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建安娜草堂,却没钱修学生宿舍?”这句话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刺耳……
云南富宁县一中,一名高中生站在主席台上,手握话筒,声音有些微微地颤抖。
这一幕,让我想起10年前的自己,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只是那时候,我们连表达反对意见的勇气都没有。
价值48万的安娜草堂读书空间,究竟有多大的性价比?
十人间的住宿条件,究竟算不算正常环境?
时代在变,教育环境也在变。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觉得“吃苦”,才是教育的必修课呢?
▼
“安娜草堂”读书空间,学校称花了48万,资金来源上级奖补资金,刚刚建成使用……有着古色古香的装修,精心布置的展区,200个阅读空位整齐排列。
如果说是148万建成的,我也会相信。
看起来很美,对吧?要说是网红打卡景点,我想不少读者也会相信。
但问题来了:哪个高中生,有时间来这里看课外书?
记得我上学高中那会儿,学校也有个图书室。
图书管理员,每天最大的工作就是——驱赶想偷偷看言情小说的学生,回去复习数学。
现在呢?
估计图书管理员可以刷刷短视频,等着参观日,组织学生们来这里演一出"徜徉书海"的大戏,给学校做好宣传工作……
所以,把钱投资到这么一个工程中,性价比几何呢?学生能得到什么益处呢?
再说回10人间宿舍。
确实比起二十年前,条件好太多了。
至少有了独立卫生间,不用半夜顶着寒风跑去公共厕所。
但这就够了吗?
可能会有读者说我吹毛求疵:
“我们那时候更苦,不也长大了?”
“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
“吃苦,才能成才啊!”
“现在的小孩,就是吃不了苦……”
这些话像极了过年时,长辈的"教育经"。
可是,现在的孩子,从小住着明亮的房间,用着独立的书桌。
突然,让他们挤在10人间,我认为这不是前进,而是倒退。
请想象一下,每天早起10个人排队上厕所的场景,这要早起多久才能保证都不迟到?
床位在厕所旁边的孩子,每天晚上要忍受多少次冲水的噪音?
所以,他们有了改善住宿环境的要求,这不是娇气,这是合理的期待。
就像我们,不会因为“老一辈吃糠咽菜”,就觉得“现在的食堂,应该供应糠菜”一样简单。
我一直认为:苦难就是苦难,不值得歌颂。唯一要肯定的,是战胜苦难的自己,而非苦难本身……
▼
而学校的回应更有意思了,他们说这个学生"心理需要评估",还透露他"因为节目海选没过关,才闹事"。
这是在处理问题呢,还是在“处理”提出问题的人?
如果是你的孩子,由于关心集体利益而站出来说话,却被贴上了“心理有问题”的标签,你会有怎样的感想呢?
学校以及老师本身充当着孩子的保护伞,在出现问题之后,却去发布一些对学生不利的言论,这真的恰当吗?
凡事不让普通人说话的,不就是强权行径吗?
他只是一个孩子,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确认第一堂社会课,要在校园学习吗?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回应,我忍不住笑了。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每次我们提出食堂饭菜不好吃,总有人说:“你们这些孩子,就是被惯坏了!”
但现在是2024年了,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一个学生敢于站出来表达诉求,这恰恰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课本知识。
如果我是那所学校的老师,我会这样回应:
“同学,谢谢你的意见,宿舍条件还有提升的空间安娜草堂的建设是上级的专项资金,我们会努力争取,更多的资源来改善宿舍环境……”
承认问题,解释现状,邀请参与!这才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这个学生太勇敢了!”
“终于有人说出来了……”
“希望学校能听进去!”
“‘苦难教育’早就不可取了……”
这些评论让我看到希望,新一代的学生,他们敢想敢说,这正是教育的成功,而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被宠坏了"。
▼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不是把学生变成听话的机器,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当我们还在纠结“学生不该提意见”时,他们已经在思考怎样让集体生活更美好了。
因此,不要纠结“我们那时更为艰苦”,而是思考:怎样让教育环境,更适宜现代化人才的培育?怎样在持续保持勤俭节约的同时,也能尊重学生的基本需求?
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过去,而是要与时俱进。
就像我们不会用二十年前的手机一样,教育理念也需要更新换代。
最后,我想说:教育工作者们,放下架子吧。
学生的声音,或许就是教育进步的方向。
与其害怕被批评,不如把它当作改进的动力。
毕竟,教育的真谛,不就是培养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