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晓 昵称:青青翠竹 历史文化爱好者 重庆老街群友
2025年1月31日,在李季老师带领下,我们探寻了嘉陵江一带的重庆古城墙门。探寻路线从西门通远门——-定远门——定远门下安乐洞——若瑟堂—-临江门古城墙——-新华日报旧址——临江门———重庆空中城市平台——廓桥——-戴家巷——张培爵烈士纪念碑——洪崖门——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千厮门缆车遗址——红岩幼儿园———千厮门行街——-千厮门——-西水门——朝天门
重庆,位于嘉陵江之滨,而嘉陵江古名渝水,由此得名为渝州,此名始于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一直沿用至北宋末。
通远门是重庆老城区的一座古代城门,建于明洪武初年,它是唯一不面水的陆门,通远门的正门上横书着“克壮千秋”四字,而瓮城门上则刻有“通远门”三字。这个名字来源于通往四川及其他地区的起点,因此得名为“通远”。通远门前后历经三次修建,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九开八闭十七座古城门中保存最完好。在老城墙上,镶嵌着大型浮雕组“张献忠破通远门”等场景,描述的相关故事是:
公元1644年一月,数九隆冬,寒冷袭人,张献忠率六十万大军,水陆并进,杀气腾腾朝四川奔来,六月份,在攻下佛图关,实现对重庆城包围之后,张献忠义军便猛攻重庆城,将士们在弓箭手掩护之下,架设云梯,蜂拥而上,但大都被守军一一击退,频频攻城,屡屡败北,众多将士伤亡惨重,在南纪门、金汤门、凤凰门、金紫门,和储奇门,尤其通远门城外,到处都是义军将士殷红鲜血,重庆通远门,建在一座山顶之上,为全城制高点,城门悬挂“克壮千秋”四个大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献忠命令各路义军继续攻城,以迷惑明军,并秘令士兵大挖坟墓,用棺材板制作屏障,抵御守城凶猛箭石,掩护工兵挖掘通道,经过三个时辰浴血奋战,通道终于挖掘成功,他们将炸药装满棺材,义军巨型炸弹,瞬间掀翻通远门转角楼,千年古城墙,第一次被炸开个大裂缝。重庆之战,张献忠义军号称数十万,兵力远超守军十倍以上,但仍然无力正面强攻,只能绕道江津,从菜园坝登陆,夺取浮图关,以此卡死明军退路,经过六天六夜艰难激战,方才攻入重庆城内。现在,通远门城墙上有三块浮雕。
三块浮雕:一是蜀国李严建筑通远门,二是南宋张珏死守通远门,三是明末张献忠攻破通远门。
定远门:定远门,较场坝,舞刀弄棍(闭门)。为明代戴鼎筑重庆城时专门设置,为应景而名,在戴鼎眼底心中,金汤坚城,挥戈定远,只有通远门安然屹立,重庆城自便平安无事。
在定远门石碑附近,是始建于1893年的若瑟堂,其哥特式建筑,颇为别致。继续往前,是临江门。
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开门)。“临江门”乃重庆城的正北门,门外辖嘉陵江段水域。
临江门这个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临江门位于重庆城的北面靠西,紧邻嘉陵江南岸。由于它的位置是嘉陵江上游西来重庆的第一座水上要津,因此得名“临江门”,意为“临江”。此外,临江门在明代是重庆城的防御重要之门,被形容为“江流砥柱”,象征着其在防守重庆城市中的关键作用。
洪崖门。洪崖门,广船开,杀鸡敬神(闭门)。洪崖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巴渝时期,其名字来源于古城门之一的洪崖门,是古代军事与商贸的重要通道。洪崖门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一个著名的洪崖洞。根据历史记录,洪崖门是古重庆城门之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这个名字的由来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洪崖的仙人,他在这里居住了很长时间,因此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洪崖门。此外,洪崖门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军事要塞,见证了重庆的沧桑变迁。
重庆千厮门的名字来源于《诗经·小雅·甫田》中的“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梁,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这句话表达了对丰收和繁荣的祝愿,其中“千斯”即指千厮门。因此,千厮门的名字寓意着风调雨顺和丰收满仓。
朝天门与千厮门相距七八百米,西水门居于二者之间,西水门虽然是一座闭门,但是在明清的时候,那片区域的商业价值仍不减当年。在明初戴鼎筑城时期,城门正名为西水门。
定远门
