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关于寒假怎么过,向来是家长们的热议话题。
有一项名为《你好,寒假!》的调查问卷。
数据显示,34%的孩子有自己的打算,66%的小孩对寒假完全没想法。
大多数孩子就是等通知、听安排,再看看父母如何打算。
而父母们呢,对过寒假也存在两种极端。
一种奉行“快乐教育”。
都放假了,必须让孩子撒欢玩耍,至于作业,可以开学前补,至于成绩,开学后再说;
另一种是“卷王体质”。
借假期弯道超车,让孩子比平常学得还多,至于孩子的身体和心情,就先让位于成绩吧。
一味的“快乐教育”耽误了学习,而“内卷教育”又引起更多的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
到底怎么做才合适呢?
其实,也不难。
把放养与苦学中和一下,就能让孩子既快乐又不耽误学习。
今天,分享以下6点经验,希望能给家长们一点思路。
立目标 ,但目标的制定要有孩子参与
为寒假定个目标,是不少家长的首先。
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一是,直接给出目标,强制孩子执行;
一是,处处听孩子的,没什么思路和原则。
前者剥夺了孩子主动性,后者容易让孩子蹉跎时间。
《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一书中,就给出一点建议:
“先抓住1~2个最重要的点,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标。”
所谓“重要的点”,就是孩子下一阶段最需提高的是什么。
是写作业的速度与专注力,还是战胜学习时的畏难情绪?
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还是综合提升各科成绩?
而后以开放的姿态,邀请孩子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
在书里,作者项目老师,举了个例子。
她和女儿先分析了一下情况,女儿认为语文成绩亟待提升。
于是,她先启发孩子说:
“我们一起看看,要想学好语文,假期里能做什么呢?”
女儿毫不迟疑地说:“多阅读!”
而后,她继续引导:
“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写作。”
这时,女儿犯难了,说道:“可是妈妈,我不知道写什么?”
“写日记呀、游记呀……都可以。”
女儿一听,思路瞬间打开。
而项目老师也借机用“SMART原则”,马上带孩子进行目标制定。
所谓“SMART原则”,就是具体和量化。
比如,一周写一篇日记,每天阅读半小时,一个月读完一本名著等等。
有孩子的参与,我们能更准确把握她的心思。
而这样制定出的目标,也更容易被孩子接纳和执行。
做规划,但要预留出玩的时间
教育专家王金战从教四十多年,带过一个49名学生组成的班级。
那年高考时,49人有37个考进了清华北大,还有10人考上剑桥牛津。
谈到教育经验,王金战表示:每个孩子之间看似差的是分数,实则根本源头在规划能力。
然而具体到生活中,我们往往是一边很重视规划,一边又没有耐心为孩子“量身定制”。
于是一到寒假,就有不少家长直接从网上打印一份“学霸寒假日程表”。
什么从7点起床跑步、8点听英语、9点上补习班……
一直到晚上10点,安排得满满当当、密密麻麻。
这哪是放假,简直比加班都累。
如此过多过细的安排,又缺乏人性关怀,孩子好好执行才怪。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是需要玩需要快乐的人。
所以规划中,一定要预留出孩子玩耍的时间。
至于怎么预留,预留多少,还得拉着孩子一起商量。
比如,上午学习,那下午就去踢球;工作日去补习班,那周末就去户外撒欢。
美国儿童行为研究学家LynnBarnett通过大量研究证实:
自由玩耍能够有效缓解孩子的焦虑感,让他们摆脱压力,顺利平静下来。
最关键的,是有利于大脑发育。
因为玩耍本身就是一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
调作息,先让孩子把觉睡够
很多家长心疼孩子上学辛苦,一到放假就想着让孩子睡懒觉。
最开始的一周,这样做可以,但天天如此就容易导致孩子作息混乱。
所以从第二周起,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
但原则还是先保证睡眠,早睡早起就是最佳选择。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表达过这个意思。
但很多人提出质疑,早睡的话,做功课时间就会被压缩。
于是他建议,把学习放到睡醒后的一段时间,类似于晨读。
因为科学实验早已证实,脑力劳动安排在睡醒后10小时内才合情合理。
苏霍姆林斯基给了一个作息表,大家可以参考。
低年级孩子,九点睡六点起;高年级孩子,推迟一小时睡觉,五点半起。
考虑到是放假,我们可以让孩子再晚起一小时,基本上八点前起床就行。
亚里士多德说:在天亮之前起床,将有助于你的健康,财富和智慧。
帮孩子养成“晨醒人格”,也有利于他开学后顺利进入状态。
补功课,课外读物是很好的调节剂
讲个我自己的经历。
高中时,每到寒假,我都会提前为自己准备几本课外读物。
一本名著、一本诗集、一套中国历史、一本言情小说。
为的就是学习之余“换脑子”。
每当我做题做烦了,背单词也老忘的时候,我就开始看课外书。
但我都提前定好时间,要求自己就看一个小时,绝不沉迷。
我发现,这样换换脑子后,再去学习,效率会很高。
而且,因为这些书,我的整个假期充满了乐趣。
教育学经典《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中指出,孩子厌学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背景知识不足,导致学习内容抽象乏味;知识不能迁移,导致学习知识点孤立零碎。
也就是说,学习没后劲的根本,是忽视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整体性。
而课外阅读,正好弥补了这一点。
用一种学习来缓解另一种学习,简直是又快乐又高效。
多运动:别只催孩子,家长也要动起来
如今素质教育的观念下,社会各界早就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了。
就像我自己,从女儿三年级起,就给她报了跳绳、轮滑和篮球班。
我本想让她坚持到高中,但到初中后,我就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这么运动,孩子压力好大,非常抵触。
这就像我去健身房,不去吧觉得不对,去呢又很发愁。
直到我看了《奔跑吧孩子》一书中,作者燕子的分析才恍然大悟。
她说,如果把运动列为必须完成的事,那么运动和学习一样,都会转化成压力。
所以,燕子老师给了两点建议。
首先,运动需要家长陪伴,这是一个亲子沟通的绝好机会;
再有,运动要选择最方便的,比如,跑步、爬山、打羽毛球等等。
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活动活动。
寒假时间充裕,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晨跑散步爬山。
当运动不再是一种强迫,当我们提供高质量陪伴,运动才是对学习的放松。
常出门,在生活中求知其乐无穷
美国作家路易斯·海,在一次访谈中,说过自己假期中的趣事。
每到寒暑假,她不会憋在屋里埋头学习,而是带着好奇心走出去。
她说:
“对我来说,生活就是一种教育。每天我都会放开自己的思想,去发现新见解、新人物、新观点,用新的方式来理解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我了解得越多,世界就越宽广。”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言的,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中求知,其乐无穷。
比如,学了小数后,可以让孩子去菜市场,用小数表示自己买东西的价钱。
比如,学了“轴对称图形”,可以让孩子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美学;
比如,学了宋朝的历史,可以让孩子去文化古迹,感受一下时空的碰撞;
再比如,学了诗词歌赋,可以让孩子在相似的场景下感受诗词里所描绘的景致。
好的教育,不在别处。
就藏在日常的一饮一食、一言一行里。
写在最后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有个发现:
人们对一切人、事、物的掌握取决于两点——
高峰时的体验和结尾时的感受。
若想让孩子度过一个愉快又充实的寒假,我们就要给他这两种体验。
既不能把他捆在书桌前,也不能放任自流。
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前提是先睡好觉,玩痛快了;
想给寒假一个美好的ending,也离不开目标与规划的制定。
只要一家人都用心,孩子就一定可以拥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假期。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