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元,换一部手机的自由”,这句话若是放在别处,或许会让人以为是某个二手手机交易群的标语。
但在河南信阳实验高中,却成了一场闹剧的导火索。
根据学校的通报,这是一场学生会干部集体收受贿赂的大型腐败事件。
有学生反馈,在这些学生会干部没收同学的手机之后,(他们)会私下向学生收取每台300元的费用。
给钱,就把手机还给你;
不给钱,就要上报老师家长,给处分。
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幕?
管理同学手机的权力,在他们手中摇身一变,成了一门“生意”。
当真是《学生的名义》上演了?
1、从"小小权力"到"大型腐败"
“这届学生会,不讲武德啊”
这哪里是什么"不讲武德",分明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网友神补刀:这是在为将来工作,提前实习吗?
有网友挖苦:不会啊,现在哪个单位收费才要300啊!
有网友调侃:这是学生价,特惠!
玩笑话的背后,却有着令人深思的现实:一群未曾经历世事的高中生,是怎样在仅仅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够熟练地掌握了“权力寻租”的技巧呢?
随后,学校发布通告,4名学生会干部存在“严重违纪行为”,决定撤去他们的职务。
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了,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2、家庭教育缺失与学校教育死角
“这些孩子家境不错啊,怎么会做出这种事?”
“可能就是因为家境太好了!”
“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当我们把镜头拉到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一个有趣的现象浮出水面:他们大多家庭条件不错……
果然,物质的丰富,不代表精神的富有。
有家长在得知此事后感慨:现在的孩子,零花钱比我工资还高,但道德观念比我们那时候差远了!
“德育课上讲廉洁,课间操练收手机。”这话听起来像个顺口溜,却道出了学校教育的尴尬。
一位老师无奈地说:我们天天讲道德,但学生们更关心的是:这节课会不会考试?
德育教育,变成了应付考试的知识点;道德修养,沦为了课本上的说教。
这让人不禁想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教会了孩子们什么?
3、群体心理:从众还是从虎?
“给钱的同学像大爷,不给钱的像罪犯。”一位受害学生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
这种赤裸裸的权力寻租,居然在校园里堂而皇之地存在着,难道没人觉得不对劲吗?
这都是惯例了,早就见怪不怪了……
多么熟悉的说辞!从众心理在这里,成了错误行为的护身符。
4、该补的不是课,是价值观
“补习班报遍了,就是没补到'做人'这一课。”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那么,我们该如何补这一课?
(1)家长要明白:
零花钱不能代替责任教育;
物质满足,不等于精神富有;
溺爱不是教育的代名词。
(2)学校要认识到
德育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
权利需要正确地引导;
监督机制要落到实处。
要知道,手机可以没收,但良心不能没收啊!
如何让学生从“被迫守规矩”变为“主动守规矩”?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生会是服务同学的,不是统治同学的。”这句话本应是常识,却在现实中被扭曲。
▼
这起“学生会受贿事件”,如同一个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里的种种问题:
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学校教育的形式化;道德教育的空洞化。
作为家长,我们是否给了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尽到了引导的职责?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收手机的问题,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会收费的学生会干部",而是培养正直、善良有担当的好孩子。
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