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重要观点回顾(下):投资体系的深化与创新
关于投资心理的文章
年度回顾的上半篇,是我去年对市场观点的总结,下半篇是去年关于投资体系和投资方法的思考,也是思想钢印公众号的另一大特色,其中的“行为金融学”系列是思想钢印公众号的长期持续更新的主题,今年更新了四篇:
第一篇《锚定效应:阶段性成长股投资中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分析了“锚定效应”在投资中的影响。
“锚定效应”是指,我们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很容易受到上一个决策结果的影响,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件事。
这个心理效应,让投资者很喜欢买那些过去涨幅很大,但近期出现下跌的公司。但因为A股更多是阶段性成长股,而非长期成长性,所以“锚定效应”很容易让投资者套在长期下跌的半山腰。
这篇文章最后有点“歪楼”,分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A股缺乏美股中那些长期成长股呢?”
我给了四个原因:
1、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在中游制造业,增长驱动力来自投资和技术升级,这两种都不具备护城河;
2、消费支出在GDP中占比较低,导致容易出长牛股的消费行业机会不多;
3、过去20年持续高投资高增长导致的产能过剩,长期影响大部分行业的盈利水平;
4、唯一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不在A股上市。
虽然有点歪楼,但是得到了一个在投资中非常重要的结论。
第二篇《投资中那些看似简单的事,你根本做不到》,分析了一个知易行难的“我可以做到”的幻觉。
投资中很多看似简单的方法,实际上你根本办不到,因为投资者往往高估了短期的变化,不断尝试无效操作,又低估长期的变化,低估了时间对自己的改变。这些方法又往往暗藏着小概率事件的陷阱,让人过度自信。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难免遇到的问题,比如总有人向我求证个股分析时,有一个理由是:“如果长期持有的话……”
我总是忍不住跟他说:“不要把长线持有当成你投资决策的前提。”
投资决策不能建立在“你很难做到”的假设之上,长线投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是你持有期间定期评估的结果。但在做出买入决策之前,你必须假设在很多情况下,你都会做出卖出的决定。
所有长线投资都是结果,是目标,而不是决策前提,特别是类似下面的情况,所谓长线持有,只是给自己找一个不愿卖出、不承认自己看错,或者“懒得再找其他票”的借口。
第三篇:《关于投资机会,为啥不是被高估,就是低估?》一文,分析小概率事件和大概率事件中,分别出现的偏差:
1、低低:无视低概率风险,通常是被利益所迷惑
2、高低:高估低概率事件,有三个原因
3、低高:低估高概率事件,主要是欲求不满足
4、高高:把高概率事件当成必然事件,出于滑坡谬误或没有事后纠错能力
第四篇:《为什么股市没有永远的赢家?》分析了强者受到的挑战,其中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心理素质强大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
心理素质强大者,在应对正常的波动时,可以减少人为的错误,但在面对系统失效时,这种“反应迟钝”反而容易让错误扩大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长期偏离股市的正常获利区间的阿尔法收益率,都是“能力+投资体系+运气+心理素质强大”的叠加,当运气因素出现均值回归时,出现收益率的波动,往往此时都会叠加投资体系的失效期,可能出现“越努力越亏钱”,如果刚好是一个“心理素质强大”者,破产就在眼前。
关于投资体系的文章
2024年关于投资体系和方法论的文章,主要是对过去几年核心观点的补充和扩展,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篇:
第一篇:在《没有人能逃过“有效方法悖论”》一文中,以年初的股灾之例,深化了我以前提出的“有效方法悖论”的观点:
有效方法悖论,包含两个过程:
过程一:有效方法总是因为其有效性吸引使用者增加,而让它变得“过度有效”;大大超过其应有的收益水平
过程二:随着使用者增加的速度放缓,又会反向回归,用阶段性失效来回归其长期应有收益水平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投资者和该方法资金的“出清”,降低策略的拥挤度,用短期失效换长期有效,这是对所有使用该方法的投资者的一次考验。
第二篇:《寻找投资机会的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一文,延续了2023年的“投资进化论”系列文章中提出的“机会识别模型”的观点。
识别模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独特方法,但过于本能的识别模型往往给我们带来误判,主要是因为——
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人类大脑一直在追求解释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满足我们对世界掌控的需求。然而现实世界充满了随机性,大部分现象并没有显而易见的原因,所以人脑发展出“对随机性的回避”机制,不相信巧合,并把观察到的随机现象进行扭曲和强行解释,形成因果关系。
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不能像大部分人一样思考,让你的模型尽可能复杂到你能够驾驭的极限。
文章以价值投资中的公司价值分析方法为例,分析了应该如何从一个初步的模型“好公司=需求好+产品市占率高+毛利率高”,一步步在错误与亏损中升级,最后达到稳定。
第三篇:《机会来时小心翼翼,机会走时重仓出击?》一文,是“复盘方法论”这个长期主题,讨论的是——如何根据过去的经验探索未知的问题?