定远门下安乐洞石刻文字
安乐洞的历史:
早期起源
• 地理环境:安乐洞位于定远门下,现民生路北。在未修公路前,城墙从通远门向东延伸两三百米,城墙外是悬崖,悬崖下西侧是夹谷,东侧是深沟,一直延伸到嘉陵江边。
• 可能的军事用途:定远门是重庆古城十七门中的一道闭门,有城门的形制但长期关闭。安乐洞所在位置地势险要,与定远门一起在军事防御方面发挥过作用。
命名由来
清嘉庆年间,四川暴发白莲教起义,重庆总兵罗思举看到通远门外山坡上无主骨骸众多,便修建了三处万人冢来掩埋,其中一处位于定远门悬崖下,取安逸快乐和洞天福地之意命名为安乐洞,并在崖壁刻“安乐洞”三个大字。
街道形成
20世纪30年代,随着人口增多,安乐洞下的夹谷逐渐形成街道,名为安乐洞街。后来人口继续增加,安乐洞街又分成上街、下街、后街以及安乐洞巷,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居住区。
后续变迁
20世纪90年代改造安乐洞,修建巴渝世家时,保留了原来陡峭的石梯,并通过修建之字拐、加宽梯坎、增加围墙和栏杆等方式,改善了通行条件。
天主教若瑟堂
临江门古城墙
新华日报旧址
周恩来曾在新华日报写了两幅题词:“为江南死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临江门
重庆空中城市平台
重庆空中城市平台廊桥
戴家巷
戴家巷步道风景
洪崖门
千厮门
西水门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
千厮门缆车遗址
重庆第一个幼儿园
红岩幼儿园
张培爵烈士纪念碑
张培爵是谁?张培爵,字列五,号智涵。1876年生于重庆荣昌荣隆场一大户人家。幼年入私塾学习,1899年中秀才。1906年加入同盟会重庆支部,与四川各地革命党人一起参与和领导了四川保路运动以及清朝川东政权的武装起义。在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时,张培爵秘密潜入上海,罄尽万贯家财,协助黄兴等革命党人。1915年被袁世凯设圈套,诱捕并杀害,时年39岁。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他为烈士。1944年荣昌人民在城南卧佛寺为他建了墓园。在辛亥革命前,张培爵在重庆府中学堂任学监,并为义军的军运、交通、做联络工作。蜀军政府成立后,张培爵任都督,并应四川省军政府聘请到成都任四川省军政府副都督。重庆是张培爵从事革命的起点。
朝天门在城东北方,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汇流处,面向长江。城门规模较其余八门大得多,瓮城面北,在嘉陵江一侧。城门上原题有“古渝雄关”四字。城门之下,是重庆的水运总枢纽——重庆港码头。
重庆古城墙门由来:
重庆城门,一般指重庆古代环绕渝中半岛近八公里城墙的门,九开八闭,共十七座。公元前316年,为巩固秦朝统治,张仪在故巴国国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半岛)始筑城墙,南宋时期蒙古南侵,彭大雅据半岛地势筑城,基本形成重庆古城墙格局。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戴鼎在旧址建成象征“九宫八卦”的九开八闭共十七座城门。根据清乾隆时期王尔鉴在乾隆《巴县志》中的记载分析,重庆城门的“九开八闭”在形制上与奇门遁甲学说中“九宫八卦”相对应。八座开门分别对应八卦里的八个位置,与剩余的闭门按“一开一闭”的组合环城依次而布,蕴藏着中国术数的玄妙智慧。
据乾隆时期的旧志《巴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址砌石城。”重庆城是从明升手中接收的,当时重庆作为大夏国的国都,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基础。因此,戴鼎“因址”筑城,在原基础上进行修整,依照山势砌城,基本恢复了宋代重庆城的形态。戴鼎所筑重庆城为石城,极为坚固。城墙“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环江为池”。现在人们仍可看到的17段残存城墙遗址。戴鼎在城池的设计有所创新,共开设17个门,九开八闭。这是戴鼎有意而为之,城门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九宫八卦”是古代易学的理论,后来又衍生出“九宫八卦阵”, 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为主流的行军布阵以及营地驻扎的布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戴鼎永保重庆城池稳固的祈愿。戴鼎筑重庆城,设了十七座城门,据明正德《四川志·重庆府》记载,其名曰朝天、翠微、东水、通远、金汤、定远、南纪、凤凰、金子、仁和、太平、出奇、大安、临江、洪崖、千斯、福兴。
千厮门行街
朝天门广场 扬帆起航
朝天门广场
今日雨中行走路线