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点,郑州街头。
一群大学生骑着共享单车,像一条发光的长龙,蜿蜒在城市的夜色中。
"我们真的要骑到开封吗?"
"骑呗,大不了翘课!"
"50公里啊,体测800米都跑不下来的我..."
"别怕,大家一起冲!"
故事要从一个灌汤包说起……
▼
四个女生在宿舍刷短视频,看到开封著名的灌汤包。
馋虫上脑的她们,一拍即合:"骑车去吃吧!"
这个疯狂的想法,在深夜的宿舍楼里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
第二天,这个想法在动态圈炸开。
"今晚夜骑开封,有人约吗?"
"我!带上我!"
"寝室集体报名!"
就这样,四个人变成了四十个,再变成四百个。
郑州有146.5万在校大学生,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任何一个疯狂的想法,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的灵魂。
夜晚11点,集合地点挤满了人。
有人带着零食,有人背着吉他,还有人穿着奇装异服。
共享单车的调度员看傻了眼:"兄弟们,你们这是要干啥?"
"去开封吃早餐!"
"啥?骑共享单车?"
"对啊,能行!"
"那……那我得赶紧调车……"
调度员在动态发出求救:有一群疯狂大学生,要骑共享单车去开封,我太难了!
▼
凌晨一点,郑开大道上出现了奇观:
一条由荧光棒、车灯组成的长龙,蜿蜒数公里。
后面的车看傻了:这是在堵车?不,是在堵自行车!
有人唱起了歌,有人讲起了段子。
"这比高铁票还贵!"
"但比高铁有趣多了!"
"我觉得我能行!"
"你连体测都没过..."
"闭嘴!这能一样吗!"
三个小时后,有人开始喊累。
"腿要断了..."
"坚持住,马上到了!"
"这才走了一半..."
"想想灌汤包!"
开封的街道上,本地人惊呆了:
"这么多人?"
"郑州来的学生!"
"太疯狂了吧!"
"年轻真好啊!"
清晨5点,第一批"勇士"抵达开封。
早餐店老板被敲门声惊醒:"这么早?"
"老板,我们是从郑州骑车来的!"
"啥?等着,我这就开门!"
动态被刷屏:
"我们真的做到了!"
"腿废了,但值得!"
"开封的早餐,真香!"
"今晚骑回去,有人约吗?"
开封的大学生不甘示弱:
"凭什么你们来吃我们的早餐?"
"对,我们也要去郑州吃烩面!"
就这样,两个城市的青春对撞在深夜的公路上。
▼
共享单车公司的数据显示:
这一夜,两个城市之间的单车流动量创下记录。
调度系统都不知道该把车往哪调了。
有人说:这是浪费时间……
也有人说:这太危险。
但青春就是这样,不计较得失,不在乎过程。
重要的是,敢想敢做。
志愿者们很快行动起来:设立休息站,提供热水和简单医疗帮助。
"大家注意安全!"
"需要帮助随时说!"
这股风潮一直持续。
从夏天到秋天,从郑州到开封,再到洛阳、新乡...
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着城市间的距离。
媒体开始关注:
"这是一种新的青年文化?"
"城市之间的新型互动方式?"
"共享经济催生的意外现象?"
但对年轻人来说,不需要这么多定义。
只是想证明:我们还年轻,我们敢想敢做,我们能让荒诞变成现实。
有人问:"值得吗?"
答案在清晨的阳光里,在满身疲惫的笑容中,在动态的合影里。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夜骑,这是青春对生活的表白,是城市对年轻人的回应,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相遇。
▼
夜色渐深,又一群年轻人集结。
"准备好了吗?"
"出发!"
人生最美好的故事,往往开始于一个荒诞的想法。
就像一个灌汤包,就能让两座城市的青春,在深夜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