本文以“浮盈加仓”这个经典的方法为例,指出它在方法论上的误区:
正常的学习,做对一道题,是一个信号,代表“你掌握了一个规律”,但在投资中,股价上涨不一定代表正确信号,反而降低了你未来的胜率。
你学或者不学,科学永远是一样的,学会了一个原理,你可以无限外推;但投资中的学习会改变“学习对象”,所以你需要随时判断股价的上涨是否已经体现了你当前的买入逻辑,以结束投资,但长期习得的“学习经验”总是会干扰你的判断,一不小心就让你过度外推。
所以,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机会来时小心翼翼,机会走时重仓出击”是人类的一种学习本能,所以尽可能不要参与过于博弈的短期机会,尽可能寻找那些变化周期比较长的机会。比如:
1、个股策略,基于竞争格局、商业模式这一类不易变化的长线投资逻辑,避免价格、业务、产品等容易变化的投资逻辑;
2、宏观策略,基于宏观经济利率政策中那些无法改变的矛盾而作出的长期配置策略,避免基于托底政策、口号型政策、空洞的政治理念、数据波动等短期因素的决策。
第四、五篇:《只需要55%的胜率,你也可能成为巴菲特》和《幸福靠胜率,成功靠赔率》,这两篇文章是公众号最经典的“胜率与赔率”主题在2024年的新作。
这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提高胜率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但到一定程度后,你就要摆脱对胜率的依赖,去追求赔率带来的机会。其中比较有意思的观点:
1、胜率是你需要去接受的客观现实,而赔率才是你可以有所作为的。
2、55%的胜率极限,很多博弈类的竞技都是如此,胜率稳定后的投资者,应该努力提升高赔率。
3、模糊的正确的“正确”,说的是赔率而不是胜率。
4、主观努力靠买入点的选择(谋事成人),实际收益看何时出现卖出信号(成事在天)。
5、长期赔率交易对人性也有一个挑战,你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去等待更好更便宜的机会,风险是错过这次机会,你在持有时,也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在股价长期不涨时持股,风险是错过其他的机会。
第六、七篇《利弗莫尔的突破战法,及其自带的“破产基因”》《索罗斯方法论:价值不存在,世界是假象,对错不重要,盈亏论英雄》是对上述理论的实践,分析了利弗莫尔和索罗斯这两位偏重交易的投资大师的体系。
利弗莫尔的核心理论是“寻找大趋势”和“突破加仓”,这也是现在主要趋势交易方法的鼻祖,本文重点在于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这个交易系统自带的“破产基因”。
另一篇文章,我把索罗斯方法总结成标题的四句话:价值不存在,世界是假象,对错不重要,盈亏论英雄。
最重要的是“反身性理论”:
反身性理论极大地挑战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说法,既然价格有反身性,那价值与价格就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而是无方向的“双螺旋结构”,价格与价值互为因果,相互围绕、相互影响。
如果价值是真正存在的,但受价格的反身性影响,永远看不清,那么它不就是“屋子里看不见的龙”吗?那么投资就是“不可证伪”的非科学。
与此认识论相呼应的是索罗斯与所有价值投资大师都不同的投资体系:
大部分投资者在看好一个投资机会时,总是喜欢先用一小部分仓位试探,如果方向对了,再加大仓位,但索罗斯的方法相反,他真正看好一个机会,一开始就会全力以赴,道理很简单,“假象和谎言”的形成有时非常快,到破灭有时又非常短,往往一开始才是最安全的,等市场认同你的方向再投入,可能已经到反转的时候了。
