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给“爱讲话”小学生,戴小蜜蜂扩音器的老师火了。
这位自称"小蜜蜂老师"的小邓老师,用短短48小时,完成了从老师到争议人物的华丽转身。
说真的,当我第一次刷到这个视频时,忍不住笑出了声:一个戴着小蜜蜂的小朋友,说话声音被放大,像个小喇叭一样。
嗯,挺新颖的"惩罚"方式。
但笑过之后,我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这种做法,真的合适吗?
▼
这事情的发展速度,简直让人直挠头:11月5日发视频,11月17日就宣布离职?
这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任何一个在教育系统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在公立学校,就算你想离职,光办手续都得折腾个把月。
可这位老师倒好,说走就走,干脆利落得让人起疑。
还有她的账号IP,又跑到了甘肃。
此前就有三所小学的老师,发表过与她类似的视频,只是没有火起来……
这个细节,像个小小的破绽,在提醒我们:事情可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更有媒体直接点题:给学生戴小蜜蜂,别又是秦朗事件……
而且,事情的转折来得特别突然。
本来是个"创新管教"的分享,却演变成了一场闹剧。
家长们最开始,只是让她把视频下架,这很合理吧?
但我们的"小蜜蜂老师"不干了,非要发个道歉视频:“家长让我下架,我已经道歉了,我离职了……”
还要画上全妆,开美颜滤镜,妥妥要进军直播圈的节奏……
这不是典型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她还说有个家长想跟她一起直播带货。
不是都闹掰了吗?
这剧情发展也太魔幻了吧!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说过的话:“现在的网红,连'翻车'都是有剧本的。”
▼
这整件事情暴露出的问题,远比一个简单的教学事故要复杂得多。
为什么现在的老师都这么热衷于拍视频?
是因为工资太低?还是网红光环太诱人?
我们都知道,董宇辉也是从教师转型的,但人家可从来没拿学生当流量密码。
相反,他靠着扎实的专业基础,还有独特的表达形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有个家长说得特别在理:“师生只有教书育人关系,而不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
课堂不是你的私人直播间,学生也不是你爆火的垫脚石。
每一个坐在教室里的孩子,都应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予以尊重,而不是你用以获取关注的道具。
现在的教育现场,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老师们一边要应付教学任务,一边要面对互联网时代的诱惑。
我理解他们,想要在新时代有所作为的心情,但是底线在哪里?原则是什么?这些问题必须要问清楚。
如果你想干自媒体这行,那为啥不把你的教学经历拿出来分享呢?
如果你擅长教英语,why not做个英语学习号?
非要把镜头对准学生,这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
每个老师都应该问问自己:我的内容创作,是在帮助学生,还是在消费学生?
▼
最讽刺的是,“小蜜蜂老师”在宣布离职之后,还特地在账号名字的后面,加上了这一称号。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明明是自己要走的,还要立个牌坊。这种行为,不就暴露了她的真实目的吗?
整个事件就像一个现代版的寓言故事:
教育者在追逐流量的路上,是不是迷失了自己?
当我们把镜头对准学生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忘记了教育的初心?
其实做老师真的很难。
要教好书,要育好人,要应付各种检查,还要面对家长的期待。
现在又多了一个诱惑:网络带来的名和利。
但我始终相信,真正优秀的老师,一定是那些能够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人。
在这个人人皆欲成为网红的时代,教育工作者需拥有更明晰的头脑以及更稳固的原则。
我们得思考的,不光是“咋去吸引流量”,而是“咋实实在在地帮学生成长”。
教育不是表演,课堂不是舞台。
当我们把教育变成一场狂欢,受伤的永远是那些还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孩子。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记住:我们的职责,是培养人,而不是制造话题。
▼
最后,这个世界确实在变,不过有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比如,对学生的尊重;
比如,教育的纯粹;
比如,师者的操守。
确实,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老师们想要在互联网时代有更好的发展,这无可厚非。
但请记住,当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仅仅是你自己,你还是无数学生生命中的一盏明灯。
毕竟,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发生在课堂上,而不是短视频里。
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在课堂上发光发热,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博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