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记录生活,与投资无关。
是的,27号早上,我把仓位加满之后,加的一滴也不剩了。
然后,就心情挺好,于是,临时定了出行的机票,决定来本子玩玩。
生活在于经历,所以抓紧一切时间出去玩,总是没错的。
30日,第一站,我先到了宇治。这里是《源氏物语》作者的家乡。
宇治川的水声很大,哗啦啦的,奔涌的浪花个头不大,却层层叠叠,一层又一层,它们无视两岸绿色的树荫和红色的神社、寺庙,头也不回地向前。
当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相信,孔子也是看到了像宇治川一样的河流,才忍不住感叹的吧。河水的奔涌,就是河水本身的宿命,1000年也不曾变过。
天气有些燥热,有游客静静地坐在岸边,一言不发地看着河水、坐着,我很羡慕他们。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逃离资本主义所构建的稀缺、压力和效率的牢笼,静静地面对的自然。在欧洲,是托斯卡纳的平原上放牧;在亚洲,这宇治川可能算是一处享受田园牧歌的好去处。
这时候,耳边传来两个中国人的对话,一个人说,“节后肯定要暴跌的,我们还是卖了吧。”
好吧,好吧。我心想,你就卖了吧。
我们绕着宇治川兜兜转转,很快天色暗了下来。
宇治川平平地穿过宇治桥,轻轻地与青灰色的远山和桃红色的夕阳相拥,准备进入甜蜜的梦乡。
10月1日,到了奈良。
到这里,就是来看唐朝的样子吧,因为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复刻唐朝。
白天,我们把大大小小的寺庙看了一圈。
若草山很有意思,大家都在山坡上等着看夕阳。
夕阳之后,来到天色暗下来之后的东大寺大门,没有晚钟暮鼓,只有寂静本身。
我们沿着东大寺继续走,突然听到一阵子日本音乐,我们循声而去。
一个神社里,正在演戏,这个人带着狐狸的面具,面对着神社的神龛跳着舞。
一群人静静地在台下坐着看,四周架着火把,音乐是神秘而缓慢的日本传统音乐。
没有人给我们解释,我们也无法理解这是什么仪式或者典礼,这就是异域文化的隔阂吧。
我们看到肚子也饿了,忍不住起身离开,门口老奶奶见我们要走,赶紧塞给我们两包红糖粒一样的东西,可能是祈福用的。
2日,到了几乎没什么人的法隆寺。
飞鸟时代的圣德太子所建,号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则是政教合一、借助佛教进行政治斗争所带来的宫斗、战争和杀戮。
如今,人已不在,只剩下木建筑和风中摇曳的旗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看到很多有趣的名字:
比如什么小野妹子、玉虫厨子。
结果,妹子不是女的,厨子也不是做菜的。
后面,还是要把圣德太子的故事好好读一读。
3日,书写山圆教寺。
我们来到了姬路深山中的圆教寺,一直下着小雨,湿漉漉的。我们一路驱车,转登山缆车,再坐车。才到达深山中的这个僻静所在。
《刺客聂隐娘》《最后的武士》等电影在这里取景。
鸟儿叽喳鸣叫、脚下的木板吱吱呀呀、雨点噼里啪啦,墨绿色的树林夹杂着白花花的雨点。气温也低了,体感发冷。
细雨的潮湿与山间的寒冷,与满眼的绿色和清雅的佛殿一起,营造出一种梦境般的静谧氛围,心静极了,身体也舒展开来。
佛殿中展示的一个小雕像是弁财天(Benzaiten)和她的十六个童子。据说与智慧和财气有关,在这里送给大家。
4日,我们转到高松,投入濑户内海的怀抱,感受小豆岛的温暖。
轮船推动着浪花,在平静的濑户内海上航行,海风清凉而舒爽。
小豆岛是日本小说和电影《二十四只眼睛》的故事发生地和电影拍摄地,是讲述昭和3年开始,女老师大石和她12名岛上学生(24只眼睛)的故事。
上面就是《二十四只眼睛》取景的教室,从课桌望向窗外的濑户内海。这样的课堂,怎么会不走神呢?
电影没有直接写二战和侵华战争,却写了战争如何让这一双双眼睛的主人,变成了消失的亡灵和残缺的身体。
这部电影最宝贵的就是他的真挚与诚实,用凄婉而美丽的小豆岛上的故事,描绘了人间最可怕的惨剧。
天色渐暗,我们坐船离开,乌云密布的天空边上,挤出了一丝丝远方的晚霞。
5日,我们离开高松。
这是飞机上看到的濑户内海的天际线,我想,我应该还会再来的。
好吧,等开盘的第5天就这样吧。
明天,继续等开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