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是个孩子,怎么可能抑郁?” 妈妈给女儿停药换成维生素上热搜,背后真相竟是……
教育
教育
2025-01-11 07:05
北京
▲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作者:主创团·遇见小媛
父母的这些“鸡娃”语录时常脱口而出,却忘了孩子也会因此中伤。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过脆弱,年纪轻轻就一副满脸愁容的样子。可不被父母理解的背后,他们早已失去了笑容,内心尽是忧伤。“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让人看完一阵痛心。事件中的女孩小升初时,因为还没适应中学生活,以致成绩滑坡,便向父母提出“不想上学,想去看病”的诉求。可妈妈却觉得她在小题大做,厌学就是“作”出来的,对此不以为然。等女孩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时,她已经有明显的“自杀倾向”。问及原因,老师才得知她从小就被家人要求每天练习钢琴,而父母是名校毕业,对她的成绩尤为重视。“中国10%的孩子有抑郁症,疯狂内卷是要付出代价的,身心健康比读名校更重要。”不少父母会觉得“内卷”从小抓起,孩子就会有更好的人生,却忽视了:任何超出孩子认知的“竞争”,正在瓦解他们的心理防线。那些无力再承受的高期待,也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走向抑郁。作为父母,该如何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这4个养育孩子的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孩子抑郁的背后,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
网上看到过有一位心理医生分享了接诊两位患者的案例,深有感触。一位患者是刚满16岁的女孩,正值青春年华,经历却让人惋惜:父母离异,独身在外地上学,曾遭人侵犯以致怀孕打胎。当她只身前往医院接受就诊时,医生给她安排了心理治疗。或许,是她孤立无援时无人在意的处境,让她很难再信任他人;亦或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让她变得敏感脆弱。还有另一种情况,不能给孩子情感支持的父母,更容易让孩子陷入抑郁状态。她出生在高知家庭,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因此常在外人面前“晒”孩子的优秀。女孩身边有了更多“佼佼者”,她不再出众,很难适应,而她的父母也不能接受女儿变得平庸。看完这两个故事,会有人为这些“生病”的孩子感到可惜,也有更多人开始意识到: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温暖有爱的画面才会支撑孩子成长。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抑郁了就像得了一场病,父母应该多加关怀,而不是选择漠视。别让“病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失望,多一分包容理解,他们才会找回快乐。 “她在向你求救,你却只关注她的成绩”
这是侄女妍妍在接受心理治疗时说的一句话,也是孩子面对心理问题时的一种困顿。她常年跟着表姐生活,接受的教育就是,“我是你妈,你都得听我的”。妍妍不能有自己的爱好,交朋友得先让表姐“考察”,小姑娘喜欢的发夹和裙子,只有考试成绩靠前才能拥有。后来,她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考试也发挥失常,表姐就说她“不用心”,用各种辅导班占据了妍妍的假期。直到一天妍妍在课堂昏倒后,这种“控制”带来的问题才得以暴露。医生告诉表姐:“孩子有轻度的抑郁症,需要进行治疗。”表姐却还不愿相信:“她还是个孩子,怎么可能抑郁?”似乎,父母总是很难接受孩子“生病”的事实,只想看到满分的试卷,排名靠前的成绩单。孩子成绩突出时,“给一颗糖”;成绩落后时,“甩一巴掌”。青春期的孩子,任何不被家长理解的叛逆与转变,都是渴求得到关注的信号。我们原本有很多机会帮助孩子走出抑郁,只不过是漠视和无知让他们失望。能够为孩子的优秀自豪,也能在他们失败时鼓励,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打破对创伤的沉默,是改变的第一步
80%的抑郁症起始于青春期,到2020年为止,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重度抑郁为7.4%。如何面对“生病了”的现实,之后又该如何改变,已然成了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的挑战。以前不时听到有父母说,孩子患上抑郁症感到天都塌了,只能避而不谈,在家中保持表面的平静。家长应该做的,是打破这种创伤的沉默,用“说”出来的爱予以孩子支持。父母本想给孩子分析某件事的对错,沟通到最后就成了单向训斥。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常以过来人的经验管教孩子,却忽略了两代人所处环境不同导致的观念差。因此,少用经验主义训斥孩子,多以实用主义鼓励孩子,更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并不能以成熟的三观去理解父母的想法,但他们却对情绪化的表达颇为敏感。在教育孩子时,把“你就该这么做”换成“你觉得爸爸/妈妈该怎么做呢”,其实也是让孩子从反抗到接受的过程。这时父母过多的说教,不仅会让孩子更加焦虑紧张,还会让他们的内心更加封闭,不愿表达。在面对抑郁的孩子时,只需要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而父母也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沟通才能真正缓解抑郁带来的痛苦。让孩子远离抑郁,父母的教养态度是关键
“抑郁症患者实际上大多是人际关系中的好人,大多都是心地非常善良的孩子。”确实如此,从患上抑郁症的孩子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一种“讨好他人”的特质,可他们的声音却往往被身边人忽视。有位美国巡警,在职业生涯中,曾救下过200多人,只有两个人在接受他的劝说后依然自杀。在某次例行工作时,他看到有一位年轻人,正站在大桥上准备结束生命。凭借职业素养,他没有采取强硬的救人措施,而是用一个半小时,倾听对方的讲述。是啊,在不堪的时候,有人愿意倾听自己的声音,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而这样的场景,如果能够还原到治疗抑郁症孩子的处境,同样适用。毕竟,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状态,“缺爱”和“不被理解”是主要因素。用陪伴和关怀驱散他们的心理阴霾,才是最好的教养态度。没有孩子愿意在孤立无援的处境黯然神伤,只是父母漫不经心的态度,伤了孩子的心。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没考好,情绪很低落,想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丝安慰,希望你不要用“玻璃心”去标榜他。新东方专家团队30年教育沉淀
(孩子学习、社交场景,科学育儿、亲子关系等等...)
另有更多福利不定期发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