,题目哪里有这么多拐弯抹角?

再比如现在的语文,小学五六年级考察课外阅读能力,四大名著是重点,考试要求孩子们熟读,能回答出小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人物,并且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但问问身边的成年人,有多少人认真读过这几本书?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回答出这些问题?

因为考试的难度是循序渐进增加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长期浸淫在这种环境里,可能会对题目的难度感觉失真,部分家长在剧场效应的驱使下对孩子成绩又过于焦虑,两相叠加,都容易变得对孩子学业上的一些正常个体差异缺乏容忍度,变得太爱贴标签,自己应付不来的,就说是病,得上医院。

然而现在医院里做的测试量表,有的已经滞后于时代,不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了——人手一部手机的行为特点已经不能用电脑时代的行为常模和准则去评估了。更何况在他评量表中。当大人觉得孩子可能有“病”,并带着这种心理填写量表的时候,很容易对号入座,有很多主观的偏差。


可能更多的时候,明明是大人病了,却是孩子在替我们吃药;明明是养育环境太冷漠,我们非说是孩子不主动;明明是人的问题,我们非要把一切责任推给技术。

当然这里不是在否认有的孩子可能先天自带瑕疵而来,而是强调那些我们本可以做的更好的,应该做的更好的,更健全的特殊儿童支持系统,更弹性的养育环境,更包容的评价体系……

参考资料:
1、@有玺医疗
2、@生殖圈
3、@丁香园妇产时间
4、潇湘晨报
5、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9岁之壁》
6、《爸爸真棒》公众号

作者: 鸢尾花花儿,精英说作者。认真带娃,认真写字,拥有两件军大衣的80后宝妈。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精英说(ID:elites talk),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