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作者:主创团·筱恬
那天,在商场偶遇了久未联系的好友。
快一年没见,她竟憔悴了许多。
寒暄中她坦言,自己前段时间得了神经衰弱和轻度抑郁,好在最近已有所好转。
未等我细问,好友苦笑一声,主动道出了原因:“都是被娃给气的。”
听罢,我完全惊呆了。印象中,好友的儿子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不错,体育出色,自律上进,让父母省心。
此前,好友总会隔三差五在朋友圈里分享儿子的日常,自豪之情溢满屏幕。但不知从何时起,她从朋友圈里消失了。
时至今日我才知道,原来,那时的她正深陷在养育的一地鸡毛中,备受煎熬。
未曾想,那么优秀的孩子,居然都会让父母气到内伤。这到底是为什么?
外人觉察不到的攻击,伤父母于无形
好友缓缓向我说出了真相。
一直以来,尽管在外界看来她的儿子懂事又优秀,但他们的亲子关系却越来越拧巴。这种感觉,在儿子升入初中后愈加明显。
说孩子态度恶劣、顶撞父母吧,也不至于。他还是那个温和的男孩,但是在很多琐事上的表现都让好友倍感受伤。
比如,每次好友提醒或关照他做什么事时,当时他都会答应得好好的,转头却必掉链子。
面对批评同样如此。他总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把阳奉阴违做到了极点。
记得有一次家族聚会。开饭前,好友让儿子先去洗个手。可一连说了好几遍,儿子只会答复“知道了,等下就去”,却始终无动于衷。
没多久,姑姑走过来,招呼所有孩子去洗手。没想到,儿子这时候蹭的一下冲进卫生间,那积极的表现完全判若两人。
除此之外,好友在很多方面都能感受到儿子的不友好。
很明显的一点,他对周围所有人都热情而健谈,偏偏面对妈妈却是另一副模样,表情淡淡的,问什么都是“哦/好的/随便”来应付,对比天差地别。
还有一次,她在检查儿子的课外作业时,发现有一道题是分别描述父母亲让自己最钦佩的地方。
儿子给爸爸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优点,可在妈妈那一栏里,只有寥寥几笔:“呵呵,没有!”
刺眼的字,深深扎疼了好友的心。
她恍然发现,原来儿子并不是习惯拖延磨蹭,也不是健忘,更不是青春期性格大变。之前所有的疏离和对抗,其实都只针对她一个人。
更心塞的是,她被儿子这种隐秘的恶意惹得心情压抑,却根本无人理解。每当想和丈夫吐槽时,对方总认为她是小题大做,反过来指责她:“多大的事,至于嘛?你就是太敏感了。”
就这样,面对儿子的不亲近和冷暴力,好友把负面情绪闷在心里,直到日积月累,健康亮起了红灯。
说到激动处,她红了眼眶:“我对这孩子掏心掏肺,他却好像越来越讨厌我。我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好友的经历,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词——隐形攻击。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孩子对父母的冒犯都是激烈而爆发式的:哭闹、顶嘴、处处对着干……
但有时,孩子明明乖巧温顺,却总会做出一些让家长特别无语的事情:
让ta抓紧时间,反而越催越慢;
让ta吃饭不要浪费,每次都会剩最后一口,说吃不下了;
对大人的要求满口答应,却总是食言;
大人越是看中的考试,就越是莫名其妙地考砸;
看上去情绪稳定,却对父母态度冷淡,惜字如金……
甚至还有的孩子,会反复弄坏或弄丢父母的东西,被发现后又解释说不是故意的。
这些隐蔽的对抗行为,就是隐形攻击。在《隐形攻击》这本书里,心理学家蒂姆·墨菲对此做出了定义:
“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换句话说,如果你发现孩子一直有意无意表现得表里不一,总让你窝火却又很难明确说出问题在哪儿,这未必是他不懂事或青春期叛逆,说不定是你遭到了孩子的隐形攻击。
隐形攻击的背后,是孩子在表达不满
心理咨询师廖琦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初三学生小勇学习努力,平时成绩也很优秀,但每逢大考他必考砸。
他的妈妈作为老师,想尽办法提高儿子的心理素质,却丝毫没有效果。无奈之下,母子俩找到了廖琦。
见面之后,妈妈忍不住先感慨起来:“我是优秀教师,培养了那么多学霸,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我觉得自己真丢人!”