你正确或者错误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正确时能赚多少钱,错误时会亏多少钱。
第八篇:《用“矛盾论”,看透投资本质》是一篇特别的文章,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全新视角,我尝试从一个非常中国化、大家也很熟悉的方法论——“矛盾论”的角度,重新梳理长线投资和长期趋势。
文章分析了矛盾论的四个主要论点与投资的关系。
比如“矛盾论”的第二个基本概念: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投资价值的特点与矛盾本身的特点息息相关:
科技股的爆发力强于消费股,但消费股长牛股多于科技股,是因为科技股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而消费股的矛盾具有持续性。
比如第四个概念,矛盾在变化,事物在不同阶段往往呈现不同的主要矛盾。对于投资的启发是:
投资靠的是复利的力度,复利不在乎收益率而在乎盈利的持续性,只有那些长达几年、十几年的大趋势才会带来盈利的持续性,而这一类趋势必然有驱动事物发展的不会轻易解决的主要矛盾,应该盯着主导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而忽略其他次要矛盾。
矛盾论的方法论看似形而上,其实在投资中是非常实用犀利的思维方法,今年打算把这个主题进行一到两篇的延伸。
今年的一个创新
最后是年度在投资体系方面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持仓数据告诉你,散户为什么总是“赚小钱亏大钱”?》。
这篇文章运用的是期货持仓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散户较多的几个席位的数据特征,总结了散户的一些行为,并用真实的交易数据,展示这些行为最后造成的长期亏损。
散户老股民的第一个特点是在一些热门品种中的参与度非常高。
贸然参与自己不太熟悉的热门品种,这在股市中也非常明显,股市中的题材股炒作,总是起于游资造市,终于散户接盘,也就是说,游资在选择一个题材之前,就需要评估这个题材和标的最终能不能让散户接盘。
散户老股民的第二个特点是喜欢高抛低吸。
这个习惯在一般的品种中赚点小钱,问题不大,可一旦到了供需持续失衡的品种,或者宏观面持续发酵,就很容易成为做大趋势的机构资金或产业资金的对手盘,震荡行情辛苦赚小钱,趋势行情做反亏大钱。
散户老股民的第三个特点是缺乏投资策略与交易纪律,交易随意性强。
散户喜欢抄底与摸顶,随意开仓,参与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品种,当实际走势与自己的判断不符,证明自己此前的判断有误时,又死不认错,拖延决策甚至持续加仓,成为“死多”或“死空”,结果必然是亏损累累。
根据这三个特点,和股指期货交易提供的席位数据,我总结了一个“散户净持仓指数”,用于分析筹码结构分布,每天发布在“思想钢印”公众号上,对行情顶部中线判断,尤其有效。
有理论,有实践,有数据,有操作建议,所以我把这篇文章列为2024年,思想钢印公众号在“投资体系研究”方面最重要的文章。如果对此筹码分析方法和“散户净持仓指数”数据感兴趣,可以关注下面知识星球的链接——
或点击下面图片跳转
复盘系列
2024-8-18 A股史上最绝望的100天
2024-7-7 A股大牛市,没有中间道路
2023-12-17 梦醒时分:A股2023年度的五大现象
2022-8-28 走势的偶然VS.趋势的必然:复盘2016年股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