听了妈妈的这番话,小勇低下头,看上去非常难过和自责。
咨询过程中,廖琦让妈妈回避,留下她单独跟小勇沟通。
让人意外的是,就在妈妈离开房间的那个瞬间,小勇脸上愧疚乖巧的神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倔强的表情。
通过深入交流,这个男孩终于承认,他就是不想考出好成绩:“不知道为什么,等拿到大考的成绩,发现不怎么样时,我心里一开始总闪过一丝快感,然后才会有丢脸和失败的感觉,觉得又考砸了,又让妈妈失望了。”
原来,小勇的父母把成绩看得很重,平日里不要求儿子做任何事,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同时,他们还总是让小勇要懂事听话,反复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争气”。
对于这一切,小勇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甚至还不止一次表示,要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但在内心深处,他却非常反感。
“我讨厌他们(父母),他们一天到晚围着我转,让我烦不胜烦。但我很快会对自己说,你怎么能恨爸爸妈妈呢?他们对你那么好,那么无私,你反而恨爸爸妈妈,你还有良心吗?”
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每次大考考砸成为他隐形攻击父母的手段。廖琦剖析了其背后微妙的心路历程:
“父母最在乎成绩,那我就偏偏不考好。但我看上去也努力了,所以父母也怪不了我,反而会更加遗憾和内耗。”
这正是小勇潜意识里希望达到的目的。
所以说白了,会隐形攻击的孩子一般都长期处于对父母不满的状态中。但他们作为亲子关系中的弱势方,不敢跟大人硬碰硬,于是便采取了隐蔽的方式来发泄。
通过这种消极的报复,家长生气了,孩子便觉得自己赢了。
孩子的不可爱里,藏着成长的诉求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曾指出,习惯隐形攻击的孩子,父母往往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对孩子的控制欲望非常高,会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一切,生怕孩子受到一点挫折;
第二,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第三,比较强势。说一不二,要求孩子听话。
说回前面好友的例子,她其实就是这样的家长,一直以老母鸡护犊的心态对待儿子,从衣食住行到学习娱乐,都是她在拿主意,几乎没有给儿子提供任何成长的自由空间。
然而,大人越管,孩子就越“反”。这可以是明显的一身反骨、难以管教,也可以是暗流涌动的“非暴力不合作”。
无论是哪一种,本质上都是孩子抵抗父母操控、争取成长自主权的武器。
而相比前者,隐形攻击所带来的是更加绵长的钝痛。
一方面,父母更容易忽视这种行为,根本意识不到这是孩子在抗议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另一方面,孩子的愤怒无法彻底排遣,其实始终在心里积累,总有一天会爆发。
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
从小到大,她在大人眼里一直是个听话又懂事的孩子。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一次大人批评她时,她心里会产生很多怨恨。
有一次,父亲因为琐事责骂了她。当时,她态度端正地道了歉,事后却气不过,偷偷把父亲放在卫生间的剃须刀丢进了垃圾桶。
几天后,父亲发现剃须刀不见了,翻箱倒柜找了很久。看着父亲着急又纳闷的样子,她心里隐隐有了一种报复成功的快感。
后来,她又用同样的方式弄坏过母亲的口红、祖母的手套。但大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是她干的。
长大后,她发现自己很难再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和别人有了矛盾也不会正确处理,只会延续儿时的做法,用隐形攻击来发泄不满。久而久之,她的人际关系越发糟糕,朋友同事都远离了她。
蔡康永曾说:“情商高并非指不发脾气,而是要合理地发脾气,让自己的情绪可以顺畅地表达,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让自己和世界都开心。”
其实,孩子那些隐秘的成长诉求也同样如此。只有真正被看见、被合理的表达出来,他们才能身心健康的长大。
而要想避免孩子再出现隐形攻击的情况,强烈建议你学习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隆重推出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认证培训》课程,获取可行的办法。这门课程能够全面提升父母的养育水平和能力,绝对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与收获。
新东方李老师:
15901437215(微信同号)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